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针对爱科学的孩子,介绍了十五种和科学相关的工作,对于每个工作的内容、性质、特色,以及这份工作所应该具备的重要技能和人格特质,都有详细清楚的说明和介绍。同时,也罗列了与工作有关的书籍及网路资讯,让青少年朋友们可以自我学习查阅。书中也採访十五位在科学相关领域中出类拔萃的优秀人士,请他们谈谈工作的酸甜苦辣,并对于想进入大自然相关行业的青少年朋友们,给予最衷心而实用的建议。
Diane Lindsey Reeves
大学时专攻基础教育和大众传播;并曾在丹佛出版协会(Denver Publishing Institute)接受专业训练,也出版了许多着作。目前作者拥有一家出版公司,并且经营一个专门指导学生安排职涯规划的工作室。同时,她也是两个女儿的母亲,并积极的参与自己孩子的教育工作。
未来从现在开始!
这本书不仅告诉我们,哪些人在哪些地方做什么有趣的工作,还能帮助我们找到自己最喜欢做的工作。 当然喽,只读书是不够的。要想把一切做好,你需要卷起袖子,马上行动,而且要开动脑 筋,想尽一切办法。这本书就像交通图,指引你找到令人兴奋的职业。
出发前该有的准备
第一站:发现自我。通过发现自我,帮助你找出自己的特殊个性和能力,形成你的个人能力体系,引导你进入下一步的职业选择。
让梦想实现
第二站:探索。在求职的高速公路上有各种各样的职业,尤其适合喜欢科学的人。在每一项职业介绍的开头都有「必备能力」栏,你可以把自己的爱好与适合从事这个执业的素质进行比较。
考古学家 人物专访—刘益昌
天文学家 人物专访—叶永烜
化学家 人物专访—陈世辉
工程师 人物专访—罗斯.林塞
食品学家 人物专访—李善慧
园艺家 人物专访—朱利尔斯.努西奥
风景建筑师 人物专访—朱鲁青
医学检验师 人物专访—亨利.C.李
气象学家 人物专访—吴德荣
营养学家 人物专访—郑金宝
海洋学家 人物专访—阿尔.卡腾拜克
药剂师 人物专访—王英俊
机器人工程师 人物专访—理查.勒夫布瑞
理科教师 人物专访—史帝夫.斯潘格勒
兽医 人物专访—麦克.布莱克威尔
工作万花筒
科学领域有非常好的工作机会,例如考古学家、天文学家、食品学家、气象学家和营养学家等等。在你完全了解情况以后,可以把各种有趣的职业加到自己的志愿里,然后尽最大的努力研究这些职业。
继续前进
制定好的未来职业规划,图书馆、电话、电脑和顾问是四个关键。如果能好好利用,很快你就会发现,在择业之路上已步入正轨。
下一步:红灯、黄灯和绿灯下怎么走
做个计画!按照本书的指导做一个行动表,找出你该走的路(至少是下一步该走的路)。你可能满怀信心地开足马力继续前进,也可能在黄色交通号志前,就犹豫不决地停住脚步。不管怎样,求职指导都已经将你带上大路,会督促你不断走向灿烂的未来。 做计画的时候最好用铅笔。你可能要走几次弯路,不过你终于起步啦。
万岁!大公告成
开始新冒险前的一些注意事项。
未来的几点建议本节提供计画职业所需要的工具。在决定职业的道路上,你已经走出很远啦,现在开足马力迎接激励人生的未来吧!
