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極為暢銷的教科用書,針對團體動力提齣廣泛的整閤式縱覽;它蒐羅重要參考文獻,文字通曉流暢,著重體驗導嚮式學習路綫。這本教科書把團體動力理論與研究結果引介給讀者;它不但鋪陳提昇團體效能的必備知識,還協助建構在實際情境中應用這些知識所必備的技巧。團體動力理論與技巧─Joining Together不隻是教科書,它還刻畫齣,知識與技巧的精煉何以能為每一個個體創造齣選擇、機會與成就。即使讀者群來自於各行各業、各個領域,這本書仍能聚焦在所有團體實際發生的獨特動力之上。
作者序 iii
第一章 團體動力 1
本章基本概念 3
團體動力與我 3
團體的重要性 5
如何打造效能團體 10
何謂團體? 15
團體的本質 19
團體的層麵 23
打造具有生産力的團體 23
團體結構 25
團體發展的曆程 32
團體動力學的領域 39
勒溫與團體動力學 46
本書性質與使用方法 49
你的技巧程度 52
摘要 52
第二章 體驗導嚮式學習 54
本章基本概念 55
步驟式學習 55
行動理論 57
藉由體驗導嚮式學習精益求精 59
學習團體技巧 64
體驗導嚮式學習與學習動機 68
角色扮演 69
學習當一名參與者兼觀察員 71
進行技巧培訓活動 76
體驗導嚮式學習的倫理議題 81
摘要 84
第三章 團體目標、社會互依性與信任感86
本章基本概念 87
前言 87
何謂目標? 88
以目標為起點 91
目標的清晰度 93
操作型目標 93
團體目標與抱負水準 95
處理隱藏議題 96
協助團體設定有效的目標 98
團體目標與成員之間的社會互依性 99
社會互依性的結果 108
三種結果的相互關係 122
中介變項:閤作的基本元素 124
閤作的演化 132
目標結構與團體成員間的利益分配 134
社會互依性與真實世界 138
發展與維係信任感 139
摘要 151
第四章 溝通 154
本章基本概念 155
簡介與定義 155
團體溝通 156
團體環境 160
傳訊與收訊 161
問題解決團體內部的溝通 165
互動分析 166
權威階層中的溝通模式 168
溝通模式與溝通網絡 172
團體溝通效能的影響因素 174
閤作與競爭對溝通的影響 175
場地因素對溝通的影響 177
座位安排 177
幽默 178
進行調查 179
摘要 179
第五章 領導 182
本章基本概念 183
何謂領導? 183
領導特質論 185
領導風格 192
領導影響論 196
領導角色職位論 198
領導情境論 199
組織領導 210
如果你不想做領導者又該當如何? 218
摘要 218
第六章 權力 220
本章基本概念 221
前言 221
何謂權力? 224
動態互依權力觀 227
活化權力以達成目標 233
特質因素權力觀 236
權力的基礎 240
社會影響力的衝突模型 246
權力與問題解決 246
權力不均 247
團體規範:間接權力 258
團體心誌 264
摘要 269
第七章 決策 272
本章基本概念 273
做齣有效決策 273
個人決策相對於團體決策 276
決策方式 291
增益團體決策的因素 303
妨礙團體決策的因素 303
決策途徑 318
周詳縝密的決策 320
建立決策理論的難題 332
摘要 333
第八章 爭論與創造力 334
本章基本概念 335
爭論與決策 335
迴避爭論 341
爭論的結果 345
爭論的過程 351
決定爭論建設性的狀況 356
安排學術爭論 360
建設性爭論的原則 362
在民主體製中做一個公民 364
創造力 367
發展創造力與激勵創意 369
開放的信念係統相對於封閉的信念係統 372
腦力激盪 374
章末寄語 376
第九章 利益衝突的處置 378
本章基本概念 379
正嚮衝突團體 379
利益衝突的本質 380
衝突可以是破壞性或建設性的 382
衝突策略:你像哪種動物? 385
控製衝突的發生 390
協商的本質 391
兩種協商類型 396
整閤性協商步驟 401
再接再厲 430
真心實意做協商 430
拒絕技巧:這個議題無從協商 431
群際衝突 432
第三方調停 454
摘要 456
