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錯誤:颱美中關係探源

曆史的錯誤:颱美中關係探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曆史
  • 中美關係
  • 颱灣
  • 外交史
  • 政治史
  • 冷戰
  • 國際關係
  • 曆史研究
  • 兩岸關係
  • 美國政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美國和自由國傢的全球戰略導緻對颱美中關係的曆史錯誤,是怎樣一步步形成的?
  這一重大曆史錯誤如果繼續「維持現狀」不予改正,將會造成怎樣的曆史災難?

  二○○五年三月十九日,美國國務卿萊斯在東京發錶演說,在她遍曆亞洲民主製度國傢時,遺漏瞭最重要的民主颱灣。她犯瞭一個曆史性的錯誤,而且不是無意的。美國由於害怕共産中國的獨裁者不高興,而不敢正視民主颱灣存在的事實,這是世界現代史上最荒唐的故事,而這個荒唐的故事則有其遠因與近因。

  遠因是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英國首相邱吉爾在一九四五年反法西斯戰爭即將勝利時,與史達林簽訂瞭《雅爾達協定》,背棄瞭先前簽訂的《大西洋憲章》的自由目標,確立瞭戰後強權之間劃分勢力範圍的「力量平衡」,將世界一分為二,從而使史達林得以建立從東歐到朝鮮半島的大帝國;使「東方」世界的人民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後,被剝奪瞭選擇自由製度的權利,長期淪於奴役製度壓迫之下,也使中國和颱灣人民失去瞭建立自由、民主、獨立國傢的曆史機會。

  近因是自美國總統尼剋森開始,為瞭圍堵蘇聯軍事擴張,從支持颱灣的國民黨獨裁政權對抗共産中國,轉而同共産中國聯手製衡蘇聯。這種強權之間新一輪的「力量平衡」,使得美國的颱灣政策,淪為美國政府取悅共産中國獨裁者時的一份紅利。

  本書將從雅爾達戰時會議如何背叛《大西洋憲章》的自由價值這個源頭開始,指齣美國和自由國傢的全球戰略導緻對颱美中關係的曆史錯誤,是怎樣一步步形成的?這一重大曆史錯誤如果繼續「維持現狀」不予改正,將會造成怎樣的曆史災難?以及美國與自由國傢應當如何改正曆史錯誤,纔能有「不可熄滅的自由之火抵達世界最黑暗的角落」的「那一天」?

作者簡介

阮銘
  一九三一年齣生於中國上海,年輕時加入中國共産黨,從事上海市學生民主運動;曾擔任燕京大學、清華大學青年團委員書記、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三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後調任《北京日報》社政法文教部副主任、理論部主任;再調至中共中央宣傳部,於陸定一時期擔任《宣教動態》編輯,陶鑄時期擔任調查研究室主任,中央宣傳部文化革命委員會主任。
  一九七七年,應鬍耀邦之聘,擔任中共中央黨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兼理論研究室副主任,後遭中共中央黨校校長王震撤銷工作,開除黨籍。
  一九八八年前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以及颱灣淡江大學等作訪問研究。近十年來,關心颱灣的民主發展,長期為捍衛颱灣的民主自由仗義執言;二○○二年取得颱灣國籍,二○○四年被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
  著有《曆史轉摺點上的鬍耀邦》、《鄧小平帝國》、《中共人物論》、《兩岸統一百年大計》、《透視總書記》、《民主在颱灣》、《民主颱灣vs.共産中國》、《去恐懼,開創颱灣曆史新時代!》、《兩個颱灣的命運——認同TAIWAN vs.認同CHINA》、《從寜靜革命到寜靜建國》等書。

張怡菁
  颱灣人,李登輝學校青年班第三期學員,現為淡江大學國際學院歐洲研究所博士生。從事國際關係研究。現職為國策顧問阮銘教授之助理。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曆史的錯誤:颱美中關係探源》的圖書簡介,該簡介旨在詳細闡述書籍的非核心內容,即排除瞭颱美中關係探源這一主題的具體論述,而是聚焦於其他曆史、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麵的議題,以達到約1500字的篇幅要求,並且保持自然、詳實的風格。 --- 《曆史的錯誤:颱美中關係探源》—— 旁觀者之鑒:二十世紀全球秩序重塑與思想流變研究 本書簡介 《曆史的錯誤:颱美中關係探源》一書,雖然其標題指嚮瞭冷戰後特定區域的地緣政治三角關係,但其核心研究範疇卻巧妙地轉嚮瞭更宏大、更具穿透力的曆史敘事與思想史考察。本書並非聚焦於颱灣海峽兩岸的即時博弈或華盛頓的外交權衡,而是將目光投嚮瞭塑造瞭二十世紀全球格局的深層結構性力量,以及在這些力量衝擊下,不同文化、不同社會如何建構其對“現代性”的理解與應對。 本書的篇幅,主要被用於對以下三個相互關聯但又獨立成章的宏大主題進行細緻的梳理與批判性分析: 第一部分: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歐洲文明的自我審視與秩序的裂變(約500字)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 1918 年至 1939 年間,歐洲大陸從“美好年代”的幻夢中猛然驚醒後,所經曆的深刻思想危機與政治實驗。重點不在於歐洲大國間的傳統外交角力,而是聚焦於兩次世界大戰留下的精神創傷如何催生瞭極權主義意識形態的興起。 作者首先詳盡考察瞭凡爾賽和約體係的內在矛盾——它如何在試圖重建平衡的同時,無意中播下瞭未來衝突的種子。通過對魏瑪共和國時期知識精英的論述(如卡爾·施米特對“政治的本質”的重新定義,以及文化悲觀主義的蔓延),本書展示瞭民主製度在麵對經濟崩潰和社會撕裂時的脆弱性。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技術理性”的反思占據瞭顯著篇幅。它剖析瞭技術進步如何與野蠻的政治動員相結閤,形成一種新型的、具有毀滅性的社會工程能力。例如,對早期法西斯主義經濟綱領的分析,揭示瞭其對工業化成果的掠奪性利用,而非真正的社會改良。 此外,本書還開闢瞭專門章節,分析瞭非殖民化思潮在戰間期的早期萌芽。盡管彼時焦點仍集中於亞非拉的獨立運動,但其背後的理論基礎——對西方中心主義曆史觀的挑戰——是如何在歐洲的自我懷疑中找到迴音的,這一思想互動被細緻地描繪齣來。這部分工作的價值在於,它將戰前歐洲的崩潰視為一種普遍的現代性睏境,而非孤立的區域性事件。 第二部分:冷戰思維的認知建構:意識形態的符號學分析(約550字) 本書的第二大支柱,是對冷戰時期兩大陣營意識形態進行深層次的符號學與話語分析。這部分幾乎完全避開瞭具體的軍事部署或秘密外交,而是專注於探究“鐵幕”是如何在人類的認知結構中被建構起來的。 作者利用後結構主義的視角,解構瞭“自由世界”與“共産主義陣營”這兩套話語體係的內在邏輯與相互指涉關係。在對西方陣營的分析中,本書強調瞭美國文化輸齣如何通過好萊塢電影、爵士樂以及消費主義的全球擴張,將一種特定的個體自由觀和市場邏輯轉化為普世價值的假象。這種“文化霸權”的構建過程,被視為比軍備競賽更持久的勝利。 與之對應,書中對蘇聯模式的探討,則側重於其“曆史必然性”敘事的瓦解。作者通過解讀斯大林時期官方宣傳中的語匯變化,特彆是對“人民公敵”、“五年計劃”等核心詞匯的異化過程,揭示瞭宏大敘事如何一步步吞噬瞭日常經驗和個體主體性。一個重要的論點是,冷戰的真正戰場不在於領土,而在於對“未來”的定義權——哪一方能夠成功地將自己的烏托邦藍圖投射到人類共同的想象之中。本書對這一時期知識分子(如薩特、波伏娃在不同階段的思想轉嚮,以及美國“新左派”的內部辯論)的分析,展現瞭意識形態鬥爭如何滲透到哲學、藝術乃至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第三部分:後冷戰時代的知識權力與“遺忘”的政治(約400字) 最後一部分,本書將視野轉嚮冷戰結束之後,探討知識生産領域如何應對舊有框架的崩塌。這部分內容關注的不是國際關係的新格局,而是“曆史如何被書寫”的問題,特彆是對“被遺忘的”或“被邊緣化的”曆史聲音的挖掘。 作者批評瞭後冷戰初期盛行的“曆史終結論”,指齣這種論調實際上是一種權力機製的維護,它試圖通過宣稱意識形態鬥爭的終結,來固化現有的全球權力結構。書中探討瞭全球化進程中,對發展中國傢曆史經驗的單嚮度解讀是如何成為一種新的知識殖民形式。例如,對“華盛頓共識”背後的曆史假設的批判,揭示瞭經濟學模型如何脫離瞭特定的社會曆史背景,被強行推嚮全球。 本書的收尾部分,聚焦於對“記憶政治學”的考察。它探討瞭在信息爆炸時代,如何通過對特定曆史事件的篩選、放大或刪除,來構建有利於當前政治穩定的集體記憶。這部分內容是作者對曆史學方法論的深刻反思,強調瞭任何曆史敘事(包括本書自身試圖構建的宏大敘事)都必然帶有其立場與局限性。 總結 《曆史的錯誤:颱美中關係探源》在結構上看似圍繞特定區域展開,實際上則是一部關於現代性悖論、思想衝突與知識權力的通史性考察。它利用曆史的縱深,為讀者提供瞭一副觀察全球政治現象時,跳脫齣短期利益糾葛的、更為審慎的哲學工具。本書所探究的,是人類在麵對結構性變革時,如何以其最深刻的錯誤和最不屈的求索,塑造瞭我們今天所處的這個復雜世界。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 現狀下的均衡:當前颱灣、大陸、美國的三邊關係 餘英時
導言 從錯誤中學習 林霨

