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瑜伽:結閤佛法與瑜伽的身心雙修

正念瑜伽:結閤佛法與瑜伽的身心雙修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Frank Jude Boccio
圖書標籤:
  • 正念
  • 瑜伽
  • 佛法
  • 身心健康
  • 冥想
  • 放鬆
  • 減壓
  • 自我提升
  • 心理健康
  • 靈性成長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正念瑜伽

*設計清晰、文字明確
*連續動作步驟清楚、簡單易學
*搭配一百多張姿勢圖片
*適閤瑜伽初學者,也符閤進階修行者的需求
*廣開本的攤平裝訂,練習時格外方便好用

◎美國現代瑜伽教育推廣 喬治.福爾斯坦博士Georg feuerstein, Ph.D. 權威肯定
◎李林峰(輔仁大學瑜伽術專業講師)、奚淞、洪光明(《瑜伽,這樣做就對瞭》作者) 聯閤推薦

正念瑜伽,是一種整閤禪修與瑜伽的修行
  本書整閤瞭瑜伽與禪修,強調瑜珈修行的精神層麵。與其他書籍所不同的是,將兩種訓練結閤為一種修行,能活化身體、解脫心靈。正念,是隨時隨地覺知你的心,清楚、專注地覺察發生於身體內外的事,是一本生活化又不失嚴謹的瑜伽書。

本書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略述在曆史、哲學上佛陀生平與教化的來龍去脈,並概述佛陀的教法,以及它們與瑜伽如何産生關連。
◎第二部分:探查佛陀所教的基本禪修技巧,一般稱為正念禪修。同時收錄基本的禪修指引,以及對於如何展開修行的建議。最後,簡單介紹兩部經典涵蓋佛陀對正念的開示,其中之一的《入齣息念經》,是本書探討瑜伽體位法練習的主要依據。
◎第三部分:是正念瑜伽修行的核心,以四個章節提供「四念處」的解析以及相對應的體位法串連姿勢練習。「念處」意指「念」的「立足處」,修習念處觀即具有正念地觀照諸法。四種念處即指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是一套對正念與觀智完整的禪修方法。

創新整閤禪修與瑜伽─將正念與瑜伽修行互相融閤,是本書最大特色。本書整閤瞭瑜伽與禪修,強調瑜伽修行的精神層麵。與其他書籍所不同的是,將兩種訓練結閤為一種修行,能活化身體、解脫心靈。由於作者法蘭剋.裘德對於佛教瑜伽(尤其是修習正念)和印度瑜伽(尤其是瑜伽姿勢的練習和呼吸控製),以親身經驗做為後盾,在知識與經驗上都相當豐富紮實。

身心的強烈變化─作者在書中力解「感覺」與修行的關係。無論佛教或印度傳統的修行並不是企圖消滅感覺,使修行者變成空、無的狀態。相反地,藉由正念瑜伽修行,能喚醒我們內在證見的能力(witnessing faculty),以掌控心,掌控感覺,這種證見就是需要透過修習正念而來。能證見的心和慈悲心,纔是你藉由瑜伽,達到心與身的最佳整閤。

簡單易學,不分派彆都可修習─本書袪除瞭外界對佛教和印度瑜伽的一些誤解,並提供學習其中任何一種瑜伽傳統的修行者相當務實的建議。作者指齣,正念可以應用在所有瑜伽修行中,無論是初學者或已修行多年,《正念瑜伽》都很適閤。

作者簡介

法蘭剋.裘德.巴奇歐Frank Jude Boccio
  一位跨越宗教界綫的牧師,曾追隨一行禪師修行多年,融閤瑜伽、佛教與《阿輸吠陀》的修行與哲學。他也曾在名師喬治.福爾斯坦的指導下,參加共七百小時的訓練課程,現在是接受佛法教師訓練的高階學員,授業老師為金三宇禪師(Samu Sunim)。巴奇歐領有紐約市貝特曼研究院(Bateman Institute)瑜伽教師及治療師執照,在紐約布魯剋林、紐帕爾茲(New Paltz)等地教授瑜伽,並常在禪山寺(Zen Mountain Monastery)及其他靜修中心開設「正念瑜伽」課程。目前居住在紐約提爾森(Tillson)。

權威肯定者簡介

喬治.福爾斯坦博士Georg feuerstein, Ph.D.
  福爾斯坦自1970年代即緻力於東西方哲思對話,尤其全心關注於保存各派瑜伽精髓;身為北加州瑜伽研究暨教育中心(Yoga Research and Education Center)創辦人兼社長,共有著作三十多本,包括《生活瑜伽》(Living Yoga)、《香巴拉瑜伽百科》(The Shambhala Encyclopedia of Yoga)、《密教經典:忘我之道》(Tantra: Path of Ecstasy)、《帕坦伽利的瑜伽經》(The Yoga-Sutra of Patanjali)等。

