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建材料总汇

营建材料总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建筑材料
  • 土木工程
  • 建筑工程
  • 施工
  • 材料科学
  • 工程技术
  • 建筑设计
  • 绿色建筑
  • 可持续发展
  • 工程材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人从事营建业至今已十六年,执行品管业务亦有十余年之经验,本人同时取得公共工程委员会核发之品管工程师证照至今也有六、七年的时间。在这段期间曾经接触过不少公共工程,举凡高速公路、高架道路、栏河堰、集合式住宅、铁路地下化工程等数件工程,在过程当中发现工程材料是各项工程成败关键之一,尤其台湾历经多次重大灾害,举凡台风、地震、水灾等皆造成人民生命及财产损失。而在事后灾害调查报告中,工程材料使用不当经常是被忽略的项目。因此常常在各项结案报告中会将所有责任归属于施工不良或设计失当,这样很容易造成原因不透明的现象发生。

  本人几经思考,为求经验传承,避免日后同业因为在工程材料选取或日后材料检验上发生瑕疵,而造成不可磨灭之灾害,同时简化工程材料检验作业查核,特以此书将以往之经验汇整,与各位分享。如书中内容有所错误,请各位先进不吝指教。

  本书所有材料检验标准皆以中国国家标准(CNS)为主要依据,其他相关规范为辅助编写而成,在执行时需依照各工程特性及合约规范为主,本书仅供参考。希望本人的拙劣经验能为各位同业在工作上有所助益。

摩登都市的肌理:建筑设计与材料美学探索 一部深入探讨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结构创新与材料美学融合的深度读本。 本书并非聚焦于传统意义上“总汇”式的材料罗列与参数堆砌,而是以一种更具思辨性和前瞻性的视角,剖析当代建筑语境下,设计思维如何与材料特性进行深度对话,从而塑造出更具生命力、更富可持续性的城市空间。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材料如何言说空间,而非仅仅作为承载结构的基础构件。 第一部分:材料的“身份重塑”——从功能到叙事 在现代主义的冷静叙事退潮之后,建筑材料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身份重塑。它们不再是沉默的背景,而是成为设计叙事中不可或缺的主角。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一转变的驱动力,并聚焦于以下几个核心领域: 1. 智能表面与动态外墙: 传统意义上的实体墙面正被赋予“感知”和“反馈”的能力。我们将分析光伏玻璃、自修复混凝土、温敏涂层等新兴材料在立面设计中的应用。这不仅关乎能源效率,更在于它们如何响应环境变化,使建筑具备一种近乎“有机体”的呼吸感。重点案例研究将集中于如何通过材料的微观结构变化,实现宏观层面的视觉动态效果,以及这种动态性如何影响使用者对时间的感知。 2. “再生的诗意”:循环经济与建筑本源的回归: 面对资源枯竭的挑战,建筑材料的生命周期管理成为设计的核心议题。本书将详细梳理高品质回收材料(如高强度再生钢材、生物基复合材料)的设计潜力,并探讨“拆解优先设计”(Design for Disassembly, DfD)的理念如何反向驱动早期材料选择。我们将剖析如何将工业废弃物转化为具有美学价值和结构性能的建筑元素,实现从“消耗”到“循环”的美学转型。 3. 土与木的回归:地方性与数字工艺的交汇: 尽管高科技材料令人瞩目,但本地材料(Vernacular Materials)如夯土、竹材等,在低碳建筑和文化认同构建中展现出惊人的韧性。本书将跳脱出“原始”与“现代”的二元对立,重点考察参数化设计如何赋能传统材料。例如,运用算法优化竹材的节点连接,或通过3D打印技术实现复杂曲面的夯土墙体,展现数字技术如何提升地方材料的性能边界和表现力。 第二部分:结构美学与材料的张力 建筑的结构逻辑是其内在精神的外化。本书将侧重于结构体系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内在张力,探讨如何通过材料的特性来定义和优化结构形式。 1. 轻质化与大跨度: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的结构叙事: 碳纤维和玻璃纤维等先进复合材料,以其超高的强度重量比,正在重塑大跨度结构的可能性。我们将分析这些材料在张拉整体结构、索结构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建筑的视觉轻盈感和空间通透性。关键讨论点在于,这种轻盈感如何平衡结构安全性的传统认知,以及材料的各向异性如何被结构美学所利用。 2. 混凝土的“雕塑性”与“透明化”: 混凝土作为现代主义的基石,其叙事并未终结。本书聚焦于高性能混凝土(UHPC)和透明混凝土的最新进展。UHPC如何通过极高的抗压强度,解放结构构件的尺寸限制,使柱截面得以极度优化;透明混凝土如何模糊实体与虚体的界限,使自然光成为结构的一部分。研究将深入至材料配比、养护工艺对最终美学效果的决定性影响。 3. 结构表皮化:双层皮肤系统与气候适应性: 在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建筑外围护层正承担起更复杂的调控任务。我们将分析那些将结构支撑、遮阳、通风和采光功能集于一体的“结构表皮”。这要求材料必须具备优异的耐久性、热工性能和光学特性。重点分析单元化设计(Unitization)与现场装配的效率提升,以及如何通过材料的颜色、反射率来管理建筑的能量负荷。 第三部分:使用者体验与材料的感官维度 建筑最终是为人服务的。本书将从现象学角度切入,探讨材料如何通过触觉、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塑造复杂而微妙的使用者体验。 1. 触觉的温度:界面材料的亲和力: 建筑的“皮肤”是人机交互的第一界面。我们关注室内饰面材料的选择标准,它已超越了耐磨性,而深入到热惯量与皮肤接触时的热传导速率。例如,天然石材的冰冷与木材的温润,如何通过材料的微观孔隙结构影响心理感受。 2. 声音景观的塑造:吸声与反射的声学编织: 成功的室内空间离不开精心设计的声学环境。本书将探讨多孔材料、穿孔板、纤维吸音板等材料在不同频率下的吸收与扩散特性。重点分析如何通过材料的几何形态(如三维体块的排列)来创造出既清晰又富有层次感的“声音景观”,而非仅仅依赖后加装的吸音板。 3. 色彩的“非物质性”:光照、反射与时间的介入: 材料的最终颜色是光线与表面化学性质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将分析不同材料(如氧化金属、釉面砖、哑光涂层)在不同时间、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色彩演变。这种对材料“动态色彩学”的研究,旨在帮助设计师预见建筑在使用周期中将呈现的视觉状态,而非仅仅依赖于出厂时的样本色卡。 结论:走向“共生”的设计范式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倡导一种全新的设计范式:材料即系统,系统即美学。未来的建筑师需要成为材料科学家、环境工程师与空间叙事者的结合体。我们不再是简单地选择材料清单上的选项,而是参与到材料的性能定义、生命周期规划和环境反馈机制的设计中。这要求对材料的本源、加工的伦理、以及空间对人的影响进行全面的、跨学科的整合思考。本书提供的,正是分析和驾驭这种复杂性的工具箱与思维框架。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序