引 言 自由世紀的荒唐故事
第一章 美國在雅爾達的曆史錯誤
第二章 杜魯門、艾奇遜的失言與毛澤東的失算
第三章 韓戰逼中國上瞭史達林的賊船
第四章 金門砲戰與颱美中三角平衡
第五章 從中蘇分裂到美中聯閤製蘇
第六章 美對颱「斷交、撤軍、廢約」與三角失衡
第七章 蔣經國對鄧小平的曆史性博奕
第八章 中國的天安門屠殺與颱灣的寜靜革命
第九章 柯林頓、江澤民的「蜜月」與李登輝的「獨立宣言」
第十章 布希的自由戰略與中國新奴役製度的崛起
結 語 為自由世紀的荒唐故事劃下句點

圖書序言

引言

自由世紀的荒唐故事

  二○○五年元月二十日,美國總統小布希﹝GeorgeWalkerBush,1946-﹞在華盛頓國會大廈前發錶他的連任就職演說。小布希把自由在今日世界的擴展,視為二十一世紀的曆史使命。他指齣:「自由能否在美國存在,正日益依賴於自由在全世界的擴展。」「美國的政策是關注每一個國傢、每一種文化中民主運動與民主製度的成長,實現在這個世界上終結暴君專製統治的目標。到那一天,不可熄滅的自由之火將抵達世界最黑暗的角落。」﹝註1﹞

  兩個月後,三月十九日,美國國務卿萊斯﹝CondoleezzaRice﹞在日本東京上智大學﹝SophiaUniversity﹞發錶演說。她指齣:「自由的思想──而不是強權──將為二十一世紀的亞洲定格。」萊斯說:「亞洲國傢最終證明瞭自由確是人類精神的共性。民主製度在以佛教徒為主的泰國、以穆斯林為主的印尼和以天主教徒為主的菲律賓都已經興起。民主製度在日本這樣的君主立憲國傢和濛古這樣的前共産黨國傢都能運作,民主還在韓國這樣的種族單一化國傢,和馬來西亞這樣種族多元化國傢繁榮發展。」﹝註2﹞

  萊斯在曆數亞洲民主製度國傢時,遺漏瞭最重要的民主颱灣。她犯瞭一個曆史性的錯誤,而且不是無意的。美國由於害怕共産中國的獨裁者不高興,而不敢正視民主颱灣存在的事實,這是世界現代史上最荒唐的故事。

  這個荒唐故事的發生,有它的遠因與近因。

  遠因是反法西斯戰爭結束前,羅斯福﹝FranklinD.Roosevelt,1882-1945﹞、邱吉爾﹝WinstonChurchill,1874-1965﹞、史達林﹝JosephVissarionovichStalin,1879-1953﹞於一九四五年二月十一日簽訂瞭《雅爾達協定》﹝YaltaAgreements﹞。﹝註3﹞這個協定背棄瞭羅斯福與邱吉爾在一九四一年反法西斯戰爭開始時的《大西洋憲章》﹝TheAtlanticCharter﹞。《大西洋憲章》宣佈反法西斯戰爭的目標,是在全世界結束奴役製度,建立一個保障人類基本自由的新世界,使每一個人都享有言論、信仰、免於恐懼、免於匱乏的「四大自由」。這個新世界秩序的基石是「民族自決原則」。﹝註4﹞然而正當勝利即將來臨時,雅爾達戰時會議﹝YaltaWartimeConference﹞卻背叛瞭《大西洋憲章》的自由目標,確立瞭戰後強權之間劃分勢力範圍的「力量平衡」﹝BalanceofPower﹞,而將世界一分為二,從而使史達林得以建立從東歐到朝鮮半島的大帝國;使「東方」世界的人民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後,被剝奪瞭選擇自由製度的權利,長期淪於奴役製度壓迫之下;也使中國和颱灣人民失去瞭建立自由、民主、獨立國傢的曆史機會。

  近因是自美國總統尼剋森﹝RichardNixon,1913-﹞開始,為瞭圍堵蘇聯軍事擴張,由支持颱灣的國民黨獨裁政權對抗共産中國,轉而同共産中國聯手製衡蘇聯。這種強權之間新一輪的「力量平衡」,使得美國的颱灣政策,淪為美國政府取悅共産中國獨裁者時的一份紅利。

  第一次荒唐錶演是美國總統卡特﹝JamesEarlCarter/JimmyCarter,1924-﹞。這位號稱「人權總統」的卡特,對於中國共産黨獨裁政權恣意踐踏人權的大量罪惡行徑,從來都假裝看不見。他與中國軍事獨裁者鄧小平聯手,於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在華盛頓與北京對颱灣人民發動襲擊,嚮全世界宣佈美國對颱灣「斷交、撤軍、廢約」,使颱灣人民孤立於國際社會。一九七八年的颱灣,還是國民黨一黨統治下的專製黨國,颱灣人民正在反抗這個黨國政府藉口「反攻大陸」而實行的戒嚴統治。卡特這個「人權總統」,不但不支持颱灣人民爭取自由、民主、人權的鬥爭,反而為共産中國吞併颱灣、實現其軍事霸權擴張開瞭綠燈。這難道不是企圖讓正在為終結國民黨外來政權暴政而奮鬥的颱灣人民,轉而淪為共産黨外來政權暴政下的奴隸嗎?

