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观东西方,至少经历二千六百年,多少重要哲学家衍生思想问题,各自发展哲学与文化传统。溯自十九世纪,英国诗人吉布林(Kipling)却晓谕东西方两不碰头,在陌生疏离的情境,彼此未竟适当的对话和解读,二十世纪以后,拜赐便捷交通,各种资讯网络交流,多采多姿,无远弗届,知识广泛畅流,却造成一个错综复杂、问题丛生的时代。因而普柏(Karl R Popper)就语重心长,直接点出,在西方承继十九世纪「上帝死亡」的虚无,二十世纪变成为「哲学死亡」的时代,要吁请我们审视人类自谀在知识的追求发展,获得的知识,实质有其限度,时常徘徊游移于「猜测」(Conjectures)与「拒斥」(Refutations)对立辩证,涌现了「可错性」(Falsification),浃洽其中,因而,质疑人类的知识可否拥有宇宙世界与生命的整体理解,谱成了很大的困惑、怀疑、批判、思想危机,甚至迳指历史主义贫瘠不堪,以致二十世纪充斥意义失落、价值迷失,因此要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提出反省与创新文化哲学,确是一项刻不容缓的课题,究竟我们要如何来反省?怎么去创新?从反省中创新?!
至今,东西方哲学与文化进展增生,到底呈现了进步呢?抑且不进即退?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德国哲学家雅士培(Karl Jaspers)决然不接受进步的观点,不是后来者必然比前者更好!如用中国华严宗的名词来说,后后未必胜于前前,进步的本身,并非代表变好,有时还变坏!因此,他请我们虽身处当代,需要重视在「轴心时期」(Axial Period)奇蹟地创造璀璨的思想弘识,那简直是天纵之圣留传下来的典范,珍惜东西方传统中真正不朽的存在者,方能起死回生,回应现代世界的难局。
试看英国哲学家怀德海(A.N.Whitehead)知来藏往,直观摄握宇宙的未来趋势,可能呈现了两个方向:(1)「向上提升」(Upward Tendency)、(2)「向下沈沦」(Downward Tendency),可供我们选择「何去何从?」,这种说辞,正洋溢于寰宇,流行国中,而西方自古以来,交串着进行(1)「柏拉图式的理性」(Platonic reason),与(2)「尤利西斯的理性」(Reason of Ulysis)-「狐狸的理性」(Reason of fox),我们又要如何正视这样的理性黠慧呢?怀氏在理念探胜,玄思嬝嬝,思辩哲学贵在创造,要在「创造性」融汇「鲜活性」(Creativity-Novelty),这是每一位哲学家活在世界原始要终的使命,究竟要怎么创新?纯属一项「存在或不存在」(To be or not to be)-「有或无」(Being or Nothingness)的大问题!且看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思想家,写作的要籍,如何才配称上乘第一义的创造,当是以创造真正的「重要性」(The sense of importance)为鹄的,否则即使侈言创造,无法契入真善美,根本毫无是处可言!因此,他立足于现代,审视谛观近代欧美哲学、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再回归希腊柏拉图(Plato),以为传统欧洲哲学对于柏拉图作一系列的註脚而已!怀氏的这种观点,促使英国当代分析哲学名家福禄(Antony Flew)的再度剖析,概论哲学问题的进展演变历程,引来哲学史名家柯普斯登(Frederick Charles Copleston)晚年(时在1979年秋)于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开讲诸种「哲学与文化」(Philosophies And Cultures),涵蓄西方古今、东方印度和中国的主要思想线索,就这一系列讲题,开宗明义,自要回应怀德海的价值判断。
德国十八世纪的康德(Immanuel Kant)在第一批判-「纯粹理性批判」(Kritik der reiner Vernunft)讲论「超验的辩証学」(Transzendentalen Dialektik)时,他重提苏格拉底(Socrates),尤其是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当初诠表其人其思。尚在隐而不显,至若明白彰显义涵,畅抒思想造境,则俟诸来者,去展示原创性的思维及哲学智慧,深层生动汲取意韵之美,结合诗哲为一体的创造文本。到了二十世纪卡西勒(Ernst Cassirer)实感通彻康德的谕示,他以博极群书的渊博学思,在其名着-「论人:一本通向人类文化哲学导论」(An Essay On Man:An Introduction To a Philosophy of Human Culture),引用了许多历代西方哲学家来诠释疏通康德的观点,认为康德的说法如是见証了西方柏拉图笔下苏格拉底形相的思想意义!
