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奏者要如何诠释音乐作品?钢琴学派如何影响演奏方式与诠释思维?传统与创新之间要如何取舍?乐曲顺序竟然可以自由组合?凭借第一手的钢琴家访问,焦元溥讨论学派与传统的真义,让您了解演奏者如何超越文化与语言的隔阂,破解作曲家所设下的音乐谜语。既能从当代看过往,也能由台湾观天下。
许多作品由于本身之复杂与特殊,导致演奏者不得不以该曲本身为出发点作诠释。乐曲本身再度成为诠释的重心,学派、历史与「典型」并不成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以舒曼《交响练习曲》为例。舒曼原本删除五首练习曲(变奏),但后来还是由布拉姆斯将其附于乐谱后出版。在二十世纪起,钢琴家不仅演奏舒曼定版,更开始自由添加舒曼原本删减的五首变奏。
不同排列组合下的演奏,其实已是不同作品,钢琴家自身对该曲所持的结构观点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又如李斯特奏鸣曲,由于其结构的复杂深奥与曲义的模煳暧昧,导致音乐学者与钢琴家提出各自不同的结构分析,也使本曲诠释面貌大异其趣。由于钢琴家对乐曲所设定的结构不同,评论者必须先就钢琴家的设计来对照乐谱指示,才能进一步讨论其诠释,而无法先以评论者自身的观点解读乐曲,再套用到不同钢琴家的演奏之中。至于以「循环曲式」创作的圣桑第四号钢琴协奏曲,也唯有在详尽地分析结构之后,方能就各个主题的变化做比较与讨论。评论者如果对这些作品缺乏乐曲本身结构的认识,不仅评论缺乏标准,也无法深入乐曲本身的精髓。
然而,也有许多作品由于本身风格或是不同学派间解释差异过大,导致以学派为主而形成各具特色的诠释。匈牙利作曲家巴尔托克的三首钢琴协奏曲为匈牙利与东欧系统钢琴家广泛演奏,西班牙作曲家法雅的《西班牙花园之夜》,其演奏与录音更以西班牙、法国与拉丁语系钢琴家为大宗。学派特性造就特定音乐语法,而评论者必须同时了解乐曲与学派语法,才能更完善地讨论其演奏和诠释。至于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加斯巴之夜》,更在法国与俄国钢琴学派两方截然不同的表现下呈现出多样的风格。本书正是就特定曲目掌握关键的学派特性,提出多重学派观点的着作。无论对学生或是一般爱乐者,都是一窥演奏家与学派奥秘的最佳读物。
本书特色
◎华文世界第一部呈现音乐诠释史观的版本比较专着
◎目次:乐曲解析:
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Franz Liszt: Sonata in b minor)
舒曼:《交响练习曲》(Robert Schumann: Symphonic Etudes)
圣桑:第四号钢琴协奏曲(Camille Saint-Saens: Piano Concerto No.4)
学派特性:
拉威尔:《加斯巴之夜》(Maurice Ravel: Gaspard de la Nuit)
巴尔托克:三首钢琴协奏曲(Bella Bartok: Three Piano Concerti)
法雅:《西班牙花园之夜》(Manuel de Falla: Nights in the Garden of Spain)
作者简介
焦元溥,1978年生于台北市。台大政治学系(国际关系组)学士,美国佛莱契尔学院(The Fletcher School)法律-外交硕士(Master of Arts in Law and Diplomacy)。
自15岁起开始发表乐评、论述与散文于《古典音乐杂志》(民国87年度文学及艺术类杂志金鼎奖)、《CD购买指南》、《表演艺术》、《联合报》、《自由时报》、《大纪元时报》、《亚洲週刊》、《香港明报月刊》、《人民音乐杂志》(北京)等平面媒体。内容涵盖音乐作品分析、诠释讨论、钢琴演奏技巧解析、音乐家访问、国际钢琴大赛报导与文学创作,发表字数迄今已逾120万字。20岁时受邀至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就「典型与典型转移──以拉赫曼尼诺夫第三号钢琴协奏曲之诠释变貌为例」作专题演讲,2002年至国立台北艺术大学音乐研究所演讲「俄国钢琴学派」。
文字评论之外,焦元溥也参与广播节目与音乐创作,近期作品为康轩国中国文教学教材之音乐/编曲/演奏配乐。
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最惊艳的阅读体验!作为一名资深的古典乐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解析乐曲结构、同时又能触及不同音乐学派精髓的作品,而《经典CD纵横观3──乐曲解析与学派特性》恰恰满足了我所有的期待。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剖析每一首作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抽丝剥茧般的细致。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乐句、和弦,而是将音乐的内在逻辑、作曲家的情感表达以及时代背景下的风格演变娓娓道来。例如,在解读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作者并未止步于主题的发展,而是深入探讨了动机的精炼与扩张如何营造出戏剧性的张力,以及这种“英雄风格”如何在当时的音乐界引起了怎样的涟漪。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不同学派的梳理也并非生硬的分类,而是通过具体的作品和作曲家,生动地展现了巴洛克时期的严谨对位、古典时期的均衡典雅、浪漫主义的奔放情感,以及印象派的色彩斑斓。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音乐的万花筒,每一页都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惊喜。读完这本书,我再听那些熟悉的乐章时,仿佛打开了新的耳朵,能够捕捉到更多深层次的意味。