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媒体在上个世纪整个十年的发展过程当中,面临了转型的迷惑与探索,因此俄罗斯媒体人与政府官员一直在寻求媒体永续经营与国家有序发展之间的平衡角色。前苏联新闻学研究相对缺乏对新闻与政府之间的互动研究。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媒体与政治权威者之间的互动问题被提上讨论的议事日程当中。在时光进入二十一世纪之际,危机处理能力成?检验政府高效与否的主要标志。在叶利钦执政末期与普京主政期间.俄罗斯政府如何在尊重传媒专业化运作的基础之上向民?与世界各国传达俄国政府的声音?这一直是俄罗斯智库与媒体人探讨的主要课题。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吴非和胡逢瑛合着的《透视苏俄传媒转型变局》一书,充实了我国在苏联解体之后对俄罗斯大众传媒研究的某些薄弱环节。这部力作,可看作是当代俄罗斯新闻事业简史、当代俄罗斯广播电视简史与当代俄罗斯媒体改革综述。他们曾在俄罗斯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搜集与实地调查。因此,本着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充分的论据,翔实的资料,独到的见解与精辟的分析。例如有分析家认为,戈巴契夫执政六年的改革失败与苏联的解体,是因为戈氏的“公开性”改革对媒体的过度开放,媒体成为国家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导致维系苏联一体化的意识型态遭到破坏,亦即将苏联解体相当一部分责任归咎于苏联媒体。这种观点曾影响到我国新闻界。而本着作在第三、四章部分,用事实驳斥了这种说法。又如作者用在莫斯科大学读书时的亲身经历告诉读者:在戈氏执政期间,苏联新闻理论并没有太大的发展,整个国家对于马列主义新闻理论的研究基本处于停滞期,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莫大新闻系的理论研究者并不赞同戈氏简化马列主义的新闻观,也不赞同政府的新闻报道以近似戏剧式的方式进行,最后导致苏联读者对政治、政府失去信心。
本着作重点还在于,对于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以后,在叶利钦、普京先后两任俄罗斯总统执政期间,随着政治转轨俄罗斯传播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的系统描述;对俄罗斯《大众传播媒体法》的分析与评价;对俄罗斯广播电视体制与产业发展的总结;对俄罗斯媒体形态转变的分析;对俄罗斯寡头媒体兴衰的总结;以及在俄罗斯人质事件中电视媒体与总统电视演说的互动模式的研究等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的深入的探讨。很显然,这样全方位多角度地从各种互动关系中较深入地研究俄罗斯传媒转型,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学术界还是罕见的,也是弥足珍贵的。
《透视苏俄传媒转型变局》是一部史论结合的着作,有相当的学术性与系统性,可以作为外国新闻事业史的补充教材。
作者简介
胡逢瑛
台北县新店市出生,祖籍安徽霍山。
俄罗斯外交部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新闻系政治传播学博士、国际新闻学硕士、中国文化大学俄文学士。现为香港《大公报》《传媒睇传媒》专栏作家。曾先后任教于高雄义守大学、台南长荣大学以及厦门大学。现于广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客座副教授一职。
吴非
河北省邢台市人。
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社会新闻传播学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研究。现为香港《大公报》《传媒睇传媒》专栏作家,曾先后在莫斯科担任美国多维新闻社特派记者和北京中新社编辑。现为中国新闻史学会会员与中国传播学会会员。学术论文以俄罗斯与欧洲媒体转型?主,相关学术论文与评论性文章主要发表于:莫斯科、新加坡、台北、香港、北京、上海、广州与华盛顿等地。
曾任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兼职副教授。现为广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暨南大学国际学院全英授课国际传播与企业文化。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并不是很高,觉得“传媒转型”这种话题,在台湾本身就探讨得不少,不知道《透视苏俄传媒转型变局》又能有什么新意。然而,阅读之后,我真的被它所展现出的宏大叙事和精微之处所折服。作者不仅仅是将目光局限于俄罗斯本土,而是将苏俄传媒的转型放置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背景下进行考察。 书中对于冷战后期,西方传媒的影响,以及苏联政府如何应对这种外部压力,甚至是在某种程度上学习和借鉴西方传媒的运作模式,都做了非常详尽的分析。我尤其关注到,作者在探讨苏联解体前后,传媒如何从意识形态的工具,转变为商业运作的载体时,所呈现出的那种“阵痛”与“适应”的过程。书中引用了许多当时媒体人的回忆和访谈,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看到了新闻从业者在新的市场规则下,如何平衡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如何在一个真空地带摸索前进。这种对转型过程中人性、职业道德以及社会变迁的深刻反思,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
