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若要了解西方所谓「批判」传统的根源,就要探究下列问题:说真话的重要性、知道谁能说真话、以及知道我们为何该说真话。
说真话,说实话,谁有权说真话?说有义务说真话?该如何区辨出一个说真话的人?说真话的人如何知道他 /她所说的就是真话?说真话的实践活动从古至今都一样吗?说真话的社会意义是什么?说真话很危险?说真话给谁听?说真话对群体来说一定是有好处吗?说真话与民主有什么关系?说真话能改变什么?说真话如何是一个道德伦理的问题?不说真话又怎样?说了真话的「我」是谁?为了要说真话「我」必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说了真话之后的「我」与自我的关系又如何?与他人的关系又如何?
说真话从来都不只是说真话,它是一项社会行动,也是一项与自我关系非常密切的伦理道德行动。上述这些问题,傅柯把它们归结成四个:谁能说真话?跟什么有关?有哪些后果?跟权力有什么关系?这便是傅柯在 Fearless Speech 这本书中要讨论的。
本书特色
◎《当代》杂志 2005.1月号专文介绍
◎诚品书店外文书畅销书
◎清华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助理教授姚人多导读
适用对象
希腊哲学、文化研究、傅柯
英文编者前言
译序
翻译说明
说真话的问题化—《傅柯说真话》导读∕姚人多
1 .Parrhesia
此字的意义
坦率
真理
危险
批评
义务
这个字的演变
雄辩术
政治
哲学
2 欧里庇得斯作品中的 Parrhesia
《腓尼基妇女》
《希波勒图》
《戴神的女信徒》
《伊蕾克特拉》
《伊翁》
赫墨斯的序言
阿波罗的沈默
伊翁的角色
克蕾乌莎的角色
《奥瑞斯特斯》
将 Parrhesia 问题化
3 在民主制度危机中的 Parrhesia
4 Parrhesia 与对自我的关怀
苏格拉底式 Parrhesia
Parrhesia 的实践
在人类关系中
在检验的技巧中
结语
参考书目
名词对照表
「我的意图并不是要处理真理的问题,而是说真话者的问题,或者说真话作为一种活动的问题:??谁能说真话、跟什么有关、有哪些后果、跟权力有什么关系??我们若要了解西方所谓『批判』传统的根源,就要探究下列问题:说真话的重要性、知道谁能说真话、以及知道我们为何该说真话。」
米歇尔.傅柯
米歇尔.傅柯于 1983 年的秋季学期,在柏克莱的加州大学以英文作了六场讲课;本文乃据此讲课的录音汇编而成。这些讲课乃是傅柯名为「言说(discourse)与真理」的研讨会之一部分,研究希腊对 parrhesia(或曰「说真话时的坦率」)的想法。
既然傅柯并未写下、更正或编辑这文本的任何部分,这文本并无他的出版许可,也并未反映出他自己讲课笔记的内容。这里只是其中一名听讲者的笔记。虽然目前这个文本主要是逐字誊写讲课的内容,但重复的句子和片语已被删除、对听众问题的回答尽可能被组织进讲课本身、某些希腊文本的翻译以较易取得的译本代替之,此外亦修订了许多句子,这些都是希望笔记更具可读性。将演讲区分为诸小节、每小节的标题、所有的脚註、以及汇整脚註所引资料的参考书目,也都是另外添加的。
编者要特别感谢约翰.卡瓦荷(John Carvalho)的帮助,他提供编者资讯,使编者能旁听傅柯的课。编者还要感谢道格.布里特(Dougal Blyth)对傅柯讨论的古典希腊文本提出的诸多建议。此外他还要谢谢贾桂琳.泰勒(Jacquelyn Taylor)帮忙寻找傅柯一些引文的出处。
约瑟夫.皮尔森 (Joseph Pearson)
西北大学哲学系
群学总编希望我就读者角度,写写个人译解傅柯这本小书的心得。傅柯这本书虽然不难读,但要了解其意图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并非傅柯专家,对傅柯所知也相当有限,或许无法谈得深入;但我希望在这篇序中点出它可能的问题背景,也许对读者能有一些指引的作用。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两个侧重点:一方面,它的轻薄短小使人一眼可以认出傅柯所谓「问题化」的思想史研究方式是怎么一回事;另一方面,我主要还是将它放在二十世纪西方伦理学危机的背景来看的。当尼釆宣称「上帝死了」的时候,他不但是在哀叹超越价值之丧失,同时也在呈现,世俗价值在没有超越价值作为后盾时的「无家可归」之感。信念之丧失比毫无信念更加令人绝望,这时尼釆只能提倡一种能创造新的世俗—超越价值之力。但权力意志只空有创造力,却无创造之实。既然前方的路途模煳难认,就必须学习如何重新踏上旅程,并回顾西方人是怎么一路走到现今这般境地的。这本小书作为《性特质史》的一个附带研究,正是要追溯西方传统产生现代性主体的历程,同样是西方在二十世纪努力透过历史寻求自我理解的尝试之一。
「透过历史自我理解」是否可行、是否成功暂且不论;但我总有这么一个印象,即尼釆的终极关切(「在这番自我理解之后创造新价值」)对傅柯来说同样是一个问题。虽然傅柯在访谈中并不承认他要在历史的裂隙中找寻创造新价值之根源,似乎不愿承认后者同样是他的问题意识;1但他在这本小书中对犬儒派不时流露正面评价、他将启蒙理性的普遍主体还原成历史中的主体化过程、他的「问题化」研究方式又似乎刻意避免历史推论的因果必然性而重视断裂、偶发、创造的一次性,这些线索多少让我觉得,傅柯在设想某种实践策略:尼釆口中的「未来哲学家」,在傅柯眼中并不汲汲于权力、力量之意志,而是嘲讽任何种类的权力、力量之意志;进一步说,傅柯将主体理解为「主体化过程」正是在嘲讽主体思维之垄断,让我们发现主体同样是我们必须勉力去造就的东西,就像艺术家创造艺术品的态度一样,我们也该将自我当作一件未完成的艺术品,即傅柯所谓「观审自我之学问」(aesthetics of the self)。
准此,未来哲学家没有任何身分,他只是不停重新创造默观自我的艺术家。彷彿柏拉图口中「哲学与诗的古老争执」再度出现,只是在傅柯笔下,启蒙哲学家倒更像坏城邦的建立者,而真正能自由思考的「艺术家—哲人」则自愿待在城墙外头,而不时同城邦中的「假哲人」打游击战。无论我的猜测是否正确,傅柯的思想史方法、他半实证半独断、不时走偏锋的戏谑文风、以及在他面对他最关心的现代问题时难以捉摸的立场,使他至今仍是富有吸引力的思想家。
这本书我前段时间一直在反复品读,每次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意味,实在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的书。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对于人性的洞察更是入木三分。尤其在探讨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的部分,我感觉作者的分析就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那些隐藏在日常表象下的复杂机制。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规训”和“惩罚”的章节,颠覆了我以往对这些概念的认知,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那些无形但强大的力量如何塑造了我们。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经常会有“啊,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感。