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觀東西方,至少經曆二韆六百年,多少重要哲學傢衍生思想問題,各自發展哲學與文化傳統。溯自十九世紀,英國詩人吉布林(Kipling)卻曉諭東西方兩不碰頭,在陌生疏離的情境,彼此未竟適當的對話和解讀,二十世紀以後,拜賜便捷交通,各種資訊網絡交流,多采多姿,無遠弗屆,知識廣泛暢流,卻造成一個錯綜復雜、問題叢生的時代。因而普柏(Karl R Popper)就語重心長,直接點齣,在西方承繼十九世紀「上帝死亡」的虛無,二十世紀變成為「哲學死亡」的時代,要籲請我們審視人類自諛在知識的追求發展,獲得的知識,實質有其限度,時常徘徊遊移於「猜測」(Conjectures)與「拒斥」(Refutations)對立辯證,湧現瞭「可錯性」(Falsification),浹洽其中,因而,質疑人類的知識可否擁有宇宙世界與生命的整體理解,譜成瞭很大的睏惑、懷疑、批判、思想危機,甚至逕指曆史主義貧瘠不堪,以緻二十世紀充斥意義失落、價值迷失,因此要迴顧過去,展望未來,提齣反省與創新文化哲學,確是一項刻不容緩的課題,究竟我們要如何來反省?怎麼去創新?從反省中創新?!
至今,東西方哲學與文化進展增生,到底呈現瞭進步呢?抑且不進即退?引起瞭很大的爭議,德國哲學傢雅士培(Karl Jaspers)決然不接受進步的觀點,不是後來者必然比前者更好!如用中國華嚴宗的名詞來說,後後未必勝於前前,進步的本身,並非代錶變好,有時還變壞!因此,他請我們雖身處當代,需要重視在「軸心時期」(Axial Period)奇蹟地創造璀璨的思想弘識,那簡直是天縱之聖留傳下來的典範,珍惜東西方傳統中真正不朽的存在者,方能起死迴生,迴應現代世界的難局。
試看英國哲學傢懷德海(A.N.Whitehead)知來藏往,直觀攝握宇宙的未來趨勢,可能呈現瞭兩個方嚮:(1)「嚮上提升」(Upward Tendency)、(2)「嚮下瀋淪」(Downward Tendency),可供我們選擇「何去何從?」,這種說辭,正洋溢於寰宇,流行國中,而西方自古以來,交串著進行(1)「柏拉圖式的理性」(Platonic reason),與(2)「尤利西斯的理性」(Reason of Ulysis)-「狐狸的理性」(Reason of fox),我們又要如何正視這樣的理性黠慧呢?懷氏在理念探勝,玄思嬝嬝,思辯哲學貴在創造,要在「創造性」融匯「鮮活性」(Creativity-Novelty),這是每一位哲學傢活在世界原始要終的使命,究竟要怎麼創新?純屬一項「存在或不存在」(To be or not to be)-「有或無」(Being or Nothingness)的大問題!且看曆史上大大小小的思想傢,寫作的要籍,如何纔配稱上乘第一義的創造,當是以創造真正的「重要性」(The sense of importance)為鵠的,否則即使侈言創造,無法契入真善美,根本毫無是處可言!因此,他立足於現代,審視諦觀近代歐美哲學、中世紀的宗教神學,再迴歸希臘柏拉圖(Plato),以為傳統歐洲哲學對於柏拉圖作一係列的註腳而已!懷氏的這種觀點,促使英國當代分析哲學名傢福祿(Antony Flew)的再度剖析,概論哲學問題的進展演變曆程,引來哲學史名傢柯普斯登(Frederick Charles Copleston)晚年(時在1979年鞦)於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開講諸種「哲學與文化」(Philosophies And Cultures),涵蓄西方古今、東方印度和中國的主要思想綫索,就這一係列講題,開宗明義,自要迴應懷德海的價值判斷。
德國十八世紀的康德(Immanuel Kant)在第一批判-「純粹理性批判」(Kritik der reiner Vernunft)講論「超驗的辯証學」(Transzendentalen Dialektik)時,他重提蘇格拉底(Socrates),尤其是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當初詮錶其人其思。尚在隱而不顯,至若明白彰顯義涵,暢抒思想造境,則俟諸來者,去展示原創性的思維及哲學智慧,深層生動汲取意韻之美,結閤詩哲為一體的創造文本。到瞭二十世紀卡西勒(Ernst Cassirer)實感通徹康德的諭示,他以博極群書的淵博學思,在其名著-「論人:一本通嚮人類文化哲學導論」(An Essay On Man:An Introduction To a Philosophy of Human Culture),引用瞭許多曆代西方哲學傢來詮釋疏通康德的觀點,認為康德的說法如是見証瞭西方柏拉圖筆下蘇格拉底形相的思想意義!
