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傢是從樂譜中學習還是從錄音中學習?演奏者要忠實原作還是可以盡情改編?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麯為何令人魂牽夢縈?《彼得路希卡三樂章》當真是天下第一難麯?經由焦元溥的細心比對與反覆辨正,原來古典音樂大師們心中也有偶像與「粉絲」,錄音作品的影響力甚至超越樂譜和作麯傢本身。
作者運用科學史傢孔恩(Thomas Kuhn)的「典範與典範轉移」(Paradigm and Paradigm Shifts)觀念,強調某一詮釋(錄音)因其特殊演奏╱詮釋成就,導緻後來演奏此麯者深受其演奏影響,則作者將此具有特殊影響力的詮釋(錄音)稱為「典型」。如此詮釋現象無疑是錄音發達且普及的二十世紀纔齣現的特色。
以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奏鳴麯與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為例,霍洛維茲以其驚人的改編聞名於世,藉由錄音而轟動全球。雖然他並沒有將其改編版本寫成樂譜發行,但後輩鋼琴傢卻藉由聆聽霍洛維茲的錄音而模仿彈齣相近的演奏,使得他的詮釋成為樂譜之外足以影響演奏傢錶現的「典型」。在1958年以前,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麯演奏以刪節為風尚,但演奏傢刪節的依據並非是樂譜指示,而是以作麯傢本人與霍洛維茲的演奏錄音為準。「作麯傢-樂譜-演奏者」的關係因為錄音的齣現而改變,「典型演奏」形成的經典地位與影響力甚至超越樂譜本身而成為左右音樂詮釋的圭臬。
在這些作品詮釋╱演奏討論中,評論者如無法掌握「典型演奏」的影響力,單純地以樂譜與作麯傢風格來衡量演奏,不僅失去詮釋曆史觀,評論將缺乏焦點。舉例而言,若純以音樂和技巧錶現觀之,範剋萊本所演奏的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麯早已被後人超越。然而,如果將其演奏放到他的時代,其詮釋卻是革命性的演奏,其影響力甚至撼動整個俄國鋼琴學派。如果評論者僅以「今日」的標準來衡量其演齣,自然不能瞭解其重要的經典意義與典範價值。
較錄音影響力更為微妙的則是「演奏傳統」與「學派意見」的影響力。在普羅柯菲夫第七號鋼琴奏鳴麯的詮釋中,俄國首演(世界首演)者李希特與美國首演者霍洛維茲截然不同的詮釋固然各自形成「典型」,但莫斯科音樂院教授諾莫夫個人的意見卻因其眾多學生的演奏成就而成為不可忽視的詮釋,其觀點也成為具影響力的「典型」。即使諾莫夫的見解相當程度地背離作麯傢的樂譜指示,如欲討論本麯的演奏與詮釋,就不得不掌握如此觀點,否則完全以樂譜為依歸卻不知此麯在特定派彆下的解釋,評論者在麵對眾多詮釋相近卻大幅偏離樂譜的解釋時必感無所適從,也無法掌握評論標準。
本書特色
◎華文世界第一部呈現音樂詮釋史觀的版本比較專著
◎目次: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麯(Sergei 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3)
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奏鳴麯(Sergei Rachmaninoff: Piano Sonata No.2)
普羅柯菲夫:第七號鋼琴奏鳴麯(Sergei Prokofiev: Piano Sonata No.7)
史特拉汶斯基:《彼得路希卡三樂章》(Igor Stravinsky: Three Movements from Petrouchka)
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Modest Mussorgsky: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史剋裏亞賓:第五號鋼琴奏鳴麯(Alexander Scriabin: Piano Sonata No.5)
作者簡介
焦元溥,1978年生於颱北市。颱大政治學係(國際關係組)學士,美國佛萊契爾學院(The Fletcher School)法律-外交碩士(Master of Arts in Law and Diplomacy)。
自15歲起開始發錶樂評、論述與散文於《古典音樂雜誌》(民國87年度文學及藝術類雜誌金鼎奬)、《CD購買指南》、《錶演藝術》、《聯閤報》、《自由時報》、《大紀元時報》、《亞洲週刊》、《香港明報月刊》、《人民音樂雜誌》(北京)等平麵媒體。內容涵蓋音樂作品分析、詮釋討論、鋼琴演奏技巧解析、音樂傢訪問、國際鋼琴大賽報導與文學創作,發錶字數迄今已逾120萬字。20歲時受邀至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研究所就「典型與典型轉移──以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麯之詮釋變貌為例」作專題演講,2002年至國立颱北藝術大學音樂研究所演講「俄國鋼琴學派」。
文字評論之外,焦元溥也參與廣播節目與音樂創作,近期作品為康軒國中國文教學教材之音樂/編麯/演奏配樂。
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張偉大的唱片,不僅僅是聆聽它的鏇律和節奏,更重要的是去探尋它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它如何影響瞭後來的音樂發展。這本書《經典CD縱橫觀2──典型影響與典型轉移》正好做到瞭這一點。作者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們穿越音樂的韆年長河,去發現那些被曆史長河淹沒卻又至關重要的“節點”。他對“典型影響”的闡釋,讓我對那些被奉為圭臬的作品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原來它們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本身的美妙,更在於其開啓瞭新的可能性,為後來的音樂人提供瞭豐富的創作養料。而“典型轉移”的分析,更是精妙絕倫,作者通過對音樂風格、創作手法、甚至是錄音技術的“跨界挪用”和“演變式發展”的梳理,展現瞭音樂是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斷進行著自我革新和迭代。閱讀這本書,就像在給我的音樂知識體係進行一次“結構升級”,讓我對音樂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錶麵,而是觸及到瞭其內在的運行邏輯。
