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客人?外人?》一書中,這位享譽國際、研究全球化的卓越專傢廣泛且說服力十足地分析瞭遍及全球的移民現象。Saskia Sassen首先討論瞭在特定曆史脈絡下當前的移民問題的「危機」,將美國的經驗視為是全球橫跨邊界之曆史的一個階段來理解。她描述瞭19與20世紀中義大利人與東歐猶太人的大規模遷移,以及導緻「難民」概念齣現的國際間的流離失所現象──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藉由這些例證,Sassen探究種種使移入現象得以産生的原因,這些原因又是如何影響各國以歡迎的態度視新移入者為「客人」,或帶著鄙夷的眼光視其為「外人」。最後,她在如何改進美國與歐洲移民政策的問題上,為我們擘劃齣瞭一個「深具啓發的方嚮」(《齣版傢週刊》)。
作者簡介
Saskia Sasse
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係教授。著有:《The Global City》(2001)、《The Mobility of Labor and Capital》(1990)、《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1999)。
譯者簡介
黃剋先
颱大社會學碩士,譯作有《上帝有一個夢》(雅歌,2005)與《泰利的街角》(巨流,待齣版),曾為數傢雜誌社翻譯社論性專文,研究興趣是族群、遷移與宗教現象。
導讀者簡介
曾嬿芬
颱灣大學社會學係教授兼係主任;研究領域:國際移民 、族群經濟 、經濟全球化。
第一章 導言
第二章 1800年
第三章 1848年之後
第四章 國族與遷移:德國、法國、義大利
第五章 國傢與外國人
第六章 模式、權利、管控
第七章 今日的移民政策該如何製定
附錄
參考書目
坦白說,讀這本書之前,我腦海中對1800年歐洲的“遷移”概念,其實是有些模糊的。我通常會聯想到更近代的工業革命帶來的城市化,或者是二戰後的人口流動。但“1800年”這個時間點,讓我感覺它更像是一個轉摺點,一個舊秩序開始瓦解,新時代序幕拉開的時期。書名中“客人?外人?”的提問,尤其引人深思。在那個以民族國傢概念逐漸成形,但尚未完全固化的時代,一個人的身份定義,似乎比現在更加復雜和微妙。是受到新土地的接納,還是被視為潛在的威脅?他們帶來的文化、習俗,是被欣賞融閤,還是被排斥孤立?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那些“遷移”背後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因素。比如,當時的歐洲各國是否有針對外國人的政策?這些政策又是如何隨著時代變遷而調整的?普通民眾又是如何看待和接納(或者排斥)這些“外來者”的?從颱灣的角度來看,我們經曆過被殖民、被統治,也經曆過不同族群的融閤,所以對於“外來”與“內在”的界限,有著一種特殊的敏感。這本書的書名,似乎正是點齣瞭這個議題中最具張力的部分,讓我迫不及待想去探索書中隱藏的答案。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客人?外人?遷移在歐洲(1800)”,本身就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哲學性的思考。1800年,一個承上啓下的年代,歐洲大陸的政治版圖正在被重塑,舊有的秩序搖搖欲墜,新的思想和力量正在萌發。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的遷徙,不僅僅是地理位置的移動,更可能是一種身份的重塑,甚至是一種價值觀念的碰撞。作為一名颱灣讀者,我尤其關注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被邊緣化、被忽視的群體,他們的聲音,他們的經曆,往往能摺射齣更真實的曆史圖景。我想這本書很可能深入探討那些在歐洲大陸上流動的個體與群體,他們可能因為戰亂、飢荒、政治迫害,或者僅僅是追求更好的生活,而被迫或主動地離開傢鄉。在新的環境中,他們是以“客人”的身份受到款待,還是被視為“外人”而受到排斥?這種身份的界定,不僅僅是法律上的,更是社會文化層麵的。我很期待書中能夠呈現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某個特定國傢或地區的人們是如何在另一個地方安頓下來的,他們遇到瞭哪些睏難,又如何與當地居民發生互動。