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全球化的开展,全球统治变得日形重要,许多问题无法单由国家政府独立解决,而必须仰赖超国家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协助。本书试图从各个面向理解全球统治的现象,先从总体的统治本质谈起,并且论及特定的统治领域,最后以全球统治的理论作收。透过本书简要但是涵盖许多重要层面的讨论,相信能让我们对于这个对我们产生巨大影响的全球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
作者简介
David Held,伦敦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的葛拉罕‧华勒士(Graham Wallas)教授。他的着作等身,包括Democracy and the Global Order: From the Modern State to Cosmopolitan Governance(1995), Models of Democracy,(二版,1996)。担任共同作者的有Global Transformations: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1999)。他目前正专注于Cosmopolitanism: Globalization Tamed(即将出版)的撰写。
Anthony McGrew,南安普敦大学(Southampton University)的国际关系教授。他与David Held合着有Global Transformations: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1999)以及The Globalization Reader(2000)。
译者简介
林祐圣,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毕,曾译有多本着作。
绪论
第一部分 治理全球化的脉络
第二部分 治理全球化的问题
《治理全球化》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像一场宏大的国际会议的议程,充满了挑战与机遇。对我而言,全球化早已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想想看,我们每天使用的电子产品,很多零件都来自世界各地,经过精密的组装才送到我们手中;我们吃的各种进口食品,也需要经过漫长的贸易链。这种紧密的联系,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也让信息传播的速度快得惊人。但与此同时,我也看到了全球化带来的另一面:贫富差距的拉大,一些国家在经济上崛起,而另一些国家则可能被边缘化;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因为全球性的生产和消费,对地球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大;还有各种文化冲突和认同危机,当不同文化交织在一起,有时候会产生摩擦和碰撞。尤其是在台湾,我们作为一个地理位置特殊、经济高度外向的地区,更能感受到全球化带来的双重影响。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将会如何深入探讨“治理”这个概念?全球化是一个无政府状态的市场行为,还是需要一套规则和机制来约束?如果需要,这套规则和机制又该由谁来制定,由谁来监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全球治理的思路和方向,帮助我们理解,在这样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国家、企业、个人该如何有效地协作,共同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台湾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可以扮演的角色,以及我们如何能够在这个体系中维护自身利益的讨论。
评分读到《治理全球化》这个书名,我脑海里闪过的第一个画面就是世界地图,上面密密麻麻地连接着各种线条,代表着贸易、信息、人员的流动。我常常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好像就是在这些线条的交织点上。尤其在台湾,我们是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对外依赖度很高,所以全球化的任何风吹草动,我们都能感受到。有时候,这种联系会带来巨大的机遇,让我们能接触到更先进的技术、更丰富的商品,也能让我们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但有时候,也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比如,当某个大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我们可能就面临巨大的挑战;当某个地区的政治动荡,我们的供应链就可能中断。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理解,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们该如何在全球的权力结构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在各种国际规则和准则的制定过程中,我们有没有发声的渠道?更重要的是,作者会不会探讨一些具体的“治理”方法?比如,如何通过国际合作来解决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这些共同的难题?如何才能建立一个更公平的全球贸易体系,让不同国家和地区都能从中受益,而不是只有少数几个强国掌握话语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些清晰的思路,让我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全球化的影响,而是能更积极地去思考,如何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为自己,也为我们这个地方,争取更好的未来。
评分天啊,看到《治理全球化》这个书名,我真的觉得是时候该好好思考一下我们身处的世界了。现在出门买杯珍珠奶茶,都可能喝到来自遥远国家、经过复杂贸易链条才到你手中的原料;走在街上,遇到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各种文化习俗在我们熟悉的生活里穿插交织。全球化早就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概念,它实实在在地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你口袋里的手机,到你听的音乐,再到你对政治、经济的看法。有时候,我会觉得这种联系带来很多便利,信息流通得很快,商品选择也多到不行,甚至能认识很多来自不同地方的朋友。但另一方面,也会有很多担忧,比如环境问题,全球变暖可不是某个国家能独立解决的;还有经济上的不平等,好像总有一部分人能搭上全球化的顺风车,而另一部分人却被远远甩在后面,这在台湾这个经济体量不算太大,但又高度依赖国际贸易的地方,感受会更明显。这本书的出现,我觉得非常及时,它应该能帮助我们梳理清楚这些盘根错节的关系,让我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全球化的冲击,而是能够更主动地去理解、去适应,甚至去塑造一个更公平、更可持续的未来。我特别好奇,作者会怎么看待台湾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位置和角色?我们作为一个小岛,面对着庞大的经济体和地缘政治的挑战,在全球治理的框架下,我们的声音有多重要?书里会不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能看得懂,并且有所启发?
评分听到《治理全球化》这个名字,我的第一反应是,嗯,这应该是一本很“大”的书。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地球村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的时代,很多事情不再是孤立的,而是牵涉到全球的方方面面。从我们早晨喝的咖啡豆,到晚上看的流媒体节目,背后都可能隐藏着复杂的全球供应链和跨国合作。全球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我们可以轻松地获取各种信息,购买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甚至在网络上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这种联系,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也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然而,全球化并非全然美好,它也带来了一些棘手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的跨国界影响,一个地方的工业排放,可能会加剧全球气候变化;经济上的不平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在被全球化放大;还有一些区域性冲突,也可能因为全球经济利益的牵扯而变得更加复杂。尤其是对于台湾来说,我们身处东亚地区,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变化,对我们影响深远。所以,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阐述“治理”这个概念。它是否意味着建立一套新的国际规则,来协调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还是说,它更侧重于探讨如何通过更有效的合作,来解决那些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比如疫情、贫困、气候变化?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帮助我们理解,在一个日益紧密相连的世界里,我们该如何才能更好地导航,才能让全球化朝着更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评分坦白说,《治理全球化》这个书名一上来就给了我一种沉甸甸的感觉,好像要打开一个巨大的、充满挑战的潘多拉魔盒。我一直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扁平”的世界,信息、资本、人口的流动前所未有地自由,这无疑带来了很多好处,比如文化的多样性,我们可以轻松接触到世界各地的艺术、音乐、美食,甚至能通过网络和远在地球另一端的人们交流,分享彼此的生活。想想看,几年前,要了解国外的新鲜事物,得靠电视、报纸,那种滞后感和信息过滤程度可想而知。但与此同时,这种“扁平化”也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贫富差距的扩大,跨国公司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甚至能够左右国家政策,还有各种传染病的全球性传播,还有网络诈骗、数据安全等等,这些都是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而且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地方的问题很快就会蔓延到全球。对于我们生活在台湾的人来说,尤其能够体会到这一点。我们的经济高度依赖出口,国际局势的变化,贸易战,都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复杂的问题,不仅仅是罗列现象,更能提供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和可能的解决方案。比如,在国家主权和全球合作之间,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在资本自由流动和保护国内产业之间,又该如何取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出一些建设性的观点,帮助我们理解如何才能更好地“治理”这个日益紧密的全球体系,而不是被它裹挟前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