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辑录十五篇论文,约四十二万字,内容涉及佛教与中国文化交互影响问题、文学掌故与佛教关系之论述、佛教史的重新考探、文学家对佛法的排斥与吸纳、文学家对佛教经典的化用、疏忽佛教义学致解说错误、考证错误之举证,还有佛典宣译、佛教名僧相关问题的研究。虽仍难悉数涵括佛教入华后的一切论题,但各篇考辨务求深入,内容平实有据。全书并依时代,区分为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三部,追本溯源佛教发展脉络,彰显文史相关主题。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历经约两千年的激盪、冲撞、调和,已完全渗入社会各层面,形成华化佛教自有的特殊风貌。史家陈垣写过一篇〈佛教能传佈中国的原因〉,文中分析佛教所以能深入中国人心,有三种原因,一是能利用文学;二是能利用美术;三是能利用园林。事实上,此三原因仅就上层阶级而论,且仍无法涵括全貌,例如于语言、思想、音乐、戏剧、历数、饮食、医方,亦无不与佛教相关。至其独特性,则诚如陈氏文中谈到诗人以僧家事物为题材,便多几分闲适超然的例子——唐张继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元稹诗:「何时最是思君处,月入斜窗晓寺钟。」宋苏轼诗:「官舍度秋惊岁晚,寺楼见雪与谁登?」天主堂何尝无钟,何尝无楼,若把寺钟换作天主堂钟,寺楼换作天主堂楼,又何尝不可?然总觉得不惯,这因为少人用的缘故。
因此有关佛教与中国文化中值得探究的面向,实极广泛,作者于本书就若干与佛教攸关的文史问题,于各篇论述中提出一己之见。
作者简介
林伯谦
早年负笈北游,访道于名师,受业于硕儒,颐情书圃,游心艺林,赏爱辞章,兼能雕篆。所撰硕、博士论文,亦俱与文章学相关。目前任教母校——东吴大学中文系,教授国文专业课程,一贯秉持传统优良系风,常以「三能」——能读、能写、能说,期许学子。着作有《刘宋文研究》、《韩柳文学与佛教关系之研究》、《宝藏璎珞》、《标点注释智证传》、《古典散文导论》,及期刊论文数十篇。
绪论(代序)
上编 魏晋南北朝之部
陈寅恪先生〈三国志曹沖华佗传与佛教故事〉商榷
《大正藏》载录北魏太武帝灭佛前后史事考探
《付法藏因缘传》之译者及其真伪辨
汉文藏经文献及其运用之一例
钟嵘《诗品》卷下「齐道猷上人」正补
梁简文帝立身、文论与《维摩诘经》关系考
中编 隋唐之部
隋文帝〈敕智顗书〉与智顗晚年出处考
王梵志出生传奇新探
由韩愈道统论谈佛教付法与中国文化的交互影响
韩愈文学理论与佛法行持之研究
柳子厚〈尊胜幢赞并序〉真伪考
下编 宋元明之部
欧阳永叔晚年佛教观考释
惠洪非「浪子和尚」辨
元明释教剧的佛教思想
附 录
论古代寺院的牙刷──杨枝
北传佛教与中国素食文化
主要参考书目
《中国佛教文史探微》这本书,用一种相当“接地气”的方式,将中国佛教那些厚重的历史文化,一点点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平时不太喜欢那种过于艰涩难懂的学术著作,读起来很费力。但是这本书,作者的笔触虽然严谨,但叙述起来却非常生动,而且经常会有一些很生活化的比喻,让人很容易就能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讲到一些佛教寺院的兴衰故事,那些从繁华到没落,再到重新焕发生机的背后,其实都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时代的变迁,读起来不禁让人感慨万千。书中还穿插了一些有趣的佛教传说,但作者并非简单地复述,而是会从历史文献的角度去考证其渊源,去探究这些故事是如何在民间流传并不断被丰富,这让我觉得非常有趣。总的来说,这本书读起来就像听一位老先生讲古,有故事,有道理,还有点让人会心一笑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扇尘封已久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中国佛教发展过程中那些鲜为人知却又至关重要的侧面。作者在考证某些佛经的传播路径时,那种抽丝剥茧的细致,以及对不同版本之间细微差异的辨析,都令人惊叹。我尤其欣赏他在分析不同时期佛教艺术风格演变时所展现出的独特见解。他并非将艺术品孤立地看待,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之下,去解读其背后的文化意涵。例如,他会从壁画的色彩运用、造像的肢体语言中,读出那个时代的信仰状态,以及艺术家们如何将本土的审美情趣融入到佛陀的形象之中。这种将历史、艺术与宗教深度融合的解读方式,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中国佛教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欣赏。
评分《中国佛教文史探微》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对话”。作者在文中并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像一位平等的朋友,邀请你一起走进中国佛教那漫长的历史长河。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佛教与中国士大夫阶层互动的一系列探讨。作者通过分析一些文人雅士的诗文,以及他们在佛寺中的活动,生动地描绘了佛教如何在精神层面影响着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他并没有简单地将佛教视为一种宗教信仰,而是将其看作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思想体系,一种生活方式,并揭示了它与儒家、道家思想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这种多角度、多维度的审视,让我对中国佛教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寺庙与经书,而是看到了它如何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并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地被重塑与发展。
评分这部《中国佛教文史探微》读起来就像翻开了一本尘封多年的手札,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子文人墨客般的考究与深情。作者似乎并非是那种照本宣科的学者,反而更像是一位在古籍堆里浸润多年的老友,带着你穿梭于字句之间,一点点勾勒出那些被时光模糊了的佛教故事。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一些早期佛教翻译文献的考证,那些字斟句酌的背后,仿佛能看到译经僧人在灯火阑 the 1000-year-old monastery, wrestling with unfamiliar concepts and forging new pathways for the Dharma in Chinese soil. 这种细致入微的探究,远非流于表面的叙述,而是深入到文字的肌理,去感受历史的温度。书中穿插的那些零星的碑刻、壁画的解读,也相当精彩,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的时代,触摸到信仰的痕迹,聆听回荡千年的梵音。尤其对于我这种对佛教历史文化有一定兴趣,但又苦于找不到切入点深入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它不是枯燥的学术报告,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故事讲述。
评分说实话,最初拿到《中国佛教文史探微》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毕竟“文史探微”四个字听起来就有点学院派的距离感。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的内容相当有意思,而且叙述方式也颇具个人色彩。作者在探讨某些佛教思想的流变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常常会引经据典,进行一番“神来之笔”般的联想。比如,在讲到某个宗派的形成时,他会突然跳脱出来,去对比同时期的文学思潮,或者社会风俗,然后告诉你,这些看似无关的元素,其实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佛教的本土化进程。这种“跨界”的视角,让我耳目一新,也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认识角度。我尤其欣赏书中那种不落俗套的议论,作者并非一味赞美,而是会在历史的洪流中,审视某些佛教观念的得失,甚至提出一些颇具争议的看法,但这种审慎的论辩,恰恰让这部作品更显其深刻与独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