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释满观,来自美丽的净土─花莲。中国文化大学日文系毕业。一九九一年依止星云大师出家,曾任佛光山丛林学院日文佛学院教师、佛光文化事业公司总编辑。现任法堂书记。
出家前从事过的工作,有教书、编辑、写作。出家后做的事,仍是教书、编辑、写作。到目前为止,依然乐此不疲。
算一算,与满观法师相识也该有近二十年了吧。那时候,我们都还在红尘中,为一本孩子的杂志努力着,他是主编,我是顾问,合作愉快。他的蕙质兰心是同事们共知的,且有一支好笔,举棋摆谱皆有韵,让人称羡,读来神游。
之后,我们各自彩绘自己的人生,也都有了变化,他,身在红尘内,心在红尘外,成了法施之人;而我,身忙心闲,也成了闲情居士,两人写作方向也全改了,我由亲职教育,转成生活学,教人在困惑里寻找自在法门,他则用婉约的散文,娓娓道来人间佛法,给人清心如来。
这一次,满观法师要出书,嘱我写序,我当义不容辞。如果没记错,第一次拜读满观法师的专栏,应该在二○○三年的某一天,讲演完后,在佛寺挂单休息,随意浏览《人间福报》时发现的,专栏名字就叫〈无心出岫〉。单看它,眼睛便为之一亮,很有满观法师的风格,诚如他说的,有着自然随意,自在卷舒,欣然仿之的意思。
千来字的文章,句句动人,让人若有所思,或闭目闲想,或灵光一闪,或觉然开悟,我或掩或读直称好。
无心者,是谓有心,解得真好,此处的无,当是空,或者不在意,也许正是这种放空一切的心境,在红尘中修行,方能写出内省自持后的妙义,落笔处皆有学问,实在妙哉。
我一直很喜欢元朝白朴的〈庆东原〉-
忘忧草,含笑花,劝君闻早冠宜挂。
那里也能言陆贾,
那里也良谋子牙,
那里也豪气张华?
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
我猜许是一夕渔樵话一词,动了我的心境吧,一路行来,宛如禅宗的〈寻牛图〉,终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但,在忙碌的社会中,谁又能一夕渔樵话?
人生永远是选择题,有人选择城市,有人选择乡野;有人选择富丽,有人选择单纯;有人选了复杂,有人选了简单。
怎么选,便决定了什么样的人生。
因缘具足时,满观法师选择与佛相伴,念经、持诵、修行,佛性日深,用一双清明之眼,深遂观察红尘滚滚里的芸芸众生,得了意义,写了出来,利益众生,果真好!有幸在盛夏之日阅读此书,突来一阵冰凉,看似无心说法,却又处处有法。
身为好友,说说好话是应该的,但我却说得心安理得,这本书的确好,应该请来好好读一读。
《灵山不如归》这本书,光听名字就让人联想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像是误入了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境。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一家老旧的书店里翻到的,书封上的水墨画风格,那种淡雅又带着一丝孤寂的意境,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目光。我平常就喜欢这种带点古典韵味的书,尤其是那种能把人带到另一个时空的故事。翻开目录,看到里面有些章节的名字,比如“云深不知处”、“溪边浣纱”之类的,就觉得这肯定不是那种快节奏、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而更像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散文集,或者是某种带有哲学意味的寓言故事。我特别期待它能描绘出那种隐居山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那种远离尘嚣的自在与平和,是我一直以来都很向往的。生活在都市里,每天被各种信息轰炸,节奏快得让人喘不过气,所以一本能够让我暂时逃离现实,沉浸在一种美好想象中的书,对我来说是极大的慰藉。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这种禅意,不知道里面的文字会是怎样的笔触,能否真的把我带入那个“灵山”之中,体验一种别样的生命状态。我希望它能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山川的壮丽,林木的幽深,以及那些在山林间发生的,不为人知的故事,或许还会有人与自然的对话,或者只是单纯的生命痕迹。
评分我最近读到一本叫做《灵山不如归》的书,我得说,它完全颠覆了我对“归隐”的刻板印象。我原本以为会是那种描绘世外桃源、充满隐士风情的叙事,结果这本书的视角更加宏大,也更加……接地气,却又同时充满了哲学思辨。它不像很多描写隐居的书那样,把重点放在逃离现实的“出世”,反而是在探究“归”的真正含义。我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常会停下来思考,到底什么才是我们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归宿”?是物质的富足?精神的宁静?还是与某种理想状态的契合?这本书里的人物,他们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地“隐居”,他们依然生活在人群中,但他们的内心却有着一种不为外界纷扰的坚定。我特别喜欢它对人性和欲望的探讨,那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细节,被作者以一种极其敏锐的视角捕捉到,然后放大,让你看到隐藏在其中的深层意义。有时候,你会觉得书里的某个角色就像是你认识的某个人,或者甚至就是你自己,在经历着同样的挣扎和追寻。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真正的“归”不在于地理位置的改变,而在于心境的转化。它不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去寻找那个最真实的自我。
