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四大单元,第一部:探索不饱和土的奥秘;第二部:有效应力;第三部:摩尔应力圆;第四部土壤沖蚀。这几个单有一个相关的题目—土壤。笔者以土壤的物理特性加以描述土壤的的变化与环境的关系。书中除了学术性的论证之外,并加入许多实例,让读者更能了解人与土地之间的重要性。书中虽以学理为述,实以人文关怀为中心而出发的一本着作。
推荐语
土壤是万物生存的泉源,地球的表面积约5亿平方公里中,陆地约佔30%的1.5亿平方公里。在地球上能免于对农业生产有重大限制的旱灾,盐分过多以及永久冻结的土地,约佔世界陆地面积的11%的14.5亿公顷,恰好相当于现在耕地面积的14.1亿公顷。但这些条件良好的土地多位于河口附近或平原之上,且为易于发展工商业的最适立地条件,因此近年来相继被建筑物或道路所佔据而变貌,如台湾及日本在1962年开始的经济高度成长,短期内农地的7%到13%转换为建地或道路。故农地因都市化而消失,而推估都市每增加一千人,等于消失320公顷的农地。
本书为了唤醒大家对生于斯,用于斯,无可取代的土壤,能永续的经营与利用,特别对土壤的物理特性,尤其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不饱和带土壤水的特性,在崩塌地的调查,有关土壤物理特性的了解上,诸如摩尔应力圆的应用,土壤有效应力的认知以及土壤沖蚀的原理,进行系列的分析与基础上的解说,以通俗的事例,深入浅出,期望以本书抛砖引玉,能唤起大家对土壤的认知与爱惜。
作者简介
陈信雄
现任国立台湾大学森林学系教授,着作有森林水文学、水土保持学实手册防砂工程学、崩塌地调查与分析、水土保持工程学等,另外有研究报告发表260余篇。
哇,拿到這本《應用土壤環境科學》的書,真的讓我驚喜連連,彷彿打開了一扇通往土地奧秘的寶庫。身為一個對台灣這片土地懷有深厚情感的讀者,我一直很好奇,腳下的泥土、孕育萬物的根基,到底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學問。這本書從頭到尾,都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良師,帶領我一步步解開土壤的神秘面紗。 首先,書中對於土壤的形成與演化,用詞淺顯易懂,卻又充滿了學術的嚴謹性。它不只是簡單的堆砌科學名詞,而是透過生動的案例,讓我得以窺見地球媽媽如何用億萬年的時間,細心雕琢出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壤。我尤其對書中探討台灣特有土壌類型的部分印象深刻,例如紅土、沖積土,以及不同地理環境如何造就其獨特的性質,這讓我對家鄉的山川地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過去,我總以為土壤就是土壤,顏色、質地略有不同罷了,沒想到它竟是如此複雜且充滿故事的生命體。書中對土壤的化學組成、物理結構、生物活性的詳盡解析,讓我對「肥沃」這個詞有了全新的詮釋。它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的、可量化的指標。我開始留意家裡陽台上的盆栽,試著從書中學到的知識去判斷土壤是否健康,這讓園藝的樂趣也提升了好幾個層次。
评分《應用土壤環境科學》在探討土壤與地質災害的關聯性上,也給了我嚴肅的提醒。台灣位於地震帶,且地形複雜,這使得我們對地質災害的防範不能掉以輕心。書中關於土壤液化、地基穩定性、以及土壤在地震、滑坡等災害中的作用,都讓我對腳下的土地有了更深的敬畏。 我了解到,土壤的物理性質,例如顆粒大小、密度、含水量等,都會影響其抵抗外力的能力。書中對於不同類型土壤的抗震性分析,以及相應的加固措施,都讓我對建築物的安全有了更深的關注。這本書讓我明白,土壤環境科學不僅關乎生態,更關乎人類的生命財產安全。在進行任何土地開發之前,深入了解土壤的特性,並採取必要的預防措施,是至關重要的。
