二十一世纪为数位科技的纪元,但是不少社区与社群生活却存在着数位落差现象。不可否认,这是一个需要阅听人採取行动、善用回馈的数位时代。
本书整理并介绍阅听人回馈与媒体文化的相关理论与案例研究,全书分为理论方法篇、整体结构篇、接近使用篇及回馈参与篇等四部分,共分十六章,以回馈概念贯串全书,尝试呈现台湾民众(特别是弱势族群)的媒体近用权与对电视的回馈行动。第一、二、三章属理论文献的建构;第四章介绍观众回馈的研究方法,其余各章分属不同主题的实证研究。全书组织井然,结构分明。
阅听人是多变的,节目讯息评估、阅听人回馈意见的蒐集与分析,不容轻忽。本书也是呈现美国加州阅听人研究中心(Audience Survey Institute, ASI),获悉阅听人回馈的节目讯息测试方法,希望提供阅听人、媒体市场分析及应用参考。
作者简介
黄葳威
现任∕政治大学广播电视学系暨硕士班教授
新闻局广播电视节目及广告审议委员会广播电视处委员
政大数位文化行动研究室召集人
爱邻协会白丝带工作站召集人
学历∕美国德州奥斯汀校区广播电视电影博士后研究
美国德州奥斯汀校区广播电视电影博士
经历∕国立政治大学广播电视学系暨硕士班系主任
公共电视原住民新闻组顾问
尼尔森收视率调查监督委员会委员
辅仁大学大众传播研究所副教授
【社区教学网站】媒体探险家(与新闻局、教育部合作)
着作∕阅听人与媒体文化
冲破迷网
主编∕冲破迷网
坦白说,我第一次听说“阅听人与媒体文化”这本书时,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堆枯燥的学术理论。但随着我深入了解,尤其是看到书中讨论到的案例,我才意识到它可能比我预想的要生动有趣得多。我特别关心的是,这本书是否会触及台湾新媒体的崛起,以及它如何颠覆了传统的媒体格局?像YouTube、Instagram、TikTok这样的平台,它们是如何改变我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甚至建立社群的方式?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分析这些新媒体平台的用户生成内容(UGC)现象,以及这些内容如何挑战、重塑甚至取代传统媒体的权威性?我一直对“公民记者”和“意见领袖”在台湾社会中的影响力很感兴趣。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他们的角色,以及他们在信息传播和公共议题讨论中扮演的关键作用?我也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提及数字鸿沟的问题,以及不同社群(例如老年人、偏乡地区居民)在接触和使用新媒体时可能面临的挑战,以及这些挑战如何影响媒体文化的多元性?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象的、贴近我们生活的新媒体分析,而不是空泛的理论阐述。
评分这本书的问世,对我而言,就像是为我多年来对媒体现象的零散观察与思考,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理论框架。我一直对“谁在定义我们看到的现实?”这个问题耿耿于怀。从新闻报道的选题到娱乐节目的内容,我们接收到的信息似乎总带着某种预设的立场和价值判断。我非常好奇,《阅听人与媒体文化》是否能深入剖析这种“媒体建构现实”的过程?它是否会讨论不同媒体机构的意识形态,以及这些意识形态是如何通过信息筛选、框架化和叙事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认知,甚至是我们对社会问题的理解?特别是在台湾这样一个人文思潮涌动的社会,媒体的角色显得尤为关键。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在多元观点碰撞的语境下,媒体如何平衡报道的客观性与社会责任?它是否能提供一些工具或方法,帮助像我这样的普通阅听人,炼就一双“火眼金睛”,辨别信息中的偏颇与虚假,成为一个更具批判性思维的媒体消费者?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是否能为我揭示隐藏在媒体表象之下的力量,让我看到媒体与权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评分阅读“阅听人与媒体文化”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探索台湾社会文化肌理的旅程。我一直认为,媒体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媒介。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媒体在形塑台湾集体认同和国家认同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影视作品、音乐、广告等,它们是如何通过不同的媒介形式,传递台湾独特的价值观、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入的分析,探讨媒体内容与台湾民众的情感连接,以及媒体如何影响我们对“台湾性”的认知。此外,我也对媒体与流行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深感兴趣。台湾的流行文化一直以来都充满活力,而媒体无疑是推动这种活力的重要引擎。这本书是否会分析,媒体是如何孕育、传播和放大各种流行文化现象的?它是否会探讨,新媒体时代下,粉丝文化、网红经济等现象如何与媒体文化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着台湾的文化风貌?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台湾文化百花园的深处,去感受媒体在此中扮演的独特角色。
评分作为一个在台湾土生土长的媒体爱好者,我一直以来对“阅听人与媒体文化”这本书抱持着高度的期待。收到这本书的那一刻,我的心情就像拿到了一份期待已久的考试成绩单,既好奇又有点小紧张。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有力量,封底的简介更是勾起了我无限的遐想。我尤其对书中探讨的“阅听人”这个概念感到着迷。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媒体的接收者,但同时也是媒体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这本书是否能深入剖析我们作为阅听人的角色,以及我们在媒体生态系统中的影响力?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新颖的视角,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媒体如何塑造我们的认知,以及我们如何反作用于媒体。书中提到的“媒体文化”更是让我跃跃欲试。台湾的媒体环境复杂多变,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织,各种媒体平台百花齐放。这本书是否能为我们梳理出台湾独特的媒体文化脉络?它能否分析出不同媒体形式(如传统媒体、新媒体、社交媒体)在台湾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价值观念和集体认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有趣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理论如何与台湾的现实情境相结合。
评分收到“阅听人与媒体文化”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因为我一直对“媒体素养”这个概念深感着迷。在台湾,我们常常听到关于媒体识读、信息辨别的讨论,但我总觉得这些讨论还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的指导。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的“媒体素养”教育体系,或者至少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工具,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媒体的运作机制。书中是否会探讨,我们如何才能有效地评估信息的来源、识别潜在的偏见,以及理解不同媒体形式背后的商业和政治意图?我特别关注的是,这本书是否会针对台湾的实际情况,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例如如何辨别网络谣言、如何应对网络霸凌,或者如何在社交媒体上进行负责任的沟通?我期待它能帮助我提升作为一名阅听人的能力,让我不再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是能够主动地、批判性地参与到媒体文化中。我也希望,这本书能鼓励更多人重视媒体素养的培养,共同营造一个更健康、更理性的媒体环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