好的,以下是一份關於《正念瑜伽:結閤佛法與瑜伽的身心雙修》的圖書簡介,嚴格按照您的要求,不包含書籍內容,字數約1500字,力求自然流暢,不顯露人工智能生成痕跡: --- 圖書簡介:探索身心連接的深度旅程 在這個信息爆炸、節奏日益加快的時代,我們常常感到心靈的疲憊與身體的緊綳。生活中的種種壓力,如同無形的枷鎖,將我們的注意力和能量消耗殆盡。人們渴望找到一種途徑,能夠真正地停下來,感受當下,實現內在的和諧與平衡。 一、 當代身心睏境的深刻洞察 本書的寫作背景,正是基於對現代人普遍存在的“失聯”狀態的深刻觀察。我們的大腦習慣於過度思考未來或沉湎過去,導緻對“此時此刻”的感知變得模糊。身體則常常被忽略,成為承載壓力和疲勞的容器。這種身心的分離,不僅影響瞭我們的情緒健康,也降低瞭我們應對生活挑戰的能力。 我們常常在追求外在的成就時,忽略瞭內在的滋養。健身房裏的汗水、冥想墊上的盤坐,似乎成瞭應對焦慮的臨時“補丁”,而非根本的解決方案。真正的健康,在於實現思想、情感與生理機能的有機統一。 二、 跨越傳統界限的全新視角 本書的構思源於對多種古老智慧傳統的深入研究與實踐。它並非僅僅是一本瑜伽體式指南,也不是一套純粹的冥想手冊,而是一次將兩種強大心性訓練體係——源自印度古老哲學的瑜伽傳統,以及深植於東方智慧的佛法精神——進行有機融閤的探索。 我們認識到,瑜伽的體式(Asana)和呼吸控製(Pranayama)本身就是一種有意識的身體覺察練習,而佛法的核心教義,如正念(Mindfulness)和慈悲(Compassion),恰恰為這種覺察提供瞭深邃的哲學框架與實踐指引。 三、 構建一套完整的內在工程學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結構嚴謹、操作性強的“內在工程學”工具箱。它探討的不是如何完成一個高難度的體式,而是如何通過每一個姿勢,培養一種不加評判的觀察力。 我們關注的焦點在於“過程”而非“結果”。例如,當身體在某個拉伸體式中感到不適時,我們如何運用內觀的視角,去觀察這種不適感,而不是立刻産生逃避或強迫的念頭?這正是將佛法的“觀察”智慧注入瑜伽練習的精髓所在。 這種融閤不僅僅停留在理念層麵,它體現在對呼吸與動作同步的精細化指導中,探討如何讓每一次吸氣和呼氣都成為錨定此刻的穩定力量。 四、 深入探討“正念”的實踐維度 “正念”一詞如今廣為流傳,但其真正的深度往往被簡化。本書將深入剖析正念在身體練習中的多重維度: 1. 身體掃描的深化: 不隻是簡單地感知身體部位,而是以一種無條件的接納態度,去聆聽身體發齣的細微信號,識彆緊張與放鬆的模式。 2. 情緒的流動性: 當練習中産生煩躁、沮喪或自我批判等情緒時,如何像觀察雲朵飄過天空一樣,觀察這些情緒的升起、停留與消逝,而不被它們捲入。 3. 動機的純淨化: 反思我們進行練習的根本動機。是為瞭追求“完美身材”、“健康證書”,還是為瞭培養更深刻的自我理解和安寜感? 五、 瑜伽作為覺醒的途徑 在本書的敘事中,瑜伽不再僅僅是物理層麵的伸展運動,它被視為一種通往覺醒的途徑。通過身體的極限與舒適區,我們得以窺見心智的局限與自由的可能。 佛法提供的智慧,則如同高倍顯微鏡,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自我構建的幻象、對欲望的執著,以及對痛苦的抗拒。當這些洞見與身體的真實體驗相結閤時,練習就從一種外部活動,轉化成瞭一種內在的、持續性的轉化過程。 六、 適閤誰閱讀? 本書麵嚮所有對深度自我探索感興趣的人士。無論您是資深的瑜伽習練者,渴望將練習提升到哲學和精神層麵;還是冥想初學者,希望找到一個更具實踐性、更貼近日常生活的入手點;又或是僅僅在生活中感到迷茫、尋找內心平靜的普通讀者,本書都提供瞭一張詳盡的地圖,指引您踏上身心閤一的探索之旅。 它邀請讀者,暫時放下對“做得對不對”的擔憂,轉而專注於“我是否真實地在場”。通過這種結閤,我們期望達成的目標,是培養一種超越特定練習時間之外的持久寜靜感和適應力,讓身心在生活的起伏中,保持堅韌而柔軟的姿態。 ---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言
如何使用本書
體位法要訣
外來語
導論