评分《透视苏俄传媒转型变局》这本书,在装帧设计上就透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而内容也确实不负这份期待。作者以一种相当宏观的视角,将苏俄传媒的转型置于苏联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从早期布尔什维克的宣传机器,到赫鲁晓夫时期的“解冻”,再到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和“新思维”,直至苏联解体后的媒体格局重塑,都进行了深入的梳理。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意识形态”与“市场逻辑”如何在传媒领域产生碰撞与融合的分析。作者没有将转型简单地视为一个“好”与“坏”的二元对立,而是深入探讨了在不同时期,传媒在服务国家意志、塑造社会认同,以及在市场化进程中追求商业利益的复杂博弈。书中对于苏联时期,宣传部门如何运用各种手段控制信息传播,以及在转型期,这些控制如何被逐渐瓦解,甚至是被新的传播方式所取代,都做了详尽的论述。我尤其关注到,作者在分析新俄罗斯媒体发展时,对“oligarchs”即寡头对媒体的掌控,以及国家媒体与商业媒体之间的复杂关系,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绘,这让我对理解现代俄罗斯的舆论生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确实很“硬核”,一开始我以为会是一本学术性很强的著作,读起来会比较枯燥。但《透视苏俄传媒转型变局》的阅读体验,却出乎意料地引人入胜。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流畅,而且善于运用大量的史实和案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使得原本可能晦涩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 我对于书中关于苏联解体后,新俄罗斯媒体格局形成的部分,特别感兴趣。作者并没有将此视为一个简单的“终结”,而是视为一个新的开始,并且详细地分析了私营媒体的崛起,寡头媒体的形成,以及国家对媒体的干预如何以新的形式出现。这种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媒体生态所发生的剧烈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传播方式、社会舆论导向的根本性改变,都让读者对媒体在社会转型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对不同时期媒体的报道内容、报道角度、甚至是版面设计上的细微变化,都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这种“微观”的分析,反而让整个宏观的转型过程更加立体和真实。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乍听之下,可能会让人觉得有点遥远,毕竟“苏俄”这个词汇,在我们成长的年代,更多的是出现在历史教科书或是一些冷战时期的电影里。然而,当翻开《透视苏俄传媒转型变局》这本书,我发现它所探讨的,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和贴近。作者并没有沉溺于历史事件的罗列,而是以一种相当细腻且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剖析了苏俄传媒在那个剧烈变动的时代,如何从一个高度集权的喉舌,一步步走向多元化、市场化的复杂过程。 我特别对书中关于戈尔巴乔夫时期“公开性”政策的论述印象深刻。它不只是简单地提及这个政策,而是深入分析了“公开性”是如何一点点松动原来僵化的宣传体制,如何允许不同的声音开始出现,即使一开始是多么微弱和试探性。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比如早期出现的对某些社会问题的报道,对历史事件的重新审视,甚至是戏剧和文学作品中思想的解放,勾勒出传媒领域“解冻”的图景。这种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反复和博弈,也折射出整个社会思潮的涌动。书中对当时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不同媒介的转型路径也做了细致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传媒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力量的拉扯下,如何寻找新的定位与生存之道。
评分拿到《透视苏俄传媒转型变局》这本书,我带着一种比较好奇的心态开始阅读。我本身对历史不是特别擅长,但对于媒体的发展和变化一直很感兴趣。这本书正好切中了我的兴趣点。 我发现作者在梳理苏俄传媒转型时,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堆砌,而是以更具分析性的视角,探讨了影响传媒转型的内在与外在因素。例如,书中对苏联解体后,经济私有化对媒体格局的影响,以及由此催生的“新闻商品化”现象,都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分析过程中,并没有回避一些敏感的问题,比如媒体的政治化、以及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媒体公信力所面临的挑战。书中提及的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报刊杂志,如何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挣扎求生,甚至是被新的媒体形态所取代,都让我感受到了时代变迁的无情。这种对媒体“生老病死”过程的真实展现,让我对媒体的韧性与脆弱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