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动力:理论与技巧

团体动力:理论与技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团体动力学
  • 团体辅导
  • 人际关系
  • 心理学
  • 组织行为学
  • 领导力
  • 沟通技巧
  • 团队建设
  • 心理治疗
  • 行为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本极为畅销的教科用书,针对团体动力提出广泛的整合式纵览;它蒐罗重要参考文献,文字通晓流畅,着重体验导向式学习路线。这本教科书把团体动力理论与研究结果引介给读者;它不但铺陈提昇团体效能的必备知识,还协助建构在实际情境中应用这些知识所必备的技巧。团体动力理论与技巧─Joining Together不只是教科书,它还刻画出,知识与技巧的精炼何以能为每一个个体创造出选择、机会与成就。即使读者群来自于各行各业、各个领域,这本书仍能聚焦在所有团体实际发生的独特动力之上。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团体动力:理论与技巧》的图书的详细简介,但其中不包含该书的任何具体内容,而是侧重于一个虚构的、在相关领域内但主题不同的书籍的介绍。 --- 《跨越边界:非线性叙事在当代文学中的应用》 作者: 陈 宇 翔 出版社: 时代文创出版社 定价: 人民币 88.00 元 页数: 480 页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21世纪以来,文学创作领域中“非线性叙事”策略的演变、实践及其对读者接受度的深刻影响。在信息爆炸与媒介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线性时间轴叙事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创作者们开始大胆地探索更复杂、更碎片化、更具互动性的叙事结构,以期更精准地捕捉现代人破碎的认知体验和多维度的世界观。 《跨越边界》并非一本关于文学史的宏大梳理,而是一部专注于方法论和案例分析的深度研究。作者陈宇翔以其深厚的文学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文本解读经验,将非线性叙事从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分析工具。全书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由浅入深,引导读者系统性地理解叙事策略的革新。 --- 第一部分:非线性叙事的理论基石与概念辨析 (约150字)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非线性叙事的范畴,将其从简单的“倒叙”或“插叙”中区分出来,聚焦于叙事时间的重组、断裂与循环。作者批判性地回顾了早期的叙事学研究,指出在后结构主义和接受美学的影响下,时间性如何从“客观容器”转变为“主观构建”。重点探讨了如“时间迷宫”、“多重延迟”以及“无限回溯”等核心概念,为后续的案例分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一部分尤其强调了“叙事中断点”在引导读者主动参与构建意义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部分:文本结构实验:解码碎片化叙事 (约350字)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通过对六部在国际文坛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当代小说进行细致入微的文本剖析,展示非线性叙事在不同文学语境下的具体操作形态。分析的案例包括但不限于:以意识流为基础的“涌现式结构”(如探讨作品A如何通过多重视角和记忆片段的随机并置来模拟人类的认知过程,而非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推进);基于数字时代的“超文本模仿”(考察作品B如何通过隐晦的参照系和未完成的支线情节,迫使读者在不同章节间进行跳跃式阅读以构建完整体验);以及对“循环叙事”的深入考察(重点分析作品C如何通过意象的反复出现和情节的回归,探讨宿命论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张力)。 作者特别关注“叙事密度”与“信息滞后”的运用。例如,在分析作品D时,详细阐述了作者如何通过故意延后关键信息的揭示时间,来最大化叙事张力,并探讨这种技巧如何挑战了传统小说中“悬念——解答”的节奏。此外,本书还专门开辟一章讨论非线性叙事在“空间表征”中的应用,即叙事如何通过空间布局(如建筑、地图或虚拟环境)来替代传统的时间推进,形成一种“空间即时间”的叙事逻辑。 第三部分:读者经验: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重构 (约300字) 非线性叙事对读者的认知负荷和参与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部分转向“接受理论”的视角,探讨读者在面对复杂结构时可能产生的心理反应和阅读策略。作者引入了“认知负荷理论”与“叙事解密游戏”的概念,分析读者如何通过“主动连接”、“假设构建”和“意义填补”来完成文本的意义生成过程。 本书研究了成功运用非线性技巧的作品如何提升读者的批判性思维和文本敏感度。它认为,好的非线性叙事并非故弄玄虚,而是通过结构上的挑战,迫使读者停止机械地追踪情节,转而关注叙事行为本身、作者的意图以及文本内部的张力关系。同时,本书也谨慎地探讨了非线性叙事可能带来的局限性,例如过度依赖符号学暗示可能导致的“意义真空”风险,以及对部分读者的疏离效应。 第四部分:媒介转换与未来趋势:非线性叙事的跨界延展 (约350字) 随着媒介的融合发展,非线性叙事已不再局限于印刷文本。本部分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文化领域,探讨非线性叙事如何渗透到电影、电子游戏和互动艺术中。 在电影领域,本书分析了诸如“多路径叙事”和“蒙太奇的碎片化重组”等技巧如何被电影语言继承和发展。在电子游戏叙事中,非线性结构更是其天然的表达方式,作者详细分析了“玩家代理权”如何与作者预设的叙事断点发生作用,从而形成一种动态的、高度个人化的叙事体验。本书认为,游戏中的非线性结构实质上是将叙事解码过程(读者的内部工作)外化为可操作的外部行为。 最后,本书对未来文学创作的趋势进行了展望,预测在人工智能辅助写作的背景下,叙事结构的复杂性可能达到新的高度,但强调人类经验的内在统一性仍将是非线性实验必须回归的终极锚点。作者呼吁创作者在追求结构创新的同时,警惕形式对内容的吞噬。 结语 (约150字) 《跨越边界:非线性叙事在当代文学中的应用》不仅是一本面向文学研究者、专业作家和创意写作学生的工具书,更是一把开启新时代文学阅读之门的钥匙。它鼓励读者以更开放、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叙事法则,去享受在错综复杂的文本迷宫中,由自己亲手编织意义的智力冒险。本书将引导您重新思考:“故事是如何被讲述的”,以及“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地‘阅读’一个时代”。 --- 关键词: 非线性叙事、叙事学、当代文学、读者接受、文本结构、媒介转换、认知负荷。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作者序 iii

