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位艺术概论:电脑时代之美学、创作及艺术

数位艺术概论:电脑时代之美学、创作及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数位艺术
  • 电脑艺术
  • 数字艺术
  • 艺术概论
  • 美学
  • 创作
  • 艺术史
  • 新媒体艺术
  • 设计
  • 科技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数位艺术的起源,可以回溯到1950年代初期。严格说起来,这个已达知命之年的艺术型态,比欧普艺术(OP Art)、极简主义(Minimalism)、照相写实主义(Photo Realism)等等艺术流派还资深,也比录影艺术(Video Art)、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地景艺术(Earth Art)等等艺术型态更老牌。然而,不仅人们对它的了解,至今仍然处于懵懂的阶段,更有趣的是,数位艺术本身似乎也一直存在于一个带有无限可能性的萌芽状态。像婴儿一般,充满了未知与不定,好像成长与转变,就是它与生俱来的权利。这种特性,增加了在艺术创作方面的潜能,却在论述以及资料整理方面,让数位艺术比其他艺术型态遭遇更多的困难。

  本书作者叶谨睿,近十多年来从创作、教育、评论以及策展的各个角度,去接触和研究数位艺术,完成了这本兼顾「科技」以及「艺术」两大领域的着作。在本书中,作者根据数位科技发展的时间表,循序渐进地介绍美学演进、科技发展、创作典型以及数位艺术环境的成长,让读者能够直接印证数位艺术在技术、概念、环境及创作方式上的转变。除了对于中外数位艺术家及作品的简介之外,更附有数位艺术年表以及专有名词和人名的中英对照表,是一本了解和认识数位艺术的最佳指南。

作者简介

叶谨睿

学历:

  • 美国宾州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纯艺术硕士
  • 纽约普拉特艺术学院(Pratt Institute)学士

    经历:

  • 现任╱助理教授
  • 纽约普拉特艺术学院(兼任)
  • 纽约州立大学(专任)
  • 艺术家杂志专栏作家

    展览:

  • 「NEXUS」纽约皇后美术馆(Queens Museum)
  • 「正言世代」,康乃尔大学强森美术馆(Herbert F. Johnson Museum of Art)
  • 「Beyond Ethnic Stereotype」,俄亥俄州立大学甘迺迪美术馆(Kennedy Museum of Art)
  • 「创造一个家」,纽约Ise艺术基金会(Ise Cultural Foundation)
  • 「未知/无限:数位时代的文化与自我认知」,巡回展出于爱荷华军团艺术中心、纽约史蒂芬更艺廊以及纽约新闻文化中心
  • 「跨领域」,普拉特艺术学院薛弗勒艺廊
  • 艺术的边界:探索数字浪潮下的视觉重构与文化转型 第一章:从模拟到像素——媒介的嬗变与视觉语言的诞生 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讨自二十世纪中叶信息技术兴起以来,艺术媒介所经历的根本性转变。我们不聚焦于某一特定领域的技术操作,而是着眼于“媒介”(Medium)这一概念在数字化时代的哲学重塑。 1.1 模拟时代的终结与数字范式的崛起: 艺术史的长河中,媒介的每一次重大更迭都伴随着美学观念的颠覆。从湿壁画到油画,从胶片摄影到录像艺术,每一次进步都拓展了艺术家表达的可能性。本章将细致分析模拟信号(连续性、不可复制的独特性)向数字信号(离散化、可无限复制的二进制代码)过渡的过程,并探讨这种底层结构变化对“原作”(Originality)概念的冲击。我们将考察早期计算机图形学(如A. Michael Noll和Frieder Nake的作品)如何模仿传统绘画形式,并试图在抽象的数学结构中寻找新的美学秩序。这并非关于如何使用软件,而是关于数字结构如何定义了我们观看和理解图像的底层逻辑。 1.2 编码与生成:算法作为新的画笔: 数字艺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生成机制。与传统艺术依赖艺术家手部精细控制不同,算法艺术将控制权部分或全部转移给一套预设规则或随机函数。本章将探讨算法不仅仅是工具,更是参与创作的“智能体”。我们将分析复杂系统理论、分形几何(如曼德博集合)在视觉艺术中的应用,及其如何揭示自然界中隐藏的秩序美感。重点讨论“生成式艺术”(Generative Art)的核心哲学——艺术家设定规则,系统“生长”出作品,这迫使我们重新定义艺术家的角色:是从执行者转变为规则的设计师。 1.3 超文本与非线性叙事:空间与时间的解构: 随着互联网和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的普及,视觉信息的组织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图像不再是封闭的、自足的矩形,而是网络中相互关联的节点。本章将考察非线性叙事结构在数字装置和交互媒体中的体现,分析如何通过链接、嵌套和动态反馈,打破了传统书籍和电影的线性时间体验。这涉及对“阅读”行为的重新定义——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导航。 --- 第二章:身体、空间与交互——沉浸式体验的美学转向 本章的核心在于探讨当艺术品不再是静止的、被观看的对象,而是要求观众参与、移动和互动的过程时,所产生的全新美学和感知体验。 2.1 沉浸式环境的构建与身体的在场感: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模糊了物理现实与数字构建世界之间的界限。本章不探讨硬件设备的性能,而是深入研究“沉浸感”(Immersion)的心理学和社会学意义。当观众的整个视觉和听觉场域被数字内容占据时,身体的“在场”(Presence)如何被重塑?我们将分析沉浸式装置艺术如何利用空间感、运动追踪和反馈机制,将观众从旁观者转化为体验的共同创造者,并讨论这种体验对艺术“神圣性”的冲击。 2.2 交互设计中的美学伦理:用户体验与艺术表达的张力: 交互性是数字艺术的核心驱动力之一,但交互设计本身就是一种美学实践。本章将分析界面(UI)和用户体验(UX)设计原则如何被艺术家挪用和颠覆,以服务于特定的艺术意图。例如,设计一个“难用”的界面,可能是为了表达对技术异化的批判;而一个流畅的交互,则可能旨在创造瞬间的“心流”体验。我们将考察这种设计选择背后的美学伦理考量——艺术家如何平衡清晰的功能性与模糊的艺术表达。 2.3 动态影像与屏幕文化:运动的视觉语法: 相较于静态绘画,数字艺术更倾向于动态和时间性。本章关注屏幕媒介的特殊性——无论是在墙壁上、手持设备上还是巨型投影中——屏幕作为“信息窗口”的性质。我们将分析动态图形设计(Motion Graphics)的视觉语法,包括速度、节奏、缓入缓出(Easing)等参数如何构建情感叙事,以及这些语法如何被应用于从电影开场到数据可视化的广泛领域。重点在于屏幕表层之下,如何通过光影和像素的精确控制,模拟甚至超越物理世界的运动规律。 --- 第三章:数据、透明度与数字身份——信息时代的艺术批判 在万物皆可被量化的时代,数据本身成为了新的创作材料和批判对象。本章关注艺术如何介入数据流、隐私焦虑以及数字身份的构建与解构。 3.1 数据可视化:从信息传递到审美对象: 数据可视化(Data Visualization)已从单纯的统计工具演变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本章将分析如何通过色彩、布局、拓扑结构等视觉元素,赋予冰冷的数据以情感共鸣和叙事力量。我们探讨的不是如何制作清晰的图表,而是艺术家如何利用数据的不完整性、偏差性或规模的宏大性,来揭示社会结构中的权力关系和隐藏的偏见。数据本身成为了“媒介的真相”。 3.2 匿名性、身份重构与数字肖像: 在Web 2.0及后续的发展中,个体身份被碎片化并部署于多个平台之上。本章考察艺术家如何通过创作匿名角色(Avatars)、设计数字肖像或利用“迷因”(Meme)的传播特性,来探索数字身份的流动性、虚构性和脆弱性。我们关注“网络人格”(Online Persona)的构建过程,以及艺术家如何利用匿名性来挑战公共领域的审查和期望。 3.3 算法的偏见与代码的社会责任: 本章将视角转向艺术创作背后的“黑箱”——算法本身。随着人工智能在艺术生成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作品的“作者身份”变得愈发复杂。我们将探讨训练数据的偏差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最终的视觉输出,以及艺术家如何通过“对抗性样本”或“数据投毒”等方式,对技术霸权进行抵抗或讽刺。这不是技术指南,而是对算法逻辑的批判性反思:当代码成为新的文化规范时,谁来监督代码的美学和道德取向? --- 结语:后数字时代的艺术想象 本书试图提供一个框架,用以理解数字技术如何不仅仅是工具的升级,而是一场深刻的认识论革命。未来的艺术将继续在模拟的残留与数字的无限之间摇摆,持续追问: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什么才是值得被“观看”和“铭记”的?我们的探索聚焦于这种变革带来的哲学挑战,而非技术操作的指南手册。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一道光,照亮了我心中对数字艺术模糊而又充满好奇的角落。我一直对那些在屏幕上绽放的色彩、流动的线条以及天马行空的创意深深着迷,但总感觉隔着一层紗。这本书,恰恰扮演了那个揭开面纱的角色。它不像某些专业书籍那样,上来就堆砌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引人入胜的方式,带我一步步走进数字艺术的世界。 从它对“美学”的探讨开始,我就被深深吸引。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一些美术史上的经典案例,而是将那些原则巧妙地融入到数字创作的语境中。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作品能瞬间抓住我的眼球,而另一些则显得平淡无奇。原来,构图、色彩、光影这些古老的艺术语言,在数字媒介上有着同样深刻的意义,甚至因为工具的革新而衍生出全新的可能性。我跟着书中的引导,开始审视那些我曾经只是“看看”的作品,尝试去“读懂”它们背后的逻辑和情感。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让我对艺术的理解上升了一个维度。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数字艺术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看待世界”的书。它教会我用一种更敏锐、更具创造性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一切。我开始留意生活中那些数字化元素的痕迹,从手机屏幕上的图标,到网络广告的排版,再到城市景观中的投影,我都能从中找到与数字艺术相关的联想。 它让我明白,美学并非高不可攀,创作也并非遥不可及。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数字艺术作品,背后都有着清晰的逻辑和精湛的技艺。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拨开迷雾,看到了数字时代下独特的美丽。它让我对那些利用科技进行艺术表达的创作者们,充满了由衷的敬意,也让我对自己的学习和探索,充满了信心和动力。