前言

一 金属材料

钢筋混凝土用钢筋
钢筋续接器
钢结构用钢料
钢承版
不?钢材料
镀锌钢板
铝板及铝挤型料
预力钢绞线
銲接钢线网

二 混凝土

预拌混凝土材料
沥青混凝土材料
预铸基桩
混凝土管
预铸水沟盖板及其他预铸品

三 装修材料

建筑用砖
建筑用砂
磁砖
石材
铝门窗
木门
玻璃
防水材料及填缝材料
油漆涂料

四 阼火建材

隔间及天花板材料
钢制门及防火卷门
防火涂料

五 一般材料检验流程及管制措施

材料订料及进场管制
材料检验管制
物料管理

结语

附录 引用规范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一拿到《營建材料總匯》這本書,我心裡是有些忐忑的。畢竟「營建材料」這幾個字,聽起來就不是我這種非專業人士會感興趣的內容。我腦海中浮現的,大概就是一堆密密麻麻的化學成分、物理數據,還有各種我聽都沒聽過的專有名詞,感覺讀起來會非常吃力,大概率會是那種「查閱字典」的閱讀體驗,一點樂趣都沒有。 但是,當我翻開書本,我的想法就徹底改變了。這本書完全打破了我對「專業書籍」的刻板印象。作者的文筆非常生動,而且善於運用各種生動的比喻和圖例,將原本可能很枯燥的材料知識,變得有趣且易於理解。例如,在介紹水泥時,它不只是列出成分,還會把它比喻成「建築的骨骼」,並詳細解釋不同等級水泥的「強度」和「特性」,以及它們在不同工程中的適用性。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裡面對於「鋼筋」的介紹。它不只講了鋼筋的種類和強度,還深入探討了鋼筋的表面處理,例如為什麼鋼筋表面會有紋路,以及這個紋路如何增加鋼筋與混凝土之間的「黏結力」,進而提升結構的整體強度。它還會提到,為什麼在台灣這樣地震頻繁的地區,鋼筋的品質和結構的細部設計如此重要,甚至會提及一些關於鋼筋的「防鏽」和「保護」的知識。這些細節的講解,讓我感覺自己像是上了一堂非常紮實的工程學入門課。 書裡面對各種「牆體」材料的介紹,也讓我大開眼界。從傳統的紅磚,到後來比較常見的混凝土磚、輕質磚,再到更先進的預鑄板、輕隔間牆,作者都做了非常詳細的分析。它會從材料的「保溫性」、「隔音性」、「防火性」、「施工難易度」以及「成本」等各個方面進行比較,並且會針對不同的空間需求,提供選材的建議。這對我來說,簡直是太實用了! 更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還非常關注「綠建材」和「永續建築」的議題。它介紹了很多利用回收材料製成的建材,或是具有良好隔熱、節能效果的新型材料。它會分析這些材料的環保效益,以及它們在實際建築中的應用。這讓我了解到,原來蓋房子也可以很「愛地球」,而且這些環保建材的性能也越來越好。 當然,畢竟是「總匯」,它不可能涵蓋到所有極其細微、或是高度專業的研究領域。但對於市面上常見的、大家在建築和裝潢中會遇到的各種主要材料,這本書都做了非常詳盡的介紹。而且,它的資訊更新得也算跟得上時代,我手上的這本,裡面提到的一些材料,都算是近年來比較常見和流行的。 總而言之,《營建材料總匯》是一本讓我感到非常滿意且收穫匪淺的書。它不僅內容紮實、資訊豐富,更重要的是,它用一種貼近讀者的方式,將專業知識轉化為易於理解的內容。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建築、對居家生活、或是對周遭環境感到好奇的朋友們!