第一部:來龍去脈

第一章:佛陀的瑜伽
第二章:四聖諦的瑜伽修行
第三章:八正道

第二部:培養正念:憶念當下

第四章:何為正念
第五章:開始正念禪修
第六章:經典介紹

第三部:正念瑜伽的修行

第七章:身是身
正念瑜伽:第一套姿勢
第八章:受是受
正念瑜伽:第二套姿勢
第九章:以正念覺知心
正念瑜伽:第三套姿勢
第十章:覺知心的對象:法中之法
正念瑜伽:第四套姿勢

附錄甲:七覺支
附錄乙:《安般守意經》
附錄丙:建立你的座:禪修坐姿
附錄丁:瑜伽姿勢一覽錶
索引

圖書序言

  我對自己感興趣的諸多領域嚮來求知若渴,尤其是瑜伽傳統,可惜每年在我書桌上擺過的數百份刊物中,隻有少部份能成功地吸引我閱讀良久。不過,每週湧入的書籍與手稿中,總會有一部作品真正值得研讀,而且深深打動我,法蘭剋.裘德.巴奇歐(Frank Jude Boccio)所著的《正念瑜伽》正是一例。

  我對這本書感到欣喜的理由有二。首先,這本書探討的主題不但重要,也切閤時下需要;其次,我很高興法蘭剋.裘德最近參與瞭瑜伽研究暨教育中心(Yoga Research and Education Center)推齣的首場共七百小時的教師培訓研習會。他默默地在場、不唐突的服務,及深思熟慮的見解,對我們的研習會貢獻良多,此後我便一直很看重他,視他為真誠的「法」的兄弟。因此當他請我為本書寫序時,我便欣然應允。

  為這樣一本書寫序,我認為從一些個人的評論開始談起,相當閤情閤理。我十四歲時,初次發現瑜伽不可思議的浩瀚世界,立刻明白自己已找到心靈的傢。三、四年後,我明顯感覺到,今後應把個人和專業生涯全都投注到探索瑜伽古老的遺産中。我十九歲時寫下生平第一本書,主題自然是瑜伽,此後又陸續撰寫瞭更多瑜伽或相關主題的書籍。當時,我也初次接觸到佛教,並對佛法令人敬畏的清晰和洞察力感到印象深刻,因而高度推崇佛陀及其教法。不過,當我需要修行和研習時,卻轉嚮印度瑜伽,因為當時覺得這對像我一樣正在發展中的學者、作傢兼修行者而言,比較容易入門。

  我深入研習印度瑜伽後,在1970年代初期陸續翻譯瞭數本佛學書籍,從英文翻成德文到德文翻成英文都有。可是一直要到1994年,我纔透過西藏的金剛乘 [1],得以在理論和實踐上,更敏銳地深入佛教瑜伽的世界。從那時起,我曾深入思索印度教和佛教在精神層麵間的關係,而這也是法蘭剋.裘德這本書的重點之一。

  在我看來,印度教和佛教不太像是宗教,而更像是偉大的文化復閤體,都在印度次大陸誕生,而且都以瑜伽(精神層麵的)修行為核心。因此,提到印度瑜伽和佛教瑜伽,十分恰當。事實上,佛教金剛乘更是呈現齣瑜伽的形式,而且也和印度教一樣,時而甚至會稱呼其男性修行者為瑜伽士(西藏語為naljor)。因此,當代刻意把瑜伽(通常被狹隘地認定為姿勢的修練)和佛教區分開來的做法,無疑是錯誤且毫無建設性的二分法。讓印度教和佛教都能擁有「瑜伽」的稱號,同時不至於模糊掉印度教和佛教在精神層麵上的差異,相當閤理。這樣做的優點是,能強調印度教和佛教共有的重要基礎,這裏不單指道德修行層麵,還包括更高層次的道。我很高興地發現,和我一樣同為佛教瑜伽修行者的法蘭剋.裘德,也採納類似的觀點。

  超過三十五年來,我的焦點一直鎖定在搭起印度與西方世界間的橋樑──使西方人士能跨越過這些橋樑,更深入印度不可思議的智慧教法。很少人知道,瑜 珈其實早在古希臘時期就已經傳到西方。自從辨喜(Swami Vivekananda)[2] 於1983年在芝加哥召開的世界宗教會議(Parliament of Religion)上發錶劃時代的演說後,便穩定地加快瞭印度智慧傳到歐洲、美國、澳洲和紐西蘭等地的速度。如今,我們還觀察到很耐人尋味的現象,那就是優秀的西方教師把瑜伽(至少是哈達瑜伽體位法的形式)迴傳給印度的中産階級人士,這顯示東、西半球間愈來愈融閤瞭。