再看当今的伽达玛(Hans-Georg Gadamer),自从在1965年出版「真理与方法」(Wahrheit und Methode),一举成名,继续聚焦锁定柏拉图与康德的问题,印行「对话与辩証学:八篇论就柏拉图诠释学研究」(Dialogue And Dialectic: Eight Hermeneutical Studies On Plato),竟在度百岁诞辰,坦言哲学思想,不能只站在德国的哲学传统,思考文化,体现智慧,要得重新解读柏拉图,必须再回到柏拉图,这是何等奇妙的有趣现象!如今犹如我的挚友-希腊雅典大学哲学学院院长麦奇诺(Emm. I. Microyannakies),长期以来,教学不倦,讲授西方古代史与柏拉图,诚敬感通柏拉图!而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要沈潜通达实存思想,却要向希腊的巴门尼德斯(Parmenides)投怀送抱,去密契诗境的神秘奥妙,造就脱胎换骨的灵奇。
(A)自序
(1)哲学与中西文化:反省与创新
(2)中国大易哲学「太极」旨趣之探究
──兼以例证「国际中国学未来的发展」
中国大易:周易之美思
(3)创造的美学观──
(4)易之五义:
(5)Whitehead on God and the World-As a Chinese Sees It
(6)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之研探
(7)论苏格拉底生与死之抉择问题
──以柏拉图「费多篇」(Phaedo)为研究中心附录
周易研究的思绪语丝
(8)喜看仙山,向人间至处逍遥
-王友俊 中国黄山水墨圆融观
(9)艺游宇宙 回眸人间
-江明贤 新人文表现主义水墨彩观
(10)诗哲与鸿儒书韵之美
──为「朱子学与东亚文明研讨会」展览近代东亚鸿儒书法而作
(11)「儒道与书法艺术」座谈纪实
(12)谈艺录
(13)「妙逸心香传写神明之媚」──
蔡教授平里着印「蔬果芬芳录」献辞
(14)展读郭玉雯教授──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与叔本华哲学
(15)评点尤昭良先生之美学论着
(16)方东美教授荣退赞词方高芙初教授为校订出版方东美(Thome’H. Fang)英文遗稿-「Chinese Philosophy:Its Spirit and Its Development」(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一书之题记亲笔函
(17)杂咏
(18)敬悼谢启武教授
(19)谢启武教授生平事略
(20)简报「香港中文大学与台湾大学学术交流」
(21)活到老、学到老 郭杜琼莲
(22)为维修国家古蹟──「大甲文昌祠」请命
(23)为台大校史馆书碑
(24)本书主要中外文参考书目
(25)附手稿墨蹟(部份)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艺术作品的价值究竟体现在何处,尤其是在面对那些似乎晦涩难懂,甚至挑战传统审美的现代艺术时。我总会忍不住去想,艺术家想要传达给我们的究竟是什么?是某种强烈的情感,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抑或是对人类存在本身的哲学追问?《哲学美学论集》这个名字,让我觉得它可能能为我提供一些解答。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艺术创作背后的哲学动机,以及观众如何通过理解这些哲学理念来更好地欣赏和解读艺术。例如,叔本华对于艺术作为意志的暂时摆脱的论述,卡西尔的“象征形式”理论如何解释艺术的意义,甚至是尼采“酒神精神”与“阿波罗精神”的辩证关系,这些经典的美学理论,我希望书中能够有所涉及,并用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我还想知道,书中是否会讨论到艺术与真理、艺术与道德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否存在一种“超越性”的美,能够触及我们内心最深处的灵魂?或者,艺术仅仅是对现实世界的镜像,反映出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这些问题,都让我迫切想要翻开这本书,寻找属于我的答案。
评分我一直对“美”这个概念充满好奇,总觉得它不仅仅是眼睛看到的愉悦,背后一定蕴含着更深层的哲学思考。《哲学美学论集》这个名字,让我觉得它可能是一本能够引导我深入探索美学世界的书籍。我期待书中能够帮助我理解,美是如何被哲学家们定义和阐释的,例如,是源于和谐与比例,还是某种纯粹的理性认识,亦或是某种情感的共鸣?我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学观念差异也很感兴趣,希望书中能有所涉及,让我看到美学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演变的。