评分读完《灵山不如归》,我脑海中萦绕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但这种忧伤并非源于绝望,而是一种对时光流逝的体悟,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深深眷恋。这本书的情感基调非常独特,它不像一般的励志书那样告诉你“加油”,也不会像某些伤感文学那样让你哭湿枕头。它更多的是一种温和的引导,让你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去理解那些生命中不可避免的失去和获得。书中的人物,他们的故事并不波澜壮阔,但却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无奈。我尤其被其中一些角色的选择所打动,他们或许曾经有过辉煌,或许经历过低谷,但最终都走向了一种平静的接纳。这种接纳不是放弃,而是一种更深刻的理解,理解生命中一切的起伏都是必然。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为我们对抗着现实,试图抓住那些注定会溜走的东西。这本书就像一位智者,用轻柔的声音告诉你:放下执念,顺其自然,或许你会发现,最美的风景,就在你已经拥有的地方。这种“不如归”的意境,并非是说要回到过去,而是要在当下,找到内心的平和与安宁,这或许才是真正的“归”。
评分《灵山不如归》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对“山”的描写。但不是那种只有壮丽景色的描写,而是那种带着生命力的“山”。我住的地方离山区不远,所以对山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每次去爬山,都会感觉自己渺小,但同时又会被山的那种厚重和宁静所感染。这本书里的“山”,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存在,它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沉睡的生命体,承载着历史、传说,以及无数个曾经在此驻足过的灵魂。我特别欣赏作者对自然细节的刻画,比如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溪水潺潺流淌的旋律,甚至是泥土散发出的湿润气息,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其中,能听到鸟鸣,闻到花香,感受到阳光透过树叶洒下的斑驳光影。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常常觉得自己是万物的主宰,但这本书提醒我们,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是多么的渺小,也多么的需要敬畏。它让我反思,我们是否真的在乎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土地?我们是否应该更加珍惜和保护这些大自然的馈赠?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山的故事,它更是关于我们如何与自然共生,如何在一个越来越被科技占据的世界里,找回那份与土地的连接。
评分《灵山不如归》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小说,不如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书中对“平凡”的解读。我们总是被教育要去追求“不平凡”,要去创造“伟大”,但这本书却用一种极为动人的方式,展现了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那些日常的点滴,那些细微的情感,在作者的笔下,都变得熠熠生辉。我经常会看到一半就停下来,想想我自己的生活。我是否忽略了身边那些微小的幸福?我是否过于执着于那些遥不可及的目标,而忘记了脚下的路?这本书并没有回避生活的残酷,它同样描绘了人生的困境和无奈,但它却能在这些困境中,找到一线希望,找到一种继续前行的力量。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给读者设定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框架,让你自己去填补内心的空白。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并没有经历什么轰轰烈烈的事件,但内心却发生了一些细微而深刻的改变。我开始更加留意生活中的美,更加珍惜身边的人,也更加愿意去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归”,或许就是回到最真实的自己,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与幸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