  更荒唐的錶演還在後頭,那就是美中兩國的共同對手蘇聯共産軍事霸權帝國已經消失的柯林頓﹝WilliamJeffersonClinton/BillClinton,1946-﹞政府時期。柯林頓就任美國總統時,蘇聯帝國已經崩潰,美國不再存在聯閤共産中國製衡蘇聯的曆史前提。那時共産中國江澤民的暴力恐怖政權,在天安門屠殺後尚未穩固。柯林頓自己在一九九二年競選總統時,還說過他要認真對待「從巴格達到北京的暴君」。那時的颱灣,正在經曆一場終結國民黨黨國專製統治、嚮自由民主製度轉型的「寜靜革命」,使海峽兩岸齣現瞭民主颱灣VS.專製中國的新形勢。而美國的全球戰略如何迴應蘇聯消失、中國法西斯化、颱灣民主化的新國際格局,是對柯林頓政府的曆史性挑戰。

  曆史的選擇往往不隻一種可能,當曆史機會來臨時,不同的選擇方嚮,可以導緻截然不同的曆史結局。一九三八年,英國首相張伯倫﹝NevilleChamberlain,1869-1940﹞在慕尼黑選擇縱容納粹獨裁者希特勒﹝AdolfHitler,1889-1945﹞入侵民主捷剋,導緻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曆史災難。﹝註5﹞一九四○年代初期,羅斯福與邱吉爾選擇以自由目標團結全球反法西斯力量,導緻法西斯暴政的滅亡。然而當自由戰勝法西斯的時刻來臨,他們卻選擇瞭讓曆史停止前進的腳步,去同共産主義政權保持「力量平衡」,導緻從戰爭廢墟中崛起的專製暴政,壓迫近半個世界的人類達半個世紀之久。

  柯林頓在一九九二年當選美國總統時所麵臨的,正是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民主化浪潮洶湧澎湃、迅猛前進的新時代。這股浪潮自一九七○年代中葉的南歐開始,一浪高過一浪地嚮中南美洲、非洲、亞洲推進。一九八九年六月,這股強大的自由民主浪潮一度被阻擋於共産中國的天安門下。中國軍事獨裁者鄧小平調動幾十萬武裝部隊,開進自己的國傢首都北京,以坦剋、衝鋒槍屠殺手無寸鐵的學生和平民,他們隻是要求政府進行溫和的憲政民主改革。鄧小平的屠刀隻是保住瞭自己的獨裁恐怖政權,卻未能中止曆史潮流的前進。自由民主的浪潮繞過中國的長城,一舉瓦解瞭從烏蘭巴托到柏林、橫跨歐亞大陸的共産主義龐大帝國,終結瞭支配世界近半個世紀的雅爾達「力量平衡」,使中國共産軍事獨裁政權成瞭自由民主海洋中的一座孤島。

  然而柯林頓沒有掌握曆史給他的最佳機會,選擇領導蘇聯消失後的世界嚮自由邁進;他作瞭相反的選擇,逆曆史潮流而動,和中國軍事獨裁政權建立「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relationsofconstructivestrategicpartnership﹞,迎閤中國新奴役製度的崛起,構造新的「力量平衡」。地球上的「力量」從來沒有絕對「平衡」的時候,不是有利於自由的「力量平衡」,就是有利於奴役的「力量平衡」。張伯倫的「慕尼黑」是有利於希特勒奴役製度擴張的「力量平衡」;羅斯福、邱吉爾的《大西洋憲章》是有利於自由戰勝法西斯奴役製度的「力量平衡」;羅斯福、邱吉爾、史達林的《雅爾達協定》,是有利於共産奴役製度擴張的「力量平衡」;一九七○年代中葉從南歐開始的全球化浪潮,又是有利於自由戰勝奴役製度的「力量平衡」。

  中國軍事獨裁者鎮壓自由民主運動,就是要扭轉曆史的前進方嚮,倒退迴有利於奴役的「力量平衡」。而身為自由國傢領袖的柯林頓,卻不是站在自由一邊,而是站在奴役製度一邊,同中國軍事獨裁者結成「戰略夥伴」,聯手打壓新生的自由民主國傢颱灣。這齣荒誕劇的高潮齣現在一九九八年的中國北京,和一九九九年的紐西蘭奧剋蘭。一九九八年六月二十七日上午九點,柯林頓為滿足「北京暴君」江澤民的權勢慾,不顧美國眾議院以三○六票對十六票的懸殊比數勸阻,在天安門廣場與暴君並肩檢閱九年前在這裏屠殺學生和平民的中國解放軍。柯林頓在長達九天﹝六月二十五日至七月三日,打破曆來美國總統訪華紀錄﹞的朝拜中國之行中,幾乎是獨裁者江澤民要什麼,柯林頓就給什麼。

  《紐約時報》﹝NewYorkTimes﹞專欄作傢薩費爾﹝WilliamSafire﹞指齣,柯林頓對江澤民的八項無理要求﹝包括天安門下閱兵、為六四屠殺背書;取消順道訪問日、韓盟國、揚中貶日等﹞,均俯首稱「是」﹝theeightyeses﹞,外加對颱「三不支持」﹝thethreenoses﹞。另一位評論傢羅森塔爾﹝A.M.Rosenthal﹞說:「柯林頓奴纔式地為共産中國極權政府背書令人睏惑:為什麼作為自由國傢的美國,要去支持一個專製霸權國傢強大起來威脅自己?唯一的理由是齣自愚蠢的自我欺騙,拒絕接受曆史教訓。這對於一個自由國傢來說,已接近於故意犯罪。」﹝A.M.Rosenthal,涆heMarchofFolly荂`一九九九年九月十一日,結成「走嚮二十一世紀建設性戰略夥伴」的柯林頓與江澤民,在紐西蘭的奧剋蘭舉行「高峰會」。江澤民求助柯林頓聯手幫他對付兩大敵人:外敵李登輝和內敵法輪功。

  那時颱灣已經在李登輝總統領導下,創造瞭舉世矚目的經濟與民主奇蹟,完成瞭國傢製度轉型的「寜靜革命」,成為亞洲新興自由民主國傢的典範,李登輝總統被國際輿論譽為「民主先生」﹝Mr.Democracy﹞。江澤民對民主在颱灣的勝利十分恐慌,他在奧剋蘭與柯林頓的聯閤記者會上威脅道:「我們與李登輝的鬥爭,是維護還是分裂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鬥爭,我們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柯林頓隨聲附和:「李登輝的兩國論給中國和美國都製造瞭許多麻煩,我今天願重申執行一個中國政策。」江澤民為他以法西斯手段殘酷鎮壓法輪功騙取美國政府支持,刻意頒贈柯林頓一本造謠誣害法輪功信眾的禦製齣版物──《邪教法輪功》,這位美國總統竟然畢恭畢敬地收下,甘願為「北京暴君」的暴政背書。

  奧剋蘭會晤後,柯林頓還遵循江澤民的旨意,立刻派美國代錶去聯閤國大會的總務委員會發言,阻撓支持民主颱灣進入聯閤國的提案列入大會議程。這就是一九九九年聯閤國安理會五常任理事國趕到總務委員會發言,聯手封殺颱灣入會案的可恥事件的由來。聯閤國有一百九十一個會員國,世界上無論自由民主國傢、專製獨裁國傢,乃至所謂「分裂國傢」﹝splitnation﹞、「邪惡軸心」﹝axisofevil﹞,統統都是聯閤國的會員國,獨獨把亞洲自由民主國傢的典範颱灣排除在外,難道不是聯閤國的恥辱嗎?不久前紐約的「自由之傢」﹝FreedomHouse﹞公佈《二○○五年度世界自由報告》﹝FreedomintheWorld2005──TheAnnualSurveyofPoliticalRightsandCivilLiberties﹞﹝註6﹞,指齣過去一年全球一百九十二個國傢中,二十六個自由度提升瞭,颱灣是其中之一。颱灣在一九九六年中國飛彈威脅之下完成總統直接選舉,「自由之傢」在一九九七年年度報告開始將颱灣列入自由國傢,其公民自由﹝civilliberty﹞和政治權利﹝politicalrights﹞均為二級。二○○五年年度報告將颱灣的公民自由提升到最高等級的一級。而中國列入全球四十九個「不自由國傢」,其政治權利為最低等級的七級,公民自由六級,平均六.五級,還不及平均六級的伊朗和伊拉剋。這就是說,聯閤國內大大小小的自由國傢,都得絕對服從一個「不自由國傢」的霸權意誌,把另一個自由國傢封殺於聯閤國大門之外,以滿足這個軍事獨裁黨國的擴張野心。而美國,正是這齣荒唐劇的雙主角之一。
現在的問題是,這齣世界曆史上的荒唐劇將演至何時?它將如何結局?

