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是从乐谱中学习还是从录音中学习?演奏者要忠实原作还是可以尽情改编?拉赫曼尼诺夫第三号钢琴协奏曲为何令人魂牵梦萦?《彼得路希卡三乐章》当真是天下第一难曲?经由焦元溥的细心比对与反覆辨正,原来古典音乐大师们心中也有偶像与「粉丝」,录音作品的影响力甚至超越乐谱和作曲家本身。
作者运用科学史家孔恩(Thomas Kuhn)的「典范与典范转移」(Paradigm and Paradigm Shifts)观念,强调某一诠释(录音)因其特殊演奏╱诠释成就,导致后来演奏此曲者深受其演奏影响,则作者将此具有特殊影响力的诠释(录音)称为「典型」。如此诠释现象无疑是录音发达且普及的二十世纪才出现的特色。
以拉赫曼尼诺夫第二号钢琴奏鸣曲与穆索斯基《展览会之画》为例,霍洛维兹以其惊人的改编闻名于世,借由录音而轰动全球。虽然他并没有将其改编版本写成乐谱发行,但后辈钢琴家却借由聆听霍洛维兹的录音而模仿弹出相近的演奏,使得他的诠释成为乐谱之外足以影响演奏家表现的「典型」。在1958年以前,拉赫曼尼诺夫第三号钢琴协奏曲演奏以删节为风尚,但演奏家删节的依据并非是乐谱指示,而是以作曲家本人与霍洛维兹的演奏录音为准。「作曲家-乐谱-演奏者」的关系因为录音的出现而改变,「典型演奏」形成的经典地位与影响力甚至超越乐谱本身而成为左右音乐诠释的圭臬。
在这些作品诠释╱演奏讨论中,评论者如无法掌握「典型演奏」的影响力,单纯地以乐谱与作曲家风格来衡量演奏,不仅失去诠释历史观,评论将缺乏焦点。举例而言,若纯以音乐和技巧表现观之,范克莱本所演奏的拉赫曼尼诺夫第三号钢琴协奏曲早已被后人超越。然而,如果将其演奏放到他的时代,其诠释却是革命性的演奏,其影响力甚至撼动整个俄国钢琴学派。如果评论者仅以「今日」的标准来衡量其演出,自然不能了解其重要的经典意义与典范价值。
较录音影响力更为微妙的则是「演奏传统」与「学派意见」的影响力。在普罗柯菲夫第七号钢琴奏鸣曲的诠释中,俄国首演(世界首演)者李希特与美国首演者霍洛维兹截然不同的诠释固然各自形成「典型」,但莫斯科音乐院教授诺莫夫个人的意见却因其众多学生的演奏成就而成为不可忽视的诠释,其观点也成为具影响力的「典型」。即使诺莫夫的见解相当程度地背离作曲家的乐谱指示,如欲讨论本曲的演奏与诠释,就不得不掌握如此观点,否则完全以乐谱为依归却不知此曲在特定派别下的解释,评论者在面对众多诠释相近却大幅偏离乐谱的解释时必感无所适从,也无法掌握评论标准。
本书特色
◎华文世界第一部呈现音乐诠释史观的版本比较专着
◎目次:拉赫曼尼诺夫:第三号钢琴协奏曲(Sergei 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3)
拉赫曼尼诺夫:第二号钢琴奏鸣曲(Sergei Rachmaninoff: Piano Sonata No.2)
普罗柯菲夫:第七号钢琴奏鸣曲(Sergei Prokofiev: Piano Sonata No.7)
史特拉汶斯基:《彼得路希卡三乐章》(Igor Stravinsky: Three Movements from Petrouchka)
穆索斯基:《展览会之画》(Modest Mussorgsky: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史克里亚宾:第五号钢琴奏鸣曲(Alexander Scriabin: Piano Sonata No.5)
作者简介
焦元溥,1978年生于台北市。台大政治学系(国际关系组)学士,美国佛莱契尔学院(The Fletcher School)法律-外交硕士(Master of Arts in Law and Diplomacy)。
自15岁起开始发表乐评、论述与散文于《古典音乐杂志》(民国87年度文学及艺术类杂志金鼎奖)、《CD购买指南》、《表演艺术》、《联合报》、《自由时报》、《大纪元时报》、《亚洲週刊》、《香港明报月刊》、《人民音乐杂志》(北京)等平面媒体。内容涵盖音乐作品分析、诠释讨论、钢琴演奏技巧解析、音乐家访问、国际钢琴大赛报导与文学创作,发表字数迄今已逾120万字。20岁时受邀至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就「典型与典型转移──以拉赫曼尼诺夫第三号钢琴协奏曲之诠释变貌为例」作专题演讲,2002年至国立台北艺术大学音乐研究所演讲「俄国钢琴学派」。
文字评论之外,焦元溥也参与广播节目与音乐创作,近期作品为康轩国中国文教学教材之音乐/编曲/演奏配乐。
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张伟大的唱片,不仅仅是聆听它的旋律和节奏,更重要的是去探寻它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后来的音乐发展。这本书《经典CD纵横观2──典型影响与典型转移》正好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们穿越音乐的千年长河,去发现那些被历史长河淹没却又至关重要的“节点”。他对“典型影响”的阐释,让我对那些被奉为圭臬的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原来它们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本身的美妙,更在于其开启了新的可能性,为后来的音乐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养料。而“典型转移”的分析,更是精妙绝伦,作者通过对音乐风格、创作手法、甚至是录音技术的“跨界挪用”和“演变式发展”的梳理,展现了音乐是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断进行着自我革新和迭代。阅读这本书,就像在给我的音乐知识体系进行一次“结构升级”,让我对音乐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触及到了其内在的运行逻辑。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读”一本音乐评论,不如说是在“经历”一场关于音乐的智识冒险。我从没想过,原来一张张熟悉的CD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复杂而精妙的“影响”与“转移”的机制。作者并非简单地告诉你“这张CD很经典”,而是带你深入其境,去理解它为什么成为经典,它又如何“传染”给其他音乐人,最终以怎样的形态“变异”再生。