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工程技术与系统

逆向工程技术与系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逆向工程
  • 软件安全
  • 系统分析
  • 漏洞挖掘
  • 调试技术
  • 程序分析
  • 二进制分析
  • 恶意代码分析
  • ARM
  • x86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内容共计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简单介绍逆向工程与自动化光学检视技术重点,第二章介绍光学量测技术系统会使用到的各种基本元件,第三章介绍二维量测技术及其应用,第四章介绍三维量测技术及其应用,第五章介绍量测资料的后处理技术,第六章则为处理后资料的快速成型技术及系统,本书较一般逆向工程书籍更具广度与深度,务求读者能透过本书与其他相近系列书籍的融会贯通。

本书特色

1.涵盖目前最热门之逆向工程及自动化光学检测(AOI) 领域所需之技术与知识。
2.由元件至系统、由2D到3D量测技术、由量测数据软体处理技术至快速成型技术等,均有完整介绍。
3.深浅适中,除理论建构解说详尽外,均配合列入实际案例说明,为目前相关领域技术介绍最完整之书籍。
4.配合产业需求制作,为技职院校与综合大学机械相关科系与光机电整合研究所应必备之基础知识。

好的,这是关于《逆向工程技术与系统》一书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图书简介。 --- 《光电信息处理与先进传感器技术》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光电信息处理的前沿理论与先进传感器技术的集成应用,旨在为电子工程、信息科学、精密仪器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师和高年级本科生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学习框架。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高效、精准地获取、传输和解析物理世界的信息,是制约许多高新技术发展的核心瓶颈。《光电信息处理与先进传感器技术》正视了这一挑战,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融合了物理光学、电子信息学与先进材料科学的综合性专著。全书结构严谨,从基础原理出发,层层递进,最终聚焦于复杂系统的集成与优化。 第一部分:光电信息获取的物理基础 本部分奠定了理解光电系统工作机制的物理学根基。我们首先回顾了电磁波谱中与光电转换密切相关的波段特性,重点分析了光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量子力学基础,如光电效应、光致发光与光吸收过程的能带理论描述。 随后,章节详细剖析了成像系统的基本光学原理。这包括几何光学对成像系统的基础建模,如焦距、光圈、景深等关键参数的计算与控制。更重要的是,本书花费大量篇幅讲解了衍射光学与成像质量的非理想因素,如像差理论(球差、彗差、像散等)的数学描述及其在实际光学设计中的修正方法。对于干涉测量和全息技术,本书提供了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到实际干涉图样解析的完整推导过程,强调了相干光束在信息提取中的核心作用。 第二部分:先进传感器的设计与性能表征 本部分是本书的特色之一,它聚焦于当前主流和新兴的光电传感器技术。我们摒弃了对成熟商用器件的简单罗列,转而深入剖析了像素级设计与信号生成机制。 (一)半导体光探测器阵列: 详细介绍了CMOS和CCD图像传感器的结构、工作模式、噪声源分析(如暗电流、读出噪声、散粒噪声)。特别地,本书引入了全局快门与卷帘快门的物理差异及其对运动目标成像的影响的量化分析。在新型探测器方面,本书探讨了SPAD(单光子雪崩二极管)在量子成像和激光雷达(LiDAR)中的应用潜力及其时间分辨特性。 (二)非接触式光谱传感: 阐述了如何利用光与物质的特定光谱响应来识别材料成分。内容涵盖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背后的干涉原理与信号重建算法,以及拉曼散射在微观结构分析中的应用。对于高光谱成像,本书重点讨论了如何通过对多个窄带连续谱带的采集,实现对目标的三维(空间-空间-波长)信息重构。 (三)新型光敏材料与器件: 关注了如钙钛矿光电二极管(Perovskite Photodiodes)和量子点(Quantum Dots)在提升光电转换效率和拓宽光谱响应范围方面的最新进展。 第三部分:光电信息处理与智能解析 传感器获取的原始数据往往是高维度、高噪声的。本部分着重于将原始光信号转化为有意义信息的处理流程与算法。 (一)信号的数字化与预处理: 详细阐述了模数转换(ADC)中的量化噪声、过采样技术,以及如何利用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对传感器输出进行降噪处理,如维纳滤波和卡尔曼滤波在运动目标跟踪中的应用。 (二)先进图像重建与增强: 针对光线传播中的散射、吸收和畸变问题,本书介绍了基于物理模型的反演算法,例如在散射介质中恢复清晰图像的深度学习先验方法。在低光照环境下,本书探讨了如何利用图像融合技术(如多帧累积与多模态融合)来提高信噪比(SNR)。 (三)集成系统与应用案例: 最后,本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了现代机器视觉系统的架构。重点剖析了基于结构光和ToF(飞行时间)原理的三维重建的几何学基础与误差分析。