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瑜伽
*设计清晰、文字明确
*连续动作步骤清楚、简单易学
*搭配一百多张姿势图片
*适合瑜伽初学者,也符合进阶修行者的需求
*广开本的摊平装订,练习时格外方便好用
◎美国现代瑜伽教育推广 乔治.福尔斯坦博士Georg feuerstein, Ph.D. 权威肯定
◎李林峰(辅仁大学瑜伽术专业讲师)、奚淞、洪光明(《瑜伽,这样做就对了》作者) 联合推荐
正念瑜伽,是一种整合禅修与瑜伽的修行
本书整合了瑜伽与禅修,强调瑜珈修行的精神层面。与其他书籍所不同的是,将两种训练结合为一种修行,能活化身体、解脱心灵。正念,是随时随地觉知你的心,清楚、专注地觉察发生于身体内外的事,是一本生活化又不失严谨的瑜伽书。
本书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略述在历史、哲学上佛陀生平与教化的来龙去脉,并概述佛陀的教法,以及它们与瑜伽如何产生关连。
◎第二部分:探查佛陀所教的基本禅修技巧,一般称为正念禅修。同时收录基本的禅修指引,以及对于如何展开修行的建议。最后,简单介绍两部经典涵盖佛陀对正念的开示,其中之一的《入出息念经》,是本书探讨瑜伽体位法练习的主要依据。
◎第三部分:是正念瑜伽修行的核心,以四个章节提供「四念处」的解析以及相对应的体位法串连姿势练习。「念处」意指「念」的「立足处」,修习念处观即具有正念地观照诸法。四种念处即指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是一套对正念与观智完整的禅修方法。
创新整合禅修与瑜伽─将正念与瑜伽修行互相融合,是本书最大特色。本书整合了瑜伽与禅修,强调瑜伽修行的精神层面。与其他书籍所不同的是,将两种训练结合为一种修行,能活化身体、解脱心灵。由于作者法兰克.裘德对于佛教瑜伽(尤其是修习正念)和印度瑜伽(尤其是瑜伽姿势的练习和唿吸控制),以亲身经验做为后盾,在知识与经验上都相当丰富扎实。
身心的强烈变化─作者在书中力解「感觉」与修行的关系。无论佛教或印度传统的修行并不是企图消灭感觉,使修行者变成空、无的状态。相反地,借由正念瑜伽修行,能唤醒我们内在证见的能力(witnessing faculty),以掌控心,掌控感觉,这种证见就是需要透过修习正念而来。能证见的心和慈悲心,才是你借由瑜伽,达到心与身的最佳整合。
简单易学,不分派别都可修习─本书袪除了外界对佛教和印度瑜伽的一些误解,并提供学习其中任何一种瑜伽传统的修行者相当务实的建议。作者指出,正念可以应用在所有瑜伽修行中,无论是初学者或已修行多年,《正念瑜伽》都很适合。
作者简介
法兰克.裘德.巴奇欧Frank Jude Boccio
一位跨越宗教界线的牧师,曾追随一行禅师修行多年,融合瑜伽、佛教与《阿输吠陀》的修行与哲学。他也曾在名师乔治.福尔斯坦的指导下,参加共七百小时的训练课程,现在是接受佛法教师训练的高阶学员,授业老师为金三宇禅师(Samu Sunim)。巴奇欧领有纽约市贝特曼研究院(Bateman Institute)瑜伽教师及治疗师执照,在纽约布鲁克林、纽帕尔兹(New Paltz)等地教授瑜伽,并常在禅山寺(Zen Mountain Monastery)及其他静修中心开设「正念瑜伽」课程。目前居住在纽约提尔森(Tillson)。
权威肯定者简介
乔治.福尔斯坦博士Georg feuerstein, Ph.D.
