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树与中观哲学

龙树与中观哲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龙树
  • 中观哲学
  • 佛教哲学
  • 印度哲学
  • 哲学史
  • 空性
  • 般若学
  • 中观派
  • 佛教思想
  • 智慧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龙树(A.D.150~250)是印度初期大乘佛教最有力的鼓吹者和理论家。由于他致力于理论的奠基工作,使得大乘佛教大为兴盛,甚至取代了小乘佛教的地位。在印度,龙树逝世后,信徒们为他立庙,供奉如佛;而在中国,龙树被尊为(大乘)八宗的共祖--在中国成立的大乘宗派(三论、天台、华严、唯识、禅、净、密、律)都共同推尊龙树为祖师。在在都显示了龙树在中、印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本书作者透过对龙树着作之研究,釐清龙树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和问题,对于佛学研究的理论与基础面的整理,贡献良多。

作者简介

杨惠南
  台中清水人,1943年生。曾任现代佛教学会理事长,并兼任于东海大学、文化大学、东吴大学、华梵大学、中华佛学研究所、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开设佛教研究方法、禅宗哲理、天台宗哲学、三论宗哲学、印度哲学和台湾佛教等课程。着有《佛教思想新论》、《佛教思想发展史论》、《当代佛教思想展望》、《当代学人谈佛教》、《吉藏》、《惠能》、《禅史与禅思》、《禅思与禅诗》、《印度哲学史》等书。