第一章 团体动力 1

本章基本概念 3
团体动力与我 3
团体的重要性 5
如何打造效能团体 10
何谓团体? 15
团体的本质 19
团体的层面 23
打造具有生产力的团体 23
团体结构 25
团体发展的历程 32
团体动力学的领域 39
勒温与团体动力学 46
本书性质与使用方法 49
你的技巧程度 52
摘要 52

第二章 体验导向式学习 54

本章基本概念 55
步骤式学习 55
行动理论 57
借由体验导向式学习精益求精 59
学习团体技巧 64
体验导向式学习与学习动机 68
角色扮演 69
学习当一名参与者兼观察员 71
进行技巧培训活动 76
体验导向式学习的伦理议题 81
摘要 84

第三章 团体目标、社会互依性与信任感86

本章基本概念 87
前言 87
何谓目标? 88
以目标为起点 91
目标的清晰度 93
操作型目标 93
团体目标与抱负水准 95
处理隐藏议题 96
协助团体设定有效的目标 98
团体目标与成员之间的社会互依性 99
社会互依性的结果 108
三种结果的相互关系 122
中介变项:合作的基本元素 124
合作的演化 132
目标结构与团体成员间的利益分配 134
社会互依性与真实世界 138
发展与维系信任感 139
摘要 151

第四章 沟通 154

本章基本概念 155
简介与定义 155
团体沟通 156
团体环境 160
传讯与收讯 161
问题解决团体内部的沟通 165
互动分析 166
权威阶层中的沟通模式 168
沟通模式与沟通网络 172
团体沟通效能的影响因素 174
合作与竞争对沟通的影响 175
场地因素对沟通的影响 177
座位安排 177
幽默 178
进行调查 179
摘要 179

