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时预备在口袋的地铁代币,让十三岁男孩史雷克在危急时刻逃进了纽约地铁,这一待,就是121天!
他要如何生存下来?列车隧道的一个祕密「房间」成了史雷克的家,而收集二手报纸和零星的废弃物之外,他竟在地铁中得到一份工作。陌生人的关怀、免费的午晚餐、洞穴里的老鼠……当他好不容易找到家的感觉,故事「另一条轨道上」的列车司机马威力,将和他擦撞出什么样意外的结局?挑战121天地铁生存游戏,一部紧张刺激的都会写实小说!
得奖纪录
★美国图书馆协会杰出书籍
★YALSA青少年最佳读物
★路易斯.卡洛书架奖
★〈Horn Book杂志〉耀目书单
推荐书评
像菲黎思.侯嫚这样的诗人,写起「非诗」作品来,依然给人如诗的印象。她充分运用个人才华,借由一个面临困境的男孩,创造出动人的小说。
──Publishers Weekly 出版人週刊
主角的冒险经历,透过言简意赅的讲述,使这篇作品超越一般的求生故事。它无异对贫穷、恐惧,与希望等主题,做了深具说服力的研究观察。
──The Horn Book Magazine 号角图书
直率的描写,使渗透这篇故事的悲抑消极,受到强化而更加凸显──特别是作品的开头。然而,史雷克的救赎恩典也是本书的救赎恩典。掩卷之际,读者将会为主角由地底深处,攀登梯级,朝地面上行而鼓掌叫好。
──Booklist 评论书刊
这部坚?强悍的都会小说,同时具备了温柔及感人。而作者略微走笔的「顿悟」层面,为本书增添力量及影响。
──The Times-Picayune 纽奥良时代破报
最终,读者不但会发现本书细节全然可信,对于作品向人类不屈不挠的求生意志表露关切与赞扬,也会寄以同感。
──New York Times 纽约时报
本书故事讲得十分精采,且运用的材料是大都会读者所熟悉的。当然,社会工作员或交通部门的官员,对这部作品或许不尽苟同。但像主角那样,在地铁的宇宙缩影内为自己创造天地的努力,其实反映了:世人因应个别需求,极欲重建天地的渴望。无疑地,读者将能够认同主角的困难处境以及最终胜利。
──Journal of Reading 阅读杂志
作者简介
菲黎思.侯嫚(Felice Holman)
菲黎思.侯嫚(Felice Holman)一九一九年生于美国纽约,一九四一年毕业于纽约州中部的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她的写作风格以「诗意」着称,作品种类跨越的幅度相当大,包括:会说话的动物奇幻故事、意象活泼丰富的童诗,以及冷峻的城市写实少年小说。
侯嫚最幸运的一点就是,她出生在一个鼓励「创意」的家庭,所以小小年纪就开始写诗,大学时代即有诗集出版。
侯嫚的少年小说在内容风格上,与童诗及奇幻故事都十分不同,她改而关注社会议题,所以笔调相对阴暗沈郁。为数甚多的少年小说作品里,她曾对「无家可归」这个一贯主题多次加以探讨。其中为首的,就是已被视为经典、获奖最多、深受肯定的《地铁求生121》。以这部作品问世的时间来看,可以说侯嫚比别人提早好几年,即对大都会无家可归的孩童给予关注。
代表作品包括童诗《The Song in My Head》、奇幻故事《The Cricket Winter》《The Future of Hooper Toote》、法国传奇故事集《The Drac: French Tales of Dragons and Demons》、少年小说《地铁求生121》《The Murderer》《The Wild Children》《Secret City, U.S.A.》,以及最新的一部作品《Real》。
译者简介
蔡美玲
英国瑞汀大学(University of Reading)儿童青少年文学硕士。
●曾任中华儿童福利基金会主编、静宜大学英语系讲师。
●编辑《暗中哭泣的小孩》、《光明行(一)》、《寻找天堂的天使》等。
●翻译《了解人性》、《羊毛包的祕密》、《河豚活在大海里》、《44号神祕怪客》、《地海巫师》、《地海古墓》、《地海彼岸》、《妖精的小孩》、《史库乐街19号》等。
●书海浩瀚,有幸与亲爱的大小朋友同读《地铁求生121》这部经典作品,满心欢喜及感谢
推荐序
一种需要 蔡美玲
小说是一种需要。拉丁美洲「魔幻写实主义」先驱之一的卡彭铁尔曾说:「在拉丁美洲,小说是一种需要,它展现一个世界。」其实,这句话在拉丁美洲以外也说得通。七○年代,美国流行「问题小说」(problem fiction),也是因为有那种需要。问题小说反映了儿童青少年在问题家庭、问题社会所承受的压力及遭遇的困境。
菲黎思.侯嫚一九七四年出版的《地铁求生121》(Slake’s Limbo),是这个时潮里的脱俗精品,闪耀着安静细致的光芒,可以用「社会写实」、「都会求生」、「问题小说」……等名称,约略将它归类。但,它并非百分百属于某个类别,似乎「类别」对它是一种圈囿,反倒减损它几乎已登「经典」宝座的丰富蕴涵。
《地铁求生121》这部彷彿是现代都会版「少年鲁宾逊」的故事,曾获四大奖肯定,问世三十载,魅力不减,证明它深具文学普遍性,承得起时间考验。它的内容揉合写实与幻想,娓娓细述少年史雷克绝处逢生、重新诞生的过程。