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讨论到艺术创作与哲学思考之间的紧密联系,比如,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是否会不自觉地融入某种哲学思想,而这种思想又如何影响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通往哲学美学新世界的大门,让我能够以更深刻的视角去审视艺术,去体会生活中的美,并从中获得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被“美”这个概念深深吸引,但对其理解却总是浮于表面。我常常会在看到一件精美的器物、一幅动人的画作、或是一首悠扬的乐曲时,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但却很难将其准确地表达出来,更不用说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哲学美学论集》这个书名,让我觉得它或许能够填补我在美学理解上的空白。我希望书中能引导我去探索美学的基本范畴,例如什么是崇高、什么是优美,它们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区别与联系。我非常好奇,那些伟大的哲学家是如何看待艺术的起源,以及艺术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从古希腊的理性主义到浪漫主义的感性爆发,再到后现代的多元解构,艺术的演变是否也反映了人类思想的演变?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探讨语言、形式、内容以及艺术家个人经历等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最终塑造出我们对一件艺术作品的整体感受的。这本书,我希望它能成为我通往更深层次美学理解的阶梯,让我能够以更敏锐的眼光去审视艺术,也更深刻地体会生活中的美。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很吸引人,叫做《哲学美学论集》,光听名字就觉得内容一定十分深邃,充满智慧的火花。我最近一直对艺术的本质、美在生活中的意义以及哲学与美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到好奇。我总觉得,我们对美的感知不仅仅是感官上的愉悦,背后一定有更深层的哲学思考作为支撑。比如,为什么有些事物被认为是美的,而另一些则不是?这种判断的标准是什么?是客观存在的普适性规律,还是主观情感的独特体验?又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并且在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我很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探讨柏拉图的“理念论”如何影响他对美的理解,或者康德是如何在《判断力批判》中论述“无功利的快感”与“普遍性”的。亚里士多德对于艺术模仿的看法,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对现实与理想关系的思考,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此外,现当代的一些美学思潮,例如现象学美学、符号学美学,甚至后现代语境下的解构主义对美的颠覆,也让我充满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梳理这些复杂的思想脉络,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美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并能将这些理论与我自身的艺术体验和生活感受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启发。
评分我一直对“什么是艺术”这个问题感到困惑,尤其是在当代艺术日益多元化和概念化的背景下。很多时候,我看到的艺术作品,似乎并不遵循传统的审美原则,甚至让人感到难以理解。《哲学美学论集》这个书名,让我觉得它可能是一本能够帮助我厘清这些困惑的著作。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艺术的哲学基础,比如,艺术是否仅仅是模仿,还是具有独立的创造价值?艺术的意义是否仅仅存在于作品本身,还是需要观众的参与才能得以实现?我期待书中能介绍一些不同哲学流派的美学观点,例如,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到黑格尔的“精神表现说”,再到海德格尔的“真理之作品的发生”,这些不同的理论是如何看待艺术的本质的?我尤其想了解,那些挑战传统审美的艺术形式,例如抽象艺术、观念艺术等,是如何在哲学层面得到解释和论证的。这本书,我希望它能成为我探索艺术世界的一本“指南”,让我能够以更开阔的视野去理解艺术,也更能欣赏那些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艺术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