案例研究涵盖了精密工业检测、遥感信息提取以及生物医学成像中的光学生物传感器集成方案,展示了光电信息处理在构建高精度智能系统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 本书的特点: 1. 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 避免了单纯的公式堆砌,所有理论推导均服务于理解和优化实际器件性能。 2. 聚焦前沿交叉: 强调了光学、电子学、材料学与信息科学的融合点,特别关注了单光子探测和AI辅助的光谱解析。 3. 完备的系统视角: 引导读者从光子源到最终数据输出,完整理解光电信息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 目标读者: 光电子工程、应用物理、仪器科学、控制工程领域的学生、科研工作者及相关行业的高级技术人员。 预计篇幅: 约1500页,配有大量原创工程图解与仿真结果。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 论
1-1 逆向工程绪论
1-2 逆向工程系统介绍
1-3 逆向工程量测系统
1-4 量测系统之优缺点比较
1-5 曲面重建
1-6 CAD/CAM快速成型技术简介
1-7 快速成型之制程简介
1-8 模型建构与分析系统流程简介
第2章 光电量测元件
2-1  影像感测元件
2-1-1 影像感测元件常用基本名词
2-1-2 影像感测器结构
2-1-3 影像感测器分类
2-2  影像撷取系统
2-2-1 镜头
2-2-2 影像撷取装置
2-2-3 影像撷取卡
2-3  光源
2-3-1 非同调性光源
2-3-2 部份同调性光源
2-3-3 高同调性光源
2-3-4 光源架设
2-4  其他光学元件
2-4-1 光栅
2-4-2 光学尺
2-4-3 泸光片
习题
第3章 影像处理技术与二维量测
3-1  影像处理之原理
3-1-1 灰阶值
3-1-2 灰阶亮度统计图
3-2  灰阶亮度统计参数
3-3  基本点素运算
3-4  空间运算
3-5  转换运算
3-6  鍊码
3-7  背光板光场自动视觉检测分析
3-7-1 背光板光场检测介绍
3-7-2 导光板与背光板影像亮度分析
3-7-3 被加工材料表面品质之探讨
3-8  雷射二极体模组特性量测系统
3-8-1 半导体雷射特性检测介绍
3-8-2 半导体雷射数位影像量测系统
3-8-3 雷射光束特性量测
3-8-4 特性量测
3-8-5 系统软体规划
习题
第4章 三维轮廓光学非接触式量测技术
4-1  光学非接触式量测技术简介
4-1-1 三角法
4-1-2 飞行时间法
4-1-3 干涉法
4-1-4 叠纹法
4-1-5 光照度法
4-1-6 透镜焦点法
4-2  三角法量测技术
4-2-1 主动式三角法量测
4-2-2 被动式三角法量测
4-3  飞行时间法量测技术
4-3-1 光雷达测距
4-3-2 相位差测距
4-4  叠纹法量测技术
4-4-1 投射叠纹法
4-4-2 移相干涉术
4-4-3 投射叠纹扫描量测技术
4-5  镜头成像模式
4-5-1 针孔模型
4-5-2 轴对称相差模型
4-5-3 Tangential像差校正模式
4-5-4 对映函数法成像原理
4-5-5 三维对映函数法成像原理
4-6  三维量测实例
4-6-1 足部扫描仪
4-6-2 以投射扫描叠纹法量测覆晶钖点
习题
第5章 电脑辅助逆向工程设计
5-1  绪 论
5-2  曲面重建技术
5-2-1 曲面模型(Surface-based Model)
5-2-2 实体模型(Solid Model)
5-2-3 网格模型(Polygon-based Model)
5-2-4 三角网格模型(Triangulated Model or STL Model)
5-3  网格模型的建构
5-3-1 扫瞄线点资料的三角网格化
5-3-2 无顺序性点资料的三角网格化
5-4  网格实体模型的建构
5-4-1 初始定位(Initial Registration)
5-4-2 精确定位(Precision Registration)
5-4-3 网格模型的整合(Integration)
5-5  网格资料的处理
5-5-1 网格点资料特征分析
5-5-2 网格资料简化
5-5-3 网格资料杂讯泸除
5-5-4 网格资料细分
5-5-5 网格资料修补
5-5-6 网格资料的偏置(薄壳化处理)
5-5-7 网格资料的布林运算
5-6  曲面模型与三角网格模型的转换
5-6-1 曲面模型转换成三角网格模型
5-6-2 三角网格模型转换成曲面模型
第6章 快速原型系统与制程技术
6-1  绪论
6-2  素材光照射成型
6-2-1 雷射切割
6-2-2 雷射烧结成型
6-2-3 光照射硬化
6-3  复合式成型加工法
6-3-1 OBJECT系统
6-4  素材黏合成型
6-4-1 喷黏着剂成型
6-4-2 喷挤热塑性材料成型
习题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逆向工程技術與系統》的出現,對我來說,簡直是一場及時雨。我長久以來對於作業系統內部運作的箇中奧秘,都充滿了渴望。而本書中關於系統呼叫(System Calls)和中斷(Interrupts)的詳盡闡述,更是讓我茅塞頓開。我過去在進行系統級程式開發時,常常會遇到一些難以理解的行為,例如程式為何會突然終止,或者為何無法存取某些資源。 書中清晰地解釋了,當一個使用者模式的程式需要請求作業系統的服務時,就會觸發系統呼叫。而系統呼叫的過程,涉及了使用者模式到核心模式的切換,以及權限的驗證。這讓我明白了,為什麼許多底層操作都需要特殊的權限。同時,書中對於中斷的介紹,也讓我理解了硬體事件(例如鍵盤輸入、定時器)是如何觸發CPU執行特定的中斷處理程序。這種對於作業系統與硬體交互機制的深刻理解,無疑能極大地提升我在系統程式設計和除錯方面的能力。