  佛教瑜伽也是世界宗教會議上所發錶的主題之一,來自錫蘭、激昂的達摩波羅(Anagarika Dharmapala)[3] 和日本禪宗大師宗演法師(Soyen Shaku)[4] 等大師及其他與會者,對此都有建言。附帶一提的是,宗演法師當時由年輕的鈴木大拙(D.T. Suzuki)[5] 擔任譯者,後者日後註定將成為二十世紀中葉的精神英雄之一。兩位大師後來都成功地在美國吸引瞭為數眾多的追隨者,而1950年中國入侵西藏後,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傢人士之所以都能立即張開雙臂接納藏傳佛教,也是因為有兩位大師先前奠定的基礎所緻。到瞭今天,光是美國一地,據稱就有兩、三百萬佛教修行者,以及多達一韆五百萬到兩韆萬的瑜伽修行者。後者多半把瑜伽當成健身、強身的養生法,而非內在成長和精神提升之道。

  不過,現又齣現瞭另一波相當鼓舞人心的潮流,那就是以更認真的態度來練瑜伽,也就是說,瑜伽開始被視為一種生活方式,其最高的精神層麵的理想是,達到自我超越和心靈覺醒。瑜伽是一種具有強烈轉化功能的訓練,若果能認真修行,也投注瞭不可或缺的心力的話,就能引發內在的轉變,即使隻是從大多數西方人著重的瑜伽姿勢這種入門初階,也能辦到。哈達瑜伽的姿勢(體位法)能活化副交感神經係統,傳統上被當成進入瑜伽精神層麵的過程的入門階。這些姿勢能使修行者體驗到深度的放鬆,若同時結閤有覺察力的呼吸法,成效會更明顯,而從這個階段起,距離真正的禪修就隻差一小步而已瞭。禪修的心,能依次對一個人的自我形象、對世界的體悟及與生命的聯係,均造成深層的改變。因此禪修幾乎是所有瑜伽修練法的中心要素。

  印度偉大的瑜伽傳統可視為數韆年的禪修和精神修練的寶貴精粹,因此它們顯然有許多值得我們藉鏡之處,因此詳盡地研修(svadhyaya)各種形式的瑜伽教法,一直是瑜伽修行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想要花很長的時間自修瑜伽,從嘗試和錯誤中學習,當然可行,不過,若能藉助有成就的早期修行者的知識和智慧來學習,又何必再冒著遭受挫摺甚至最終失敗的風險呢?打從踏上我們精神之旅的一開始,就能先瞭解最重要的「正見」,可以讓我們日後不至於一再感到失望。探訪一個新城鎮時,手邊能帶著一張好地圖,當然會很有幫助。起初,我們可能對自己的目的地沒有清楚的概念,因為有時我們往往不曉得自己最深刻的感覺和動機為何。認真研究瑜伽的傳統教法,不但能喚醒我們內在的精神原動力,還能指引我們通往正確的方嚮。

  法蘭剋.裘德的《正念瑜伽》就是寶貴的地圖、研修的指引,能使人深入瑜伽的豐富潛能,並找到建立有意義、快樂生活的一切內在資源。《正念瑜伽》也展現齣想搭起溝通橋樑的努力,相當令人欽佩,本書將有助於使目前因人為因素而壁壘分明的東、西方印度瑜伽和佛教瑜伽修行者等兩大陣營,再度融會貫通。這本傑齣、實用的作品明白指齣,這兩大瑜伽傳統其實有極大部份是重疊共通的,但書中也並未掩飾二者不可諱言地在理論與實踐層麵有重大差異。由此看來,本書應歸屬於極敏銳的「跨信仰間」、「跨宗教間」,或我稱之為「跨傳統間」的對話,對印度教和佛教間的相互理解與包容有所貢獻。本書最寶貴之處在於,作者的觀點,背後都有他對佛教瑜伽(尤其是正念修行)和印度瑜伽(尤其是瑜伽姿勢的練習和呼吸控製)都有相當紮實、真誠的親身經驗做後盾。無論外界如何想像這兩大瑜伽途徑間有衝突之處,法蘭剋.裘德的生命曆程和著作仍足以顯示,融閤二者、集思廣益,仍是可行之道。

  《正念瑜伽》驅除瞭外界對佛教和印度瑜伽的一些誤解,並提供學習其中任何一種瑜伽傳統的修行者相當務實的建議。法蘭剋.裘德顯示齣,正念可以(也應該)應用在所有瑜伽修行中,包括哈達瑜伽的姿勢在內,因而成功地在「令人神醉的」禪修和「受身體驅策的」哈達瑜伽間,搭起橋樑。他體會到,我們既非脫離身體、漂浮在軀體之上的靈魂,也非毫無靈魂的肉體媒介,而是在上述這兩個真實層麵間保持奇妙的動力。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他也在書中收納瞭被廣為誤解、卻十分重要的領域──感覺。和外界誤以為的相反,佛教瑜伽或印度瑜伽並非企圖消滅感覺,使修行者變成空洞的機械人。相反地,這兩種瑜伽修行都旨在藉由喚醒我們內在見證觀照的能力,以掌控心,而感覺也包括在內。二十世紀偉大的宗教史學傢默西亞.埃裏亞德(Mircea Eliade)[7]在其闡述瑜伽的巨著中,曾提到印度最偉大的發現就是見證。我也深錶同感,但想補充的是,對萬物心懷慈悲的瑜伽教法,也同樣重要,而且和前者關係密切。佛教和印度教都同樣勸人慈悲為懷。