评分對於城市規劃與綠色基盤的應用,《應用土壤環境科學》也提供了寶貴的視角。在寸土寸金的台灣都會區,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打造宜居的城市環境,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書中關於都市土壤的特性、綠化空間的設計原則、以及雨水收集與滲透系統的應用,都讓我受益匪淺。 我特別對書中關於「綠屋頂」、「透水鋪面」等概念的介紹感到有興趣。這些設計不僅能美化城市景觀,更能改善都市的微氣候,減少熱島效應,並有助於雨水的自然滲透,緩解都市淹水的問題。這讓我開始用一種新的眼光看待城市的建築與街道,不再只是鋼筋水泥的組合,而是可以與土壤、植被、水循環相互協調的有機體。這本書讓我看到,土壤科學在提升都市生活品質方面,也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评分最後,《應用土壤環境科學》的結論部分,更是將所有學術理論昇華為對未來的期許。書中呼籲我們重視土壤資源的永續利用,強調科學研究與社會參與的結合,並鼓勵跨領域的合作,共同應對土壤面臨的各種挑戰。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只是一本科普讀物,更是一份行動的指南。 我深深認同書中提出的觀點:保護土壤,就是保護我們的未來。作為一個台灣的讀者,我希望能將書中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從自身做起,支持永續農業,關注環境保護,並積極參與相關的社會活動。這本書不僅豐富了我的知識,更點燃了我對這片土地的責任感,讓我相信,透過科學的力量和共同的努力,我們能夠為子孫後代留下一個更健康的土壤,一個更美好的家園。
评分《應用土壤環境科學》在探討土壤與糧食安全、食物鏈的關聯性方面,更是觸動了我對「吃」的根本思考。我們餐桌上的每一份食物,都離不開土壤的孕育。書中深入剖析了土壤養分的循環、微生物群落對作物生長的影響,以及農藥、化肥的濫用對土壤健康乃至於食品安全的潛在危害。這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日常的飲食習慣,開始更加關注食物的來源,以及生產過程是否符合永續的原則。 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生物防治、有機農業的介紹感到振奮。這些方法不僅能減少化學物質對土壤的污染,更能提升土壤的內在肥力,種植出更健康、更安全、更有營養價值的農產品。這讓我聯想到許多台灣在地的小農,他們默默地堅持著友善耕作,用愛與良知滋養著這片土地。這本書為他們的努力提供了科學的背書,也讓我更加珍惜每一份來自土地的饋贈。透過書中的知識,我更能理解為何「食在地」的重要性,為何支持在地小農,不僅是支持他們的生計,更是對土地和我們自己健康的負責。
评分書中對於土壤與水質的相互影響,也是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章節。我過去常常認為,水的問題似乎與土壤的問題是相對獨立的,但這本書讓我了解到,兩者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土壤中的各種污染物,例如重金屬、農藥,都可能透過滲漏、徑流等方式,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反之,水中的污染物也可能透過降雨、灌溉等途徑,進入土壤,對土壤生態造成破壞。 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濕地生態系統在淨化水質方面的作用。台灣雖然不大,但擁有豐富的濕地資源,它們不僅是重要的生態棲地,同時也扮演著天然的「濾水器」角色。書中對濕地土壤的特殊性質、微生物的淨化機制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這讓我對濕地的保育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支持。我開始重新審視家鄉周邊的河流、埤塘,不再只是單純的水域,而是與土壤緊密相連的生態系統。這本書讓我看到,保護一片水域,同時也是在保護其所依賴的土壤。
