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朗擅长借由生活情境中的事物,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观点切入,提出独特的科学观点,丰富科学的意义;风趣、机智、富含创意的笔锋,以及字里行间流露对科学的热情,令读者感同身受。他努力传达的是:科学本是很人文,可以很动人,应该很美丽,必须很浪漫。
科学人要以科学人的态度、方法来检验自身,因为科学是不许模煳的。但科学的发现和对真相的探索,却是人人皆可为,只要有好的科学观点、思维训练,和持之以恆的毅力寻找证据,人人都可成为科学人!
作者简介
曾志朗,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心理学博士,博士论文荣获美国研究院颁发的创意天赋奖荣誉奖章。曾任教于俄亥俄州立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及河滨分校,并先后担任中正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阳明大学副校长、校长,教育部长等职,现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长。长期担任加州圣地牙哥的沙克生物研究院客座研究科学家,及国际上语言学、心理学及认知科学主要期刊的编辑委员。
1990年回台成立第一个认知科学研究中心,目前正在整合各种与脑研究相关的仪器,推展台湾脑科学的研究。曾获教育部国家学术奖、国科会杰出论文奖、财团法人杰出人才发展基金会杰出人才奖、美国加州科学工程委员会科学贡献奖,并获选为国科会杰出讲座教授,1994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2004年当选美国心理协会(APS)院士。着有《用心动脑话科学》(远流)一书。
写了多年的小文要集篇成册,总不免要为它点缀一篇序言,但左思右想,觉得科学与民主发展至今,赛先生、德先生这两位兄弟仍然尚未长大成人,对他们的殷殷期待,依然充满胸间。我写下的一些观点,就是要人人都能成为科学人,赛、德两兄弟,才能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二○○三年十月,我在《科学人》的专栏中写下了那份期待,就让它作为这本书的代序吧!
在光辉灿烂的十月天,《科学人》赢得金鼎奖,恭喜!
喜悦仍在秋风中晃荡,四年级的社长却在一个飘着细雨的夜晚,问三年级的荣誉社长:「这高档的科普杂志会促使赛先生更高大,而德先生也更健壮吗?」三年级生想了想,就回答四年级生说:「赛先生与德先生虽是同卵双生子,却不一定有相同的命运,由于客观的环境不一样,有些国家的赛先生长得快,德先生却不怎么样,如当年德国的纳粹及苏联政府。但这些是例外,真正的情形是,在全世界大多数的国家里,我们往往可以从赛先生的健康指标去推测德先生的健康情形,也就是说,把全世界将近一九二个国家的赛先生和德先生作一比对,则我们会得到一个颇为可观的相关指数。」
四年级生抢着说:「但高相关并不能指出因果关系,所以我要问的应当是:『赛先生是德先生的驱动者』,还是『德先生是赛先生的保证人』呢?」
三年级生说:「也许不应该太重视因果关系,重要的是如何维护与促进赛先生与德先生的共生体系,这就牵涉到这两位先生共同基因的问题了。我想,构成健康的赛先生和健全的德先生都会动用到许多基本的元素,但历史告诉我们,其中最重要的公分母可能只有两个:一个是让证据说话(evidence-based),另一个则是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而这两者也必须有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才行!」
四年级生很是怀疑:「在一个八卦消息挂帅、口水唾沫横飞的社会,德先生是病了,他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表面上说是言论自由,其实整个社会的可信度越来越低,德先生已经是为『德』不卒,病入膏肓了!赛先生坚持让证据说话的精神确实是对症下药的良方。但没有药引子,有用吗?」
三年级生接着说:「药引子,就是提升批判性思考,这是赛先生最可贵的人格特质。批判性思考不是一味做负面的否定,它的精髓是尊重其他的意见与看法,即对任何已经被提出的看法或意见,必须去检视它们的逻辑推论历程,并针对其中的关键假设小心求证,包括论『证』与『证』据。这个态度是对事不对人,且批判的对象绝对是包括自己的理论与看法。现在社会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养成要问问看有没有第二种意见(ask for second opinions)的习惯了,这是好现象;但更重要的还是要看看,第二、第三或第四种意见有没有支持的证据?否则寻求再多的意见也是白搭,只会增加思绪的混乱而已!」
四年级生点点头说:「挑战权威的态度,当然是保证德先生与赛先生茁壮的重要因素。但你能举个最近科学界的实例吗?」
三年级生吐了口气笑说:「我还以为你不会问呢!我正要告诉你一个令我颇为感动的例子。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章,讲的是格陵兰岛(Greenland)在往后几年到底会变绿还是会变白?根据目前绝大多数专家与业余科学人的看法,全球暖化的结果将使住在海岸线的居民陷入危机,因为暖化会使地球南北极的冰冻层融化,预计海平面在本世纪结束前将上涨77公分左右。海水涨、海浪高,当然对海岸线居民的居家安危造成威胁。的确,二○○二年格陵兰岛陆地上的冰层因地球暖化渐渐融解露出绿地,成为名实相符的「绿」岛(浤reen胵and)。这些证据使得大家更相信格陵兰岛有一天会被融解的冰水所淹没。
「但是就是有不信邪的人!年初有一组在苏黎士瑞士联邦理工学院(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研究者提出让大家都跌破眼镜的理论,他们研究南极圈的气候变化,发现邻近海洋的温度升高后,会造成空气中的水分增加,在寒冷的气温下,将会飘落更多的雪花。他们把在南极圈所得到的数据转成各种参数,来模拟格陵兰岛在未来十年内因海洋加温所产生的下雪量,结果是不减反增,也就是说,格陵兰岛不会变绿,反而会是白茫茫的一片呢!当然,这一群研究者也不忘记对自己的理论批评一番,认为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持续增加,那冰层融化的程度和速度都会产生变化,届时又可能绿意满岛屿了!」
四年级生下了个结论:「让证据说话加上批判性思维,其实也应该是德先生的必备特质,否则我们怎能检验民主选举活动下,政治人物的承诺有没有兑现?!」
三年级生欣然同意:「科学人就是要孕育这两个精神,使它们变成生活的态度。那时候,赛先生与德先生就是一家人了!」
那个夜晚,两个老男生,在暗淡的路灯旁的车里老生常谈,为《科学人》祝福。恭喜得奖!