评分

老實說,一開始看到《營建材料總匯》這書名,我心裡是有點擔憂的。總覺得這種書,應該就是一本冰冰冷冷的「圖鑑」,裡面充斥著各種我看不懂的化學公式、物理參數,可能還會有密密麻麻的圖表,光是看一眼就覺得頭昏眼花,更別提吸收裡面的內容了。我平常比較偏好那些故事性強、或是比較能引起共鳴的書籍,這種「硬知識」的書,我通常都是敬而遠之。 但是,我的設計師朋友,一個我非常信任的專業人士,大力推薦我一定要看看這本書。他說這本書對他來說,也是重要的參考資料,而且內容寫得非常棒,甚至可以讓一般人也看得懂。聽他這麼說,我才半信半疑地拿來翻翻看。結果,讓我跌破眼鏡!這本書真的太有趣、太有用了! 它絕對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教科書。作者的筆觸非常生動,而且善於用貼近生活的方式來解釋各種專業知識。例如,在介紹水泥的種類時,它不只會講到各個等級的名稱,還會分析不同等級水泥的「個性」,以及它們在不同場合下的「表現」。像是,哪種水泥適合快速施工,哪種水泥的耐久性比較好,哪種水泥在潮濕的環境下不容易出問題。這種擬人化的描述,讓我在閱讀時,覺得像是和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在聊天。 書裡面對結構性材料的介紹,更是讓我大開眼界。像是鋼筋,它不只講了鋼筋的種類和強度,還深入探討了鋼筋的表面處理、焊接方式、以及搭接的細節。它還會舉例說明,在地震頻繁的台灣,為什麼鋼筋的品質和結構設計的精細度如此重要。我之前只知道鋼筋是鋼筋,現在才知道,原來裡面有這麼多學問。 更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在介紹各種飾面材料時,也做得非常細緻。例如,不同種類的磁磚、石材、木地板、塗料,它們的特性、優缺點、價格範圍,甚至是施工上的注意事項,都有詳細的說明。它還會提供一些關於這些材料的「保養秘訣」,這對我這種不太懂居家保養的人來說,簡直是救星! 而且,這本書還非常關注「綠建材」和「環保」的概念。它介紹了很多利用回收材料製成的建材,或是具有良好隔熱、節能效果的新型材料。它會分析這些材料的環保效益,以及它們在實際建築中的應用。這讓我了解到,原來蓋房子也可以很「友善地球」,而且這些環保建材的性能也越來越好。 我特別喜歡書中那些「實用建議」。作者會針對不同類型的建築需求,提供選材的建議,例如,如何為廚房選擇耐磨、易清潔的地面材料;如何為臥室選擇隔音效果好的牆面材料;或是如何為浴室選擇防水性能強的塗料。這些建議,對於正在準備裝潢或買房的人來說,絕對是無價之寶。 當然,畢竟是「總匯」,它不可能涵蓋到所有極其細微、或是高度專業的研究領域。但對於市面上常見的、大家在建築和裝潢中會遇到的各種主要材料,這本書都做了非常詳盡的介紹。而且,它的資訊更新得也算跟得上時代,我手上的這本,裡面提到的一些材料,都算是近年來比較常見和流行的。 總而言之,《營建材料總匯》是一本讓我感到非常驚喜的書。它用一種非常親切、易懂的方式,為我打開了營建材料這個看似遙遠的世界。它不僅讓我學到了豐富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激發了我對建築的興趣,讓我開始用一種更細緻、更有質感的眼光去欣賞周遭的建築。我強力推薦給所有對居住、對生活、對建築有興趣的朋友們!

评分

收到《營建材料總匯》這本書的時候,老實說,我心裡是有些猶豫的。畢竟「營建材料」,聽起來就像是專門給工程師、建築師看的,內容肯定會非常專業,術語一大堆,我這種對建築只有皮毛認識的人,大概率會看得「霧裡看花」,最後只能束之高閣。我平常比較喜歡看一些比較輕鬆、有趣的讀物,對於這種「硬知識」的書,總是有點距離感。 但當我翻開第一頁,我的想法就完全改變了。這本書真的不像是我想像中的那種「硬邦邦」的教科書。它的開頭就非常有意思,從建築的起源,談到材料的發展演變,然後才慢慢進入到各種具體的材料介紹。這種「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的敘事方式,讓讀者能夠很自然地進入狀況,而且不會覺得突然被一大堆專業術語轟炸。 書裡面對於各種材料的介紹,都非常細緻,而且不只是告訴你「這是什麼」,更會深入探討「為什麼是這樣」。例如,在講到磚塊的時候,它不只會介紹不同種類的磚塊(紅磚、混凝土磚、輕質磚等),還會分析它們的燒製過程、成分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影響到它們的強度、保溫性、吸水性等特性。這種「追根究柢」的介紹方式,讓我對各種材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裡面很多關於「細節」的講解。例如,在講到鋼筋混凝土結構時,它不只會介紹鋼筋和混凝土的基本概念,還會詳細說明鋼筋的搭接長度、箍筋的間距、以及混凝土的澆築方法等關鍵細節。它還會用圖示來輔助說明,讓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這些細節是如何影響到整個結構的安全和穩定性。這些細節,往往是決定建築物能否長久使用的關鍵。 此外,這本書還很關注「環保」和「永續」的議題。它介紹了很多綠建材、再生建材,以及如何運用這些材料來打造更環保的建築。例如,它會提到一些利用建築廢料製成的再生骨料,或是具有良好隔熱、節能效果的先進建材。這讓我了解到,原來蓋房子也可以很「愛地球」,而且這些環保建材的性能也越來越好。 對於一般消費者來說,這本書也非常實用。它會提到很多在裝潢、或是選擇建材時會遇到的問題,例如不同種類的地板、牆面塗料、門窗材質的優缺點,以及如何根據不同的空間需求來選擇最適合的材料。它還會提供一些關於材料性能的測試標準和參考數據,讓消費者能夠做出更明智的選擇,避免被「偷工減料」或是不當的宣傳所誤導。 我個人特別喜歡書中那些「案例分析」。作者會引用一些實際的建築專案,來說明某種材料在實際應用中的效果,或是某種工法所帶來的優勢。這些案例分析,讓書中的知識更加具體、更有說服力,也讓讀者能夠更清楚地了解,這些材料在真實世界中的運用。 當然,作為一本「總匯」,它不可能涵蓋到所有極其細微、或是高度專業的研究領域。但對於市面上常見的、大家在建築和裝潢中會遇到的各種主要材料,這本書都做了非常詳盡的介紹。而且,它的資訊更新得也算跟得上時代,我手上的這本,裡面提到的一些材料,都算是近年來比較常見和流行的。 總而言之,《營建材料總匯》是一本讓我刮目相看的書。它成功地將一個可能很枯燥的學術領域,變得生動有趣、易於理解。它不僅讓我學到了實用的建築材料知識,更重要的是,它開啟了我對建築世界的好奇心,讓我開始用一種更細緻、更深入的眼光去觀察我身邊的建築。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建築、對居家生活、對身邊環境有興趣的朋友!