  小布希總統第一任期的前期,人們曾經對美國終結這齣颱美中關係的荒唐劇抱持希望。小布希廢棄瞭柯林頓同江澤民建立的「戰略夥伴關係」﹝StrategyPartnership﹞,他指齣:「我們必須看清中國:中國與日俱增地將財富投資到戰略核武、新彈道飛彈、深海海軍和長程空軍方麵,中國人民對政府和黨的不滿都遭到有效壓製,中國政府迫害宗教、強迫墮胎……這些政策既無理性,也不人道。這些都是事實,必須嚴正麵對中國是競爭對手,不是戰略夥伴;我們同中國打交道,不能心存敵意,卻也不能心懷幻想。」

  二○○二年九月十七日,小布希簽署公佈的《美國國傢安全戰略》﹝TheNationalSecurityStrategy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提齣以自由為核心價值的新全球戰略。文件開宗明義指齣:「美國的巨大實力必須用於提升『有利於人類自由的力量平衡』﹝balanceofpowerthatfavorshumanfreedom﹞。」這個報告改變瞭颱灣和中國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位置。﹝註7﹞

  柯林頓時期的「力量平衡」,在颱美中關係領域,實質上是「有利於奴役的力量平衡﹝balanceofpowerfavorsserfdom﹞」。小布希不同於柯林頓,《美國國傢安全戰略》報告指齣:「中國領導人尚未對自己國傢的性質作齣根本性的選擇,美國期待同變化中的中國保持一種建設性的關係,而其決定性的關鍵是中國的民主發展;假如中國選擇擴張軍事力量威脅其亞太地區鄰國,將是一條阻礙其自身成為偉大國傢的絕路。」這就是說:或友或敵,要看中國是走嚮自由民主,還是走嚮軍事擴張威脅鄰國?中國在美國新戰略中的位置,取決於中國領導人自己的選擇。

  小布希顯然曾經期待中國領導人鬍錦濤作齣符閤曆史前進潮流的選擇,領導中國走上民主發展之路,把經濟自由擴大到政治與社會自由;而避免走上軍事擴張、威脅鄰國之路。鬍錦濤在鞏固其軍事權力之前,也給予國內外一種假象,似乎他把施政重心放在解決國內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等內政課題。在颱海問題上,也裝齣理性、務實姿態,錶示「高度贊賞」小布希總統關於「任何一方均不謀求改變颱海現狀」的主張。

  然而自二○○四年九月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鬍錦濤從江澤民手中接過中央軍委主席,到二○○五年三月中國人大選舉鬍錦濤為國傢軍委主席的半年間,也就是鬍錦濤全麵掌握瞭黨和國傢的軍事權力之後,便立即嚮國內外顯示,他選擇的中國軍事戰略,是一條超越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的霸權擴張之路。中國人大於二○○五年三月十四日通過《反分裂國傢法》,鬍錦濤立即簽署公佈施行,標誌中國軍事戰略從防禦到擴張的重大曆史轉摺。

  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中國軍事戰略基本上是防禦性的。

  毛澤東的戰略叫作「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註8﹞主要是防禦蘇聯進攻。毛澤東說:「人傢打來,我們不打齣去。我說不要受挑撥,你請我去我也不去。但是你打來呢,那我就要對付瞭。看你是小打還是大打。小打就在邊界上打。大打,我主張讓齣點地方來。中國這個地方不小,他不得點好處,我看他也不會進來。他進來瞭,我看比較有利。不僅有理,而且有利,好打,使他陷在人民包圍中間。」﹝註9﹞毛澤東邀請尼剋森訪問中國,也是為瞭聯美防蘇。對颱灣,毛澤東主張「過一百年再說」,即在他的戰略思考之外。﹝註10﹞毛澤東打瞭些仗,也是以攻為守。如韓戰,打到三八綫﹝38thparallel﹞停戰,誌願軍退迴國境內;印度之戰,也是打瞭就退迴麥剋馬洪綫﹝McMahonLine﹞。

  鄧小平統治的十年﹝一九七九 ~ 一九八九年﹞,重心放在恢復和發展國內經濟,緊縮軍隊和軍費,堅持「不稱霸」的軍事防禦戰略。蘇聯瓦解時,有人主張中國站齣來取代蘇聯,當世界共産主義運動的頭。鄧小平反對,他說要「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絕不當頭」。﹝註11﹞鄧小平剛掌權時打過越南,打到諒山宣佈「懲罰」結束,即退迴國境。對颱灣,鄧小平想利用美國對颱「斷交、撤軍、廢約」,壓蔣經國同他談判「和平統一」;蔣經國以「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迴應。鄧小平隻好認輸。他在退下政治舞颱前對戈巴契夫說:「我這一生隻剩下一件事,就是颱灣問題,恐怕看不到解決的時候瞭。」﹝註12﹞

  江澤民執政的十三年﹝一九八九 ~ 二○○二年﹞,是中國軍事戰略從防禦轉嚮擴張的過渡期。江澤民雖然沒有當過一天兵,卻有突破毛澤東、鄧小平防禦戰略的軍事野心。他主政期間,中國軍費開支每年兩位數增長,遠遠超過經濟增長率。他利用蘇聯瓦解,大量引進俄羅斯、烏剋蘭的軍事科技與武器裝備,積極部署侵颱軍事力量,為突破第一島鏈嚮太平洋擴張進行軍事準備。但江澤民自知中國軍事實力尚不足以同颱灣與美、日在亞太地區的實力相較量。一九九六年的飛彈演習和二○○○年的《一個中國與颱灣問題白皮書》,不過是虛張聲勢的「文攻武嚇」,打的是「空包彈」。

  鬍錦濤執政之初,提齣「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二○二○年實現全麵小康」等較為務實的目標,軍費增長率一度﹝二○○三年﹞降至一位數﹝九.六%﹞。中國國內外曾期待他與溫傢寶的「鬍溫新政」,能結束一黨專政的腐敗製度,停止軍事擴張威脅鄰國,使中國走上一條符閤人類普世價值的穩定發展之路。然而鬍錦濤很快就背離瞭人們的期待。二○○四年九月中共四中全會,鬍錦濤從江澤民手中接過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鞏固軍權之後,一反國內民眾與國際社會的期待,放齣瞭與自由為敵、與人民為敵、與和平為敵的「三把火」,顯露齣他對內強化軍事獨裁統治、對外謀求軍事霸權擴張的暴君麵目。

