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文化分析模式是当代显学,关于其地位与价值,晚近争议颇多。后殖民理论多方面受到挑战,有人质疑其跨学门研究的能力,有人以其坐落西方学院而怀疑其政治立场,有人非难它对他种后殖民分析隐含权力意志,争辩每每热烈激昂,甚至流于人身攻击,议题本身反而淹没不彰。
Bart Moore-Gilbert此书是这个领域迄今最全面、最易读的综论。他以清晰的系统条理,检视后殖民理论遭遇的异议,揭露论辩双方简化与夸大之处,详述西方学院如何研究文化与殖民主义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研究形成的传统,说明不满之士如何从后殖民分析另辟蹊径。
全书专论史碧瓦克、萨依德、巴巴三位后殖民理论巨擘,细心耙梳三人复杂逗人深思的着作,衡量他们面对的欧洲中心主义、文笔晦涩难解等批评。书中并且评估后殖民理论与其他后殖民批评重叠与歧异之处。最后,作者思考后殖民理论可以如何与各种不同的压迫史建立关连,并且点出理论可以如何与团结、联盟等政治问题结合,共同继续奋斗追求文化的去殖民化。
作者简介
巴特‧摩尔─吉尔伯特(Bart Moore-Gilbert)出生于坦尚尼亚,目前任教于伦敦大学高史密斯学院英国文学系,着有《吉卜林与「东方主义」》,并主编《文学与帝国主义》、《文化革命?》、《艺术在1960年代的挑战》、《1970年代的艺术:文化封闭?》、《书写印度》及《后殖民理论读本》。
译者简介
彭淮栋,1953年,新竹县竹东镇人,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台湾大学外文研究所肄业,曾任出版公司编辑,现任报纸编译。译有《意义》(博蓝尼)、《俄国思想家》(以撒‧柏林、《自由主义之后》(华勒斯坦)、《西方政治思想史》(麦克里兰)、《乡关何处》(萨依德)、《现实意识》(以撒‧柏林)等书。
坦白说,《后殖民理论》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来说是一场艰辛却又充满收获的智力探险。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复杂而尖锐的议题,他将后殖民理论的精髓,例如对“中心-边缘”二元对立的解构,对身份政治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全球南方国家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争取话语权等内容,以一种令人折服的逻辑和严谨的论证呈现出来。 书中对于“模仿”与“抵抗”之间关系的探讨,让我对台湾的发展历程有了新的理解。我们曾经学习西方,模仿西方,但在这过程中,我们也在寻找和创造属于自己的道路。作者提醒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种学习视为被动的屈服,而要看到其中蕴含的能动性和可能性。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确实不低,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和思考能力,但一旦深入进去,所能获得的回报是难以估量的。它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洞察也更加深刻。
评分读完《后殖民理论》,我感觉像是被剥去了层层迷雾,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作者并没有把后殖民主义理论塑造成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动态的、不断演进的批判性工具。他通过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案例分析,比如殖民者对原住民文化的压制与改造,殖民统治结束后,被殖民社会如何处理殖民遗留的问题,以及文化身份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挣扎与重塑等等,向我们展示了后殖民主义理论强大的解释力和现实关照。 最让我触动的是,作者强调了地方性知识和叙事的重要性。他认为,在长期的殖民统治下,主流的、以西方为中心的叙事往往被强加,而边缘群体的声音和经验却被忽视。这本书鼓励我们去倾听那些被压抑的声音,去发掘那些被埋没的历史,去理解不同文化视角下的世界。对于我这样一个来自台湾的读者来说,这尤其重要,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自身的故事同样值得被讲述,我们自身的文化同样拥有独特的价值,不必依附于任何“中心”来获得肯定。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是《后殖民理论》,虽然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学术气息,但实际阅读起来,它打开了我看待世界的一个全新视角。我一直对历史的叙事方式感到好奇,尤其是那些被主流叙事边缘化的声音。这本书恰恰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契机。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殖民主义在文化、身份认同、语言乃至日常生活中所留下的深刻印记。 读完后,我才惊觉,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许多概念,例如“西方文明”、“发展”等等,都可能是在殖民主义的权力关系下被构建和固化的。作者对“他者”的论述尤其发人深省,让我们反思,在过去和现在,我们是如何看待和定义那些与我们自身不同的群体。这本书促使我重新审视台湾自身的历史经验,思考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如何在全球南方的视角下重新定位自身,以及如何发展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不受压迫的文化主体性。它不只是一本理论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与世界的复杂关联。
评分老实说,在翻开《后殖民理论》之前,我对“后殖民”这个词的理解相当模糊,停留在历史课本里对“殖民时代”的简单认知。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让我意识到,殖民主义的遗产远不止于政治和经济上的剥削,更深刻地体现在我们精神世界和文化观念的塑造上。作者以一种非常敏锐的视角,揭示了殖民权力是如何通过文学、电影、学术研究等渠道,不断地再生产和巩固的。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东方主义”的分析印象深刻。以往我可能觉得那些关于异域的描写很有趣,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很多所谓的“异域风情”是被精心构建的,以满足西方观者的猎奇心理,同时也消解了被描绘者的真实复杂性。这让我反思,我们自己在对外来文化进行解读和接受时,是否也存在类似的“目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批判了过去的殖民者,也让我们审视当下的权力结构和叙事方式,保持一种警惕和批判性的思考。
评分这本《后殖民理论》就像是作者为我精心准备的一场思想盛宴,每一道菜都饱含着深刻的洞见。一开始,我以为会是一堆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文字极具感染力,将抽象的概念讲解得生动形象。他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比如殖民者如何通过语言和教育来塑造被殖民者的思维模式,如何将异域文化进行“标签化”和“奇观化”,让我对殖民主义的隐形力量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混杂性”(hybridity)的讨论。这让我联想到台湾作为多元文化交汇之地,我们身上所承载的来自不同族群、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印记,并非是身份的缺失,而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存在方式。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一切归结为西方的压迫,而是更 nuanced 地探讨了被殖民者如何在殖民语境下进行抵抗、挪用和再创造。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们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拥有能动性的主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