福尔斯坦自1970年代即致力于东西方哲思对话,尤其全心关注于保存各派瑜伽精髓;身为北加州瑜伽研究暨教育中心(Yoga Research and Education Center)创办人兼社长,共有着作三十多本,包括《生活瑜伽》(Living Yoga)、《香巴拉瑜伽百科》(The Shambhala Encyclopedia of Yoga)、《密教经典:忘我之道》(Tantra: Path of Ecstasy)、《帕坦伽利的瑜伽经》(The Yoga-Sutra of Patanjali)等。
序言
如何使用本书
体位法要诀
外来语
导论
第一部:来龙去脉
第一章:佛陀的瑜伽
第二章:四圣谛的瑜伽修行
第三章:八正道
第二部:培养正念:忆念当下
第四章:何为正念
第五章:开始正念禅修
第六章:经典介绍
第三部:正念瑜伽的修行
第七章:身是身
正念瑜伽:第一套姿势
第八章:受是受
正念瑜伽:第二套姿势
第九章:以正念觉知心
正念瑜伽:第三套姿势
第十章:觉知心的对象:法中之法
正念瑜伽:第四套姿势
附录甲:七觉支
附录乙:《安般守意经》
附录丙:建立你的座:禅修坐姿
附录丁:瑜伽姿势一览表
索引
我对自己感兴趣的诸多领域向来求知若渴,尤其是瑜伽传统,可惜每年在我书桌上摆过的数百份刊物中,只有少部份能成功地吸引我阅读良久。不过,每週涌入的书籍与手稿中,总会有一部作品真正值得研读,而且深深打动我,法兰克.裘德.巴奇欧(Frank Jude Boccio)所着的《正念瑜伽》正是一例。
我对这本书感到欣喜的理由有二。首先,这本书探讨的主题不但重要,也切合时下需要;其次,我很高兴法兰克.裘德最近参与了瑜伽研究暨教育中心(Yoga Research and Education Center)推出的首场共七百小时的教师培训研习会。他默默地在场、不唐突的服务,及深思熟虑的见解,对我们的研习会贡献良多,此后我便一直很看重他,视他为真诚的「法」的兄弟。因此当他请我为本书写序时,我便欣然应允。
为这样一本书写序,我认为从一些个人的评论开始谈起,相当合情合理。我十四岁时,初次发现瑜伽不可思议的浩瀚世界,立刻明白自己已找到心灵的家。三、四年后,我明显感觉到,今后应把个人和专业生涯全都投注到探索瑜伽古老的遗产中。我十九岁时写下生平第一本书,主题自然是瑜伽,此后又陆续撰写了更多瑜伽或相关主题的书籍。当时,我也初次接触到佛教,并对佛法令人敬畏的清晰和洞察力感到印象深刻,因而高度推崇佛陀及其教法。不过,当我需要修行和研习时,却转向印度瑜伽,因为当时觉得这对像我一样正在发展中的学者、作家兼修行者而言,比较容易入门。
我深入研习印度瑜伽后,在1970年代初期陆续翻译了数本佛学书籍,从英文翻成德文到德文翻成英文都有。可是一直要到1994年,我才透过西藏的金刚乘 [1],得以在理论和实践上,更敏锐地深入佛教瑜伽的世界。从那时起,我曾深入思索印度教和佛教在精神层面间的关系,而这也是法兰克.裘德这本书的重点之一。
在我看来,印度教和佛教不太像是宗教,而更像是伟大的文化复合体,都在印度次大陆诞生,而且都以瑜伽(精神层面的)修行为核心。因此,提到印度瑜伽和佛教瑜伽,十分恰当。事实上,佛教金刚乘更是呈现出瑜伽的形式,而且也和印度教一样,时而甚至会称唿其男性修行者为瑜伽士(西藏语为naljor)。因此,当代刻意把瑜伽(通常被狭隘地认定为姿势的修练)和佛教区分开来的做法,无疑是错误且毫无建设性的二分法。让印度教和佛教都能拥有「瑜伽」的称号,同时不至于模煳掉印度教和佛教在精神层面上的差异,相当合理。这样做的优点是,能强调印度教和佛教共有的重要基础,这里不单指道德修行层面,还包括更高层次的道。我很高兴地发现,和我一样同为佛教瑜伽修行者的法兰克.裘德,也採纳类似的观点。
超过三十五年来,我的焦点一直锁定在搭起印度与西方世界间的桥樑──使西方人士能跨越过这些桥樑,更深入印度不可思议的智慧教法。很少人知道,瑜 珈其实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传到西方。自从辨喜(Swami Vivekananda)[2] 于1983年在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会议(Parliament of Religion)上发表划时代的演说后,便稳定地加快了印度智慧传到欧洲、美国、澳洲和纽西兰等地的速度。如今,我们还观察到很耐人寻味的现象,那就是优秀的西方教师把瑜伽(至少是哈达瑜伽体位法的形式)回传给印度的中产阶级人士,这显示东、西半球间愈来愈融合了。