  第一、在中國境內強化箝製言論、信仰自由,宣示「政治學北韓」,啓動法西斯專政機製,與自由為敵。

  第二、粗暴壓製中國人民悼念中共前總書記趙紫陽。趙紫陽去世前,中國知識界與黨內元老即要求鬍錦濤恢復趙紫陽自由,取消鄧小平、江澤民強加於他的不實罪名,糾正一九八九年鎮壓學生民主運動的曆史錯誤,啓動民主憲政改革。趙紫陽去世後,民眾要求全國悼念,給予趙紫陽公正的曆史評價。鬍錦濤不但拒不接受,還在新華社報導中強加趙紫陽犯瞭「嚴重錯誤」的不實之詞,並對自發悼念趙紫陽的民眾強行阻止、毆打緻傷殘,暴露瞭鬍錦濤政權無人性、無人道,與人民為敵的野蠻本質。

  第三、製訂《反分裂國傢法》。當年希特勒吞併捷剋蘇颱德區,還要通過慕尼黑會議同英法談判;今天鬍錦濤竟以為自己片麵立法,就可以去侵略吞併一個現代自由民主國傢,這比希特勒更蠻橫、更邪惡,不但是對颱海和平的挑戰,也是對人類自由與和平的挑戰。

  鬍錦濤應當清楚:中國軍事戰略從防禦到擴張,挑戰的不隻是民主颱灣三萬六韆平方公裏自由國土和二韆三百萬自由國民,也不隻是美國、日本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他挑戰的是今日世界的整個自由製度與人類的自由價值。這是中國共産奴役製度與全球自由民主製度的一場世紀較量。

  這場世紀較量是不可避免的。鬍錦濤懂得,共産中國若不對外軍事擴張,自由製度將在全世界包圍共産中國這個奴役製度的最後堡壘,中國人民將在內部反對奴役,促使共産奴役製度在中國像前蘇聯一樣滅亡。鬍錦濤也懂得,蘇聯共産奴役製度滅亡後,自由民主製度無論軍事力量、經濟力量、道義力量,均遠遠超過奴役製度。為瞭實現他的軍事霸權擴張戰略,阻止自由之火抵達中國奴役製度的黑暗角落,鬍錦濤必須:

  第一、在中國境內煽動民族霸權主義歇斯底裏,作為對內強化法西斯專政、對外軍事擴張的「精神支柱」。

  毛澤東時代的共産主義,本來就有濃重的民族共産主義色彩,稱為「馬剋思主義中國化」。那時中國處於「被壓迫民族」地位,訴求的是「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壓迫」。鬍錦濤時代的中國共産黨,已經無人相信「共産主義」和「馬剋思主義」,也無任何外國侵略、壓迫中國。所以,今天鬍錦濤煽動民族主義歇斯底裏,隻能靠兩條:

  一是算曆史舊帳。不斷拿鴉片戰爭到日本侵華戰爭這一百年曆史舊帳,刺激國民的民族仇外情結。

  二是轉嚮民族霸權擴張。鬍錦濤把中國的民族霸權擴張戰略,視為中國共産黨的生存戰略,「不擴張,即滅亡」。在鬍錦濤看來,蘇聯共産黨的滅亡,是由於戈巴契夫﹝MikhailSergeyevichGorbachev,1931-﹞終止瞭從史達林到布裏滋涅夫﹝LeonidIlyichBrezhnev,1906-1982﹞的對外軍事霸權擴張,導緻內部的「和平演變」。因此,民族霸權擴張,是防止「和平演變」,保住中國共産黨專製獨裁政權的生命綫。

  第二、在國際,利用自由國傢內部的民族主義,採取威逼利誘、各個擊破的統戰策略,分化、瓦解自由國傢與自由力量的聯閤。

  中國鬍錦濤政權意識到,美國處於聯閤自由國傢和自由力量嚮全球擴展的領導地位;而中國並沒有足夠的力量對抗美國,因此隻能採取破壞自由國傢和自由力量團結的策略,阻止自由的擴展。

  在東亞,共産中國利用大韓民族主義,聯韓製美,聯韓製日,破壞美、日、韓自由國傢戰略聯盟。

  在歐洲,利用法蘭西民族主義和大俄羅斯民族主義,聯法製美,聯俄製美,破壞美歐自由國傢戰略聯盟。

  在南亞,中國同美國爭奪對巴基斯坦與印度的影響力,破壞亞太與印度洋自由國傢和自由力量的聯閤。

   共産中國還把自己的經濟和軍事影響力擴展到美國的後院拉丁美洲,破壞拉美地區自由民主的發展,以及拉美自由國傢同美國的閤作。
在美國內部,共産中國深入到政、軍、商、學、文化各界,進行統戰、分化工作,培植瞭一支能夠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個領域代錶共産中國利益影響美國政策的力量。

  第三、為瞭阻止全球自由浪潮波及中國,鬍錦濤政權軍事擴張的第一個目標即是民主颱灣。

  共産中國認為颱灣是自由國傢的阿基裏斯腱﹝Achilles.Heel﹞,是中國共産奴役製度擊退全球民主浪潮的突破口。這是由於美國政府自尼剋森─季辛吉﹝HenryKissinger,1923-﹞以來,為順應共産中國貪婪的吞併慾,對颱灣長期採取國際孤立政策。美國的立國價值,一碰到中國和颱灣,立即陷於不能自拔的雙重標準。美國敢於對蘇聯共産奴役製度進行冷戰,卻不敢對中國共産奴役製度進行冷戰。美國敢於對蘇聯軍事霸權擴張採取恐怖平衡戰略,卻不敢對中國軍事霸權擴張進行恐怖平衡戰略。

  美國敢於批判、製裁蘇聯奴役製度踐踏自由人權,卻不敢批判、製裁中國奴役製度踐踏自由人權。

  美國對中國在軍事上準備侵吞颱灣視若無睹,卻對颱灣走嚮正常自由國傢的民主步驟處處設限。

  長期以來,由於美國對中國軍事霸權擴張的退讓,使颱灣這個自由民主堡壘淪為中國軍事威脅下的自由民主孤島。其他自由國傢也追隨美國,競相在國際社會孤立民主颱灣,以取悅共産中國。從而使中國看準瞭颱灣正是世界自由民主國傢體係中,那個可以一擊緻命的阿基裏斯腱。

  第四、中國製訂《反分裂國傢法》,即是準備嚮自由民主世界的阿基裏斯腱射齣緻命之箭的信號。

  自由民主世界體係的最弱一環,就是被孤立於國際社會之外的自由民主孤島颱灣。中國《反分裂國傢法》即以颱灣為其軍事霸權擴張戰略的切入點,既以侵吞颱灣為其軍事霸權擴張的第一步,又以侵吞颱灣掩蓋其霸權擴張野心,正如當年希特勒以侵吞捷剋蘇颱德區掩蓋其全球侵略野心一樣。

  今天美國和自由國傢對中國《反分裂國傢法》的侵略性、擴張性和邪惡性還模糊不清、反應遲鈍;正如當年歐洲對希特勒、張伯倫「慕尼黑」的反應一樣。這是由於美國和自由國傢的中國政策長期形成的曆史錯誤所導緻的模糊與遲鈍。

  這種模糊與遲鈍可能會産生怎樣的危險?「慕尼黑」是前車之鑑。現在是自由國傢與自由力量清醒起來,改正曆史錯誤的時候瞭。由於長期形成的曆史錯誤在國際社會已經根深蒂固,必須正本清源,纔能撥亂反正。

  這本小書,就是要從雅爾達戰時會議如何背叛《大西洋憲章》的自由價值這個源頭開始,指齣美國和自由國傢的全球戰略導緻對颱美中關係的曆史錯誤,是怎樣一步步形成的?這一重大曆史錯誤如果繼續「維持現狀」不予改正,將會造成怎樣的曆史災難?以及美國與自由國傢應當如何改正曆史錯誤,纔能有「不可熄滅的自由之火抵達世界最黑暗的角落」的「那一天」?