它不像很多哲学书籍那样晦涩难懂,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化的语言,将深刻的思想娓娓道来。作者对于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的引用也恰到好处,既增加了理论的说服力,又使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仿佛在跟随作者一起进行一场思想的探险。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思考的框架,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读者自身去探索和质疑的勇气。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有这样一本帮助我们拨开迷雾、直抵本质的书,真的非常难得。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难以言喻的,它彻底颠覆了我对许多社会现象的认知。作者的论证过程严谨而富有逻辑,每一个观点都建立在扎实的研究和深刻的思考之上。我尤其佩服他在分析“话语”和“主体性”时所展现出的非凡洞察力。他揭示了语言是如何构建我们的现实,又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我们的身份认同。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照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反思,惊讶地发现作者的分析竟然如此精准地描述了我所经历的某些困境。书中的一些观点虽然初听起来可能有些挑战性,甚至会让人感到不安,但正是这种挑战性,才使得它具有了颠覆性的力量。作者并没有试图去提供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而是鼓励读者去独立思考,去质疑既定的观念。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获得了一种新的“看世界”的方式,能够更清晰地辨别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权力运作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这本书是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收获。
评分从这本书中我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启示,它让我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有感染力,他能够将极其深刻的哲学思想用一种非常生动、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喜欢他对于“身体”和“空间”的分析,这些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忽略的元素,在作者的笔下却成为了理解社会权力运作的关键。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非常精彩,让我对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于“个体”与“集体”之间关系的探讨,他揭示了在看似自由的社会中,个体是如何被规训和控制的。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的批判性思维,让我们不再盲目接受信息,而是学会去质疑、去分析、去独立判断。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思想边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也变得更加深刻。它是一本能够改变你看待事物方式的书,非常值得推荐给所有渴望深入思考的人。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就像一场思维的风暴,让我对许多固有的观念产生了动摇。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善于将宏大的理论与具体的现实案例相结合,使得他的论证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我尤其欣赏他对“真相”和“权力”之间复杂关系的剖析,他揭示了我们所认为的“真相”是如何被权力所塑造和建构的。书中的一些章节,读起来让人感到振奋,又带着一丝对现实的无奈。作者并没有回避社会中存在的阴暗面,而是用一种冷静而深刻的笔触去揭示它们。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陷入沉思,反思自己是如何被某些社会力量所影响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对自身处境的觉醒,让我们不再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去质疑和探索。它是一本能够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的优秀作品,值得每一个希望理解当下社会复杂性的人去阅读。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谓是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刚开始读的时候,我以为会是一本比较学术的理论著作,但随着情节的展开,我发现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充满了戏剧张力。他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简直是神来之笔,每一个角色的动机和内心挣扎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他们一同经历着命运的起伏。尤其是书中关于“知识”与“权力”之间微妙关系的探讨,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鲜活起来。他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发现其中的逻辑联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议题时的那种审慎态度,既不回避现实的残酷,也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能够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一些声音,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或者不敢去触碰的情感和思考。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陷入长久的沉思,回味书中那些令人震撼的片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