佛教瑜伽也是世界宗教会议上所发表的主题之一,来自钖兰、激昂的达摩波罗(Anagarika Dharmapala)[3] 和日本禅宗大师宗演法师(Soyen Shaku)[4] 等大师及其他与会者,对此都有建言。附带一提的是,宗演法师当时由年轻的铃木大拙(D.T. Suzuki)[5] 担任译者,后者日后註定将成为二十世纪中叶的精神英雄之一。两位大师后来都成功地在美国吸引了为数众多的追随者,而1950年中国入侵西藏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人士之所以都能立即张开双臂接纳藏传佛教,也是因为有两位大师先前奠定的基础所致。到了今天,光是美国一地,据称就有两、三百万佛教修行者,以及多达一千五百万到两千万的瑜伽修行者。后者多半把瑜伽当成健身、强身的养生法,而非内在成长和精神提升之道。
不过,现又出现了另一波相当鼓舞人心的潮流,那就是以更认真的态度来练瑜伽,也就是说,瑜伽开始被视为一种生活方式,其最高的精神层面的理想是,达到自我超越和心灵觉醒。瑜伽是一种具有强烈转化功能的训练,若果能认真修行,也投注了不可或缺的心力的话,就能引发内在的转变,即使只是从大多数西方人着重的瑜伽姿势这种入门初阶,也能办到。哈达瑜伽的姿势(体位法)能活化副交感神经系统,传统上被当成进入瑜伽精神层面的过程的入门阶。这些姿势能使修行者体验到深度的放松,若同时结合有觉察力的唿吸法,成效会更明显,而从这个阶段起,距离真正的禅修就只差一小步而已了。禅修的心,能依次对一个人的自我形象、对世界的体悟及与生命的联系,均造成深层的改变。因此禅修几乎是所有瑜伽修练法的中心要素。
印度伟大的瑜伽传统可视为数千年的禅修和精神修练的宝贵精粹,因此它们显然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镜之处,因此详尽地研修(svadhyaya)各种形式的瑜伽教法,一直是瑜伽修行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想要花很长的时间自修瑜伽,从尝试和错误中学习,当然可行,不过,若能借助有成就的早期修行者的知识和智慧来学习,又何必再冒着遭受挫折甚至最终失败的风险呢?打从踏上我们精神之旅的一开始,就能先了解最重要的「正见」,可以让我们日后不至于一再感到失望。探访一个新城镇时,手边能带着一张好地图,当然会很有帮助。起初,我们可能对自己的目的地没有清楚的概念,因为有时我们往往不晓得自己最深刻的感觉和动机为何。认真研究瑜伽的传统教法,不但能唤醒我们内在的精神原动力,还能指引我们通往正确的方向。
法兰克.裘德的《正念瑜伽》就是宝贵的地图、研修的指引,能使人深入瑜伽的丰富潜能,并找到建立有意义、快乐生活的一切内在资源。《正念瑜伽》也展现出想搭起沟通桥樑的努力,相当令人钦佩,本书将有助于使目前因人为因素而壁垒分明的东、西方印度瑜伽和佛教瑜伽修行者等两大阵营,再度融会贯通。这本杰出、实用的作品明白指出,这两大瑜伽传统其实有极大部份是重叠共通的,但书中也并未掩饰二者不可讳言地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有重大差异。由此看来,本书应归属于极敏锐的「跨信仰间」、「跨宗教间」,或我称之为「跨传统间」的对话,对印度教和佛教间的相互理解与包容有所贡献。本书最宝贵之处在于,作者的观点,背后都有他对佛教瑜伽(尤其是正念修行)和印度瑜伽(尤其是瑜伽姿势的练习和唿吸控制)都有相当扎实、真诚的亲身经验做后盾。无论外界如何想像这两大瑜伽途径间有冲突之处,法兰克.裘德的生命历程和着作仍足以显示,融合二者、集思广益,仍是可行之道。