评分這本《經典CD縱橫觀2──典型影響與典型轉移》真是讓我耳目一新。我一直對音樂的傳播和演變很感興趣,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這方麵的求知欲。作者並非隻是簡單地羅列經典CD,而是深入剖析瞭每一張唱片在音樂史上的獨特地位,以及它們如何像一顆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麵,激蕩起層層漣漪,影響瞭後來的音樂人、音樂流派乃至整個時代。閱讀的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音樂時空隧道,看到那些劃時代的鏇律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又以怎樣的方式與新生的藝術形式碰撞融閤。書中對於“典型影響”的界定和解讀,讓我對那些看似尋常的音樂元素有瞭全新的認識,原來它們背後蘊含著如此深遠的意義。而“典型轉移”的視角更是引人入勝,作者通過詳實的案例,展示瞭音樂如何跨越國界、文化和時間的藩籬,實現一次次令人驚嘆的“變形記”,最終孕育齣新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賞作者那種抽絲剝繭、層層遞進的分析方式,既有宏觀的視野,又不乏微觀的細膩,讀來令人既長知識,又得啓發,仿佛自己也成為瞭一個音樂的“偵探”,在字裏行間尋找那些被隱藏的聯係和故事。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讀”一本音樂評論,不如說是在“經曆”一場關於音樂的智識冒險。我從沒想過,原來一張張熟悉的CD背後,竟然隱藏著如此復雜而精妙的“影響”與“轉移”的機製。作者並非簡單地告訴你“這張CD很經典”,而是帶你深入其境,去理解它為什麼成為經典,它又如何“傳染”給其他音樂人,最終以怎樣的形態“變異”再生。那些關於“典型影響”的論述,讓我對音樂的傳承有瞭全新的理解,原來很多我們現在覺得理所當然的音樂元素,都來自於某個時代某個作品的“點化”。而“典型轉移”的部分,更是讓我大開眼界,作者通過具體的例子,揭示瞭音樂如何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以一種“基因重組”的方式,煥發齣新的生命力,甚至催生齣完全不同的音樂流派。這種宏觀的梳理和微觀的剖析相結閤的寫法,既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學養,也給予瞭我極大的閱讀樂趣。它讓我不再僅僅是音樂的聽眾,更像是一個音樂的“研究員”,在作者的引導下,探索音樂背後的脈絡。
评分老實說,拿到《經典CD縱橫觀2──典型影響與典型轉移》之前,我對“典型影響”和“典型轉移”這兩個概念並沒有特彆清晰的認知,甚至覺得有些拗口。但讀完之後,我纔意識到,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他用一種近乎考古挖掘的嚴謹態度,將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音樂現象背後的邏輯鏈條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麵前。我一直在思考,是什麼讓一些作品能夠穿越時間的洪流,成為後世模仿、藉鑒甚至顛覆的對象?這本書給齣瞭非常令人信服的答案。作者並非隻是站在音樂傢的角度去評判作品的好壞,而是更側重於分析其産生的社會背景、技術條件以及文化語境,這些因素如何共同作用,促成瞭作品的“典型性”,並進而引發瞭後續的“轉移”。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看似毫不相乾的音樂風格之間聯係的探討,這種跨界和融閤的分析,打破瞭我原有的思維定勢,讓我看到音樂世界更加廣闊和奇妙的一麵。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任何一個偉大的音樂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承載著前人的智慧,也孕育著未來的可能。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經典CD縱橫觀2──典型影響與典型轉移》初看有些學術化,但當你真正翻開它,就會被作者那種流暢且富有洞察力的文字所吸引。我一直在思考,是什麼讓一些音樂作品擁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能夠跨越時空,持續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音樂人?這本書給齣瞭非常詳盡且富有說服力的答案。作者並非枯燥地堆砌理論,而是通過大量生動的音樂案例,來解釋“典型影響”是如何發生的,以及“典型轉移”又是如何以各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實現的。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中展現齣的那種“係統性”思維,他將一張張經典的CD置於一個更大的音樂生態係統中去考察,分析它們與其他作品、與其他文化之間的微妙聯係。這種視角讓我看到瞭音樂發展中那些被忽略的“暗流”,也讓我對那些看似尋常的音樂元素産生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讓我明白,音樂的魅力,不僅僅在於聽覺的享受,更在於其背後所蘊含的深厚的曆史積澱和文化張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