第五章 领导 182

本章基本概念 183
何谓领导? 183
领导特质论 185
领导风格 192
领导影响论 196
领导角色职位论 198
领导情境论 199
组织领导 210
如果你不想做领导者又该当如何? 218
摘要 218

第六章 权力 220

本章基本概念 221
前言 221
何谓权力? 224
动态互依权力观 227
活化权力以达成目标 233
特质因素权力观 236
权力的基础 240
社会影响力的冲突模型 246
权力与问题解决 246
权力不均 247
团体规范:间接权力 258
团体心志 264
摘要 269

第七章 决策 272

本章基本概念 273
做出有效决策 273
个人决策相对于团体决策 276
决策方式 291
增益团体决策的因素 303
妨碍团体决策的因素 303
决策途径 318
周详缜密的决策 320
建立决策理论的难题 332
摘要 333

第八章 争论与创造力 334

本章基本概念 335
争论与决策 335
回避争论 341
争论的结果 345
争论的过程 351
决定争论建设性的状况 356
安排学术争论 360
建设性争论的原则 362
在民主体制中做一个公民 364
创造力 367
发展创造力与激励创意 369
开放的信念系统相对于封闭的信念系统 372
脑力激盪 374
章末寄语 376

第九章 利益冲突的处置 378

本章基本概念 379
正向冲突团体 379
利益冲突的本质 380
冲突可以是破坏性或建设性的 382
冲突策略:你像哪种动物? 385
控制冲突的发生 390
协商的本质 391
两种协商类型 396
整合性协商步骤 401
再接再厉 430
真心实意做协商 430
拒绝技巧:这个议题无从协商 431
群际冲突 432
第三方调停 454
摘要 456

第十章 重视多样性 458

本章基本概念 459
前言 459
多样性 461
掌握多样性的重要性 463
多样性的价值 465
与形形色色同侪互动的障碍 473
让成员间的多样性变成优势 487
摘要 495

第十一章 学习与讨论团体 498

本章基本概念 499
合作学习的本质 499
正式的合作学习:做「身边的向导」 505
教学前的决定教学前的决定 507
建构工作与合作架构 516
监控与介入 520
评量学习成效和处理互动状况 523
非正式合作学习团体 525
运用非正式合作学习 527
基础团体的性质 529
三种目标架构的整合运用 534
合作学校 536
摘要 539

第十二章 成长与谘商团体 542

本章基本概念 543
前言 543
治疗性团体的类型 544
团体经验独一无二的力量 553
坦露情绪的重要性 560
带领成长团体 563
概念架构、感受与直觉 571
催化员的培训 572
成长团体与成员的焦虑 574
成长与治疗团体的代价 574
比较效能 575
摘要 575

第十三章 团队发展与团队经营 578

本章基本概念 579
前言 579
团队是什么? 580
团队的类型 583
组织脉络 587
打造生产力团队 590
团队效能的研究 593
组成、建构与护持团队 595
团队在训练方案中的应用 602
团队营造 603
评估工作品质 604
全面品质管理 614
处置团队中的问题行为 618
摘要 621
后记 624
打造效能团体的准则 625
学习团体技巧 628

参考书目 629
索引 657

图书序言

作者序

  我们两位作者对于团体知之甚详。我们是在同一个团体中长大成人的。我们家共有七个兄弟姐妹;法兰克是长子,大卫正好排行居中,两人相隔五岁。孩提时代,法兰克很会作威作福,死都不肯相信大卫不需要整理自己的房间;但是,我们兄弟俩的关系还是延续下来了。这七个小鬼头会争夺多出来的那块披萨;抢着坐汽车窗边的座位;争论谁来决定要玩哪种游戏;争辩谁该扫地,谁该擦地板;还要为睡觉时是否关灯吵架。就在这层出不穷的「战事」中,我们互相提携,弄懂了团体动力(group dynamics)为何物。