《正念瑜伽》驱除了外界对佛教和印度瑜伽的一些误解,并提供学习其中任何一种瑜伽传统的修行者相当务实的建议。法兰克.裘德显示出,正念可以(也应该)应用在所有瑜伽修行中,包括哈达瑜伽的姿势在内,因而成功地在「令人神醉的」禅修和「受身体驱策的」哈达瑜伽间,搭起桥樑。他体会到,我们既非脱离身体、漂浮在躯体之上的灵魂,也非毫无灵魂的肉体媒介,而是在上述这两个真实层面间保持奇妙的动力。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他也在书中收纳了被广为误解、却十分重要的领域──感觉。和外界误以为的相反,佛教瑜伽或印度瑜伽并非企图消灭感觉,使修行者变成空洞的机械人。相反地,这两种瑜伽修行都旨在借由唤醒我们内在见证观照的能力,以掌控心,而感觉也包括在内。二十世纪伟大的宗教史学家默西亚.埃里亚德(Mircea Eliade)[7]在其阐述瑜伽的巨着中,曾提到印度最伟大的发现就是见证。我也深表同感,但想补充的是,对万物心怀慈悲的瑜伽教法,也同样重要,而且和前者关系密切。佛教和印度教都同样劝人慈悲为怀。
法兰克.裘德全书中,十分强调观照(透过正念修习传达出来)和慈悲间具有创造力的互动,或是作为背景的主题。能观照的心识和慈悲心,是所有整合性的真正瑜伽形式的基本特性。
总结而言,无论是哈达瑜伽修行者,尤其是格外喜好健身、力与美的人,或是佛教瑜伽修行者,特别是对身体和物质宇宙都感到不自在的人来说,都应该仔细研读法兰克.裘德巴奇欧的这本书。事实上,每个有心修习瑜伽的人,都应该阅读《正念瑜伽》。
乔治.福尔斯坦博士(Georg Feuerstein)[8]
二00三年秋
注释:
1.金刚乘又名真言宗,俗称密宗,主张身语意三密加持,可即身成佛。
2.辨喜(1863-1902)是印度哲学家及印度教改革家,曾到欧美各国,宣扬印度吠檀多哲学,而受到西方世界重视。1893年他在世界宗教会议上发表演说,开启西方世界对印度教的浓厚兴趣。他的哲学思想被称为新吠檀多派。
3.达摩波罗(1864-1933)生于钖兰(今斯里兰卡),不但在钖兰推动兴建学校及医院,也在印度复建佛教寺院,于1891年创立摩诃菩提会(Maha Bodhi Society),旨在世界各地复兴佛教。1983年,当时仍是在家居士的他受邀在世界宗教会议发表以「神智学及其与东方宗教之关系」的演说,为他赢得国际声望。
4.宗演(1859-1919)是日本临济宗法师,1893年在世界宗教会议上发表演说,使西方世界开始接触禅宗,他最早将禅宗引介到美国,并曾赴美宣扬佛教,还指派包括铃木大拙等弟子到美国各地宣扬禅宗。
5.铃木大拙(1870-1966)撰写多部有关佛教或禅学的书籍,深受西方知识份子推崇,并对禅宗弘扬到西方,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6.默西亚.埃里亚德(1907-1986)是罗马尼亚的宗教史学家及作家。曾旅居印度,研究印度宗教与哲学。他曾在《瑜伽:论印度神秘主义之起源》一书中写道:「印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是:意识可以作为见证(witness),当意识脱离了身心结构和时间上的制约后,即成为「解脱的」人的意识。」
7.乔治.福尔斯坦为知名瑜伽学者,加州瑜伽研究及教育中心的创办人。
推荐序
正念瑜伽——生命的开悟之旅
奚淞
法兰克.裘德.巴奇欧的《正念瑜伽》把瑜伽与佛法中的正念禅修衔接起来,作了一番深入考察。这也是作者出于个人对生命存在的真诚探索,向古印度文明追本溯源所得的一份洞见。
此书所谈的「瑜伽」,绝非限于现今一般人以为是健康体位法的瑜伽,而是至少有四千年历史、古印度修行人视之为灵修实证之门的瑜伽。
这古老的精神之门,孕育出缤纷多样的印度教、耆那教及种种精神修持之道。至于始源于两千五百年前佛陀的佛教,当然也绝非孤立于印度文化母体之外的独立现象。
当佛教流行年深岁久,而现观实修的法门渐渐隐晦不明时,从瑜伽的观点——如法兰克?裘德在此书中所示,不啻是为佛陀的正念禅修之道提供了新的照明,同时也扶正了现代一般人对瑜伽定义的曲解。