再看當今的伽達瑪(Hans-Georg Gadamer),自從在1965年齣版「真理與方法」(Wahrheit und Methode),一舉成名,繼續聚焦鎖定柏拉圖與康德的問題,印行「對話與辯証學:八篇論就柏拉圖詮釋學研究」(Dialogue And Dialectic: Eight Hermeneutical Studies On Plato),竟在度百歲誕辰,坦言哲學思想,不能隻站在德國的哲學傳統,思考文化,體現智慧,要得重新解讀柏拉圖,必須再迴到柏拉圖,這是何等奇妙的有趣現象!如今猶如我的摯友-希臘雅典大學哲學學院院長麥奇諾(Emm. I. Microyannakies),長期以來,教學不倦,講授西方古代史與柏拉圖,誠敬感通柏拉圖!而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要瀋潛通達實存思想,卻要嚮希臘的巴門尼德斯(Parmenides)投懷送抱,去密契詩境的神秘奧妙,造就脫胎換骨的靈奇。
(A)自序
(1)哲學與中西文化:反省與創新
(2)中國大易哲學「太極」旨趣之探究
──兼以例證「國際中國學未來的發展」
中國大易:周易之美思
(3)創造的美學觀──
(4)易之五義:
(5)Whitehead on God and the World-As a Chinese Sees It
(6)蘇格拉底哲學思想之研探
(7)論蘇格拉底生與死之抉擇問題
──以柏拉圖「費多篇」(Phaedo)為研究中心附錄
周易研究的思緒語絲
(8)喜看仙山,嚮人間至處逍遙
-王友俊 中國黃山水墨圓融觀
(9)藝遊宇宙 迴眸人間
-江明賢 新人文錶現主義水墨彩觀
(10)詩哲與鴻儒書韻之美
──為「硃子學與東亞文明研討會」展覽近代東亞鴻儒書法而作
(11)「儒道與書法藝術」座談紀實
(12)談藝錄
(13)「妙逸心香傳寫神明之媚」──
蔡教授平裏著印「蔬果芬芳錄」獻辭
(14)展讀郭玉雯教授──
王國維《紅樓夢評論》與叔本華哲學
(15)評點尤昭良先生之美學論著
(16)方東美教授榮退贊詞方高芙初教授為校訂齣版方東美(Thome’H. Fang)英文遺稿-「Chinese Philosophy:Its Spirit and Its Development」(中國哲學精神及其發展)一書之題記親筆函
(17)雜詠
(18)敬悼謝啓武教授
(19)謝啓武教授生平事略
(20)簡報「香港中文大學與颱灣大學學術交流」
(21)活到老、學到老 郭杜瓊蓮
(22)為維修國傢古蹟──「大甲文昌祠」請命
(23)為颱大校史館書碑
(24)本書主要中外文參考書目
(25)附手稿墨蹟(部份)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藝術作品的價值究竟體現在何處,尤其是在麵對那些似乎晦澀難懂,甚至挑戰傳統審美的現代藝術時。我總會忍不住去想,藝術傢想要傳達給我們的究竟是什麼?是某種強烈的情感,是一種對社會現實的批判,抑或是對人類存在本身的哲學追問?《哲學美學論集》這個名字,讓我覺得它可能能為我提供一些解答。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藝術創作背後的哲學動機,以及觀眾如何通過理解這些哲學理念來更好地欣賞和解讀藝術。例如,叔本華對於藝術作為意誌的暫時擺脫的論述,卡西爾的“象徵形式”理論如何解釋藝術的意義,甚至是尼采“酒神精神”與“阿波羅精神”的辯證關係,這些經典的美學理論,我希望書中能夠有所涉及,並用一種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我還想知道,書中是否會討論到藝術與真理、藝術與道德之間的復雜關係。是否存在一種“超越性”的美,能夠觸及我們內心最深處的靈魂?或者,藝術僅僅是對現實世界的鏡像,反映齣我們所處的時代和社會?這些問題,都讓我迫切想要翻開這本書,尋找屬於我的答案。
评分我一直對“美”這個概念充滿好奇,總覺得它不僅僅是眼睛看到的愉悅,背後一定蘊含著更深層的哲學思考。《哲學美學論集》這個名字,讓我覺得它可能是一本能夠引導我深入探索美學世界的書籍。我期待書中能夠幫助我理解,美是如何被哲學傢們定義和闡釋的,例如,是源於和諧與比例,還是某種純粹的理性認識,亦或是某種情感的共鳴?我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學觀念差異也很感興趣,希望書中能有所涉及,讓我看到美學是如何在曆史長河中演變的。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是否會討論到藝術創作與哲學思考之間的緊密聯係,比如,藝術傢在創作過程中是否會不自覺地融入某種哲學思想,而這種思想又如何影響我們對作品的理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通往哲學美學新世界的大門,讓我能夠以更深刻的視角去審視藝術,去體會生活中的美,並從中獲得更多的啓迪和思考。
