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佛教「空」的哲学重置于现代与后现代哲学争论的语境脉络中,审视从东亚到北美的二种类型的佛教论述──「批判佛教」与「场所佛教」,考察在现代情境下佛教哲学面对同一性与主体性形上学时的立场分歧。
「批判佛教」为现代性辩护,认为佛教与西方启蒙传统皆积极肯定理性、私学、人权、民主的价值,而「场所佛教」则对体现于现代性中之同一性与主体性形上学的宰制性格表示深切的忧虑。
理性主体与慾望之间的内在纠葛正是佛教哲学所要釐清的问清,本书处理这问题时採取思想史的进路,选取日本「批判佛教」、京都学派(西谷散治)、中国「内学院」(欧阳竟无、吕征)、新儒学(能十力、牛宗三)作为展开论愿的背景素材、对于东亚??佛教是否落入实体形上学,在伦理实践上造成保守不义,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京都学派在战时支持战争的言论特别受到注意,但是超克现代性的思考是否因而成为禁忌,值得深思。
面对东亚佛教内部的诠译冲突,本书并未提出简化的裁决,而是迂回绕道北美丰富多元的佛教诠释,透过新格义议题与资源的开发,试图在「批判佛教」与「场所佛教」之外,开启拥抱「多音」与「异类」的诠释景观,使佛教论述成为尼采笔下的「愉悦之学」
作者简介:
林镇国
一九五一年出生于台湾省南投县。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国文研究系硕士。
美国天普大学哲学博士(宗教研究)。
现任国立政治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专业领域:佛教哲学、跨文化宗教哲学、宗教诠释学、文化理论与文化评。
哇,收到这本《空性与现代性》的预览版,真的让我一整个晚上睡不着觉!我一直对现代社会中个体存在的疏离感和价值感的迷失感到困惑,总觉得我们好像活在一个看似光鲜亮丽,实则内心空虚的时代。这本书的名字就直接戳中了我的痛点,让我迫不及待想看看它到底会怎么解析“空性”这个东方哲学中如此深刻的概念,以及它与我们当下混乱、快速、信息爆炸的“现代性”之间,究竟能擦出怎样的火花。 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跨越哲学、宗教、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领域的界限,来探讨这个问题。有没有可能,我们一直以为的“现代性”所带来的进步,恰恰是让我们更加远离了“空性”的智慧?那些科技带来的便利,那些物质主义的追求,那些人际关系的浅层化,是否都在不断地填充我们生活的表象,却挖空了我们内在的精神家园?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具体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找到一种与现代社会共存,但又不被其吞噬的可能?我非常期待书中那些发人深省的论述,希望能借此机会,为自己在这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处安宁的锚点。
评分我最近读了几页《空性与现代性》的试读,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对“空性”这个概念一直都抱有很大的好奇,觉得它听起来非常神秘,又好像蕴含着某种深刻的智慧。这本书的名字就很有意思,把“空性”和“现代性”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概念放在一起,让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它们联系起来的。我一直在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追求效率、追求物质、追求个性,似乎都在强调“有”的价值,但这本书会不会从另一个角度,探讨“无”的力量? 我很期待书中对“现代性”的剖析。我们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信息量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似乎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会不会有一种情况是,我们虽然拥有了更多的物质和选择,但内心却变得越来越空虚?这本书会不会分析,在这样一个充斥着各种“有形”事物和“形式”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理解和实践“空性”?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去理解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一种既不脱离现实,又能保持内心清净的生活方式。这本书绝对是值得深入探索的。
评分拿到《空性与现代性》的试读本,我第一个念头就是:这个主题太切题了!我本身就对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那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以及每个人内心深处可能存在的某种不易察觉的空虚感,感到非常着迷,也时常在思考。这本书的名字,直接点出了我一直以来关注的焦点,让我觉得作者一定能够触及到一些非常核心的问题。我特别想了解,作者是如何将“空性”这个原本属于东方哲学,可能听起来有些玄乎的概念,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代性”体验巧妙地连接起来的。 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新的视角,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在这个科技发达、物质丰富的时代,我们反而可能更容易感到迷失和不安。我们是不是在追求“拥有”的过程中,反而忽略了“放下”的智慧?作者会不会通过对具体的社会现象,比如信息爆炸、社交媒体上的“表演性”自我、消费主义的驱动等等进行深入的剖析,来论证“空性”的重要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些颠覆性的思考,让我能够重新审视自己在现代社会中的定位,找到一种更具深度和意义的生活方式。
评分拿到《空性与现代性》的试读章节,我简直惊呆了!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哲学论述,没想到读起来却异常的流畅和引人入胜。作者似乎有一种独特的叙事能力,能够将非常深奥的“空性”概念,用非常贴近我们现代人生活经验的语言来阐释。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对于“自我”的讨论。我们活在社交媒体塑造的完美形象里,不断地比较、焦虑,好像“自我”变成了一个需要时刻被维护和展示的商品。这本书会不会挑战我们对“自我”的传统认知?它会不会告诉我们,那种执着于“我”的存在,恰恰是我们痛苦的根源? 我特别想知道,作者在探讨“空性”时,有没有结合一些具体的当代社会现象,比如消费主义的盛行、个体身份的模糊、信息过载带来的迷失等等。有没有可能,“空性”并非遥不可及的禅宗境界,而是一种可以被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帮助我们超越执念、减少烦恼的智慧?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一些切实可用的方法,去应对现代社会带给我们的压力和焦虑,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力量。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最期待的阅读体验之一!
评分读到《空性与现代性》的介绍,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作为一个在台湾生活了很久的现代人,我深切体会到这个时代所带来的种种挑战。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变化极快的世界里,追求效率、成功,似乎成了我们生活的主旋律。但与此同时,我也常常感到一种莫名的失落,好像内心深处有什么东西缺失了。这本书的名字,直接触及了这个我一直以来都在思考的问题:“空性”与“现代性”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 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阐释“空性”这一深刻的哲学概念,并将其与我们当下的现代生活进行对话。有没有可能,我们所追求的“现代性”的某些面向,恰恰是我们内心“空虚”的根源?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如何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和欲望的社会中,找到一种平衡,一种不被物质和外界纷扰所迷惑的内心状态?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洞见,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培养一种更加平和、清明的精神世界。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最期待的阅读对象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