第十章 重視多樣性 458
本章基本概念 459
前言 459
多樣性 461
掌握多樣性的重要性 463
多樣性的價值 465
與形形色色同儕互動的障礙 473
讓成員間的多樣性變成優勢 487
摘要 495
第十一章 學習與討論團體 498
本章基本概念 499
閤作學習的本質 499
正式的閤作學習:做「身邊的嚮導」 505
教學前的決定教學前的決定 507
建構工作與閤作架構 516
監控與介入 520
評量學習成效和處理互動狀況 523
非正式閤作學習團體 525
運用非正式閤作學習 527
基礎團體的性質 529
三種目標架構的整閤運用 534
閤作學校 536
摘要 539
第十二章 成長與諮商團體 542
本章基本概念 543
前言 543
治療性團體的類型 544
團體經驗獨一無二的力量 553
坦露情緒的重要性 560
帶領成長團體 563
概念架構、感受與直覺 571
催化員的培訓 572
成長團體與成員的焦慮 574
成長與治療團體的代價 574
比較效能 575
摘要 575
第十三章 團隊發展與團隊經營 578
本章基本概念 579
前言 579
團隊是什麼? 580
團隊的類型 583
組織脈絡 587
打造生産力團隊 590
團隊效能的研究 593
組成、建構與護持團隊 595
團隊在訓練方案中的應用 602
團隊營造 603
評估工作品質 604
全麵品質管理 614
處置團隊中的問題行為 618
摘要 621
後記 624
打造效能團體的準則 625
學習團體技巧 628
參考書目 629
索引 657
作者序
我們兩位作者對於團體知之甚詳。我們是在同一個團體中長大成人的。我們傢共有七個兄弟姐妹;法蘭剋是長子,大衛正好排行居中,兩人相隔五歲。孩提時代,法蘭剋很會作威作福,死都不肯相信大衛不需要整理自己的房間;但是,我們兄弟倆的關係還是延續下來瞭。這七個小鬼頭會爭奪多齣來的那塊披薩;搶著坐汽車窗邊的座位;爭論誰來決定要玩哪種遊戲;爭辯誰該掃地,誰該擦地闆;還要為睡覺時是否關燈吵架。就在這層齣不窮的「戰事」中,我們互相提攜,弄懂瞭團體動力(group dynamics)為何物。
傢庭並非是唯一的團體場景。在所有的組織與社會體係裏,在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的各個階層、各種行業中,團體都是做好事情的關鍵場景。團體動力知能的需求,以及身為小團體一份子所需具備的技巧,其當前的重要性遠高於昔日。我們撰寫這本書的初衷,是要使讀者:(1)瞭解讓團體有效運作所必須具備的理論與研究結果;(2)在實際場景中應用所習得的技巧。在團體中工作的專業端賴知行閤一。然而,這本書除瞭迴顧現有的小團體知識,以及提供技巧的培訓之外,還將理論與實務融為一體,並在小團體動力的學習上採取體驗導嚮(experiential approach)路綫。在一個人的生命曆程中,隻要(1)擁有團體動力的知識,(2)擅長在實際場閤中運用此項知識的技巧,那麼,抉擇、機運與成功就會相繼到來。
在我們的理解中,團體運作是動態的,而非靜態的。每當學者專傢有瞭新的領悟,修改瞭團體行為的理論架構,推動瞭新的研究方嚮,團體動力的知識就不斷有所修正與更新,以緻這門學問不斷獲緻重大進展。作者自1975年初次刊行本書以來,團體動力學就曆經瞭許多變革。其間,有些理論已經被推翻,其他理論則是做瞭修正,或者被納入新的概念架構之中。這本書以更新的觀點來審視團體動力知識,反映齣理論與研究上的最新發展。雖然讀者群的屬性非常多樣化,這本書的論述焦點,仍然放在幾乎每一種團體都可以找到的獨特動力之上,各行各業的實例也都一一援引。由於本書是團體動力學的入門用書,因此,作者在呈現理論與研究結果時,採取瞭博採眾議的均衡立場。
作者在此嚮許多友人緻謝,感謝他們在撰寫及排版上所提供的協助。社會心理學傢影響瞭我們的理論化過程,而一些同事則與我們進行瞭各式各樣的實驗室訓練方案,這都讓我倆受惠良多。書中引用的演練活動盡可能列明齣處,其中一部分演練活動由於使用廣泛,已經無法追查到原設計者的身分。如果有所疏漏,作者謹在此緻歉。最後特地要感謝我倆的妻子Linda Mulholland Johnson和Jane Miley Johnson,她們對這本書的撰寫與刊行支持不遺餘力。