正念之道,详见于佛陀所说的《大念处经》(Maha-Satipatthana Sutta)。其中包括「身、受、心、法」(又称「四念处」)四项随观身心当下实况的锻鍊。佛陀曾说:「此是使众生清净,超越愁悲,灭除苦忧,成就正道,体证涅槃的唯一道路——此即四念处。」
着重身心现观的四念处,在佛法漫长千年的流传中,渐渐演变出概念式的四句偈:「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人们若是就此当做用头脑思辨即能获得解脱、而不加以亲自修证的话,四念处也就从此沦为虚设了。实质上,四念处原本是「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必须要在实修之中脱除一切概念成见,而证取解脱道的。这也正如佛陀所说的:「现见法,灭炽燃;不待时节,通达涅槃;即身观察,缘自觉知。」(《杂阿含》)
为探索佛法源头,以及黯昧不明的「念处之道」,近年来我参加禅修,也多次游访早期佛教流布地区如缅甸、寮国、泰国等地。难忘的经验诸如我在寮国古都琅勃拉邦(Luang Rhabang)所见,清晨六时许,波光歛?的湄公河畔,寺庙?的僧侣着橙色袈裟、打赤脚,缓步出来托钵了。
《大念处经》中,属于「身念处——威仪」部分有如此教导:「比丘走时,了知:我行走;站立时,了知:我站立;坐着时,了知:我坐着;躺卧时,了知:我躺卧。无论何种姿势,皆如实了知……」
记得那日在古都,当一行僧侣缓步通过长街时,道侧已跪坐许多胸前抱着热腾腾饭篓的妇女。僧侣以年长者居前、年少者尾随,逐次经过路旁布施食物的在家人。每经一人,僧人便垂目躬身,以钵接受一小勺白米饭。
此时年少比丘或显得有点拘谨,小沙弥甚至可能调皮地顾盼。然而,看到年龄较长而成熟僧人托钵行脚的身姿,真有观赏一出庄严静剧的奇妙感受。旁观的我,为之屏息。
即使仅是在旁观比丘托钵,我也能看出他们全神贯注与身心当下的状态——这些比丘们正在修习着四念处啊。这份「威仪」的感人,无以名之,却也让我联想到了有关佛陀及其弟子的一些古老文献记载。
巴利文《经集——出家经》中,描述出家成为沙门的悉达多,进入摩揭陀国王舍城托钵乞食。他步过长街的姿态,被站立在城楼上的频毗沙罗王看见了。
「你们看,」频毗沙罗王对左右说:「这位沙门俊美、魁梧、洁净;他走路如此平稳、毫不左顾右盼,集中心神在眼前两、三公尺的地面上,显然是个修行得非常好的沙门。」
频毗沙罗王并派遣御使,一路尾随观察悉达多从托钵、乞食后出城,回到般度婆山上的栖息处进食的一连串活动。当御使回报国王,形容悉达多的行止容态「如老虎、公牛,如洞中狮子」后,频毗沙罗王便急忙登车赶抵般度婆山下,并徒步上山拜访这位威仪十足的修行人去了……
《出家经》为我们留下了片断佛陀成道前的姿容素描。也因为他与频毗沙罗王的这次会晤,使他日后游化经常以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为中心。
另一段有名的记载,是舍利弗(俗名优婆提舍)皈依佛陀的始末。
优婆提舍出生于婆罗门世家,原本是关心当时新思潮并热切投入宗教活动的贵胄子弟。一日,他在王舍城大街,不期遇到一位缓步行来的托钵比丘。这位比丘高洁、稳重的行止容态竟然深深吸引了优婆提舍。他于是尾随比丘一路观看他从乞食、进食以至涤尽钵器和手足。最后,才上前行礼询问:「请问你的老师是谁?他教导些什么?」
托钵比丘为佛陀早期弟子之一的阿说示。当阿说示简洁而审慎地告知优婆提舍有关佛陀缘起法的内容后,优婆提舍很快就在佛陀座下出家了。日后在圣弟子中以「智慧第一」着称的舍利弗,便也是如此受到比丘的「威仪」所吸引,进而成为佛陀座下优秀的传道者的。
两千五百年过去了,「四念处——身、受、心、法」的修行主题,仍在南传佛教的某些地区盛行。我在佛教寻根之旅中,或在缅甸木棉花盛开的乡野、或在帕甘(Pagan)十一世纪的佛塔残蹟前,或在泰北的林荫小径上,我看见僧人或托钵乞食、或绕佛塔经行和趺坐,他们专注而虔默的身姿清楚地表明:他们正走在超越一切忧悲苦恼的正念之道上。
回味起来,究竟是何种容态显得如此特出,使悉达多吸引了频毗沙罗王、阿说示比丘吸引了优婆提舍,乃至于现代比丘吸引了旅客如我的深切注目呢?