龙树与中观哲学:超越二元对立的智慧之光 本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奠基人——伟大的哲学家、佛教思想家龙树(Nāgārjuna)的生平、思想核心及其对后世哲学与宗教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聚焦于中观哲学的精髓——“缘起性空”(Pratītyasamutpāda-śūnyatā),剖析其如何作为一种系统性的认识论与形上学框架,彻底颠覆了传统印度吠陀体系的二元对立思维,并为佛教的终极解脱之道提供了坚实的逻辑基础。 本书并非仅是枯燥的哲学论述,而是一场探索智慧、穿越迷雾的旅程。我们将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对关键梵文、巴利文术语的精确解读,力求呈现一个立体、鲜活的龙树形象,以及他那穿透时空、直指人心之作《中论》(Mūlamadhyamakakārikā)的内在逻辑与雄辩力量。 --- 第一部分:历史的脉络与哲人的崛起 在探讨龙树的思想之前,我们必须将其置于公元二、三世纪的印度次大陆这一复杂的文化熔炉之中。彼时,佛教内部正经历着从部派佛教向大乘佛教转化的剧变。正统的经量部与说一切有部坚持对“法”(Dharma)的实体化存在进行细致入微的划分与辩证,形成了关于“真实存在”与“非真实存在”的复杂二元结构。 龙树的时代背景: 龙树的出现,恰逢其时。他不仅是一位孜孜不倦的修行者,更是一位拥有无与伦比的辩论天赋的智者。他的主要使命,就是以逻辑的利剑,破除一切对于实体的执着,无论是对“我”(Ātman)的执着,还是对“法”(Dharmas)的执着。本书将详细梳理龙树的生平传说(虽多有神化,但仍可窥见其学术活动的踪迹),并重点分析他所处的论辩环境,特别是他如何回应婆罗门教吠檀多学派关于“梵我一如”的实体论主张。 早期论辩的奠基: 我们将考察龙树早期著作中对部派佛教“分析实体”(Abhidharma analysis)的批判。他认为,无论“有部”如何将世界分解为极微小的、刹那生灭的“法聚”,只要这些“法”被认为具有独立、自存的“本性”(Svabhāva),便落入了“有”的执着。这种执着,是痛苦的根源。 --- 第二部分:中观的核心:缘起与性空 本书的中心章节将聚焦于中观哲学的核心概念——“缘起性空”。我们力图清晰地阐释,性空并非“虚无主义”(Nihilism),也非“实在论”(Realism),而是一种超越了“有”与“无”的辩证思维。 1. 缘起的再阐释: 龙树对佛陀“缘起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革命性的。他指出,万事万物之所以能够产生、存在和显现,恰恰是因为它们“无自性”。若万物具有自性(即不依赖他缘而独立存在),则无法产生变化,也就无法理解生灭、因果的流转。 因果的悖论与性空: 我们将分析《中论》中著名的二十谛(即二十种论证方式),特别是关于生、住、灭的论证。龙树通过严格的逻辑推导,展示了任何一个实体概念(如“火”、“水”、“时间”)都无法在逻辑上成立其自存性。例如,若“火”是自存的,它就不需要“燃料”和“助缘”;但事实是,火的显现完全依赖于因缘和合。 2. 性空的真正含义: “空”(Śūnya)并非指事物“不存在”,而是指事物“不具有自性”(Svabhāva-śūnya)。本书将运用大量的类比和现代逻辑工具,来解释这一微妙的境地: 无自性的表征: 事物因缘和合而“显现”(Prajñapti),但其本质却是“空性”。这种“空”是理解事物运作的方式,而非事物的本质属性。事物既非绝对的“有”,亦非绝对的“无”,而是“假有”(Prajñapti-sat)或“名言安立有”。 破斥四句(Catuṣkoṭi): 我们将详细剖析龙树如何运用“非一、非异、非俱有、非不俱有”的四句否定论式,来解构所有试图用语言和概念把握实在的尝试。这一论证结构,是中观逻辑的最高体现,旨在导向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直观智慧。 --- 第三部分:中观的实践维度:中道与解脱 中观哲学并非仅仅是思辨的游乐场,它直接指向佛教修行的终极目标——涅槃(Nirvāṇa)。本书的后半部分将探讨中观思想的实践意义,即“中道”(Madhyamaka)的实践。 1. 中道:超越边执的实践: 中道,正是基于性空洞见而展现的正确修行路径。它意味着不落入“常执”(Eternalism,认为存在永恒不变的实体)和“断执”(Nihilism,认为一切终将彻底毁灭,无有作用)的两个极端。 痛苦与解脱的转化: 认识到“我”和“法”的无自性,即是破除了对世间万象的强固化和实体化执着。这种执着是烦恼的根源。一旦洞察到实体的虚幻性,心性自然回归其本然的清净状态。 2. 中观与般若波罗蜜多: 龙树的哲学被视为“般若智慧”(Prajñāpāramitā)的理论化和系统化表达。我们将对比《心经》和《金刚经》中的核心思想,论证龙树是如何为大乘佛教的“空宗”理论奠定坚实的逻辑基石,使其从一种神秘的修行体验,转变为一种可被逻辑检验的、普适的真理体系。 3. 对后世的影响: 本书最后将简要概述龙树思想对亚洲佛教的结构性影响,尤其是在中国禅宗、西藏佛教(尤其是格鲁派对中观的深入研究)以及日本的唯识学批判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龙树的学说,直到今日,仍是东方哲学界最具活力和挑战性的思想遗产之一。 --- 本书特色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对文本的忠实还原与清晰阐释。我们不仅引用了《中论》中的核心偈颂,还结合了月称(Candrakīrti)的注释传统,力求在不失原意的基础上,用现代清晰的语言来重构龙树的复杂论证链条。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推进层层深入,适合对哲学史、佛教思想、逻辑学有深度探究兴趣的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真正理解龙树所指引的,那条通往终极智慧与心灵自由的“中道”。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段评价** 读完《龙树与中观哲学》,我的脑海中涌现出许多关于生命、存在以及我们认知方式的深刻反思。这本书并非简单地堆砌学术术语,而是以一种极为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古老而精深的佛学思想,特别是龙树菩萨在中观哲学上的开创性贡献,以一种近乎诗意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并非直接传授知识,而是引导我们一步步走进龙树那宏大而精微的智慧世界。从“空性”这一核心概念的反复叩问,到“缘起”理论的层层剖析,我仿佛看到一个智慧的巨人,如何以其非凡的洞察力,洞穿世间万象的虚幻与短暂。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咀嚼那些看似矛盾却又自洽的论述,那种在看似无解的哲学困境中找到清晰路径的豁然开朗,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精神体验。书中对于“我”的解构,对于“常住不变”的质疑,都让我对过往的许多执念产生了动摇。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习以为常的许多“真实”,不过是暂时聚合的幻象,而真正的自由,恰恰来自于对这些幻象的了悟与超越。这本书的语言也极具特色,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美感,读来酣畅淋漓,丝毫不会感到枯燥。对于任何渴望在纷繁俗世中寻找心灵安宁,或者对生命本质有更深层探求的读者来说,《龙树与中观哲学》都将是一场不容错过的思想盛宴。