這種微觀的視角,往往比宏觀的敘述更能打動人心,也更能讓我們理解曆史的復雜性和人性的多麵性。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故事感,古老泛黃的紙張紋理,搭配上“客人?外人?遷移在歐洲(1800)”這幾個字,瞬間就把我拉迴瞭那個充滿變動的時代。作為一名來自颱灣的讀者,我對曆史上的大規模遷徙總是抱有特彆的關注。颱灣本身就是由不同族群、不同時期遷徙而來的人們共同塑造的土地,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就覺得它觸及到瞭一個非常核心的議題。1800年的歐洲,那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法國大革命的餘波還在蕩漾,拿破侖的崛起也即將改變歐洲的政治格局。在這個動蕩不安的背景下,人們的身份認同、歸屬感,以及“客人”與“外人”之間的界限,無疑會被無限放大和模糊。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描繪那些跨越國界、跨越文化的個體和群體?他們的動機是什麼?他們又麵臨著怎樣的挑戰?是逃離戰亂,還是追求更好的生活?抑或是齣於更深層次的意識形態驅動?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個案研究,讓我們能夠透過具體的生命故事,去理解那個宏大的曆史進程。畢竟,曆史的溫度,往往體現在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身上。
评分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立刻被它所提齣的問題吸引住瞭。“客人”與“外人”,這兩個詞語之間微妙的界限,在1800年的歐洲,無疑是一個極具探討價值的議題。那個時期,歐洲正經曆著巨大的變革,拿破侖的戰爭、民族主義的興起,以及經濟的轉型,都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遷徙和身份認同。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描繪這些在那個時代背景下的“遷移者”。他們的旅程是怎樣的?他們是從哪裏來,又去瞭哪裏?他們為什麼選擇離開自己的傢園,踏上未知的旅程?是齣於戰爭的逃離,還是為瞭尋找新的經濟機會,抑或是齣於思想的追求?作為一個在颱灣成長的讀者,我深切理解身份認同和歸屬感的重要性。颱灣本身就是一個多元文化融閤的島嶼,曆史上也經曆過不同群體、不同背景的人們來到這片土地,並在這裏落地生根。因此,我對於“客人”和“外人”的界定,以及這種界定在不同文化和曆史背景下的演變,有著特彆的興趣。這本書的書名,恰恰點齣瞭這種身份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讓我非常期待能夠通過閱讀,深入瞭解1800年歐洲的遷徙者們所經曆的復雜處境,以及他們如何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尋找自己的位置。
评分“客人?外人?遷移在歐洲(1800)”——光是這個書名,就足夠勾起我強烈的好奇心。1800年的歐洲,那是一個充滿動蕩與變革的時代,既有啓濛思想的餘輝,也有革命戰爭的硝煙,更是民族主義思潮開始湧動的關鍵時期。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人們的遷徙,絕非簡單的地理位移,而是承載著復雜的社會、經濟、政治乃至文化意涵。“客人”和“外人”這兩個詞,看似簡單,卻觸及瞭身份認同、歸屬感、社會接納度等一係列深刻的議題。我特彆想知道,在那個以民族國傢建構為重要趨勢的時代,人們的“他者”意識是如何形成的?那些遷徙到歐洲不同地方的人們,他們是如何被看待的?是作為豐富歐洲文化多樣性的元素,還是被視為對現有社會秩序的潛在威脅?作為颱灣的讀者,我們深知身處曆史洪流中,身份認同的建立是多麼不容易。颱灣本身就是一個多元文化交融的土地,我們對於“外來”與“內在”的辯證關係有著深刻的體會。因此,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通過對1800年歐洲遷徙現象的深入剖析,為我們揭示那個時代在身份認同、文化融閤與衝突方麵的復雜圖景。我希望書中能夠展現那些遷徙者的真實生活,他們的掙紮、他們的希望,以及他們如何在異鄉努力尋找屬於自己的位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