评分

我一直認為,軟體開發的最高境界,在於對底層機制的深刻理解。而《逆向工程技術與系統》這本書,正好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視角來達成這個目標。我之所以對這本書情有獨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所涵蓋的廣度與深度。它不僅僅介紹了諸如 IDA Pro、Ghidra 這樣的重量級逆向工程工具的使用技巧,更深入地探討了作業系統內部的運作原理,包括記憶體管理、進程調度、系統呼叫等等。這些都是理解軟體行為的關鍵要素。 在實際工作中,我經常會遇到一些難以追蹤的 Bug,它們往往隱藏在程式碼的深處,或是與作業系統的特定行為有關。過去,我只能仰賴大量的日誌輸出和斷點調試來進行推測。但自從閱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對於如何利用逆向工程的技術,直接分析二進制檔案,甚至是在記憶體中尋找線索,有了全新的認識。書中對於不同架構(如 x86、ARM)的指令集進行了詳細的介紹,這對於理解不同平台上的軟體行為至關重要。同時,書中也觸及了惡意軟體分析、漏洞挖掘等進階領域,這讓我知道,逆向工程的應用範圍遠比我想像的要廣泛。

评分

《逆向工程技術與系統》這本書的內容,讓我深刻理解到「抽象」在軟體工程中的重要性。我們日常開發,往往是在較高的抽象層次上進行,例如使用高級程式語言、框架和 API。但逆向工程,則是將我們拉回到較低的抽象層次,讓我們能夠直接面對機器的語言,也就是彙編代碼。書中對於不同處理器架構(如 x86, ARM)的指令集進行了詳細的介紹,這讓我明白,即使是同一段邏輯,在不同的架構下,其底層的執行方式也會有所不同。 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狀態機」和「流程圖」的運用,來輔助理解複雜的彙編代碼。透過將一系列的彙編指令,轉化為更易於理解的圖形化表示,我能夠更清晰地把握程式的執行邏輯和控制流。這對於分析一些非結構化的代碼,或者是在代碼中尋找特定的行為模式時,尤為有效。我認為,這種將複雜問題視覺化的方法,是逆向工程技術的核心之一。

