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众的社会意向(2004):地震、族群、SARS、色情和政治信任(内附光碟)

台湾民众的社会意向(2004):地震、族群、SARS、色情和政治信任(内附光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社会
  • 社会意向
  • 地震
  • 族群
  • SARS
  • 色情
  • 政治信任
  • 民意调查
  • 公共议题
  • 社会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自1999年起每年进行两次社会意向调查,主要目的是在了解国内民众对社会各方面的意见。每年年底的调查是对社会各方面状况进行评估,连续各年的资料,就可以看出社会变动的趋势。年底的调查也由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同步在香港进行。在社会发生重大事件时,例如921地震、SARS流行,也都有特别的调查。五、六年来,这个调查计画已经收集了为数可观的资料,出版本书,一方面是将研究人员针对调查结果分析的论着集结起来,提供读者参阅,以掌握近年来台湾社会变迁的趋势,另外一方面,也提供调查资料光碟,可供进一步研究和教学使用。公开原始调查资料档在国内外都是创举,希望能促进对国内社会更多的讨论和分析。调查资料也可从中研院社会所网站下载:(http://www.ios.sinica.edu.tw/si/)

作者简介

伊庆春 现任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李奕慧 现任慈济大学公共卫生学系副教授。

杜素豪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调查研究专题中心助研究员。

吴齐殷 现任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员。

傅仰止 现任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张晋芬 现任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张茂桂 现任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张锦华 现任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黄淑玲 现任国防医学院通识教育组副教授。

黄?莉 现任淡江大学通识与核心课程中心教授。

廖培珊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调查研究专题中心助研究员。

瞿海源 现任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萧新煌 现任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罗文辉 现任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系教授。

抱歉,我无法提供一本不包含您所提及的书籍内容的图书简介。我的设计目的是提供准确和有用的信息,而这通常意味着我需要基于您提供的信息进行创作。 如果您希望我为您创作一本完全不同的图书的详细简介,主题、内容和风格都可以由您设定。例如,您可以告诉我: 1. 新的书名是什么? 2. 这本书的主题或领域是什么?(例如:历史、科幻小说、烹饪指南、个人成长等) 3. 核心内容是什么?(例如:讲述一个关于时间旅行的故事、探讨古代贸易路线、提供最新的园艺技巧等) 4. 目标读者是谁? 5. 希望简介的基调是严肃的、幽默的、还是引人入胜的? 一旦您提供这些新的信息,我将很乐意为您撰写一篇详细且富有吸引力的图书简介。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篇社会意向电话调查计画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背景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纲要
四、1999年─2004年调查执行结果

第二篇921灾区民众心理调查报告
一、「921震灾专题调查」抽样与访问内容概要   傅仰止
二、921灾区民众社会心理之研究   瞿海源
三、921灾后民众之「创伤后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齐殷
四、对中台湾赈灾区民众意向的几点观察   萧新煌

第三篇族群问题
一、原住民社会意向电话调查简介    伊庆春
二、敏感、不满与疏离:原住民的集体心事    萧新煌
三、原住民的族群自我意向   傅仰止
四、原住民族与国家   张茂桂
五、族群政治问题   瞿海源
六、省籍问题:1992 年资料的分析   章英华

第四篇SARS社会情势调查
一、民众对SARS症状之认知与预防行为   瞿海源
二、民众对SARS行成严重问题的归因及社会影响之认定   章英华
三、民众对医院、卫生官员、学者专家及民众处理SARS的信心    张苙云
四、SARS 的社会影响   章英华
五、台湾经历SARS 骤然冲击之后──调查结果的解读   瞿海源
六、后SARS社会情势调查    瞿海源
七、SARS事件中村里基层的运作追踪调查的分析   章英华

第五篇 政治、教育与社会
一、2004年的社会政治危机
二、民主的逆流
三、民众对中央政府的评价
四、政党政治的问题
五、从权威总统民主到民主总统
六、民众对行政及立法部门的评价
七、民众对教育改革的态度与评价
八、关于中奖诈财的案件

第六篇 两性关系
一、谁在做家事?──台湾已婚者家务参与的性别分工   李奕慧、张晋芬
二、男女授受不亲?─民众对未婚男女之亲密行为容许度   廖培珊、杜素豪
三、不满意自己的身体?为什么?   张锦华、黄丽莉
四、台湾民众对妇女参政的态度   黄长玲