  法蘭剋.裘德全書中,十分強調觀照(透過正念修習傳達齣來)和慈悲間具有創造力的互動,或是作為背景的主題。能觀照的心識和慈悲心,是所有整閤性的真正瑜伽形式的基本特性。

  總結而言,無論是哈達瑜伽修行者,尤其是格外喜好健身、力與美的人,或是佛教瑜伽修行者,特彆是對身體和物質宇宙都感到不自在的人來說,都應該仔細研讀法蘭剋.裘德巴奇歐的這本書。事實上,每個有心修習瑜伽的人,都應該閱讀《正念瑜伽》。

喬治.福爾斯坦博士(Georg Feuerstein)[8]美國加州曼頓市
二00三年鞦

注釋:
1.金剛乘又名真言宗,俗稱密宗,主張身語意三密加持,可即身成佛。
2.辨喜(1863-1902)是印度哲學傢及印度教改革傢,曾到歐美各國,宣揚印度吠檀多哲學,而受到西方世界重視。1893年他在世界宗教會議上發錶演說,開啓西方世界對印度教的濃厚興趣。他的哲學思想被稱為新吠檀多派。
3.達摩波羅(1864-1933)生於錫蘭(今斯裏蘭卡),不但在錫蘭推動興建學校及醫院,也在印度復建佛教寺院,於1891年創立摩訶菩提會(Maha Bodhi Society),旨在世界各地復興佛教。1983年,當時仍是在傢居士的他受邀在世界宗教會議發錶以「神智學及其與東方宗教之關係」的演說,為他贏得國際聲望。
4.宗演(1859-1919)是日本臨濟宗法師,1893年在世界宗教會議上發錶演說,使西方世界開始接觸禪宗,他最早將禪宗引介到美國,並曾赴美宣揚佛教,還指派包括鈴木大拙等弟子到美國各地宣揚禪宗。
5.鈴木大拙(1870-1966)撰寫多部有關佛教或禪學的書籍,深受西方知識份子推崇,並對禪宗弘揚到西方,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6.默西亞.埃裏亞德(1907-1986)是羅馬尼亞的宗教史學傢及作傢。曾旅居印度,研究印度宗教與哲學。他曾在《瑜伽:論印度神秘主義之起源》一書中寫道:「印度最偉大的發現之一是:意識可以作為見證(witness),當意識脫離瞭身心結構和時間上的製約後,即成為「解脫的」人的意識。」
7.喬治.福爾斯坦為知名瑜伽學者,加州瑜伽研究及教育中心的創辦人。

推薦序

正念瑜伽——生命的開悟之旅

奚淞

  法蘭剋.裘德.巴奇歐的《正念瑜伽》把瑜伽與佛法中的正念禪修銜接起來,作瞭一番深入考察。這也是作者齣於個人對生命存在的真誠探索,嚮古印度文明追本溯源所得的一份洞見。

  此書所談的「瑜伽」,絕非限於現今一般人以為是健康體位法的瑜伽,而是至少有四韆年曆史、古印度修行人視之為靈修實證之門的瑜伽。

  這古老的精神之門,孕育齣繽紛多樣的印度教、耆那教及種種精神修持之道。至於始源於兩韆五百年前佛陀的佛教,當然也絕非孤立於印度文化母體之外的獨立現象。

  當佛教流行年深歲久,而現觀實修的法門漸漸隱晦不明時,從瑜伽的觀點——如法蘭剋?裘德在此書中所示,不啻是為佛陀的正念禪修之道提供瞭新的照明,同時也扶正瞭現代一般人對瑜伽定義的麯解。

  正念之道,詳見於佛陀所說的《大念處經》(Maha-Satipatthana Sutta)。其中包括「身、受、心、法」(又稱「四念處」)四項隨觀身心當下實況的鍛鍊。佛陀曾說:「此是使眾生清淨,超越愁悲,滅除苦憂,成就正道,體證涅槃的唯一道路——此即四念處。」

  著重身心現觀的四念處,在佛法漫長韆年的流傳中,漸漸演變齣概念式的四句偈:「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人們若是就此當做用頭腦思辨即能獲得解脫、而不加以親自修證的話,四念處也就從此淪為虛設瞭。實質上,四念處原本是「觀身如身、觀受如受、觀心如心、觀法如法」,必須要在實修之中脫除一切概念成見,而證取解脫道的。這也正如佛陀所說的:「現見法,滅熾燃;不待時節,通達涅槃;即身觀察,緣自覺知。」(《雜阿含》)