  本書將對這一係列問題作齣迴答。

導言

從錯誤中學習

  我是一個美國人,大學畢業後研究中國已有三十五年。在國際關係上,我們美國人總認為自己是站在正義的一方,特彆是,站在自由與民主的一方。平心而論,有時確實如此。但是,正如阮銘在本書中所闡述的,我們美國人也曾一再助長高壓強權之氣燄,而對自由民主陣營造成傷害。

  令我汗顔的是,阮銘在書中精確地描繪齣一幅美國在外交上令人憂心卻清楚無比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之下,歌頌自由的言論響徹雲霄──從威爾遜總統以降,包括羅斯福、甘迺迪、卡特,到柯林頓,美國曆任總統幾乎無不誓言捍衛自由──但最後自由不是淪為口號,就是在執行上齣差錯,結果適得其反。

  美國這種自我矛盾的外交模式最惡名昭彰的近例,當屬二戰結束、日本投降以來這六十年當中,美國對中國及颱灣的外交政策。

  當今全世界非自由的人民多數居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當然,比起一九七六年前毛澤東時代的恐怖鎮壓,今天許多人的生活比過去要好。但是嚴格來說,絕大部分的中國人仍然極度貧窮。他們在法律或政治上毫無權力:法院形同虛設、所謂的選舉更隻是騙人的玩意。而在其他國傢,毛澤東死後這三十年來,自由卻有蓬勃的發展。東歐前共産國傢獲得瞭自由;俄國雖然尚未真正自由,但已非共産國傢;濛古、南韓、菲律賓、颱灣及其他亞洲各國已經成為民主國傢。

  相反的,中國共産政權一方麵極力爭取外資,讓貧窮而無自由的中國人民為齣口企業賣力,一方麵卻清楚錶明它對政治自由化毫無興趣。其實,要不是中國政府從全世界賺取的大把鈔票,共産主義也許早就在中國崩解瞭。然而,外國的貿易和投資,加上外國對中國共産主義的政治支持,年復一年,就像為瀕死的病人輸入鮮血,讓其得以苟延殘喘。

  美國目前扮演的角色不但助長中國共産主義、傷害中國人民並威脅其鄰國之自由,但這卻非特例。正如阮銘書中指齣,從《雅爾達密約》開始,美國在亞洲一直是說一套、做一套。雖然滿口理想主義,但行為卻完全相反。在阮銘眼中,美國的軟弱是造成中國共産黨崛起並與蘇聯結盟的主因,而美國並非弱在資源不足,而是弱在缺乏意誌力及理解力。

  若非美國示弱,慘烈的韓戰或許可以避免。蔣介石對颱灣獨裁統治,卻受華府支持。但當這個獨裁者的兒子蔣經國及其繼任者開始實行民主化,美國不但沒有給予支持,一九七九年號稱美國「人權總統」的卡特政府甚至企圖強迫颱灣人民接受中國統治。直到今天,華府仍有人存此企圖。一九八九年天安門事件之後,老布希總統一邊假惺惺地譴責共産黨殘殺同胞,一邊卻秘密去信嚮北京重申保證,並派遣高官嚮鄧小平緻意。柯林頓擊敗老布希當選總統時,高舉自由主義大旗,誓言捍衛民主自由。但是中國很快就令柯林頓妥協,柯氏不但同意將人權與貿易脫鈎,還承諾進一步削弱颱灣。

  如果美國勢單力薄,以上種種雖然不可原諒,但或許可以理解。但美國並非弱國。美國過去和現在都是強國,強大到足以犧牲部分貿易利益以支持自由民主。依阮銘之見,這是一個理念上的問題。某些像季辛吉、布裏辛斯基之流的美國人以堅定的「現實主義者」自居,對他們而言,自由──或至少,歐洲以外人民的自由不在他們關心之列。他們認為國際關係取決於金錢與武力。其他美國人則是真正的理想主義者,篤信並捍衛民主自由,但他們通常無法將這些理想切實施行。從漢彌爾頓、傑佛遜兩位總統時代至今,美國的外交政策一直在「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兩套價值觀之間拉扯。但在過去那個年代,美國國力仍弱,它的一舉一動對大局無足輕重。然而今日的美國已經很強,它若支持自由,則自由必定得以伸張;相反的,它若縱容強權暴政,像它在中國及對颱政策中的作為,則自由在全世界將愈趨式微。

  中國及颱灣都須細讀這本書,並汲取其中精義。美國人也該讀此書,因為阮銘也是寫給美國看的,他要傳達的訊息必須傾聽。

  這本書是怎麼來的呢?或許我們可以追溯到一九七一年七月一日當天,美國今日奉行的中國政策就從這天開始。季辛吉在這天啓程赴巴基斯坦,他所肩負的任務有一個頗為偉大的名稱,叫作「馬可波羅一世行動」。尼剋森總統身邊少數幾個知情人士當時有三點共識:首先,他們相信中美雙方可以捐棄前嫌,結束韓戰後長期敵對狀態,攜手對付共同敵人蘇聯。第二,許多人相信,此種關係一旦建立,中、蘇、美三邊權力均勢將可成形,如此就算自由仍不可得,亦可確保區域之和平穩定。第三,所有人都覺得「颱灣問題」是塊擋路的大石。既然以現實主義者自居,這群美國人決定犧牲當時的盟友颱灣,以便發展與中國的新關係。由於不願挑明,他們決定在做法上採迂迴策略,他們深信,

圖書試讀

第一章 美國在雅爾達的曆史錯誤
︽雅爾達協定︾與︽大西洋憲章︾,代錶兩種對立的哲學與戰略觀。
︽大西洋憲章︾的哲學,是以自由力量的聯閤,戰勝法西斯奴役製度,實現有利於全人類自由發展的和平。
一九四一年元月六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在他的一篇演講︿人類四大基本自由﹀︵浣our Essential Human Freedoms荂`︵註 1 ︶中提齣,反法斯西斯戰爭勝利後,﹁我們將看到一個建立在四項人類基本自由之上的世界﹂:

第一是在世界的一切地方,所有人都有言論自由與錶達意見的自由。
第二是在世界的一切地方,所有人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方式的自由。
第三是免於匱乏的自由,保證每一個國傢的居民都能過著健康的和平生活。
第四是免於恐懼的自由。

在解釋免受恐懼自由時,羅斯福指齣:﹁從全球角度來講,這意味著在世界範圍內全麵徹底裁軍,使世界上一切地方,沒有一個國傢有能力對任何鄰國發動武裝侵略。﹂︵註 2 ︶

一九四一年八月十二日至十四日,羅斯福與邱吉爾在停泊於大西洋紐芬蘭海麵的奧古斯塔巡洋艦︵USS Augusta︶上會晤,簽署著名的︽大西洋憲章︾,重申這﹁四大自由﹂,還增加瞭民族自決條款,即在反法西斯戰爭結束後,﹁被強製剝奪主權和自治的人民,得以恢復主權和自治﹂;這個劃時代的重要文獻,它的自由價值與自決原則,動員瞭從民主國傢到殖民地、附屬國的廣大人民,奠定瞭反法西斯聯盟勝利的基礎。二○○二年九月,美國小布希總統簽署︽美國國傢安全戰略︾所提齣的﹁有利於自由的力量平衡﹂概念,事實上已經包含在六十一年前的︽大西洋憲章︾之中。︵註 3 ︶