這次收到《給愛科學的你》這本書,真的是一個意外的驚喜。我平常的工作跟科學領域完全不相關,頂多就是在新聞上看到一些科學新發現,但總是看得一知半解。所以我一直覺得,科學離我好遙遠。沒想到這本書,真的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它不是那種要你背誦公式、理解複雜理論的書,而是用一種很親切、很生活化的方式,把你帶入科學的世界。 書裡講到遺傳學時,它沒有一開始就講DNA雙螺旋,而是從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的「特徵」開始聊起,比如身高、眼睛顏色,甚至是某些小習慣。然後慢慢地,把這些特徵追溯到我們父母、甚至更早的祖先。它用了一些很貼切的比喻,像是把基因比喻成一本「說明書」,告訴身體該如何運作。讀到這裡,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那些我常常覺得「我怎麼跟我爸媽這麼像」的感覺,背後都有這麼科學的解釋。 而且,書裡並沒有把科學講得高高在上,而是強調科學其實就在我們身邊,而且很多時候,科學的發展是源於人們最原始的好奇心和解決問題的渴望。它讓我感覺,科學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學問,而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觀察世界、理解世界的方法。這本書真的讓我對「科學」這個詞,有了更柔軟、更友善的認識。
评分收到《給愛科學的你》這本書,我真的是迫不及待地打開了。我平常就對生活周遭很多事物感到好奇,但又常常覺得,要弄懂背後的原理,好像需要很專業的知識。結果這本書,就像是一本「科學生活指南」,用最平易近人的方式,解答了我很多長久以來的疑問。 我特別喜歡它在討論「聲音」那一章。它沒有一開始就講什麼聲波頻率、傳播介質,而是從我們聽到音樂、聽到鳥叫聲的經驗出發。它會問你,為什麼你喜歡某種樂器發出的聲音?為什麼在空曠的房間裡,聲音聽起來會不一樣?然後,它會用一些很有趣的實驗和例子,來解釋聲音是如何產生的,又是如何進入我們的耳朵,最後在大腦裡被解讀成我們聽到的各種聲音。 書裡還講到一些關於「光」的現象,比如彩虹的形成。它沒有給你複雜的光學公式,而是引導你觀察雨後的陽光,然後解釋水滴是如何像一個小小的棱鏡,把白光分解成七彩的顏色。這種「由淺入深」、「從具體到抽象」的講解方式,真的讓我很容易就能抓住重點,而且印象深刻。這本書讓我感覺,科學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學術,而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智慧。它讓我對身邊的世界,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哇!收到這本《給愛科學的你》,真的讓我眼睛一亮!身為一個平常就對科學有點好奇,但又不是那種鑽研式的讀者,我總覺得很多科普書都太艱澀,或是太過入門,總是在中間找不到一個平衡點。結果這本完全就是我的菜!它沒有一股腦兒地丟出艱深的術語,也不是那種從小學課本剪貼來的東西。而是很巧妙地,用一種非常貼近我們生活經驗的方式,去解釋那些聽起來很遙遠的科學原理。 例如,書裡在講到光合作用時,它沒有直接給你一堆化學式,而是帶你走進一個陽光灑落的午後,想像一片葉子是如何吸收能量,然後轉變成我們呼吸的氧氣、甚至我們吃的食物。讀著讀著,你會驚訝地發現,原來我們每天習以為常的呼吸、吃飯,都跟植物那神奇的化學工廠緊密相連。還有講到牛頓三大運動定律,也不是枯燥的公式推導,而是用一個溜滑板的小孩、一個被踢出去的足球,甚至是我們搭公車突然煞車時身體往前傾的經驗,來闡述這些基本原理。這種「 Aha!」的瞬間,真的讓我對科學產生了更深刻的連結感,覺得科學不再是課本裡的文字,而是活生生存在我們周遭的一切。
评分說實話,我對這本《給愛科學的你》的期待,原本比較像是「打發時間」的心態。想說買一本稍微有點內容的書,偶爾翻翻,看看能不能學到點什麼。結果,它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期,而且是以一種非常令人愉快的形式。它沒有那些讓我頭痛的長篇大論,也沒有冷冰冰的數據和圖表。 我尤其欣賞書裡在探討「宇宙」這個主題時的處理方式。它沒有試圖一口氣把你帶到黑洞、蟲洞的複雜概念,而是從我們仰望星空時最直接的感受開始。它會問你,為什麼會有星星?它們從哪裡來?又是為什麼會消失?然後,用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串聯起恆星的誕生、演化到死亡的過程。它用了很多很詩意的語言,描述宇宙的浩瀚與美麗,同時又嚴謹地引用了科學的解釋。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裡似乎在強調,科學的探索,其實也是一種對未知世界的敬畏和好奇。它讓你覺得,無論我們對宇宙了解多少,總還有更廣闊、更神秘的地方等待我們去發現。這種感覺,真的讓我對科學的探索精神,有了更深的體會。它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旅程。讀完這本書,我真的會不自覺地抬頭望向夜空,對宇宙產生更多的想像。
评分說實話,我原本對這本《給愛科學的你》的期待不高,想說大概就是一本市面上常見的、比較「硬」一點的科普書。但一翻開,就被它那種敘事的方式給吸引住了。它不是那種條列式的知識堆積,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你去探索科學的奇妙世界。書中很多地方都用了生動的比喻和引人入勝的故事。 我特別喜歡它講到時間旅行的那一章。它沒有直接告訴你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有多麼複雜,而是用一個大家都能理解的「時鐘」概念,來解釋時間的相對性。它會問你,如果你的朋友搭乘高速飛船旅行,回來後他會比你年輕嗎?然後循序漸進地解釋,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這種方式,讓我在閱讀時,腦袋裡不斷地浮現畫面,好像自己也跟著書中的角色一起在時空中遨遊。 而且,書裡還有很多讓你忍不住思考的問題。它不會直接給你答案,而是引導你去觀察、去推敲。例如,它可能會問,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的?而不是直接給你瑞利散射的公式。這種「引導式」的科普,更能激發我的好奇心,讓我覺得自己也在參與一個小小的科學研究。讀完這本書,我發現自己對很多生活中的現象,都有了不一樣的理解角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