评分

《逆向工程技術與系統》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展現的「分析思維」與「解謎精神」。逆向工程並非只是單純地對著代碼進行掃描,而是一個充滿挑戰的解謎過程。你需要運用邏輯推理,結合對系統架構的理解,逐步剝開程式的外層,最終找出其內在的運作機制。書中對於如何設定偵錯環境、如何觀察記憶體、如何追蹤程式執行流程的細膩指導,都為我提供了寶貴的實操經驗。 我認為,這本書不僅僅是傳授技術,更是在培養讀者一種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面對一個陌生的二進制檔案時,你可能會感到無從下手,但透過書中所介紹的分析方法,你可以逐步地建立起對它的理解。這讓我意識到,逆向工程的價值,不僅僅在於獲取資訊,更在於提升我們對軟體系統的洞察力,以及培養我們在複雜環境下尋找解決方案的能力。這本書,絕對是我書架上不可或缺的一本。

评分

這本《逆向工程技術與系統》的另一大特色,在於它對於「實踐」的重視。我常覺得,許多技術書籍雖然理論講得頭頭是道,但卻缺乏足夠的實操練習,讀者讀完後仍然不知道如何將所學應用到實際工作中。然而,這本書在這方面做得相當出色。書中大量的案例分析,從簡單的 C 語言程式到更複雜的系統組件,都提供了詳細的逆向分析過程。它不僅僅是展示結果,更重要的是剖析了整個思考過程,包括如何選擇合適的工具、如何識別關鍵的程式碼片段、如何推斷變數的意義等等。 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動態分析」與「靜態分析」的對比與結合。動態分析部分,書中介紹了如何使用偵錯工具(如 WinDbg, GDB)來觀察程式的執行流程、記憶體變化,以及寄存器的狀態。而靜態分析部分,則展示了如何透過反組譯器來解讀二進制代碼,並利用圖形化介面來輔助理解程式結構。更重要的是,書中強調了兩者如何互相印證,例如透過靜態分析找到可能的斷點,再透過動態分析來驗證假設。這種方法論的介紹,讓我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夠更有系統地進行分析,而不是漫無頭緒。

评分

這本《逆向工程技術與系統》無疑是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技術寶典。我一直對系統底層的運作機制充滿濃厚興趣,而逆向工程正是窺探這些奧秘的最佳途徑。書中對於各種二進制可執行檔格式(如 PE, ELF)的深入剖析,以及它們在記憶體中的載入過程,都讓我大開眼界。我過去在調試一些跨平台應用程式時,常常會遇到一些奇特的行為,而這些行為往往與不同作業系統對可執行檔的處理方式有關。 這本書透過豐富的圖解和清晰的文字,將這些複雜的概念一一呈現。例如,書中詳細解釋了導入表(Import Table)和匯出表(Export Table)的功能,以及它們如何在程式間進行函數調用的時候扮演關鍵角色。我也了解到,許多 DLL 文件的載入和解析,都依賴於這些結構。這讓我在理解外部庫的調用機制,以及如何處理依賴關係時,有了更為紮實的基礎。我認為,這對於開發者來說,尤其是在進行系統級開發或調試時,是非常寶貴的知識。