  家庭并非是唯一的团体场景。在所有的组织与社会体系里,在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的各个阶层、各种行业中,团体都是做好事情的关键场景。团体动力知能的需求,以及身为小团体一份子所需具备的技巧,其当前的重要性远高于昔日。我们撰写这本书的初衷,是要使读者:(1)了解让团体有效运作所必须具备的理论与研究结果;(2)在实际场景中应用所习得的技巧。在团体中工作的专业端赖知行合一。然而,这本书除了回顾现有的小团体知识,以及提供技巧的培训之外,还将理论与实务融为一体,并在小团体动力的学习上採取体验导向(experiential approach)路线。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只要(1)拥有团体动力的知识,(2)擅长在实际场合中运用此项知识的技巧,那么,抉择、机运与成功就会相继到来。

  在我们的理解中,团体运作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每当学者专家有了新的领悟,修改了团体行为的理论架构,推动了新的研究方向,团体动力的知识就不断有所修正与更新,以致这门学问不断获致重大进展。作者自1975年初次刊行本书以来,团体动力学就历经了许多变革。其间,有些理论已经被推翻,其他理论则是做了修正,或者被纳入新的概念架构之中。这本书以更新的观点来审视团体动力知识,反映出理论与研究上的最新发展。虽然读者群的属性非常多样化,这本书的论述焦点,仍然放在几乎每一种团体都可以找到的独特动力之上,各行各业的实例也都一一援引。由于本书是团体动力学的入门用书,因此,作者在呈现理论与研究结果时,採取了博採众议的均衡立场。

  作者在此向许多友人致谢,感谢他们在撰写及排版上所提供的协助。社会心理学家影响了我们的理论化过程,而一些同事则与我们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实验室训练方案,这都让我俩受惠良多。书中引用的演练活动尽可能列明出处,其中一部分演练活动由于使用广泛,已经无法追查到原设计者的身分。如果有所疏漏,作者谨在此致歉。最后特地要感谢我俩的妻子Linda Mulholland Johnson和Jane Miley Johnson,她们对这本书的撰写与刊行支持不遗余力。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翻开《团体动力:理论与技巧》这本书时,我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希望能对“团体”这个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而这本书,确实没有辜负我的期望,它以一种非常全面且实用的方式,为我打开了认识团体运作的新视角。书中最让我着迷的部分,是关于团体内部沟通模式的探讨。作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不同沟通方式对团体效率的影响,比如开放式沟通、封闭式沟通,以及各种非语言信号在团体互动中的作用。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团体出现问题,并非源于个人能力不足,而是沟通机制存在缺陷。书中提供的那些关于如何建立有效沟通渠道、如何倾听、以及如何清晰表达自己想法的技巧,对我启发很大。我尝试将书中的一些方法运用到我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惊喜地发现,人际关系似乎变得更加顺畅,团队协作的效率也得到了提升。另外,书中对团体领导者的角色和责任的阐述,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强调,一个好的领导者,不仅仅是发号施令,更需要扮演好引导者、协调者和激励者的角色。他需要理解团队成员的需求,激发他们的潜力,并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这些观点,让我对领导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我今后可能承担的领导角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不仅仅是纸上的理论,更是关于如何实践、如何改善人际关系的宝贵指南。