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一股清流,为我这样的古典音乐“小白”打开了一扇通往音乐殿堂的窗户。《经典CD纵横观3──乐曲解析与学派特性》的语言风格十分友好,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作者仿佛一位耐心循循善诱的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我一步步走近古典音乐的世界。我非常喜欢书中对不同时代音乐风格的介绍,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音乐听起来舒缓,有些则充满激情,而另一些又带着一丝朦胧的美感。例如,在介绍巴洛克时期的赋格时,作者用生动的比喻解释了复调音乐的复杂交织,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感受到其中的精妙。而当读到关于印象派的段落时,我仿佛能透过文字“听”到德彪西笔下流淌的色彩和光影。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我的音乐视野,让我不再局限于自己熟悉的少数几位作曲家,而是开始主动去探索更多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这让我的生活因此增添了许多乐趣。
评分我购买《经典CD纵横观3──乐曲解析与学派特性》纯属偶然,原本只是想找一本闲书打发时间,但这本书的内容却深深地吸引了我。作者以一种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的方式,将枯燥的音乐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音乐流派的“人格化”描绘,仿佛每一位作曲家、每一个学派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故事。在阅读关于浪漫主义的部分时,我仿佛看到了那些为爱、为自由、为理想而呐喊的灵魂,他们的音乐充满了澎湃的情感和强烈的个人色彩。而当读到20世纪的实验性音乐时,我则感受到了作曲家们打破常规、挑战听觉极限的勇气与创造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音乐不仅仅是音符的组合,更是人类情感、思想和时代精神的载体。它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之余,能够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获得心灵的慰藉和启迪。
评分作为一名在音乐领域深耕多年的专业人士,《经典CD纵横观3──乐曲解析与学派特性》这本书带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对经典作品的全新审视和对理论教学方法的启发。作者在乐曲解析部分,并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对作曲家创作动机、结构组织、配器手法等层面的细致考察,尤其在对一些边缘化或被忽略的细节处理上,体现了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功底。书中关于不同学派特性的阐述,更是超越了简单的风格归类,而是着重于揭示不同学派在其历史发展中的传承与革新,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音乐语言的演变。例如,作者对晚期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们在寻求突破传统时的探索,以及新音乐在面对传统时的反思,都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这对于理解当代音乐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从中也获得了一些新的教学思路,可以借鉴其分析方法,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和立体。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了《经典CD纵横观3──乐曲解析与学派特性》,没想到却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作为一个业余的乐器学习者,我对古典音乐一直充满热情,但常常感到理论知识和实际演奏之间的隔阂。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复杂的音乐理论融入到对经典作品的赏析之中,让我豁然开朗。作者对于乐曲的结构性分析,特别是对奏鸣曲式、变奏曲式等基本曲式的讲解,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即使是没有接受过专业音乐训练的人也能领会其中的奥妙。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乐派作曲家个人风格的描绘,比如肖邦的诗意与浪漫,勃拉姆斯的沉静与深刻,斯克里亚宾的神秘与超验,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他们独特的音乐语言,让我对这些伟大音乐家的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这本书,我不仅提升了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更激发了我对音乐学习的更大兴趣。我开始尝试在演奏中去体会作者所描述的乐句连接、情感起伏,这让我的演奏更加富有表现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