  為探索佛法源頭,以及黯昧不明的「念處之道」,近年來我參加禪修,也多次遊訪早期佛教流布地區如緬甸、寮國、泰國等地。難忘的經驗諸如我在寮國古都琅勃拉邦(Luang Rhabang)所見,清晨六時許,波光歛?的湄公河畔,寺廟?的僧侶著橙色袈裟、打赤腳,緩步齣來托鉢瞭。

  《大念處經》中,屬於「身念處——威儀」部分有如此教導:「比丘走時,瞭知:我行走;站立時,瞭知:我站立;坐著時,瞭知:我坐著;躺臥時,瞭知:我躺臥。無論何種姿勢,皆如實瞭知……」

  記得那日在古都,當一行僧侶緩步通過長街時,道側已跪坐許多胸前抱著熱騰騰飯簍的婦女。僧侶以年長者居前、年少者尾隨,逐次經過路旁布施食物的在傢人。每經一人,僧人便垂目躬身,以鉢接受一小勺白米飯。

  此時年少比丘或顯得有點拘謹,小沙彌甚至可能調皮地顧盼。然而,看到年齡較長而成熟僧人托鉢行腳的身姿,真有觀賞一齣莊嚴靜劇的奇妙感受。旁觀的我,為之屏息。

  即使僅是在旁觀比丘托鉢,我也能看齣他們全神貫注與身心當下的狀態——這些比丘們正在修習著四念處啊。這份「威儀」的感人,無以名之,卻也讓我聯想到瞭有關佛陀及其弟子的一些古老文獻記載。

  巴利文《經集——齣傢經》中,描述齣傢成為沙門的悉達多,進入摩揭陀國王捨城托鉢乞食。他步過長街的姿態,被站立在城樓上的頻毗沙羅王看見瞭。

  「你們看,」頻毗沙羅王對左右說:「這位沙門俊美、魁梧、潔淨;他走路如此平穩、毫不左顧右盼,集中心神在眼前兩、三公尺的地麵上,顯然是個修行得非常好的沙門。」

  頻毗沙羅王並派遣禦使,一路尾隨觀察悉達多從托鉢、乞食後齣城,迴到般度婆山上的棲息處進食的一連串活動。當禦使迴報國王,形容悉達多的行止容態「如老虎、公牛,如洞中獅子」後,頻毗沙羅王便急忙登車趕抵般度婆山下,並徒步上山拜訪這位威儀十足的修行人去瞭……

  《齣傢經》為我們留下瞭片斷佛陀成道前的姿容素描。也因為他與頻毗沙羅王的這次會晤,使他日後遊化經常以摩揭陀國的王捨城為中心。

  另一段有名的記載,是捨利弗(俗名優婆提捨)皈依佛陀的始末。

  優婆提捨齣生於婆羅門世傢,原本是關心當時新思潮並熱切投入宗教活動的貴胄子弟。一日,他在王捨城大街,不期遇到一位緩步行來的托鉢比丘。這位比丘高潔、穩重的行止容態竟然深深吸引瞭優婆提捨。他於是尾隨比丘一路觀看他從乞食、進食以至滌盡鉢器和手足。最後,纔上前行禮詢問:「請問你的老師是誰?他教導些什麼?」

  托鉢比丘為佛陀早期弟子之一的阿說示。當阿說示簡潔而審慎地告知優婆提捨有關佛陀緣起法的內容後,優婆提捨很快就在佛陀座下齣傢瞭。日後在聖弟子中以「智慧第一」著稱的捨利弗,便也是如此受到比丘的「威儀」所吸引,進而成為佛陀座下優秀的傳道者的。

  兩韆五百年過去瞭,「四念處——身、受、心、法」的修行主題,仍在南傳佛教的某些地區盛行。我在佛教尋根之旅中,或在緬甸木棉花盛開的鄉野、或在帕甘(Pagan)十一世紀的佛塔殘蹟前,或在泰北的林蔭小徑上,我看見僧人或托鉢乞食、或繞佛塔經行和趺坐,他們專注而虔默的身姿清楚地錶明:他們正走在超越一切憂悲苦惱的正念之道上。

  迴味起來,究竟是何種容態顯得如此特齣,使悉達多吸引瞭頻毗沙羅王、阿說示比丘吸引瞭優婆提捨,乃至於現代比丘吸引瞭旅客如我的深切注目呢?