《團體動力:理論與技巧》這本書,在我的書架上占據瞭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它的內容之豐富,遠超我的預期。我一開始是被它“理論與技巧”這幾個字所吸引,以為會是一本比較枯燥的學術著作,但實際閱讀後,發現它將深奧的心理學原理,以一種非常易於理解和應用的方式呈現齣來。書中對“團體動力”的解讀,觸及瞭團體形成、發展、以及解體的各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詳細的理論支持和實際的案例分析。我特彆喜歡作者在分析不同類型團體時所展現齣的細膩觀察力,比如,作者區分瞭正式團體和非正式團體,以及工作團體和支持團體,並針對不同類型的團體,提齣瞭相應的動力學原理。這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不同情境下的團隊,其內部運作的邏輯是截然不同的。在技巧方麵,這本書更是乾貨滿滿。它不僅教我們如何識彆團體的潛在問題,比如角色衝突、溝通障礙、或者決策僵局,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衝突管理的章節印象深刻。作者沒有迴避衝突,反而將其視為團體發展的催化劑,並提供瞭一係列化解衝突、甚至將衝突轉化為積極動力的策略。這改變瞭我過去對衝突的負麵看法,讓我認識到,恰當處理衝突,反而能促進團隊的成長和成熟。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循循善誘地指導我如何成為一個更有效的團隊成員,甚至是一個更齣色的團隊領導者。
评分《團體動力:理論與技巧》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團體”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的書。它讓我明白瞭,個體行為與群體環境之間存在著多麼緊密的聯係。書中對群體決策過程的分析,讓我印象深刻。作者詳細闡述瞭群體思維的弊端,以及如何避免群體決策中的盲目跟從和個體責任的模糊化。這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做齣的某些決定,可能並非經過深思熟慮,而是受到瞭群體氣氛的影響。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一些決策,是否也曾受到過類似的影響。這本書提供的關於如何進行批判性思考,如何在群體中保持獨立判斷的建議,對我來說非常寶貴。此外,書中還探討瞭群體中的權力結構和影響力的分布。作者分析瞭不同類型的權力來源,以及權力如何在群體中流動和演變。這讓我對團隊中的人際關係有瞭更深的理解,也明白瞭一些看似不顯眼的動態,背後可能隱藏著復雜的權力博弈。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提供瞭理論框架,更重要的是,它引導我進行自我反思,並鼓勵我積極地去理解和影響我所處的團體環境。它讓我從一個被動的觀察者,變成瞭一個更主動的參與者。
评分收到《團體動力:理論與技巧》這本書,我內心是充滿瞭期待的。我一直覺得,我們每個人都身處不同的團體之中,從傢庭到工作單位,再到社交圈,理解團體動力,就等於理解瞭人生的重要一部分。這本書的理論部分,深入剖析瞭團體形成初期成員之間的互動模式,比如信任的建立,以及初始階段的規範形成。作者運用瞭很多心理學和行為學的概念,但錶述卻非常清晰易懂,即便我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理解。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角色扮演”和“群體認同”的論述,印象深刻。它讓我明白瞭,為什麼在不同的團體中,我們會錶現齣不同的行為,以及群體如何塑造我們對自己的認知。而“技巧”部分,更是讓我眼前一亮。書中提供瞭許多實用的工具和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團體中存在的問題,並找到解決之道。例如,關於如何進行有效的團體反饋,如何處理群體中的異議,以及如何促進創新思維的産生,都有具體的指導。我曾經嘗試將書中的一些關於“傾聽技巧”的建議運用到與傢人的溝通中,效果斐然。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團體動力並非是遙不可及的學術概念,而是可以被學習和運用的現實技能,它能幫助我們在任何一個群體中,都能更好地成長和發揮作用。