评分

老實說,我一開始看到《營建材料總匯》這幾個字,真的以為會是一本厚重的、充滿術語的工具書,可能適合給建築師、結構技師這種專業人士翻閱,我這種小老百姓大概看個封面就會打退堂鼓。但我的設計師朋友大力推薦,說這本書對他來說也是重要的參考,讓我覺得好奇,就借來翻翻看。結果,讓我驚喜連連!它完全顛覆了我對「專業書籍」的刻板印象。 書裡面對於各種材料的介紹,不會只停留在「這是什麼」的層面,而是更深入地探討了「為什麼是這樣」以及「它能做什麼」。舉例來說,在講到鋼筋混凝土的時候,它不只會列出鋼筋的號數和水泥的強度等級,還會分析鋼筋與混凝土之間的黏結力如何影響結構的整體強度,以及不同水泥成分對混凝土耐久性的影響。這種對「原理」的解釋,讓我覺得自己好像在上一堂非常生動的工程學入門課,而且是用台灣人能理解的語言。 而且,它不只講材料本身,還會探討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材料會有什麼樣的變化,以及如何去選擇最適合的材料。例如,在講到外牆的塗料和飾面時,它會分析不同地區的氣候(例如海邊的鹽霧侵蝕、山區的日曬雨淋)對材料壽命的影響,並且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這對住在台灣這樣海島型氣候的地方,真的非常實用。我以前總覺得塗料沒什麼差別,現在才知道原來選錯,幾年後可能就會開始剝落、變色,得不償失。 書裡面還很有心地加入了一些「小知識」,像是不同建材的環保標章代表什麼意義,或是為什麼有些材料聽起來差不多,但價格卻差很多。這些對於一般消費者來說,都是很有幫助的資訊,可以避免被不肖廠商唬嚨,做出更明智的選擇。我最怕的就是聽到一些聽起來很厲害的建材名詞,但卻一無所知,只能任人宰割。這本書就像是我的一個「保護傘」,讓我對建材有基本判斷力。 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它在介紹一些比較創新的建材時,像是綠建材、或是具有特殊功能的建材,例如吸音、隔熱效果極佳的材料,都做了很詳細的介紹。而且,不只講它的優點,也會誠實地分析它的缺點和適用範圍,不會過度神化。這種客觀公正的態度,讓我對書中的資訊更加信服。它不是那種商業推銷性質的書,而是真正想把知識傳遞給讀者。 當然,畢竟是「總匯」,有些非常小眾、或是非常前沿的學術研究,可能不會在書中詳列,這我倒是可以理解。但是,對於市面上常見的、大家在蓋房子或裝潢時會遇到的各種材料,從結構、牆體、屋頂、到門窗、地板、衛浴等等,幾乎都能在這本書裡找到相關的介紹。而且,它的資訊更新也做得不錯,我借閱的版本,裡面提到的一些材料,都是近年來比較常見的。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往建築世界的大門。我以前只是單純地認為,房子就是用來住的,但現在我會開始思考,為什麼這個牆壁摸起來是涼涼的?為什麼這個地板走起來沒有聲音?為什麼這個窗戶開起來這麼省力?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背後都蘊含著材料學的智慧。 這本書讓我從一個單純的「使用者」,變成一個對「建築」有了初步理解和興趣的「觀察者」。它激發了我對建築材料的求知慾,甚至讓我開始關注一些綠建築的發展趨勢。我之前以為我對這些東西不感興趣,但看了這本書,我才發現,原來營建材料的世界,也可以這麼有趣、這麼豐富。 我還推薦給我的長輩,他們在考慮翻修老家,原本對很多新的建材感到陌生和不安。但讀了這本書後,他們對一些隔音、防潮的建材有了更具體的了解,也比較敢嘗試使用一些新的工法,這讓我非常欣慰。這本書真的不只適合年輕人,也對年長者很有幫助,因為它用很貼近生活的語言,解釋了專業的知識。 總而言之,《營建材料總匯》是一本讓我收穫滿滿的書。它不僅讓我學到了實用的建築材料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啟發了我對周遭環境的觀察力,讓我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看待我們所居住的建築。強烈推薦給所有對居住、對建築、對生活有要求的朋友!