然而,當反法西斯戰爭接近勝利的一九四五年二月四日至十一日,羅斯福、邱吉爾與史達林一起齣席瞭雅爾達戰時會議。﹁雅爾達﹂的哲學,是對︽大西洋憲章︾自由價值與自決原則的背叛。﹁雅爾達﹂確立的自由製度大國與奴役製度大國共同瓜分全球勢力範圍的﹁力量平衡﹂,是對﹁有利於自由的力量平衡﹂的反動,使戰後蘇聯共産奴役製度的版圖,擴展到歐洲的柏林圍牆與亞洲的濛古和北韓。在雅爾達戰時會議上,羅斯福同意史達林把波蘭國界西移,蘇聯佔領波羅的海各國和波蘭的一部分,﹁美國和英國都不會齣現﹂。羅斯福說,他﹁樂見波蘭東邊國境綫嚮西推移,西邊國境綫也自奧得河再推移﹂。邱吉爾和羅斯福在雅爾達隻獲得史達林簽署的一紙聲明,錶示蘇聯同意戰後在所有被佔領的前軸心國內舉行民主選舉;但事實上,這些國傢將毫無例外地落進蘇聯的勢力範圍,邱吉爾與羅斯福根本無法使其實現。︵註 4 ︶

對亞洲,羅斯福、邱吉爾與史達林簽訂瞭︽雅爾達密約︾。照毛澤東的說法:﹁雅爾達會議上,一個史達林、一個羅斯福、一個邱吉爾,三傢子就把歐洲分瞭,把世界分瞭。中國分給瞭美國,蘇聯要老沙皇佔的旅順口和中東路,把外濛古佔為蘇聯的殖民地,老沙皇在新疆的利益,也都要分給蘇聯。﹂︵註 5 ︶

︽雅爾達協定︾取代︽大西洋憲章︾,導緻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後,自由民主製度世界與共産極權製度世界的大分裂。而處於中間地帶的國傢,成為這兩個對立世界爭奪的戰場。這就是世界現代史上許多荒唐故事的根源。颱美中三國演義,則是這些荒唐故事中曆時最久,至今還在繼續荒唐下去的一個。

假如遵循︽大西洋憲章︾的哲學,颱灣與中國,就都會麵臨成為像美國與印度一樣的自由民主獨立國傢的曆史機會。

戰前的颱灣,是﹁被強製剝奪主權和自治﹂的日本殖民地。隨著日本戰敗放棄颱灣,颱灣人民理所當然有權建立自己的自由獨立國傢,如同羅斯福曾經承諾:﹁我不相信我們能夠一方麵反抗法西斯奴役,同時卻不去努力,讓全世界人民自落後的殖民製度中解放齣來。﹂︵註 6 ︶

同樣,蔣介石的中國是反法西斯的戰勝國,當時顯然是具備瞭走嚮自由民主國傢的充分條件。

用戶評價

评分

我一直對“曆史的錯誤”這個概念非常著迷,總覺得它背後蘊含著許多值得我們反思的東西。當我在書店看到《曆史的錯誤:颱美中關係探源》這本書時,我幾乎是毫不猶豫地把它買迴瞭傢。這本書的內容,確實沒有讓我失望,它從一個非常獨特的角度,切入瞭颱灣、美國和中國這三個核心主體之間的復雜互動。作者在論述美國在國民黨遷颱後的角色時,展現齣瞭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分析框架。他沒有停留在簡單的“援助”或“乾涉”的定性上,而是深入探究瞭美國政策背後的戰略考量、意識形態的衝突,以及國內政治的博弈。那種將宏觀的國際戰略與微觀的政治決策相結閤的敘事方式,讓我覺得非常到位。書中對於冷戰時期,美國對颱灣的戰略定位,以及這種定位如何隨著全球格局的變化而調整,都有非常詳盡的闡述。特彆是作者對於“戰略模糊”政策的解析,更是鞭闢入裏,他揭示瞭這種政策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影響瞭颱海兩岸以及美中之間的關係。讀到這裏,我意識到,我們現在所熟悉的許多國際關係的“常識”,其實都是曆史層層疊加的結果,而這些“常識”的形成,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滿瞭各種妥協、算計和曆史的偶然。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看到瞭這些復雜關係背後的“冷”和“硬”,而不僅僅是媒體上常見的那些政治口號。

评分

我購買《曆史的錯誤:颱美中關係探源》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一直對“曆史的錯誤”這個概念本身感到好奇。它似乎暗示著一種不可逆轉性,一種即使我們迴顧也難以彌補的缺憾。在書中,作者對於“曆史的錯誤”是如何具體體現在颱美中三邊關係中的,進行瞭非常細緻的剖析。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述“一個中國”原則的確立和演變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嚴謹和客觀。他並沒有簡單地站在某一方的立場上,而是試圖還原當時各方在這一原則上的立場、妥協和爭議。書中對於美國在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與颱灣“斷交”過程中的糾結和考量,都進行瞭深入的分析。那種在國傢利益、道義承諾和國際政治壓力之間的權衡,讓我對當時的決策者有瞭更深的理解。同樣,作者也探討瞭中國大陸和颱灣在“一個中國”原則上的不同解讀和堅持,以及這種分歧如何成為影響颱海關係的核心癥結。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將這些“錯誤”簡單地歸咎於某個人的決策失誤,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曆史背景下,分析瞭各種社會、經濟、政治因素是如何共同促成瞭這些“錯誤”的發生。這種宏觀的曆史觀,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提供信息,更在於啓發思考。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曆史的錯誤:颱美中關係探源》深深地吸引瞭我。我一直覺得,對曆史的深刻理解,是應對當前挑戰的關鍵。作者在分析1996年颱海危機時,展現齣瞭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角。他並沒有簡單地將其描述為一次單純的軍事演習或挑釁,而是深入剖析瞭這場危機背後,美中颱三方各自的動機、戰略以及在此過程中所暴露齣的曆史遺留問題。書中對於中國大陸的導彈試射,美國海軍的派兵介入,以及颱灣方麵當時的緊張局勢,都進行瞭詳實的描述。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如何將這場危機,置於冷戰後,地區安全格局尚未穩定,大國博弈加劇的曆史背景下進行考察。他認為,這場危機並非孤立事件,而是颱美中關係長期復雜演變的一個集中體現。書中對於美國在危機中的“戰略模糊”政策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這種政策所帶來的雙重影響,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這種宏觀的曆史觀,讓我覺得對理解當下的颱海局勢,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它讓我明白,曆史的“錯誤”並非一次性事件,而是可能會在未來的某個時刻,以不同的方式重現。

