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客人?外人?》一书中,这位享誉国际、研究全球化的卓越专家广泛且说服力十足地分析了遍及全球的移民现象。Saskia Sassen首先讨论了在特定历史脉络下当前的移民问题的「危机」,将美国的经验视为是全球横跨边界之历史的一个阶段来理解。她描述了19与20世纪中义大利人与东欧犹太人的大规模迁移,以及导致「难民」概念出现的国际间的流离失所现象──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借由这些例证,Sassen探究种种使移入现象得以产生的原因,这些原因又是如何影响各国以欢迎的态度视新移入者为「客人」,或带着鄙夷的眼光视其为「外人」。最后,她在如何改进美国与欧洲移民政策的问题上,为我们擘划出了一个「深具启发的方向」(《出版家週刊》)。
作者简介
Saskia Sasse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着有:《The Global City》(2001)、《The Mobility of Labor and Capital》(1990)、《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1999)。
译者简介
黄克先
台大社会学硕士,译作有《上帝有一个梦》(雅歌,2005)与《泰利的街角》(巨流,待出版),曾为数家杂志社翻译社论性专文,研究兴趣是族群、迁移与宗教现象。
导读者简介
曾嬿芬
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兼系主任;研究领域:国际移民 、族群经济 、经济全球化。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1800年
第三章 1848年之后
第四章 国族与迁移:德国、法国、义大利
第五章 国家与外国人
第六章 模式、权利、管控
第七章 今日的移民政策该如何制定
附录
参考书目
坦白说,读这本书之前,我脑海中对1800年欧洲的“迁移”概念,其实是有些模糊的。我通常会联想到更近代的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或者是二战后的人口流动。但“1800年”这个时间点,让我感觉它更像是一个转折点,一个旧秩序开始瓦解,新时代序幕拉开的时期。书名中“客人?外人?”的提问,尤其引人深思。在那个以民族国家概念逐渐成形,但尚未完全固化的时代,一个人的身份定义,似乎比现在更加复杂和微妙。是受到新土地的接纳,还是被视为潜在的威胁?他们带来的文化、习俗,是被欣赏融合,还是被排斥孤立?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那些“迁移”背后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比如,当时的欧洲各国是否有针对外国人的政策?这些政策又是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调整的?普通民众又是如何看待和接纳(或者排斥)这些“外来者”的?从台湾的角度来看,我们经历过被殖民、被统治,也经历过不同族群的融合,所以对于“外来”与“内在”的界限,有着一种特殊的敏感。这本书的书名,似乎正是点出了这个议题中最具张力的部分,让我迫不及待想去探索书中隐藏的答案。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立刻被它所提出的问题吸引住了。“客人”与“外人”,这两个词语之间微妙的界限,在1800年的欧洲,无疑是一个极具探讨价值的议题。那个时期,欧洲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拿破仑的战争、民族主义的兴起,以及经济的转型,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迁徙和身份认同。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描绘这些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迁移者”。他们的旅程是怎样的?他们是从哪里来,又去了哪里?他们为什么选择离开自己的家园,踏上未知的旅程?是出于战争的逃离,还是为了寻找新的经济机会,抑或是出于思想的追求?作为一个在台湾成长的读者,我深切理解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重要性。台湾本身就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岛屿,历史上也经历过不同群体、不同背景的人们来到这片土地,并在这里落地生根。因此,我对于“客人”和“外人”的界定,以及这种界定在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演变,有着特别的兴趣。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这种身份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让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阅读,深入了解1800年欧洲的迁徙者们所经历的复杂处境,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寻找自己的位置。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故事感,古老泛黄的纸张纹理,搭配上“客人?外人?迁移在欧洲(1800)”这几个字,瞬间就把我拉回了那个充满变动的时代。作为一名来自台湾的读者,我对历史上的大规模迁徙总是抱有特别的关注。台湾本身就是由不同族群、不同时期迁徙而来的人们共同塑造的土地,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就觉得它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1800年的欧洲,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法国大革命的余波还在荡漾,拿破仑的崛起也即将改变欧洲的政治格局。在这个动荡不安的背景下,人们的身份认同、归属感,以及“客人”与“外人”之间的界限,无疑会被无限放大和模糊。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那些跨越国界、跨越文化的个体和群体?他们的动机是什么?他们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是逃离战乱,还是追求更好的生活?抑或是出于更深层次的意识形态驱动?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个案研究,让我们能够透过具体的生命故事,去理解那个宏大的历史进程。毕竟,历史的温度,往往体现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身上。
评分“客人?外人?迁移在欧洲(1800)”——光是这个书名,就足够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1800年的欧洲,那是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既有启蒙思想的余辉,也有革命战争的硝烟,更是民族主义思潮开始涌动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人们的迁徙,绝非简单的地理位移,而是承载着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乃至文化意涵。“客人”和“外人”这两个词,看似简单,却触及了身份认同、归属感、社会接纳度等一系列深刻的议题。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个以民族国家建构为重要趋势的时代,人们的“他者”意识是如何形成的?那些迁徙到欧洲不同地方的人们,他们是如何被看待的?是作为丰富欧洲文化多样性的元素,还是被视为对现有社会秩序的潜在威胁?作为台湾的读者,我们深知身处历史洪流中,身份认同的建立是多么不容易。台湾本身就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土地,我们对于“外来”与“内在”的辩证关系有着深刻的体会。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通过对1800年欧洲迁徙现象的深入剖析,为我们揭示那个时代在身份认同、文化融合与冲突方面的复杂图景。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那些迁徙者的真实生活,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希望,以及他们如何在异乡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客人?外人?迁移在欧洲(1800)”,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哲学性的思考。1800年,一个承上启下的年代,欧洲大陆的政治版图正在被重塑,旧有的秩序摇摇欲坠,新的思想和力量正在萌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迁徙,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移动,更可能是一种身份的重塑,甚至是一种价值观念的碰撞。作为一名台湾读者,我尤其关注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边缘化、被忽视的群体,他们的声音,他们的经历,往往能折射出更真实的历史图景。我想这本书很可能深入探讨那些在欧洲大陆上流动的个体与群体,他们可能因为战乱、饥荒、政治迫害,或者仅仅是追求更好的生活,而被迫或主动地离开家乡。在新的环境中,他们是以“客人”的身份受到款待,还是被视为“外人”而受到排斥?这种身份的界定,不仅仅是法律上的,更是社会文化层面的。我很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特定国家或地区的人们是如何在另一个地方安顿下来的,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又如何与当地居民发生互动。这种微观的视角,往往比宏观的叙述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能让我们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