评分

坦白說,《營建材料總匯》這個書名,一開始讓我有點打退堂鼓。我總覺得這種「總匯」類的書籍,內容肯定會非常龐雜,充滿了各種我看不懂的學術名詞和數據,讀起來會非常吃力,可能翻沒幾頁就會放棄。我平常比較喜歡看一些比較輕鬆、能引起共鳴的書籍,對這種「硬知識」的書,一向是保持距離。 但那天我意外看到這本書,好奇心驅使我隨手翻了翻。結果,我的想法徹底被顛覆了!這本書真的太精彩了,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期。它的內容非常豐富,涵蓋了從最基礎的鋼筋、水泥,到各種裝飾材料、環保建材,應有盡有。而且,作者的講解方式非常獨特,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堆砌,而是用非常生動、貼近生活的語言,深入淺出地介紹各種材料。 例如,在介紹鋼筋混凝土時,它不只會簡單地說這是「鋼筋」和「混凝土」的組合,還會深入探討兩者之間的「咬合力」是如何產生的,以及為什麼鋼筋需要經過特殊的處理才能更好地與混凝土結合。它還會解釋,為什麼在台灣這樣地震頻繁的地區,鋼筋的品質和結構的設計如此關鍵,甚至會提到一些關於鋼筋的「保養」和「防鏽」的知識。這些細節的講解,讓我感覺像是上了一堂非常生動的工程課。 書裡面對「磚塊」的介紹,也讓我大開眼界。它不只區分了不同種類的磚塊,像是紅磚、混凝土磚、輕質磚,還會分析它們各自的特性、優缺點,以及適用的場合。例如,它會提到,為什麼有些老房子用的磚塊非常堅固,而有些新蓋的房子牆壁卻容易出現裂縫。這讓我對「建材」的選擇有了更深的認識,不再只是單純地看外觀。 最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對「隔音」和「隔熱」材料的講解。它詳細介紹了各種隔音、隔熱材料的原理、種類、以及施工方法,並且分析了它們在實際應用中的效果。這對我這種對居住品質要求很高的人來說,簡直是太實用了!我之前一直很困擾家裡的隔音問題,看了這本書,我終於知道該如何去選擇合適的材料來改善。 而且,這本書還非常關注「環保」和「永續」的議題。它介紹了很多綠建材、再生建材,以及如何利用這些材料來打造更環保、更節能的建築。它還會分析這些材料的環保效益,以及它們在實際建築中的應用。這讓我了解到,原來蓋房子也可以很「愛地球」,而且這些環保建材的性能也越來越好。 當然,畢竟是「總匯」,它不可能涵蓋到所有極其細微、或是高度專業的研究領域。但對於市面上常見的、大家在建築和裝潢中會遇到的各種主要材料,這本書都做了非常詳盡的介紹。而且,它的資訊更新得也算跟得上時代,我手上的這本,裡面提到的一些材料,都算是近年來比較常見和流行的。 總而言之,《營建材料總匯》是一本讓我收穫滿滿的書。它不僅內容紮實、資訊豐富,更重要的是,它用一種貼近讀者的方式,將專業知識轉化為易於理解的內容。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建築、對居家生活、或是對周遭環境感到好奇的朋友們!

评分

話說,我一開始拿到《營建材料總匯》這本書,心裡是有些打鼓的。畢竟「營建材料」這個詞,聽起來就非常專業、非常學術,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一堆密密麻麻的化學公式、物理參數,還有各種我完全看不懂的專有名詞。我平常的閱讀習慣比較偏向文學、歷史類,對這種「硬知識」的書,總是敬而遠之,覺得大概率會是「查字典」式的閱讀體驗,非常枯燥乏味。 但事實證明,我錯了,而且錯得非常離譜!這本書的作者,真的非常有才華,他把原本可能讓人卻步的營建材料知識,寫得生動有趣,而且非常貼近我們的生活。它不是那種冷冰冰的技術手冊,而是更像一本深入淺出的「建材百科全書」,讓你輕鬆就能吸收。 例如,在介紹「磚塊」時,作者不只會介紹紅磚、混凝土磚、輕質磚的種類,還會深入分析它們的燒製過程、成分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影響到它們的強度、保溫性、吸水性等特性。他甚至會用生活化的例子來解釋,為什麼有些老房子的磚牆非常堅固,而有些新蓋的房子卻容易出現裂縫,這讓我對「建材」的選擇有了全新的認識。 書裡面對「鋼筋混凝土」的介紹,更是讓我大開眼界。它不只會簡單地說這是「鋼筋」和「混凝土」的組合,還會深入探討兩者之間的「咬合力」是如何產生的,以及為什麼鋼筋需要經過特殊的處理才能更好地與混凝土結合。它還會解釋,為什麼在台灣這樣地震頻繁的地區,鋼筋的品質和結構的設計如此關鍵,甚至會提及一些關於鋼筋的「防鏽」和「保護」的知識。這些細節的講解,讓我感覺像是上了一堂非常紮實的工程學入門課。 更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還非常關注「綠建材」和「永續建築」的議題。它介紹了很多利用回收材料製成的建材,或是具有良好隔熱、節能效果的新型材料。它會分析這些材料的環保效益,以及它們在實際建築中的應用。這讓我了解到,原來蓋房子也可以很「愛地球」,而且這些環保建材的性能也越來越好。 對於一般消費者來說,這本書也非常實用。它會提到很多在裝潢、或是選擇建材時會遇到的問題,例如不同種類的地板、牆面塗料、門窗材質的優缺點,以及如何根據不同的空間需求來選擇最適合的材料。它還會提供一些關於材料性能的測試標準和參考數據,讓消費者能夠做出更明智的選擇,避免被「偷工減料」或是不當的宣傳所誤導。 當然,畢竟是「總匯」,它不可能涵蓋到所有極其細微、或是高度專業的研究領域。但對於市面上常見的、大家在建築和裝潢中會遇到的各種主要材料,這本書都做了非常詳盡的介紹。而且,它的資訊更新得也算跟得上時代,我手上的這本,裡面提到的一些材料,都算是近年來比較常見和流行的。 總而言之,《營建材料總匯》是一本讓我感到非常滿意且收穫匪淺的書。它不僅內容紮實、資訊豐富,更重要的是,它用一種貼近讀者的方式,將專業知識轉化為易於理解的內容。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建築、對居家生活、或是對周遭環境感到好奇的朋友們!