大凡世间人,不是寻乐,便是逐苦;若非自恋,就陷入自弃。人们受自我情绪制约而不能自觉,乃卷入汲汲奔竞的涡旋中。佛陀在初转法轮说「四圣谛」前,开宗明义便说明了良好的修行人,是不受苦、乐缠缚和制约的中道修行者。如此想来,比丘虔默的「威仪」所以动人,实质上是因为他们在对身心当下的专注中超越了世俗苦乐、自恋与自弃,进而流露出一份慈悲与智慧风范的缘故。
回到「瑜伽」这古老的灵修之门,以至于佛陀跨越此门所揭示的「正念」之道。二者同时都说明了:所谓的「开悟」不能只依靠头脑和概念的思辨,而是要无时无刻落实到对自己身心当下的现观实证中。
就此意义来说,「正念」与「瑜伽」确实是同一回事;而无论是修习传统佛法中的四念处,或是一般人以为瑜伽必做的种种体位法,其目的都是要把一份精神宁静的光照,照亮我们的生命路程。一步一脚印,平平衡衡、不急亦不徐地往前走。
正念瑜伽,如是成为生命的开悟之旅。
老实说,一开始看到书名,我有些犹豫。毕竟「佛法」这两个字,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有点距离感,是不是会过于学术或者比较深奥?但我又觉得「正念瑜伽」这个组合非常特别,也正是我一直以来在寻找的方向。我常常在练习瑜伽时,感觉到身体的舒展,但有时候心却仍然躁动不安,无法完全沉浸在当下。而佛法中关于「觉察」、「放下」的智慧,又让我觉得特别受用,如果能将这些智慧自然地融入瑜伽练习中,那该有多好啊!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佛法的哲学融入到实际的瑜伽体式中,是以一种非常生活化、易于理解的方式,还是会涉及一些比较深奥的理论?我更倾向于前者,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际可操作的方法,让我在家也能跟着练习,通过体式和呼吸,逐渐培养内心的平静和专注。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将正念运用到日常生活的建议,毕竟,瑜伽和佛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生活。这本书听起来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师长,引导我们在身心两方面都获得成长,而且这种成长是扎实的、可持续的,而不是昙花一现的。
评分我对东方哲学和身心灵的连接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那些能够融合不同智慧,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书籍。《正念瑜伽:结合佛法与瑜伽的身心双修》这个书名,对我来说就充满了探索的魅力。我一直觉得,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平静是相辅相成的,而瑜伽和佛法恰恰是这两个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智慧。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解读“正念”这个概念,并将它贯穿于瑜伽的练习中。是不是会讲解一些具体的呼吸技巧,让我们的每一次吸气都充满生命力,每一次呼气都释放掉烦恼?我更期待的是,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将佛法中的“无我”、“空性”等概念,用一种贴近瑜伽练习的方式来阐释,让我们在身体的舒展和放松中,体会到一种超越自我的平静。我也希望这本书能鼓励我们带着开放的心态去接纳身体的任何感受,不评判,不抗拒,只是全然地体验。这本书听起来像是一位温柔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越身体的疆界,抵达心灵的深处,找到那个真正自在喜乐的自己。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实在太有吸引力了!