评分我一直對“什麼是藝術”這個問題感到睏惑,尤其是在當代藝術日益多元化和概念化的背景下。很多時候,我看到的藝術作品,似乎並不遵循傳統的審美原則,甚至讓人感到難以理解。《哲學美學論集》這個書名,讓我覺得它可能是一本能夠幫助我厘清這些睏惑的著作。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藝術的哲學基礎,比如,藝術是否僅僅是模仿,還是具有獨立的創造價值?藝術的意義是否僅僅存在於作品本身,還是需要觀眾的參與纔能得以實現?我期待書中能介紹一些不同哲學流派的美學觀點,例如,從亞裏士多德的“模仿說”,到黑格爾的“精神錶現說”,再到海德格爾的“真理之作品的發生”,這些不同的理論是如何看待藝術的本質的?我尤其想瞭解,那些挑戰傳統審美的藝術形式,例如抽象藝術、觀念藝術等,是如何在哲學層麵得到解釋和論證的。這本書,我希望它能成為我探索藝術世界的一本“指南”,讓我能夠以更開闊的視野去理解藝術,也更能欣賞那些具有深刻思想內涵的藝術作品。
评分一直以來,我都被“美”這個概念深深吸引,但對其理解卻總是浮於錶麵。我常常會在看到一件精美的器物、一幅動人的畫作、或是一首悠揚的樂麯時,感受到一種難以言喻的情感,但卻很難將其準確地錶達齣來,更不用說深入分析其背後的原因。《哲學美學論集》這個書名,讓我覺得它或許能夠填補我在美學理解上的空白。我希望書中能引導我去探索美學的基本範疇,例如什麼是崇高、什麼是優美,它們之間又存在怎樣的區彆與聯係。我非常好奇,那些偉大的哲學傢是如何看待藝術的起源,以及藝術在人類文明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從古希臘的理性主義到浪漫主義的感性爆發,再到後現代的多元解構,藝術的演變是否也反映瞭人類思想的演變?我尤其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探討語言、形式、內容以及藝術傢個人經曆等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最終塑造齣我們對一件藝術作品的整體感受的。這本書,我希望它能成為我通往更深層次美學理解的階梯,讓我能夠以更敏銳的眼光去審視藝術,也更深刻地體會生活中的美。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很吸引人,叫做《哲學美學論集》,光聽名字就覺得內容一定十分深邃,充滿智慧的火花。我最近一直對藝術的本質、美在生活中的意義以及哲學與美學之間的內在聯係感到好奇。我總覺得,我們對美的感知不僅僅是感官上的愉悅,背後一定有更深層的哲學思考作為支撐。比如,為什麼有些事物被認為是美的,而另一些則不是?這種判斷的標準是什麼?是客觀存在的普適性規律,還是主觀情感的獨特體驗?又或者是兩者兼而有之,並且在不同的文化、曆史背景下呈現齣不同的麵貌?我很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探討柏拉圖的“理念論”如何影響他對美的理解,或者康德是如何在《判斷力批判》中論述“無功利的快感”與“普遍性”的。亞裏士多德對於藝術模仿的看法,以及其背後所蘊含的對現實與理想關係的思考,也是我非常感興趣的部分。此外,現當代的一些美學思潮,例如現象學美學、符號學美學,甚至後現代語境下的解構主義對美的顛覆,也讓我充滿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梳理這些復雜的思想脈絡,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美學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並能將這些理論與我自身的藝術體驗和生活感受聯係起來,從而獲得更深刻的啓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