评分

我必須老實說,一開始我對《營建材料總匯》這本書,抱持著非常懷疑的態度。畢竟「營建材料」,聽起來就跟我的日常生活沒什麼太大的關聯,感覺會是一本充滿術語、數據,而且非常學術化的書籍,大概率會是那種「查字典」的閱讀體驗,非常枯燥乏味。我平常喜歡看一些比較輕鬆、故事性的讀物,這種「技術性」的書籍,我通常敬而遠之。 但那天我在書店閒逛,不小心翻到了這本書,就被它的排版和圖文吸引了。書中的圖片非常精美,而且結構清晰,不像我預期的那樣是密密麻麻的文字。我隨意翻了幾頁,發現作者的文筆竟然相當流暢,而且對於各種材料的介紹,都用了一種很生活化的比喻,讓原本很抽象的概念變得容易理解。 例如,在介紹水泥的種類時,它不只會列出學術名稱,還會用「像是在替建築打地基,有不同強度的『鋼筋』,需要不同等級的『水泥』來搭配」這樣的比喻,讓我很快就理解了不同水泥等級的用途。又比如講到鋼筋,它不只會說鋼筋的強度,還會解釋為什麼鋼筋表面有紋路,以及這個紋路對鋼筋與混凝土之間「抓握力」的重要性。這些細節的講解,讓我感覺自己像是上了非常生動的一課。 書裡面還很詳細地介紹了各種「牆體」的材料,從傳統的磚塊、輕質磚,到後來的預鑄板、輕隔間牆等等。它會分析這些不同牆體材料的優缺點,例如隔音效果、保溫性能、施工速度、以及成本等等。這對我這個正在考慮自家隔間牆的選擇的人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我之前一直很困惑,到底哪種牆體最適合,看了這本書,終於有了比較清晰的概念。 更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對於「防水」和「隔熱」這些細節的講解,也做得非常到位。它會詳細介紹各種防水材料的種類、施工方法、以及在不同部位(例如衛浴、屋頂、外牆)的應用。同時,它也會分析各種隔熱材料的性能,以及如何選擇適合台灣氣候的隔熱方案,來達到節能省電的效果。這些細節,往往是決定居住舒適度和建築壽命的關鍵。 而且,書中還加入了很多關於「環保建材」和「綠建築」的介紹。它會分析各種環保建材的特性、優點,以及它們對環境的影響。這讓我了解到,原來蓋房子也可以兼顧環保,而且這些環保建材的性能也越來越好。這對我這個關注永續發展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資訊。 當然,作為一本「總匯」,它不可能涵蓋到所有極其細微、或是高度專業的研究領域。但對於市面上常見的、大家在建築和裝潢中會遇到的各種主要材料,這本書都做了非常詳盡的介紹。而且,它的資訊更新得也算跟得上時代,我手上的這本,裡面提到的一些材料,都算是近年來比較常見和流行的。 總而言之,《營建材料總匯》是一本讓我非常滿意的書。它成功地將一個看似艱深的領域,變得生動有趣、易於理解。它不僅讓我學到了實用的建築材料知識,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對我所居住的建築,有了更深的認識和欣賞。我非常推薦給所有對建築、對居住、對生活有要求的朋友們!