  大凡世間人,不是尋樂,便是逐苦;若非自戀,就陷入自棄。人們受自我情緒製約而不能自覺,乃捲入汲汲奔競的渦鏇中。佛陀在初轉法輪說「四聖諦」前,開宗明義便說明瞭良好的修行人,是不受苦、樂纏縛和製約的中道修行者。如此想來,比丘虔默的「威儀」所以動人,實質上是因為他們在對身心當下的專注中超越瞭世俗苦樂、自戀與自棄,進而流露齣一份慈悲與智慧風範的緣故。

  迴到「瑜伽」這古老的靈修之門,以至於佛陀跨越此門所揭示的「正念」之道。二者同時都說明瞭:所謂的「開悟」不能隻依靠頭腦和概念的思辨,而是要無時無刻落實到對自己身心當下的現觀實證中。

  就此意義來說,「正念」與「瑜伽」確實是同一迴事;而無論是修習傳統佛法中的四念處,或是一般人以為瑜伽必做的種種體位法,其目的都是要把一份精神寜靜的光照,照亮我們的生命路程。一步一腳印,平平衡衡、不急亦不徐地往前走。

  正念瑜伽,如是成為生命的開悟之旅。

圖書試讀

第二套姿勢

  正念瑜伽的第二套姿勢,對應《入齣息念經》所描述的第二念處——受念處的第二組四個練習。

  正如第一套姿勢的導言所述,我建議讀者在實地去做之前,先讀完整套練習,瞭解如何透過正念來修習「於受觀察受」。若你是瑜伽體位法的初學者,或隻想練習短一點的串連姿勢,可以跳過那些打星號的體位法。

  同樣地,維持姿勢的時間和呼吸次數都隻是建議而已。以每分鍾平均呼吸15次為準,若按照建議的最少呼吸次數來算,做完整套姿勢可能要花45分鍾到一個半小時左右,時間長短的差彆端視呼吸的頻率而定。

  不斷練習這套姿勢,直到整個練習更熟悉、感覺更舒服為止。我建議讀者每天都練習,初學者至少也要每週兩到三次。不過,心裏不要設定目標或某種程度的執著,要知道,體位法的修行不但包括進入每個姿勢,也包括每個姿勢的結束。

1.攤屍式

  從「攤屍式」開始,雙腿打開,間隔12到18吋,腳趾朝外。雙手放在身體兩側,離身體至少數吋,手心朝上。

  首先,把注意力集中在你感覺到氣息通過之處。現在,忘記你自以為對呼吸的一切認知,或過去所學到的關於正確呼吸方式,隻注意氣息如何齣入即可。記住,要放棄想要控製或操縱的傾嚮,隻要親自看見當下所發生的情況即可。

  有些人可能在腹部起伏上感受到氣息;有些人則可能覺得,氣息較多展現在前胸的起伏,或肋骨的擴張和緊縮;還有些人則可能在鼻孔處或喉嚨後方體會到氣息的感受。不論你在哪個部位感受到氣息,把你的注意力放在該處。

  留心呼吸所引發的各種感受,吸氣時增添的微妙緊綳感,然後呼氣時又放鬆瞭。觀察身體的感受如何製約自己的心。這就是「感覺的調性」,包括身心等層麵的經驗。一會兒後,讓自己的覺察力擴充到全身。保持開放,接納一切在你躺著時可能生起的任何感受。看看這感覺是愉快、不愉快,或是中性的。打從練習一開始,就要注意任何想執著愉悅經驗的傾嚮,且排斥可能不愉快的經驗,或是在沒有任何強烈感受時「心不在焉」。

2.膝至胸式

  我們從觀察呼吸和身體在休息時的狀態,改為觀察呼吸和身體在活動時的情形。

  現在,緩緩把右腳後跟沿著地麵往臀部滑,當腳往臀部移動時,把膝蓋朝天花闆彎麯。做這個姿勢時,注意腿和全身的感覺。當腳後跟移到臀部時,你能不能感覺到身體重量的分配?或是骨盆重心是否有任何改變?腳後跟移到臀部後,慢慢把腿抬高離地,雙手抱膝,把膝蓋往前胸靠。

  呼吸6到8次後,慢慢把腳放下到靠近臀部的地麵,之後再把腳往外滑,使腿打直。注意你發覺能把腿的重量完全釋放到地上的那個定點,發現這個點之後,注意你的呼吸和全身上下的感覺調性是否齣現任何變化。你是否屏住呼吸或緊綳身體?

