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位艺术的起源,可以回溯到1950年代初期。严格说起来,这个已达知命之年的艺术型态,比欧普艺术(OP Art)、极简主义(Minimalism)、照相写实主义(Photo Realism)等等艺术流派还资深,也比录影艺术(Video Art)、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地景艺术(Earth Art)等等艺术型态更老牌。然而,不仅人们对它的了解,至今仍然处于懵懂的阶段,更有趣的是,数位艺术本身似乎也一直存在于一个带有无限可能性的萌芽状态。像婴儿一般,充满了未知与不定,好像成长与转变,就是它与生俱来的权利。这种特性,增加了在艺术创作方面的潜能,却在论述以及资料整理方面,让数位艺术比其他艺术型态遭遇更多的困难。
本书作者叶谨睿,近十多年来从创作、教育、评论以及策展的各个角度,去接触和研究数位艺术,完成了这本兼顾「科技」以及「艺术」两大领域的着作。在本书中,作者根据数位科技发展的时间表,循序渐进地介绍美学演进、科技发展、创作典型以及数位艺术环境的成长,让读者能够直接印证数位艺术在技术、概念、环境及创作方式上的转变。除了对于中外数位艺术家及作品的简介之外,更附有数位艺术年表以及专有名词和人名的中英对照表,是一本了解和认识数位艺术的最佳指南。
作者简介
叶谨睿
学历:
经历:
展览: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一道光,照亮了我心中对数字艺术模糊而又充满好奇的角落。我一直对那些在屏幕上绽放的色彩、流动的线条以及天马行空的创意深深着迷,但总感觉隔着一层紗。这本书,恰恰扮演了那个揭开面纱的角色。它不像某些专业书籍那样,上来就堆砌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引人入胜的方式,带我一步步走进数字艺术的世界。 从它对“美学”的探讨开始,我就被深深吸引。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一些美术史上的经典案例,而是将那些原则巧妙地融入到数字创作的语境中。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作品能瞬间抓住我的眼球,而另一些则显得平淡无奇。原来,构图、色彩、光影这些古老的艺术语言,在数字媒介上有着同样深刻的意义,甚至因为工具的革新而衍生出全新的可能性。我跟着书中的引导,开始审视那些我曾经只是“看看”的作品,尝试去“读懂”它们背后的逻辑和情感。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让我对艺术的理解上升了一个维度。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数字艺术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看待世界”的书。它教会我用一种更敏锐、更具创造性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一切。我开始留意生活中那些数字化元素的痕迹,从手机屏幕上的图标,到网络广告的排版,再到城市景观中的投影,我都能从中找到与数字艺术相关的联想。 它让我明白,美学并非高不可攀,创作也并非遥不可及。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数字艺术作品,背后都有着清晰的逻辑和精湛的技艺。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拨开迷雾,看到了数字时代下独特的美丽。它让我对那些利用科技进行艺术表达的创作者们,充满了由衷的敬意,也让我对自己的学习和探索,充满了信心和动力。
评分这本书在“艺术”这个概念上的延展,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绘画、插画,而是将视野扩展到三维建模、动画、交互艺术,甚至虚拟现实等更广阔的领域。我从未接触过这些领域,但通过书中的介绍,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全新的艺术宇宙。它让我看到了艺术表现形式的无限可能性,以及科技如何不断重塑着我们对“艺术”的定义。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算法艺术”和“生成艺术”的章节印象深刻。当计算机不再只是一个工具,而是成为一个合作者,甚至是一个独立的创作者时,那种震撼感是难以言喻的。我开始思考,艺术的边界到底在哪里?人类的创造力与机器的计算能力如何结合,才能激发出新的火花?这本书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抛出了更多引人深思的问题,激发了我对未来艺术发展方向的无限遐想。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平铺直叙地讲解知识点,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案例,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我能感受到作者对于数字艺术的热情,以及他希望将这份热情传递给读者的真诚。他没有回避数字艺术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争议,而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引导读者去思考和讨论。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艺术家创作理念的剖析,这些剖析让我看到了数字艺术背后的人文关怀和思想深度。它让我意识到,技术只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艺术来触动人心,表达思想。这本书让我对数字艺术的理解,从“炫技”和“新奇”上升到了“情感”和“意义”的层面,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启迪。
评分我从来没想过,原来创作数字艺术的门槛可以如此平易近人,而这本书正是打开这扇门的钥匙。它没有把我引向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论殿堂,而是实实在在地告诉我,如何去“做”。从基础的软件操作,到各种工具的运用,再到不同艺术风格的探索,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我跟着书中的步骤,尝试着用不同的笔刷去勾勒,用不同的图层去叠加,去模拟光线的变化,去创造材质的质感。 一开始,我的作品显得稚嫩而笨拙,但书中的鼓励和对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的预判,让我没有轻易放弃。我开始体会到,每一个像素、每一个曲线都蕴含着创作者的意图,每一个小小的调整都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这种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给予了我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自己潜在的创造力,原来我也可以将脑海中的画面,通过数字化的语言,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