「正念瑜伽:结合佛法与瑜伽的身心双修」,光是听就觉得一股宁静祥和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一直对瑜伽和佛法都很有兴趣,但总觉得它们是分开的两个领域,很少有书能真正将它们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讲得既深入浅出又实用。这本《正念瑜伽》听起来就像是为我这种既想在身体上得到舒展,又想在心灵上得到滋养的读者量身打造的。尤其「身心双修」这几个字,更是直接点出了我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我很好奇书中是如何阐述佛法的智慧如何融入瑜伽体式的练习中,是不是会讲解一些关于慈悲、专注、放下等等的概念,然后将这些概念具象化到每一个呼吸、每一个体式里?又或者,书中会介绍一些简单的冥想方法,帮助我们在练习瑜伽时更好地与内在连接,找到那个平静的中心?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练习指导,不仅仅是体式的分解动作,更重要的是如何带着正念去感受身体的变化,去体会每一次呼吸带来的生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超越单纯的身体锻炼,进入一个更深层的心灵探索之旅,让我能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一处属于自己的宁静港湾。
评分我是一位瑜伽练习者,也对佛法怀有敬意,但一直以来,总觉得两者之间仿佛隔着一层纱,未能真正将它们融会贯通。市面上关于瑜伽的书籍很多,关于佛法的书籍也不少,但真正能够将两者有机结合,并以一种既深刻又易于实践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却寥寥无几。这本书的标题《正念瑜伽:结合佛法与瑜伽的身心双修》正好击中了我的痛点。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方法,让我能在每一次瑜伽练习中,不仅仅是关注身体的姿势和呼吸的配合,更能将佛法的智慧融入其中,比如如何在体式中培养慈悲心,如何在呼吸中体会无常,如何在放松中放下执念。我期待书中能有清晰的指导,告诉我如何将佛法的核心理念,如四念处、八正道等,与瑜伽的练习相辅相成,从而达到一种更深层次的身心整合。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引导性的冥想音频或文本,帮助我在练习结束后,能够更好地将这种宁静和觉知带入日常生活中。这本书对我来说,可能是一次深入探索身心灵合一的契机。
评分最近身体总是有些小毛病,加上工作压力大,整个人都觉得紧绷绷的,提不起精神。朋友推荐我看看关于瑜伽的书,说能舒缓身心。我挑了几本,偶然看到了这本《正念瑜伽:结合佛法与瑜伽的身心双修》,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力量,也很有深度。我之前对佛法了解不多,但一直对瑜伽很感兴趣,尤其是那种可以帮助人放松、舒缓压力的瑜伽。这本书记载着佛法和瑜伽的结合,让我觉得它可能不仅仅是教我一些体式,更能触及到内心的层面。我很好奇书中会介绍哪些具体的瑜伽体式,以及它们如何与佛法的理念相结合?是简单的调息、冥想,还是会包含一些特殊的体式,能帮助我们释放负面情绪?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练习技巧,让我能在家中或者办公室里,随时随地都能进行简单的练习,帮助我缓解身体的僵硬,也安抚我焦躁的心绪。我也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如何培养耐心、接受自己、以及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启发。毕竟,身体和心灵的健康,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