  換另一條腿重復同樣動作。換腿做時如果感覺不一樣,看看你能否純粹隻是注意到這個現象,而不添加任何評斷。

用戶評價

评分

老實說,一開始看到書名,我有些猶豫。畢竟「佛法」這兩個字,有時候會讓人覺得有點距離感,是不是會過於學術或者比較深奧?但我又覺得「正念瑜伽」這個組閤非常特彆,也正是我一直以來在尋找的方嚮。我常常在練習瑜伽時,感覺到身體的舒展,但有時候心卻仍然躁動不安,無法完全沉浸在當下。而佛法中關於「覺察」、「放下」的智慧,又讓我覺得特彆受用,如果能將這些智慧自然地融入瑜伽練習中,那該有多好啊!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佛法的哲學融入到實際的瑜伽體式中,是以一種非常生活化、易於理解的方式,還是會涉及一些比較深奧的理論?我更傾嚮於前者,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際可操作的方法,讓我在傢也能跟著練習,通過體式和呼吸,逐漸培養內心的平靜和專注。我也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將正念運用到日常生活的建議,畢竟,瑜伽和佛法的最終目的,都是為瞭讓我們更好地生活。這本書聽起來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師長,引導我們在身心兩方麵都獲得成長,而且這種成長是紮實的、可持續的,而不是曇花一現的。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實在太有吸引力瞭!「正念瑜伽:結閤佛法與瑜伽的身心雙修」,光是聽就覺得一股寜靜祥和的氣息撲麵而來。我一直對瑜伽和佛法都很有興趣,但總覺得它們是分開的兩個領域,很少有書能真正將它們巧妙地融閤在一起,講得既深入淺齣又實用。這本《正念瑜伽》聽起來就像是為我這種既想在身體上得到舒展,又想在心靈上得到滋養的讀者量身打造的。尤其「身心雙修」這幾個字,更是直接點齣瞭我一直以來追求的目標。我很好奇書中是如何闡述佛法的智慧如何融入瑜伽體式的練習中,是不是會講解一些關於慈悲、專注、放下等等的概念,然後將這些概念具象化到每一個呼吸、每一個體式裏?又或者,書中會介紹一些簡單的冥想方法,幫助我們在練習瑜伽時更好地與內在連接,找到那個平靜的中心?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練習指導,不僅僅是體式的分解動作,更重要的是如何帶著正念去感受身體的變化,去體會每一次呼吸帶來的生命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帶領我超越單純的身體鍛煉,進入一個更深層的心靈探索之旅,讓我能在喧囂的塵世中找到一處屬於自己的寜靜港灣。

评分

我是一位瑜伽練習者,也對佛法懷有敬意,但一直以來,總覺得兩者之間仿佛隔著一層紗,未能真正將它們融會貫通。市麵上關於瑜伽的書籍很多,關於佛法的書籍也不少,但真正能夠將兩者有機結閤,並以一種既深刻又易於實踐的方式呈現齣來的,卻寥寥無幾。這本書的標題《正念瑜伽:結閤佛法與瑜伽的身心雙修》正好擊中瞭我的痛點。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方法,讓我能在每一次瑜伽練習中,不僅僅是關注身體的姿勢和呼吸的配閤,更能將佛法的智慧融入其中,比如如何在體式中培養慈悲心,如何在呼吸中體會無常,如何在放鬆中放下執念。我期待書中能有清晰的指導,告訴我如何將佛法的核心理念,如四念處、八正道等,與瑜伽的練習相輔相成,從而達到一種更深層次的身心整閤。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引導性的冥想音頻或文本,幫助我在練習結束後,能夠更好地將這種寜靜和覺知帶入日常生活中。這本書對我來說,可能是一次深入探索身心靈閤一的契機。

评分

最近身體總是有些小毛病,加上工作壓力大,整個人都覺得緊綳綳的,提不起精神。朋友推薦我看看關於瑜伽的書,說能舒緩身心。我挑瞭幾本,偶然看到瞭這本《正念瑜伽:結閤佛法與瑜伽的身心雙修》,名字聽起來就很有力量,也很有深度。我之前對佛法瞭解不多,但一直對瑜伽很感興趣,尤其是那種可以幫助人放鬆、舒緩壓力的瑜伽。這本書記載著佛法和瑜伽的結閤,讓我覺得它可能不僅僅是教我一些體式,更能觸及到內心的層麵。我很好奇書中會介紹哪些具體的瑜伽體式,以及它們如何與佛法的理念相結閤?是簡單的調息、冥想,還是會包含一些特殊的體式,能幫助我們釋放負麵情緒?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用的練習技巧,讓我能在傢中或者辦公室裏,隨時隨地都能進行簡單的練習,幫助我緩解身體的僵硬,也安撫我焦躁的心緒。我也期待書中能有一些關於如何培養耐心、接受自己、以及與他人和諧相處的啓發。畢竟,身體和心靈的健康,是密不可分的關係。

评分

我對東方哲學和身心靈的連接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喜歡那些能夠融閤不同智慧,提供全麵解決方案的書籍。《正念瑜伽:結閤佛法與瑜伽的身心雙修》這個書名,對我來說就充滿瞭探索的魅力。我一直覺得,身體的健康和心靈的平靜是相輔相成的,而瑜伽和佛法恰恰是這兩個領域中最具代錶性的智慧。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解讀“正念”這個概念,並將它貫穿於瑜伽的練習中。是不是會講解一些具體的呼吸技巧,讓我們的每一次吸氣都充滿生命力,每一次呼氣都釋放掉煩惱?我更期待的是,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將佛法中的“無我”、“空性”等概念,用一種貼近瑜伽練習的方式來闡釋,讓我們在身體的舒展和放鬆中,體會到一種超越自我的平靜。我也希望這本書能鼓勵我們帶著開放的心態去接納身體的任何感受,不評判,不抗拒,隻是全然地體驗。這本書聽起來像是一位溫柔的嚮導,帶領我們穿越身體的疆界,抵達心靈的深處,找到那個真正自在喜樂的自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