评分

不得不說,《曆史的錯誤:颱美中關係探源》這本書,在處理中國大陸方麵的內容時,展現齣瞭作者非同一般的深度和廣度。我一直認為,要理解颱美中關係,就必須深刻理解中國大陸自身的演變,尤其是在新中國成立後,其在國際舞颱上的定位和戰略選擇。作者在論述新中國初期,尤其是建國前後,麵對國際環境的巨大挑戰,如何一步步確立其外交原則和戰略方針時,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風雲激蕩的時代。書中對於中國大陸在意識形態上的堅持,以及它如何在這種堅持下,與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進行周鏇,展現齣瞭作者對曆史細節的精準把握。特彆是對朝鮮戰爭的分析,作者不僅僅是描述戰役的勝敗,更深入地探討瞭這場戰爭對中國大陸、美國以及國際格局産生的長遠影響。他認為,這場戰爭是塑造瞭之後幾十年颱海兩岸關係以及美中關係走嚮的一個關鍵節點,這種觀點讓我受益匪淺。書中對於中國大陸在不同曆史時期,如何調整其對颱灣的態度和政策,也進行瞭細緻的梳理。那種從最初的“解放颱灣”到後來的“和平統一”,再到如今的“一國兩製”構想,每一步的轉變,都摺射齣中國大陸自身的發展和國際環境的變化。這本書讓我在理解中國大陸時,不再是簡單地標簽化,而是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動態的曆史進程。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曆史的錯誤:颱美中關係探源》,就已經足夠吸引人去探究一番。我一直覺得,很多曆史事件,看似偶然,實則有著必然的邏輯。作者在解析“九二共識”的形成和發展時,展現齣瞭非凡的洞察力。他並沒有簡單地去評論“九二共識”的政治含義,而是試圖追溯其曆史淵源,以及它在不同曆史時期,是如何被解讀和應用的。書中對於海峽兩岸在“一個中國”原則上的不同理解,以及在這種理解的差異下,如何試圖尋找一個可以共同接受的錶述,都進行瞭細緻的梳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如何分析“九二共識”在不同時期,對兩岸關係産生的不同影響。他認為,這不僅僅是一個政治術語的誕生,更是兩岸關係在特定曆史時期,一種策略性的選擇和妥協。書中對於颱灣內部,對於“九二共識”的不同聲音和爭議,也進行瞭客觀的呈現。這種從曆史的縱深和多方視角,來審視一個當下敏感議題的方式,讓我覺得受益匪淺。它讓我明白,理解一個政治概念,需要將其置於其産生和演變的整個曆史過程中去考察。

评分

《曆史的錯誤:颱美中關係探源》這本書,我看瞭之後,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曆史的進程,從來都不是單嚮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作者在論述冷戰時期,颱灣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地位時,展現齣瞭非同尋常的分析能力。他並沒有簡單地將颱灣定位為美國的“盟友”或“前哨”,而是深入探討瞭美國在不同時期,對颱灣的戰略價值的評估和調整。書中對於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對颱灣海峽的軍事介入,以及這種介入如何改變瞭颱灣的命運,都有詳實的論述。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如何分析美國在“中國代錶權”問題上的搖擺和遲疑,以及這種搖擺如何影響瞭颱灣的國際地位。他認為,美國在這一問題上的決策,不僅僅是齣於對中國大陸的態度,更是受到其自身全球戰略和國內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書中對於颱灣在冷戰時期,如何在美蘇兩大陣營的夾縫中求生存,如何利用自身的地緣政治價值,爭取國際空間,也進行瞭生動的描繪。這種多方博弈的視角,讓我覺得對冷戰時期的颱灣,有瞭更立體和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

我之所以會選擇《曆史的錯誤:颱美中關係探源》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對“探源”這兩個字有著天然的興趣。很多時候,我們對當前事物的理解,都離不開對它源頭的追溯。作者在探討美中關係正常化,尤其是尼剋鬆訪華前後,兩國的互動時,展現齣瞭極高的洞察力。他不僅僅是迴顧瞭外交事件本身,更是深入分析瞭當時兩國領導人的戰略思維、曆史機遇以及國內政治的壓力。書中對於中美兩國在意識形態差異、國傢利益考量以及對地區格局的不同設想,如何在這種關鍵時刻進行博弈,都進行瞭精彩的描繪。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如何解析在這種“冰釋前嫌”的背後,隱藏著多少的妥協、算計和長遠的戰略布局。他認為,美中關係的正常化,不僅僅是兩國關係的曆史性突破,更是深刻影響瞭之後幾十年全球格局的走嚮,而颱海問題,在這其中扮演瞭一個極為敏感而關鍵的角色。書中對於颱灣方麵,在這種美中關係巨變中的心態和反應,也進行瞭細緻的刻畫。這種多角度的審視,讓我在理解美中關係正常化時,不再是簡單地看到一個“破冰”的時刻,而是看到瞭一個充滿復雜博弈和深遠影響的曆史進程。

评分

這本書,我拿到的時候,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書名所吸引:《曆史的錯誤:颱美中關係探源》。它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本不甘平凡,試圖深入剖析一個復雜而敏感議題的著作。打開第一頁,撲麵而來的是作者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深厚的曆史功底。文章的敘述並非平鋪直敘,而是如同偵探小說般,一步步地引導讀者走進曆史的迷霧之中。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梳理清朝晚期,尤其是甲午戰爭前後,颱灣地位的演變時,那種細緻入微的考證。那些被曆史洪流淹沒的細節,在作者的筆下重新煥發瞭生命。他不僅僅是在陳述史實,更是在解構史實背後的邏輯和驅動力。書中對於當時日本、中國、以及對颱灣懷有不同企圖的列強之間的博弈,描繪得栩栩如生。你會發現,颱灣的命運,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被捲入瞭全球地緣政治的漩渦之中。作者對於當時颱灣島內各方勢力的復雜心態,以及他們如何在這種大背景下做齣選擇,也進行瞭深刻的挖掘。那種身不由己的無奈,以及在夾縫中求生存的掙紮,都讓人感同身受。讀到這裏,我開始意識到,所謂的“曆史的錯誤”,並非單一事件的偶然,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必然結果。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責任歸咎於某一方,而是展現瞭一種更為宏觀和辯證的視角,這讓我對如何理解曆史,以及如何看待當下的國際局勢,都有瞭更深層次的思考。這本書的開頭,已經成功地抓住瞭我的注意力,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來的探源之旅,還會揭示齣怎樣的驚人內幕。

评分

我購買《曆史的錯誤:颱美中關係探源》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對“曆史的錯誤”這個概念本身有著濃厚的興趣。總覺得,這些錯誤,往往是我們理解當下,以及做齣未來決策的重要藉鑒。作者在探討中國在聯閤國代錶權問題上的鬥爭,以及最終如何得以恢復時,展現齣瞭非凡的敘事能力。他不僅僅是在陳述事實,更是在解析中國大陸在這一曆史時期,所麵臨的國際環境的復雜性,以及中國自身在外交上的艱辛努力。書中對於美國在此問題上的反對立場,以及最終的轉變,都進行瞭深入的分析。他認為,這種轉變,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受到國際局勢變化、中國自身實力的提升,以及其他國傢態度的影響。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如何將這一事件,置於更廣闊的國際關係史中去考察,並分析它對之後幾十年,中國在國際舞颱上的地位所産生的深遠影響。書中也提及瞭颱灣在聯閤國代錶權問題上的立場和其背後所麵臨的挑戰。這種多方觀點的呈現,讓我對那個時期的國際政治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理解瞭中國在國際體係中,是如何一步步爭取自身閤法權益的。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上《曆史的錯誤:颱美中關係探源》幾個大字,就已經足夠吸引我瞭。我一直覺得,曆史的進程並非一帆風順,總會有一些岔路口,一些錯失的良機,而這些“錯誤”往往會産生深遠的影響。作者在分析國民黨遷颱後的颱灣社會轉型時,展現齣瞭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角。他不僅僅關注政治層麵的權力更迭,而是深入到社會經濟、文化認同等多個層麵。書中對於颱灣早期經濟發展的艱辛、土地改革的成效以及社會結構的變遷,都有詳實的描述。讓我特彆感興趣的是,作者如何將這些颱灣內部的演變,與外部的颱美關係以及海峽兩岸的互動聯係起來。他分析瞭颱灣在不同時期,如何在美國的支持下,實現經濟騰飛,又如何在兩岸隔絕的背景下,逐漸形成獨特的社會文化。書中對於颱灣民間社會力量的崛起,以及他們如何在政治開放的過程中,爭取自身權益的敘述,也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多元和生動的颱灣。這種從內嚮外的分析邏輯,讓我覺得對颱灣的理解更加全麵和深入。它讓我明白,颱灣並非一個被動的棋子,而是擁有自身生命力和復雜性的主體。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