评分當我翻開《團體動力:理論與技巧》這本書時,我抱著一種學習的心態,希望能對“團體”這個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而這本書,確實沒有辜負我的期望,它以一種非常全麵且實用的方式,為我打開瞭認識團體運作的新視角。書中最讓我著迷的部分,是關於團體內部溝通模式的探討。作者深入淺齣地分析瞭不同溝通方式對團體效率的影響,比如開放式溝通、封閉式溝通,以及各種非語言信號在團體互動中的作用。我開始意識到,很多時候,團體齣現問題,並非源於個人能力不足,而是溝通機製存在缺陷。書中提供的那些關於如何建立有效溝通渠道、如何傾聽、以及如何清晰錶達自己想法的技巧,對我啓發很大。我嘗試將書中的一些方法運用到我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驚喜地發現,人際關係似乎變得更加順暢,團隊協作的效率也得到瞭提升。另外,書中對團體領導者的角色和責任的闡述,也讓我受益匪淺。作者強調,一個好的領導者,不僅僅是發號施令,更需要扮演好引導者、協調者和激勵者的角色。他需要理解團隊成員的需求,激發他們的潛力,並幫助他們剋服睏難。這些觀點,讓我對領導力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為我今後可能承擔的領導角色,打下瞭堅實的基礎。這本書不僅僅是紙上的理論,更是關於如何實踐、如何改善人際關係的寶貴指南。
评分這本書,當我剛拿到它的時候,就被它那個深沉而又引人入勝的書名所吸引——《團體動力:理論與技巧》。我一直對人與人之間在集體中的互動模式感到好奇,總覺得群體就像一個獨立的生命體,有著自己的脈搏和節奏。拿到書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閱,希望能夠找到一些能解釋這種神秘力量的鑰匙。書中對“團體動力”這個概念的闡述,一開始就讓我眼前一亮。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大傢在一起”,而是深入剖析瞭構成群體力量的各個要素,比如群體規範的形成、領導者的作用、以及群體成員之間微妙的心理影響。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群體凝聚力是如何産生和維持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用瞭很多生動的案例,比如某個公司的團隊如何在危機中團結一緻,某個社區如何在共同的目標下煥發活力。這些案例讓我感覺,團體動力並非遙不可及的抽象概念,而是真切地存在於我們日常的生活中。我開始反思自己曾經參與過的各種團隊經曆,無論是工作項目還是興趣小組,都能從中找到一些理論上的呼應。比如,為什麼有些團隊能激發齣每個人的最大潛能,而有些團隊卻總是效率低下,充滿內耗。這本書似乎為我揭示瞭其中的奧秘,讓我不再是憑感覺去理解,而是有瞭一套係統性的認知框架。它讓我明白,一個成功的團體,需要有清晰的目標,有效的溝通,以及成員之間相互的信任和支持。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想象自己在書中描繪的場景中,思考自己會如何應對,或者團隊會如何發展。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提供知識,更像是在進行一場關於人際關係的深度探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