评分

這本《逆向工程技術與系統》實在是讓我受益匪淺,尤其是它對於學習曲線的考量。坦白說,逆向工程這個領域聽起來就讓人覺得相當硬派,常常會讓人聯想到一堆看不懂的十六進位代碼和彙編指令。但這本書的寫作方式卻相當親民,它並沒有一開始就拋出一堆複雜的概念,而是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進入狀況。從最基礎的二進制表示法、記憶體結構,到處理器的指令集,都用非常清晰易懂的方式進行解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透過許多實際的範例,一步步展示如何從一個簡單的 C 程式,透過編譯、鏈接,最終生成可執行檔,然後再一步步地解析這個可執行檔的結構,以及其中包含的程式邏輯。 這種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的講解方式,讓我在學習過程中感到非常受用。尤其是我過去在學習一些進階技術時,常常因為一開始就接觸到過於艱澀的內容而感到挫折,但這本書卻巧妙地避開了這個問題。它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知道如何將複雜的概念分解成小單元,讓讀者能夠逐步消化吸收。即使是對於完全沒有接觸過逆向工程的初學者,也能夠透過這本書建立起扎實的基礎。而且,書中還會穿插一些「為什麼要這麼做」的說明,解釋每個技術背後的原理和應用場景,這讓學習過程不再是死記硬背,而是充滿了探索的樂趣。

评分

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逆向工程技術與系統》這本書在安全性領域的應用探討。逆向工程早已不再是學術上的研究,而是安全攻防領域的重要武器。書中對於漏洞挖掘、惡意軟體分析等主題的介紹,讓我對這個領域有了更為宏觀的認識。我過去對駭客攻擊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表面,但透過這本書,我了解到攻擊者是如何利用逆向工程來分析目標系統,找出其弱點,進而發動攻擊。 書中對於常見的惡意軟體家族進行了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透過逆向工程技術來解密惡意軟體的行為模式、通信協議,甚至是如何植入後門。這讓我意識到,掌握逆向工程技術,不僅僅是為了理解軟體,更是為了保護自身免受潛在威脅。同時,書中也探討了防禦者如何運用逆向工程來分析惡意軟體,開發出更有效的防禦機制。我認為,這本書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往資訊安全領域的大門。

评分

《逆向工程技術與系統》這本書,讓我對軟體的世界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我過去一直認為,寫出好程式的關鍵在於優秀的設計和優美的代碼,但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解程式是如何被「反」過來的,同樣重要,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更為關鍵。書中對於「抽象層次」的討論,讓我明白不同的工具和技術,在不同的抽象層次上進行工作,而逆向工程就是要能夠在這些層次之間自由切換。 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程式碼混淆」的討論印象深刻。在我們實際開發過程中,有時會需要對程式碼進行混淆,以保護智慧財產權。而逆向工程技術,正是對抗這種混淆的利器。書中介紹了常見的混淆技術,以及如何運用逆向工程的手段來解除這些混淆,進而分析出原始的程式邏輯。這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挑戰,更是一種思維上的較量。我認為,能夠理解程式碼的「被保護」與「被揭示」的過程,對於開發出更安全、更健壯的軟體,有著深遠的意義。

评分

最近在書店翻到這本《逆向工程技術與系統》,實在是讓我太驚喜了!身為一個在軟體開發領域打滾多年的老兵,我一直對底層的運作機制充滿好奇,而逆向工程無疑是解開這些奧秘的金鑰。這本書的標題就抓住了我的目光,它不像坊間許多軟體開發書籍那樣只停留在高層次的架構設計或 API 調用,而是直搗核心,探討軟體是如何被「拆解」與「理解」的。我當初購買它的原因,主要就是想深入了解各種二進制代碼分析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透過這些工具來剖析現有的軟體,找出其中的潛在弱點、優化空間,甚至是學習其中的設計思路。 更吸引我的是,書名中的「系統」二字,暗示著它不只是針對單一程式的逆向,而是將眼光放到了更廣闊的系統層面。這讓我聯想到,在實際的軟體專案中,我們往往需要處理複雜的系統整合,而對底層系統的透徹理解,對於除錯、效能調校、甚至跨平台移植都至關重要。我一直希望有這樣一本紮實的參考書,能夠系統性地介紹逆向工程的原理、方法論,以及在不同系統環境下的應用。例如,在處理遺留系統、安全性漏洞分析、或是開發客製化驅動程式時,都需要具備一定的逆向工程能力。這本書的出現,正好填補了我這方面的知識缺口,讓我對如何更有效地分析和理解複雜的軟體系統,有了更清晰的藍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