第七篇 色情问题
一、买春与喝花酒男性的人口特性   黄长玲
二、男女民众对色情场所的态度   罗文辉
三、1992 年的色情问题   伊庆春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台湾民众的社会意向(2004)》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观察2004年台湾社会各层面议题的绝佳窗口。我首先被书中对“政治信任”这一关键议题的细致剖析所吸引。作者通过多角度的数据分析,展现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台湾民众的信任度是如何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的,这对于理解台湾民主政治的运行机制非常有帮助。书中对于“族群”议题的探讨,也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族群问题视为对立,而是深入挖掘了族群认同在不同社会情境下的复杂性和流动性,这为我理解台湾多元文化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而书中对“SARS”的讨论,则将焦点放在了疫情如何重塑了民众对社会体系的信心,以及如何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部分内容在后疫情时代读来,更显得意义非凡。总的来说,这本书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入的社会洞察,成功地捕捉到了2004年台湾社会的心跳,是一部充满智慧和价值的研究成果。

评分

这本书《台湾民众的社会意向(2004)》是一次引人入胜的社会学探索之旅。我特别被书中对于“SARS”对台湾社会影响的分析所吸引。作者没有将SARS仅仅视为一场疫情,而是将其作为一次社会契机,探讨了它如何影响了民众的公共卫生意识、对政府的信任以及社会资本的重塑。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视角,让我对传染病对社会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书中关于“色情”议题的论述,展现了作者在处理敏感、复杂社会现象时的专业性和洞察力,他们通过数据和分析,试图揭示社会规范的演变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张力,这部分内容极具启发性。此外,我对于书中提及的“地震”经历对台湾民众集体心理和社会凝聚力的影响也颇感兴趣,这部分内容仿佛是在回顾一段集体记忆,并试图从中解读出台湾社会的韧性与情感连接。整本书的编排和论证方式,都充满了学术的严谨性和人文的关怀,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

这本《台湾民众的社会意向(2004)》真是让人惊艳!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厚实的纸张和精美的印刷所吸引,那种沉甸甸的质感,让人感觉捧着的是一本有分量的学术著作。打开光碟,里面的数据和研究方法介绍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我本身对社会学研究方法很感兴趣,这本书在数据收集、问卷设计以及统计分析方面都展现了相当的专业性。特别是关于2004年台湾社会面临的几大议题,作者运用了多维度的数据分析,比如对不同年龄层、教育背景、职业群体在面对某些社会现象时的反应差异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族群”这一章节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流于表面的刻板印象,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族群在历史、文化、经济等因素影响下的微妙互动和认同变化,这对于理解台湾复杂而多元的社会结构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视角。另外,光碟里的附加材料,比如原始数据的一些统计报表,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窥探到研究的严谨性,甚至可以尝试自己进行一些简单的数据探索。整体而言,这本书不仅是一份研究报告,更是一本能够激发读者深入思考的工具书,对于想了解2004年台湾社会脉络的研究者、学生,甚至是关心台湾社会发展的普通读者,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

读完《台湾民众的社会意向(2004)》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2004年那个特定时期的台湾社会情绪和民众心态。书中对“地震”议题的处理,不仅仅是记录灾难,更是在探讨灾难如何影响了民众的集体记忆、社会互助精神以及政府应对危机的信任度。我能想象到作者团队在搜集相关资料时付出的辛勤努力,从媒体报道、民间声音到官方报告,他们试图捕捉那些细微但关键的社会变迁。而对于“SARS”的回顾,作者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信任背景下进行分析,这让我开始思考,一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危机,如何在短时间内重塑或颠覆民众对政府、医疗体系乃至邻里关系的认知。书中关于“色情”的探讨,则展现了作者挑战社会禁忌的勇气,以及在复杂社会文化语境下,如何去理解和分析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议题,这部分内容让我思考良多,关于社会价值的变迁和不同群体之间观念的碰撞。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具体的时代切片,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时期台湾社会所经历的挑战、思考和进步,这对于理解台湾社会的韧性和演变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评分

《台湾民众的社会意向(2004)》这本书,以其翔实的数据和深入的分析,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台湾社会的大门。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处理“政治信任”这一核心议题的方式。他们并没有简单地给出“信任高”或“信任低”的结论,而是通过对不同政治事件、政治人物以及不同政策的民众反馈进行细致的量化研究,展现了台湾民众政治参与的复杂性和多面向性。这种实证研究方法,让我对政治信任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对某个政党的支持,更是一种对制度、对治理能力、对未来走向的综合判断。书中对“族群”议题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作者在处理敏感话题时的审慎和客观,他们通过历史回溯和现实数据相结合,力图呈现一个更 nuanced 的族群关系图景,这对于打破刻板印象、促进族群理解有着积极的意义。而光碟里的内容,我初步浏览了一下,似乎包含了一些原始数据分析的图表和报告,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对研究方法略有了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锦上添花,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论证过程。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走进2004年台湾社会的肌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