    评分

    这本书在“艺术”这个概念上的延展,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绘画、插画,而是将视野扩展到三维建模、动画、交互艺术,甚至虚拟现实等更广阔的领域。我从未接触过这些领域,但通过书中的介绍,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全新的艺术宇宙。它让我看到了艺术表现形式的无限可能性,以及科技如何不断重塑着我们对“艺术”的定义。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算法艺术”和“生成艺术”的章节印象深刻。当计算机不再只是一个工具,而是成为一个合作者,甚至是一个独立的创作者时,那种震撼感是难以言喻的。我开始思考,艺术的边界到底在哪里?人类的创造力与机器的计算能力如何结合,才能激发出新的火花?这本书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抛出了更多引人深思的问题,激发了我对未来艺术发展方向的无限遐想。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平铺直叙地讲解知识点,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案例,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我能感受到作者对于数字艺术的热情,以及他希望将这份热情传递给读者的真诚。他没有回避数字艺术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争议,而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引导读者去思考和讨论。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艺术家创作理念的剖析,这些剖析让我看到了数字艺术背后的人文关怀和思想深度。它让我意识到,技术只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艺术来触动人心,表达思想。这本书让我对数字艺术的理解,从“炫技”和“新奇”上升到了“情感”和“意义”的层面,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启迪。

    评分

    我从来没想过,原来创作数字艺术的门槛可以如此平易近人,而这本书正是打开这扇门的钥匙。它没有把我引向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论殿堂,而是实实在在地告诉我,如何去“做”。从基础的软件操作,到各种工具的运用,再到不同艺术风格的探索,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我跟着书中的步骤,尝试着用不同的笔刷去勾勒,用不同的图层去叠加,去模拟光线的变化,去创造材质的质感。 一开始,我的作品显得稚嫩而笨拙,但书中的鼓励和对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的预判,让我没有轻易放弃。我开始体会到,每一个像素、每一个曲线都蕴含着创作者的意图,每一个小小的调整都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这种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给予了我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自己潜在的创造力,原来我也可以将脑海中的画面,通过数字化的语言,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