评分《應用土壤環境科學》在探討土壤固碳與氣候變遷緩解的議題上,展現了其前瞻性與重要性。我一直關注著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的議題,而書中關於土壤作為一個巨大的碳庫,以及其在固碳過程中的關鍵作用,讓我對此有了全新的認識。土壤不僅能夠儲存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的碳,還通過各種微生物活動,將有機物轉化為穩定的碳化合物,長期封存起來。 書中深入探討了不同農業實踐,例如休耕、覆蓋作物、減少耕作等,如何影響土壤的固碳能力。這讓我意識到,我們在追求糧食生產的同時,也需要兼顧土壤的固碳功能,這對於減緩氣候變遷至關重要。台灣的農民,透過調整耕作方式,也能為地球的碳平衡做出貢獻。這本書為這些努力提供了科學依據,也讓我對「永續農業」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它不僅關乎生產,更關乎地球的未來。
评分更讓我驚喜的是,《應用土壤環境科學》對於土壤監測技術的介紹。在現今科技發達的時代,如何有效、精準地掌握土壤的健康狀況,是環境保護與農業生產的關鍵。書中詳細闡述了各種傳統與現代的土壤檢測方法,從簡單的現場測試,到複雜的遙感探測、GIS應用,都做了詳盡的說明。這讓我了解到,原來科學家們正運用各種高科技的手段,來守護我們的土壤。 我特別對書中關於無線感測網路、土壤水分監測等技術的描述感到興奮。這些技術的應用,可以讓我們即時掌握土壤的濕度、溫度、養分等關鍵指標,從而做出更精準的灌溉、施肥決策,避免資源的浪費,同時減少對環境的負擔。這也讓我開始想像,未來在台灣的農田裡,是否能普遍應用這些技術,實現智慧農業的目標。這本書不僅提供了知識,更激發了我對未來農業發展的無限想像,也讓我對科技在保護環境中的角色有了更深的認識。
评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應用土壤環境科學》在探討水土保持與坡地管理上,也給了我非常大的啟發。台灣多山的地形,意味著我們時刻面臨著颱風、豪雨帶來的土石流威脅。書中關於坡地土壤的特性、水蝕與風蝕的機制,以及各種有效的防治措施,都讓我對這片土地的脆弱性有了更深的體會。過去,我對土石流的認知,可能僅止於新聞報導中的災難場景,但透過這本書的解析,我才了解到,原來土壤的穩定性,與其物理性質、植被覆蓋、排水系統等息息相關。 書中對於植被在水土保持中的關鍵作用,有著相當精闢的論述。不同種類的植物,對土壤的固持能力、涵養水分的能力都有所差異。這也讓我聯想到,為何許多山區的開發,都會強調「綠化」的重要性。原來,這不只是為了美觀,更是為了維護生態平衡,以及保障下游居民的安全。書中介紹的各種生態工法,例如設置植生擋土牆、疏導排水溝渠等,都讓我看到科學與自然的巧妙結合,如何在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有效地解決坡地開發所帶來的問題。我開始更加留意住家附近的山坡,觀察植物的生長狀況,思考哪些地方可能存在潛在的風險,這讓我的環保意識更加具體化。
评分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止於學術知識的傳遞,更在於它所展現的「應用」思維。它清楚地告訴我們,土壤科學並非只是學術象牙塔裡的理論,而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書中探討的土壤污染防治與修復,對我這樣關心環境永續發展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及時雨。台灣雖然地狹人稠,但工業與農業的發展,難免會對土壤造成壓力。這本書從不同污染物的來源、對土壤生態的影響,到各種先進的修復技術,都做了深入淺出的介紹。我特別對書中關於重金屬、農藥殘留等議題的探討感到憂心,但也因為有了這些知識,我更能理解為什麼我們需要更加謹慎地對待土地,也更能支持相關的環保政策。 其中,書中介紹的土壤改良技術,像是添加有機質、生物復育等,都讓我覺得非常實用。我開始思考,即使是在自家的小花園裡,是否也能運用這些原理,來改善土壤的健康狀況,進而種植出更優質的蔬果。書中不吝於分享成功的案例,這些來自實際場域的經驗,讓理論變得更具體、更可信。我常常在閱讀時,腦中會浮現出台灣各地不同的農田、山坡地,想像著書中的技術如何在這些地方發揮作用。這種將知識與在地情境連結的能力,是這本書最令人讚賞的地方之一。它讓我們明白,土壤環境科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與土地的和諧共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