评分

**第二段评价** 《龙树与中观哲学》这本书,简直就像一场精妙绝伦的思维辩论赛,而且主角是那个穿越千年,依旧光芒四射的龙树菩萨。作者的功力在于,他没有把这本书写成一本冰冷枯燥的教科书,而是把龙树的那些“惊世骇俗”的论点,用一种非常清晰、有层次的方式呈现出来。读这本书,你会感觉自己像是坐在辩论场的第一排,听着龙树如何一步步地拆解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实有”观念。特别是对于“空性”的解释,作者没有止步于字面上的“没有”,而是深入到“无自性”的层面,让我们理解到,一切事物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固定的,而是依赖于各种因缘条件而生灭。这种“缘起”的智慧,对于我们理解人际关系、社会现象,甚至国家层面的互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书中对“我”的分析尤其精彩,它让我们看到,我们所谓的“自我”,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组合体,并非一个恒常不变的实体。这种观点,对于我这种常常被“得失心”困扰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剂解毒良药。这本书的叙述逻辑非常严谨,读起来仿佛在解开一道道精巧的数学题,但最终得到的却是深刻的人生智慧。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哲学、佛学有兴趣,或者只是单纯想让自己的思维变得更敏锐、更通透的读者。

评分

**第五段评价** 第一次接触《龙树与中观哲学》,我以为会是一本让我头疼的硬核哲学读物,但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极其流畅且富有启发性。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他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引路人,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概念,而是通过生动的语言和贴切的比喻,引领读者一步步走进龙树菩萨深邃的智慧世界。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对“空性”的解读。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没有”的理解,而是深入到“无自性”的层面,让我们明白,我们所见的万事万物,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它们依赖于各种条件,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永恒的本质。这种“缘起”的智慧,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我”的认知,原来我所认为的那个“我”,也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各种身心因缘和合的产物。书中关于“破除邪见”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教会我如何以一种更理性的、更超然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对世界的看法也变得更加开阔和包容。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佛学哲学的书,更是一本帮助我们认识自我、理解世界的智慧之书。

评分

**第四段评价** 《龙树与中观哲学》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把钥匙,它打开了我对宇宙人生真相理解的一扇门。作者以极其精准而又富有张力的文字,带领我们深入龙树菩萨所构建的精妙哲学体系。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仿佛一直以来缠绕在心头的许多困惑,在书中得到了豁然开朗的解答。书中对于“空性”和“缘起”的论证,并非简单的理论阐述,而是充满了智慧的启迪。我开始理解,我们之所以会痛苦,往往是因为执着于那些本不存在的“实有”,而一旦能够看清事物的无自性,放下那份执着,心灵便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作者在梳理龙树思想的同时,也巧妙地结合了当代的语境,使得这些古老的智慧能够引起现代人的共鸣。书中对于“一切皆空”的解释,并非否定事物的存在,而是强调其非独立、非永恒的特质,这种理解,对于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应对生活中的起伏,都具有极大的实践意义。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层层深入的论证方式,仿佛一层层剥洋葱,最终触及到最核心的真理。这本书让我对“无常”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将其视为令人恐惧的命运,而是生命本身流转的必然。

评分

**第三段评价** 这本书的标题《龙树与中观哲学》一开始可能会让人觉得有点遥远,好像是学术界的专属读物。但当我真正翻开它,才发现这绝对是一场颠覆我固有认知的思想旅程。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直接灌输理论,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引导,让我们逐步领悟龙树菩萨的伟大之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空性”概念的阐释,它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名词,更是作者带领读者去体验、去证悟的一种状态。通过对“自性”的层层剥离,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以及周遭的世界。原来,我们所认为的“坚实”和“确定”,很多时候只是我们思维的投影。书中对于“生”与“灭”的辩证思考,也让我对生命的无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这并非一种消极的悲观,而是一种对当下更为珍惜的态度。而且,作者在论述中融入了大量的例证和类比,使得原本可能晦涩的哲学概念变得生动易懂。尤其是在谈及“我”的构成时,那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仿佛在照镜子,看到了一个被层层包裹的“我”,而最核心的,却是一种流动的、不确定的状态。这本书真的让我觉得,哲学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提供了看待世界和理解自身的全新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