我最近在咖啡厅打发时间,看到旁边有人在看《人人都是科学人》,翻了几页,感觉内容挺有意思的。书里面提到的很多现象,我平时可能就觉得“哦,是这样啊”,但这本书似乎能把它们背后的科学原理讲得特别清楚,而且还用一些非常生动的例子,让我瞬间就明白了。比如,书中好像提到过为什么风会吹,为什么水会结冰,这些看似很平常的事情,其实都隐藏着精密的物理学和化学定律。我一直对大自然感到好奇,也常常思考一些“为什么”,但总觉得缺乏系统的知识来支撑。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自然现象。而且,我注意到作者在叙述的时候,并没有使用太多艰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反而是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就像朋友在给我讲故事一样。我特别喜欢这种方式,它不会让我觉得有压力,反而能让我主动去吸收知识。这本书可能会让我对我们身边的很多事物产生新的认识,甚至可能会改变我一些固有的看法。我真的很好奇,书里面还会讲到哪些有趣的生活现象,又会用怎样的科学解释来解答我的疑惑呢?
评分说实话,我对科学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中学时期的教科书,感觉就是公式、定理、实验,有点死板。但是,《人人都是科学人》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感觉到一丝不同寻常的吸引力。它似乎在传递一种信息,那就是科学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一直觉得,如果能够用一种更轻松、更有趣的方式来学习科学,那该有多好啊!这本书会不会打破我对科学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科学中那些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一面?我希望它能像一位博学的导游,带领我探索科学的广阔天地,同时又不会让我迷失方向。书中会不会介绍一些有趣的科学史故事,或者是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不为人知的生活趣事?我喜欢那种能够将知识与人文相结合的书籍,它能让我在学习科学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类智慧的光辉。如果这本书能够让我重新燃起对科学的兴趣,让我意识到科学其实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那它就真的非常棒了。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究竟会带给我怎样的惊喜,它会如何让我“人人都是科学人”呢?
评分最近生活节奏有点快,感觉自己像是被卷入了时代的洪流,每天忙忙碌碌,却又有点茫然。我渴望能够找到一些能够让自己静下心来,思考人生,同时又能有所收获的书籍。《人人都是科学人》这本新书,名字虽然听起来很“硬核”,但我觉得它可能蕴含着一种深层的智慧。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科学,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这本书会不会教我如何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问题,如何用逻辑去推理,如何去质疑和探索?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简单易懂的方法,让我能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在做决策时,在解决困难时,甚至是在理解人际关系时。我一直觉得,如果能够具备一种科学的精神,那一定会让我的生活更加清晰、更加有序。而且,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意识到,科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不断地挑战未知,不断地超越自我。如果读完这本书,我能够对周围的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那我会觉得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我真的很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引领我走向一个更具洞察力、更富智慧的人生。
评分最近工作压力好大,每天都在处理各种琐碎的事情,感觉脑子快要打结了。下班回家,我最需要的就是一些能够让我放松,同时又能获得新知的读物。《人人都是科学人》这本书,从书名上看,就给了我一种轻松愉快的期待。我不是那种特别喜欢硬核理论的读者,我更倾向于那种能够将知识融入生活,让我读起来不觉得枯燥,反而能从中找到乐趣的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科学世界,但又不会让我感到遥不可及。也许书中会讲到一些关于我们身体的小秘密,比如为什么我们会打哈欠,为什么我们会做梦,这些都是我平时很好奇但又懒得去查阅资料的问题。又或者,书中会揭示一些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背后的科学奥秘,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我特别期待能够读到一些能够激发我好奇心,让我重新审视身边一切的书。如果这本书能让我看到科学的另一面,那种充满趣味和智慧的一面,那我就觉得值了。说不定,还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一些可以和家人朋友分享的有趣话题,增加彼此的互动呢!
评分哇!看到《人人都是科学人》这本新书,我真的超期待的!最近生活好像有点卡关,感觉自己好像被困在原地,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劲,也看不到什么新鲜感。朋友推荐这本书给我,说它能够点燃内心的火花,让我重新发现生活中的趣味和可能性,真的让我眼睛一亮!我一直觉得,科学不应该只是实验室里那些高深的理论,它应该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这本书的名字就很有意思,“人人都是科学人”,这不就是说,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潜藏着探索未知的DNA吗?我特别好奇作者会怎么把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成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触及、可以感受到的东西。会不会有什么小实验,让我们在家就能玩?会不会有什么关于宇宙、关于生命的奇妙知识,听起来就像科幻小说一样吸引人,但又充满科学的严谨?我真的很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带我走出“舒适圈”,让我看到生活不一样的面向,让我能够像个小孩子一样,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心,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这个世界。感觉读完之后,我的人生可能会发生点小小的改变,说不定就能找到新的爱好,或者解决一些一直困扰我的小难题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