评分

天啊,我最近真的挖到一本寶,就是那本《營建材料總匯》!你知道嗎?我本來以為這種書一定很無聊,畢竟我不是本科生,對這些東西本來就一知半解,想說應該只是冰冷的圖文介紹,可能翻幾頁就看不下去了。結果,我錯得離譜!這本書真的刷新了我對「材料」的認知。它不是那種只列出鋼筋、水泥、磚頭的死板圖鑑,而是更深入地探討了這些材料的「前世今生」,還有它們為什麼會是現在這個樣子。 像是裡面講到鋼筋,我才知道原來它也有分很多種類,不只是強度上的差異,連製作的過程、添加的合金比例都會影響它的耐用度和抗鏽蝕性,這對我們建築的壽命可是至關重要的。還有那個混凝土,它不僅僅是水泥、沙子、石頭的混合物,裡面還有很多關於水灰比、外加劑的學問,這些細節直接影響到混凝土的強度、工作性和耐久性。我之前還以為只要把材料混一混就好了,現在才發現原來裡面有這麼多眉角。 書裡面用了好多圖表和實際案例,讓原本很學術的東西變得生動易懂。例如,介紹隔熱材料時,它不只講了保溫係數,還舉了不同類型的隔熱材料在不同氣候下的實際應用效果,甚至還有節能效益的計算方式,看得我嘖嘖稱奇。我一直以為台灣的夏天很難搞,但看了這本書,才知道原來選擇對的隔熱材料,能讓冷氣不用開那麼強,省電又環保,這對小市民來說,真的是非常實用的知識。 更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對於一些比較環保、創新的建材也有著墨。例如,它有介紹一些利用回收材料製成的磚塊,或是可再生資源的建材,並且分析了它們的優缺點,以及在實際工程中的適用性。這讓我覺得,原來蓋房子不一定要犧牲環境,還有很多更永續的選擇。這不僅僅是為了蓋房子,更是對地球的一種責任。我一直覺得「綠建築」是個很遙遠的概念,但看完這本書,我發現這些環保建材的應用已經越來越普及,而且效果也越來越好。 當然,作為一本「總匯」,它不可能把所有冷門的特殊材料都詳列,這點我倒是可以理解。不過,對於市面上常見的主流建材,從結構性材料到裝飾性材料,它的涵蓋範圍都相當廣泛,而且講解得很紮實。就算是一些比較專業的術語,書中也盡量做了較為淺白的解釋,或是透過圖例輔助,這點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真的非常友善。我之前看其他建築類的書籍,常常被密密麻麻的專業術語搞得頭昏腦脹,但這本完全不會,讓我可以很輕鬆地進入狀況。 總體來說,《營建材料總匯》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讓我對「建築」這件事有了更深的認識。它不只是鋼筋水泥堆疊起來的冰冷結構,而是由無數種材料、無數種工法、無數種考量所組成的有機體。每一種材料的選擇,都牽涉到結構安全、居住舒適度、美學呈現、甚至環境永續等多個面向。這本書讓我從一個門外漢,變成一個對建築材料有了基礎了解的「小小內行人」,以後看房子、甚至只是路過工地,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我必須說,雖然書名聽起來有點硬,但內容絕對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教科書。作者在寫作的時候,顯然是有考慮到不同讀者的閱讀習慣,所以語言上盡量淺顯易懂,而且結構安排也很清晰。它不是那種讓你讀完立刻就能成為建築師的書,但它絕對能讓你對營建材料有一個全面且深入的理解,對於想要了解建築、或者正在進行房屋修繕、裝潢的人來說,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好工具書。 我特別喜歡它在介紹不同材料的物理特性時,會搭配一些實際的測試數據和實驗結果,讓我覺得這些知識更有說服力。例如,在講到不同地板材料的耐磨度和防滑性時,它會提供相關的測試標準和數值,甚至還有一些實驗影片的連結,讓我可以更直觀地感受到差異。這讓我對材料的選擇不再只是憑感覺,而是有了更科學的依據。 而且,這本書並沒有忽略一些比較容易被大眾忽略的細節,像是防水材料、隔音材料、或是結構縫的處理等等,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地方,其實對建築的長期穩定性和居住品質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書中有詳細的介紹這些材料的種類、特性、以及施工上的注意事項,這對於我這樣一個對居家生活品質很要求的人來說,非常有價值。 我之前有朋友在裝潢房子,聽到我推薦這本書,他特地借去看,結果回來跟我說,他原本很多困惑的地方,在這本書裡都得到了解答。他尤其提到,書裡面關於不同牆面塗料的優缺點分析,以及針對不同潮濕程度的空間如何選擇合適的防水塗料,都讓他受益匪淺。他還說,這本書讓他更有信心去跟設計師和工班溝通,不再是那種「你說了算」的狀態,而是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質疑,這真的太棒了。