评分

《团体动力:理论与技巧》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占据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它的内容之丰富,远超我的预期。我一开始是被它“理论与技巧”这几个字所吸引,以为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学术著作,但实际阅读后,发现它将深奥的心理学原理,以一种非常易于理解和应用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对“团体动力”的解读,触及了团体形成、发展、以及解体的各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详细的理论支持和实际的案例分析。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不同类型团体时所展现出的细腻观察力,比如,作者区分了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以及工作团体和支持团体,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团体,提出了相应的动力学原理。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不同情境下的团队,其内部运作的逻辑是截然不同的。在技巧方面,这本书更是干货满满。它不仅教我们如何识别团体的潜在问题,比如角色冲突、沟通障碍、或者决策僵局,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冲突管理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没有回避冲突,反而将其视为团体发展的催化剂,并提供了一系列化解冲突、甚至将冲突转化为积极动力的策略。这改变了我过去对冲突的负面看法,让我认识到,恰当处理冲突,反而能促进团队的成长和成熟。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地指导我如何成为一个更有效的团队成员,甚至是一个更出色的团队领导者。

评分

这本书,当我刚拿到它的时候,就被它那个深沉而又引人入胜的书名所吸引——《团体动力:理论与技巧》。我一直对人与人之间在集体中的互动模式感到好奇,总觉得群体就像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有着自己的脉搏和节奏。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希望能够找到一些能解释这种神秘力量的钥匙。书中对“团体动力”这个概念的阐述,一开始就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大家在一起”,而是深入剖析了构成群体力量的各个要素,比如群体规范的形成、领导者的作用、以及群体成员之间微妙的心理影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群体凝聚力是如何产生和维持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案例,比如某个公司的团队如何在危机中团结一致,某个社区如何在共同的目标下焕发活力。这些案例让我感觉,团体动力并非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而是真切地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我开始反思自己曾经参与过的各种团队经历,无论是工作项目还是兴趣小组,都能从中找到一些理论上的呼应。比如,为什么有些团队能激发出每个人的最大潜能,而有些团队却总是效率低下,充满内耗。这本书似乎为我揭示了其中的奥秘,让我不再是凭感觉去理解,而是有了一套系统性的认知框架。它让我明白,一个成功的团体,需要有清晰的目标,有效的沟通,以及成员之间相互的信任和支持。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自己在书中描绘的场景中,思考自己会如何应对,或者团队会如何发展。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关于人际关系的深度探索。

评分

《团体动力:理论与技巧》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团体”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的书。它让我明白了,个体行为与群体环境之间存在着多么紧密的联系。书中对群体决策过程的分析,让我印象深刻。作者详细阐述了群体思维的弊端,以及如何避免群体决策中的盲目跟从和个体责任的模糊化。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做出的某些决定,可能并非经过深思熟虑,而是受到了群体气氛的影响。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决策,是否也曾受到过类似的影响。这本书提供的关于如何进行批判性思考,如何在群体中保持独立判断的建议,对我来说非常宝贵。此外,书中还探讨了群体中的权力结构和影响力的分布。作者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权力来源,以及权力如何在群体中流动和演变。这让我对团队中的人际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明白了一些看似不显眼的动态,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权力博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理论框架,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进行自我反思,并鼓励我积极地去理解和影响我所处的团体环境。它让我从一个被动的观察者,变成了一个更主动的参与者。

评分

收到《团体动力:理论与技巧》这本书,我内心是充满了期待的。我一直觉得,我们每个人都身处不同的团体之中,从家庭到工作单位,再到社交圈,理解团体动力,就等于理解了人生的重要一部分。这本书的理论部分,深入剖析了团体形成初期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比如信任的建立,以及初始阶段的规范形成。作者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和行为学的概念,但表述却非常清晰易懂,即便我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角色扮演”和“群体认同”的论述,印象深刻。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不同的团体中,我们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以及群体如何塑造我们对自己的认知。而“技巧”部分,更是让我眼前一亮。书中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工具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团体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之道。例如,关于如何进行有效的团体反馈,如何处理群体中的异议,以及如何促进创新思维的产生,都有具体的指导。我曾经尝试将书中的一些关于“倾听技巧”的建议运用到与家人的沟通中,效果斐然。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团体动力并非是遥不可及的学术概念,而是可以被学习和运用的现实技能,它能帮助我们在任何一个群体中,都能更好地成长和发挥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