那些关于“典型影响”的论述,让我对音乐的传承有了全新的理解,原来很多我们现在觉得理所当然的音乐元素,都来自于某个时代某个作品的“点化”。而“典型转移”的部分,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作者通过具体的例子,揭示了音乐如何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以一种“基因重组”的方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甚至催生出完全不同的音乐流派。这种宏观的梳理和微观的剖析相结合的写法,既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也给予了我极大的阅读乐趣。它让我不再仅仅是音乐的听众,更像是一个音乐的“研究员”,在作者的引导下,探索音乐背后的脉络。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经典CD纵横观2──典型影响与典型转移》初看有些学术化,但当你真正翻开它,就会被作者那种流畅且富有洞察力的文字所吸引。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让一些音乐作品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能够跨越时空,持续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音乐人?这本书给出了非常详尽且富有说服力的答案。作者并非枯燥地堆砌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音乐案例,来解释“典型影响”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典型转移”又是如何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实现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中展现出的那种“系统性”思维,他将一张张经典的CD置于一个更大的音乐生态系统中去考察,分析它们与其他作品、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微妙联系。这种视角让我看到了音乐发展中那些被忽略的“暗流”,也让我对那些看似寻常的音乐元素产生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音乐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听觉的享受,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张力。
评分这本《经典CD纵横观2──典型影响与典型转移》真是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对音乐的传播和演变很感兴趣,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方面的求知欲。作者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经典CD,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张唱片在音乐史上的独特地位,以及它们如何像一颗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荡起层层涟漪,影响了后来的音乐人、音乐流派乃至整个时代。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音乐时空隧道,看到那些划时代的旋律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又以怎样的方式与新生的艺术形式碰撞融合。书中对于“典型影响”的界定和解读,让我对那些看似寻常的音乐元素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它们背后蕴含着如此深远的意义。而“典型转移”的视角更是引人入胜,作者通过详实的案例,展示了音乐如何跨越国界、文化和时间的藩篱,实现一次次令人惊叹的“变形记”,最终孕育出新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分析方式,既有宏观的视野,又不乏微观的细腻,读来令人既长知识,又得启发,仿佛自己也成为了一个音乐的“侦探”,在字里行间寻找那些被隐藏的联系和故事。
评分老实说,拿到《经典CD纵横观2──典型影响与典型转移》之前,我对“典型影响”和“典型转移”这两个概念并没有特别清晰的认知,甚至觉得有些拗口。但读完之后,我才意识到,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他用一种近乎考古挖掘的严谨态度,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音乐现象背后的逻辑链条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让一些作品能够穿越时间的洪流,成为后世模仿、借鉴甚至颠覆的对象?这本书给出了非常令人信服的答案。作者并非只是站在音乐家的角度去评判作品的好坏,而是更侧重于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技术条件以及文化语境,这些因素如何共同作用,促成了作品的“典型性”,并进而引发了后续的“转移”。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看似毫不相干的音乐风格之间联系的探讨,这种跨界和融合的分析,打破了我原有的思维定势,让我看到音乐世界更加广阔和奇妙的一面。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任何一个伟大的音乐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承载着前人的智慧,也孕育着未来的可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