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大利的克雷莫纳,是世界顶尖的小提琴制作中心。李伯苍先生远赴该地学习制琴及修琴技术,接受多年正统的严格训练,学成归国后成立提琴工作室,至今已历十数载,颇富盛名。
李伯苍先生从实务工作中发现,无论学子、家长、教师或提琴演奏者,对相关工具书的需要均非常迫切,可惜市面上极缺乏此类专业书籍。这本《提琴维修小百科》,便是他亲身经验与宝贵心得毫不保留的呈现。
书中分门别类,说明提琴家族可能出现的各式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不仅讲解详尽、示范清楚,查找起来也很轻松方便。本书能帮助读者建立保养维修的正确观念,更增进弓弦乐器的专业知识。
我是一名业余提琴爱好者,多年来一直深受一把老琴的声音吸引,但偶尔也会遇到一些小问题,比如琴弦不够响亮,或者声音有些杂乱。之前尝试过找一些网络上的教程,但总觉得不够系统,而且很多建议都太泛泛而谈,难以真正解决我的困境。当我看到这本书时,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购买了。读完之后,我只能说,相见恨晚!这本书真的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制琴师在你耳边娓娓道来,分享他的独家秘诀。它没有卖弄那些华而不实的理论,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实际操作和经验总结上。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提琴“发声原理”的剖析,它将提琴的每个部件都赋予了“生命”,解释了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最终产生美妙音色的。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常见的提琴问题,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而且往往会给出多种选择,让你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我按照书中的一些建议,对我的提琴进行了一些微调,效果简直令人惊喜!声音变得更加集中、饱满,而且那些恼人的杂音也消失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提琴的维护和修复,并非遥不可及的专业领域,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普通爱好者也能有所为。
评分老实说,我刚开始接触提琴的时候,完全是“小白一个”,对里面的构造、材料、维修等等一窍不通。身边有些朋友玩琴,经常会提到一些专业术语,听得我云里雾里。偶然的机会,我朋友向我推荐了这本书,我当时心里还有点打鼓,担心会太过于技术性,让我更摸不着头脑。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平易近人,作者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前辈,用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把那些复杂的概念一一拆解开来。他没有上来就讲一堆公式和定理,而是从提琴的“身体”讲起,一点点介绍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是如何相互影响、共同发声的。比如,在讲到面板的厚度和音孔形状时,他会用比喻来解释它们对音色的影响,让我这个外行也能大致理解其中的原理。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提琴历史和不同时期风格的介绍,这让我对提琴的世界有了更宏观的认识。我不再只是把它当作一个乐器,而是开始看到它背后蕴含的文化和艺术价值。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没有让读者产生距离感,而是拉近了读者与提琴维修这个专业领域的距离,让我觉得,原来学习这些东西并没有那么困难,甚至充满了乐趣。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温度”。翻开书页,你不会感受到冰冷的学术气息,而是扑面而来的制琴师的温度。作者的文字充满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他不是在“教”,而是在“分享”——分享他与木头对话的经验,分享他对手工的执着,分享他对音色的极致追求。我尤其欣赏书中那些关于“经验之谈”的描述,比如如何通过听声音来判断木材的年份和品质,如何通过触感来感受木材的“活性”。这些是教科书上学不到的,是无数个日夜在琴房里沉淀下来的精华。而且,作者在阐述过程中,并没有回避那些技术性的细节,但他会用一种极其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解释,甚至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比喻,让即使是像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我常常在想,一把好琴,不仅仅是一件精密的乐器,更是一位制琴师的心血和灵魂的寄托。这本书让我对这种“匠人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提琴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专注、关于热爱、关于生命的态度。
评分这本书,怎么说呢,拿到手的时候,我以为会是一本很干巴巴的工具书,毕竟“小百科”这个词,总给人一种流水线作业的感觉。然而,翻开第一页,我就被深深吸引了。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画面感,仿佛我正置身于一个堆满木屑、弥漫着松香味道的琴房里。他不是在讲解理论,而是在分享经验,那些在无数次尝试和失败中提炼出来的智慧,像老朋友聊天一样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他描述如何挑选木材的那一段,那种对纹理、密度、甚至木材“声音”的感知,绝非一日之功,而是对自然馈赠的极致尊重和理解。读着读着,我仿佛也能感受到指尖拂过枫木时的细腻触感,闻到云杉木特有的清冽香气。而且,他对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比如琴码的高度、弧度的微妙调整,都进行了极其细致的阐释,让我意识到,正是这些“毫厘之间”,才成就了提琴的灵魂。虽然我不是制琴师,但通过这本书,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为什么一把好的提琴能拥有如此动人的音色,那是匠人对音律的执着追求,对材料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手工技艺的精益求精。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制琴,更是一部关于热爱、关于专注、关于传承的赞歌。
评分坦白说,我当初买这本书,更多的是出于好奇,想了解一下提琴的“幕后故事”。我一直觉得,能够制作出如此精美、音色动人的提琴的制琴师,一定是一位充满神秘色彩的工匠。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失望,反而让我惊喜连连。作者的语言非常生动,就像在听一个老朋友讲故事,他没有使用大量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讲述了提琴制作的每一个环节。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耳朵”与“手”之间关系的描述,制琴师是如何通过听觉来判断木材的共鸣,以及如何通过双手来雕琢出完美的弧度。读着读着,我仿佛也跟着他一起,感受木材的纹理,倾听木头的低语。书中还分享了一些关于提琴“性格”的探讨,让我意识到,每一把提琴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情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制琴师们对艺术的执着,对完美的追求,以及他们将对音乐的热爱倾注于每一把琴中的过程。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提琴制造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梦想、关于坚持、关于创造的生动写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