评分

說真的,拿到《營建材料總匯》這本書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會不會太學術了?我這種對建築工地只有遠遠觀望經驗的人,看得懂嗎?」畢竟「總匯」兩個字,聽起來就很有壓迫感,感覺裡面會塞滿了密密麻麻的化學成分、物理數據,還有各種我聽都沒聽過的專有名詞。我最怕的就是那種讀了半天,腦袋裡還是霧煞煞,一點實質收穫都沒有的書。 但是,我錯了,而且錯得離譜!這本書的作者,真的非常有心,把原本可能很枯燥的營建材料知識,寫得生動有趣,而且非常貼近我們的生活。它不是那種硬邦邦的學術論文,而是更像一本深入淺出的「建材百科全書」,讓你輕鬆就能吸收。 例如,它在介紹水泥的時候,不只會講到它的主要成分,還會深入探討不同等級水泥的特性,以及在不同施工環境下的適用性。它還會用圖表來解釋水灰比對混凝土強度的影響,甚至會舉例說明,為什麼有些建築物幾年後就出現裂縫,可能跟當時水泥的選用和配比有關。這種「追根究柢」的精神,讓我印象深刻。 還有,關於鋼筋的部分,它不只會講到鋼筋的種類和強度,還會介紹鋼筋的表面處理、搭接方式、以及箍筋的配置等關鍵細節。它甚至會提到,為什麼在台灣這樣地震頻繁的地區,鋼筋的品質和結構的細部設計如此重要。這種細節的講解,讓我覺得,原來蓋房子真的不是隨便就可以蓋的,背後有很多專業的考量。 最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對「環保建材」和「綠建築」的介紹,做得非常到位。它不只列出一些常見的綠建材,還會分析它們的優點、缺點、以及在實際應用中的挑戰。例如,它會提到一些利用回收材料製成的磚塊,或是具有良好隔熱、吸音效果的新型複合材料。這些資訊對我來說,非常有價值,因為我一直很關心建築的永續性。 書裡面還會探討到一些比較「細微」但卻至關重要的建材,像是防水材料、隔音材料、還有防火材料。它會詳細介紹這些材料的種類、性能、以及施工上的注意事項,並且會舉例說明,如果這些材料選用不當,可能會帶來哪些後果。這讓我對居家生活品質有了更深的認識,也知道如何在裝潢時,更注重這些「看不見」的細節。 我尤其喜歡書中附帶的大量圖片和圖表。很多時候,文字的描述可能比較抽象,但透過生動的圖片,我能更直觀地了解材料的樣子、結構的細節、以及施工的過程。這讓我在閱讀的時候,不會感到枯燥乏味,反而更有參與感。 當然,畢竟是「總匯」,它不可能涵蓋到所有極為冷門或是最新的研究領域。但對於市面上常見的、大家在蓋房子、裝潢時會遇到的各種材料,從最基礎的結構性材料,到各種飾面材料,幾乎都能在這本書裡找到詳盡的介紹。而且,它的資訊更新得也算快,我手上的這本,裡面提到的一些材料,都是近年來比較主流的。 讀完這本書,我對「建築」這件事,有了全新的看法。我不再只是單純地認為,房子就是鋼筋水泥堆疊起來的「盒子」,而是看到了一個由無數種材料、無數種工法、無數種智慧所組合而成的、充滿細節的有機體。這本書讓我從一個建築的「使用者」,變成了一個對建築材料有基本了解的「觀察者」。 它激發了我對建築材料的興趣,甚至讓我開始關注一些關於建築設計和材料創新的新聞。我以前覺得自己跟建築離得很遠,但現在我發現,原來建築材料的學問,就隱藏在我們周遭的每一個角落,我們每天生活、呼吸的空間,都跟這些材料息息相關。 總而言之,《營建材料總匯》絕對是一本讓我感到驚喜的書。它不僅內容紮實、資訊豐富,更重要的是,它用一種貼近讀者的方式,將專業知識轉化為易於理解的內容。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建築、對居家生活、或是對周遭環境感到好奇的朋友們!

评分

一開始拿到《營建材料總匯》這本書,我心裡是有點抗拒的。畢竟「營建材料」這個名詞,聽起來就非常學術、非常專業,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一堆密密麻麻的化學公式、物理參數,以及各種我完全不懂的專有名詞。我平常比較喜歡看文學、歷史類的書籍,對於這種「硬知識」,一向是敬而遠之,總覺得讀起來會非常吃力,而且可能一點樂趣都沒有。 但是,當我翻開第一頁,我的看法就徹底改變了!這本書完全顛覆了我對「專業書籍」的刻板印象。作者的筆觸非常生動,而且善於運用各種貼近生活的比喻和圖例,將原本可能很枯燥的材料知識,變得有趣且易於理解。例如,在介紹水泥的種類時,它不只會列出學術名稱,還會把它比喻成「建築的骨骼」,並詳細解釋不同等級水泥的「強度」和「特性」,以及它們在不同工程中的適用性。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裡面對於「鋼筋」的介紹。它不只講了鋼筋的種類和強度,還深入探討了鋼筋的表面處理,例如為什麼鋼筋表面會有紋路,以及這個紋路如何增加鋼筋與混凝土之間的「黏結力」,進而提升結構的整體強度。它還會提到,為什麼在台灣這樣地震頻繁的地區,鋼筋的品質和結構的設計如此關鍵,甚至會提及一些關於鋼筋的「防鏽」和「保護」的知識。這些細節的講解,讓我感覺像是上了一堂非常紮實的工程學入門課。 書裡面對各種「牆體」材料的介紹,也讓我大開眼界。從傳統的紅磚,到後來比較常見的混凝土磚、輕質磚,再到更先進的預鑄板、輕隔間牆,作者都做了非常詳細的分析。它會從材料的「保溫性」、「隔音性」、「防火性」、「施工難易度」以及「成本」等各個方面進行比較,並且會針對不同的空間需求,提供選材的建議。這對我來說,簡直是太實用了! 更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還非常關注「綠建材」和「永續建築」的議題。它介紹了很多利用回收材料製成的建材,或是具有良好隔熱、節能效果的新型材料。它會分析這些材料的環保效益,以及它們在實際建築中的應用。這讓我了解到,原來蓋房子也可以很「愛地球」,而且這些環保建材的性能也越來越好。 當然,畢竟是「總匯」,它不可能涵蓋到所有極其細微、或是高度專業的研究領域。但對於市面上常見的、大家在建築和裝潢中會遇到的各種主要材料,這本書都做了非常詳盡的介紹。而且,它的資訊更新得也算跟得上時代,我手上的這本,裡面提到的一些材料,都算是近年來比較常見和流行的。 總而言之,《營建材料總匯》是一本讓我感到非常滿意且收穫匪淺的書。它不僅內容紮實、資訊豐富,更重要的是,它用一種貼近讀者的方式,將專業知識轉化為易於理解的內容。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建築、對居家生活、或是對周遭環境感到好奇的朋友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