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对象
主要适用于学校相关课程教科书及提供相关领域研究者参考阅读。
过于细致的学术分类将被跨学科的不断对话所取代,不论是经济、政治或各类别的学科,都必须重回「社会脉络」中,才能成为宝贵的知识;也就是说,人类的经济或政治活动,必须通过具体而微的生活网络才能实现,企图想要抽离人「具体的生活网络」去理解人的选择与行动,不论是宏观的结构分析或微观的行为选择途径,都容易偏离事实而成为化约的理解。
本书以「互为镶嵌」这个概念做为思考的核心,导引出对「社会资本」概念的反思。我们可以说,这本书的重点不只是告诉我们「新制度主义」与「社会资本」一些相关的概念「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说明了它们「为什么是这样」。
序
第一章 从古典(旧)制度主义到新制度主义:人的图像的转移
一、古典制度主义的论述
二、行为主义的论述
三、对行为主义的反思:March & Olsen的批判
四、新制度主义:三种不同典范的论述-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
第二章 做为生活世界的关系网络:效益、效率与正当性问题
一、社会化的两种极端
二、网络分析与理性选择的辩证
三、市场与计画的辩证
四、效率、效益与正当性的辩证
第三章 关系网络的生活实践:习性、信任与结构洞
一、行动体与结构间的辩证
二、习性的存有与作用
三、社会资本的操作意涵
四、「结构洞」的操作与探讨
五、对「结构洞」的反思
第四章 社会资本在关系网络中的网作:生产与再生产
一、区隔化与相互镶嵌
二、马克思的资本概念
三、林南对马克思资本理论的理解
四、人力资本论的论述
五、资本的生产、再生产与建构
第五章 代结论:从新制度主义到社会资本
一、启蒙理性影响下社会科学的发展
二、镶嵌概念的发展
三、合理性的追求与表现
四、关系网络的掌握
五、社会资本的意涵
六、结语
附录一 马克思历史唯物论的启蒙与反思
附录二 哈白马斯论现代西方社会和马克思主义
参考书目
这本书的书名,乍一听,以为是一本关于社会学理论的纯粹学术著作。然而,在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我理解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之间复杂关系的全新视角。“新制度主义”的理论框架,为我提供了一个审视社会规则、惯例和正式制度如何塑造我们日常行为的有力工具。而“社会资本”的概念,则让我看到了个体和群体如何利用这些关系网络来争取资源、达成目标。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是如何将这两者联系起来,解释社会不平等的产生和固化。我猜想,书中会分析,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哪些群体更容易积累和利用社会资本,从而获得竞争优势,而哪些群体则可能因为制度的限制或社会资本的匮乏而处于劣势。我想了解,作者是否会探讨,如何通过制度的改革和对社会资本的培育,来促进社会流动性的提升,减少不必要的社会鸿沟。我希望书中能给我带来一些关于如何理解和应对社会不平等的启发,并提供一些基于理论的实践性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非常学术,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在书店翻到的。虽然我不是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但“新制度主义”这个词汇引起了我的兴趣,它暗示着一种看待社会运行和变迁的新视角,不同于以往那些宏大叙事或纯粹的个体行为分析,而是更注重规则、结构以及它们如何被塑造和再生产。我特别好奇的是,作者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融入其中,两者之间究竟能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社会资本,在我理解中,就是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任、网络和规范,它们能够促进合作,降低交易成本,甚至带来经济上的收益。将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资本”置于制度的框架下去审视,必然会揭示出一些隐藏的机制。我猜测书中会探讨,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社会资本是如何形成、积累、损耗,以及发挥作用的。比如,一些高度规范化、信任度低的社会,社会资本的形成是否会更加困难?反之,那些拥有良好社会资本的社群,又是否会反过来影响和重塑其制度环境?我希望这本书能用相对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勾勒出这些理论的轮廓,并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来佐证,让我能够真正理解新制度主义和“社会资本”这两个概念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如何解释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各种社会现象。
评分我一直对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理论颇感兴趣,而这本书将“新制度主义”和“社会资本”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理解这一理论的新维度。在我看来,一个高效的经济系统,不仅需要良好的市场机制,还需要低廉的交易成本。而“社会资本”,尤其是其中的“信任”和“规范”成分,无疑能够极大地降低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和沟通成本。我推测,书中会详细阐述,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社会资本是如何影响交易成本的。例如,在一个契约精神强、信息透明度高的制度体系下,社会资本的积累和运作是否会更加顺畅,从而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经济活动的繁荣?反之,在一个制度缺失、缺乏监管的灰色地带,社会资本是否会被扭曲,甚至成为寻租的工具,从而导致交易成本的上升?我对书中可能通过一些经济案例,来证明社会资本在提高市场效率、促进创新创业方面的作用非常期待。我想了解,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制度理论与具体的经济现象相结合,从而解释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评分作为一名对城市规划和社区发展充满热情的实践者,我在阅读这本书的初期,就被“新制度主义”所提出的“路径依赖”和“制度锁定”等概念深深吸引。我常常思考,为什么很多看似合理的政策和发展模式,一旦被确立后就很难被改变,即使有新的证据表明它们存在弊端?书中对于制度演化过程的细致分析,可能正是解释这一现象的关键。而“社会资本”的引入,则让我看到了突破僵局的可能性。我猜想,书中会探讨,当一个社区或城市拥有强大的社会资本,例如高度的居民参与度、活跃的非营利组织网络以及广泛的互助精神,那么在面对旧有制度的限制时,这些社会资本是否能够成为一种推动力,促进制度的创新和改革?换句话说,社会资本并非仅仅是个人关系的延伸,它在更宏观的层面上,是否能够影响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甚至能够“创造”出新的制度?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示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本在不同制度背景下,如何影响社区的治理效率、公共服务的提供质量,以及居民的生活满意度。特别想知道,当制度本身可能存在歧视或不公时,社会资本如何能够发挥其“连接”和“赋权”的作用,从而推动一个更包容和公平的社会环境的形成。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对“信任”这个抽象概念有了全新认识的书。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信任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但很少去思考它背后更深层次的制度根源。书中的“新制度主义”视角,让我开始审视,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那些无形或有形的规则,是如何塑造我们对他人的信任程度的。比如,一个法制健全、执行力强的社会,人们可能更容易普遍地信任陌生人,因为有制度作为保障。反之,在一个信任缺失的社会,人们可能更倾向于只信任熟人圈子。而“社会资本”作为一种“信任的货币”,又会在制度框架下如何运作?我猜想,书中会探讨,当社会资本充裕时,它能够降低信息不对称,减少欺诈的可能性,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制度的有效性。但我也好奇,这种循环是否也可能存在负面效应?例如,当社会资本过度集中在某些小团体内部时,是否会导致排他性,甚至阻碍更广泛的社会信任的建立?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剖析,在不同的制度土壤中,社会资本是如何被“播种”、“培育”和“收割”的,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影响社会整体的稳定性和发展活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