主角史雷克是孤儿,住在纽约贫困脏乱地区,照顾他的姨妈不谙养育艺术,而老师又常找碴,同学及邻居老大常欺凌他这个即便收编进入帮派,也毫无功用的「窝囊废」。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现代都会掠夺场,史雷克恐怕连只小虾米都算不上。论个性,史雷克沈默寡言、缺乏自信和安全感,但动作矫捷、善奔跑──这是幼年时常被追赶,因而深烙下的记忆。但,他是个「梦想家」,老梦想「某个别的地方」,老梦想「今年,叶子都会留在树上」。
有一天,为了躲避追赶,史雷克逃进了地铁,并且在纽约「大中央车站」底下,海军淮将大饭店地下室的「隔壁」,发现了一处废弃的隧道洞穴,于是决定住下来。由秋、入冬、到逢春,121天,史雷克借由出售二手报纸,以及搜寻废弃物品,在他的地下之家获得身心安顿。耶诞节前,他甚至得到一份工作,他工作十分认真,餐饮店经理称赞他「扫得很好」。
后来,地道发生局部崩塌事故,为防止灾害扩大,相关部门决定修砌地道──当然,史雷克的「家」逃不掉被封填的命运。因此,「地铁少年」史雷克告别了那个让人眷恋的地下之家,重返地面。
乍看本书,全书是主角如何成功活下去的细节描写。但深入了解,便可同意,它实在是一部少年的「精神小传」。因为,可信服的求生细节背后,更让人感动及赞赏的是,主角内在的负面成分被埋葬,而正面部分获得生机,萌芽滋长。但,一向无法将情感与思想诉诸清晰语言的史雷克,对这段唿应着「1、2、1」节奏的时日,恐怕也说不清其中奥祕。最初他从「哥伦布圆环站」进地铁,发现地铁「新大陆」;而后在新大陆扮演「地下哈德逊」,发现美国。具体的双重发现,带出最终的象征性发现:视觉和视角改变,他看到了湛湛蓝天,见到了崭新可能!
帮助史雷克看见「崭新可能」的,是这段安静沈潜的日子里,他接触到的人和事。小的,比如:亟欲为人治病的医生,亟欲提供处方笺的老妇,大西洋站的一幕,地?停电等等。当然,主要的,是那些对史雷克展现人性善良面的配角:粉红脸女士、缠头巾男士、餐饮店女侍和经理。甚至,洞穴内那只不请自来的老鼠,也让史雷克心有所感。当然最后,是那个将史雷克带到地面的马威力----从小梦想到澳洲牧羊,及长,以驾驶地铁列车为煳口职业;个人生活和生命,一齐併入乘客脸庞,共同被「速度」模煳掉的列车司机。
史雷克唯一的好朋友乔瑟夫,在故事开讲不久,即意外丧生,史雷克成了孤绝少年。乔瑟夫丧生前,这一对心灵交流远多于言语往来的好朋友,常相偕散步到附近街区。那一带的屋外石椅,史雷克喜欢把它们想成「墓碑」。作品终卷时,躺在医院病床上,史雷克自忖,他的灵魂,从地道「墓穴」逃出来,获得自由啰。那只每逢他担惊受怕或饥饿时,就哀啼不绝的胸臆小鸟,也飞走啦。
同样从「墓」中出逃成功的,还包括拯救他的列车司机马威力。作品里,这角色是以「另一条轨道上」的简短文本叙述的。相较于史雷克,马威力的故事虽然叙述粗糙,但透过作者巧妙舖排,两条轨道交会,真正的「牧羊人」现身,他们成为对方的「救赎」。地道被填封,两个旧人埋葬,新人复活,得自由。
「为了×××,救救这个世界吧」是史雷克最喜爱的一则地铁涂鸭。他曾利用捡来的喷漆,仿效游行群众,在他「家」的报纸墙,喷了「拯救史雷克」几个红色大字。行动上,两条轨道的孤独行者,互相救了对方;但心灵上,他们各自救了自己。诚然,「停」也是一种需要。马威力的外婆曾说,人,「光有灵魂还不够」。
侯嫚这部作品的奇妙处在于,平凡、或貌似低贱的生命获得救赎恩典,获得无异于播下希望种子的崭新视角,这两项宝贵的人生奖赏,不但是主角的,它同时也是文本的,是作者的、也是读者的。更妙的是,它们相互间,有大型的潜在对话。俄国文学批评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指出:「两个声音才是生命及生存的最低条件」。话语的「指向」(实际所指),通过说者(包括作者、叙事者及角色)与听者(主要包括读者及社会观点、语境意义等等)的「对话性交流」而完成。巴氏理论强调,说者借话语/文本,去说服或打破听者的期待视野、统觉背景等,达成双方协作。本书情节里,我们没听见阿息说上一句很完整的话,也没听见他与马威力或配角们热烈交谈,作者的摄影机如此小心「保持距离」,拉出一个可供咀嚼及对话的空间,让「社会指向性」这个小说最终文旨,与「无形存在」的听者,有深切灵活的交流。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可做为深化阅读的助力。
另外,法国评论家罗兰巴特在名作《S/Z》中提出「可读」「可写」理论。「可写」类作品,读者可充分加入「意义生产」的过程。《地铁求生121》可以说正是此类。它的内容及「Slake’s Limbo」这个英文书名(Limbo几个意义,请参见内文第___页),两者都在「地狱边缘」的沈重表层底下,开放着亲切的空间,邀请读者发挥主动及能动作用,根据个人体会与领悟,予以解读及命名。
换句话说,在作者分寸拿捏中,主角借由自发及全然的「跑、扫、看」,获得可贵的生命实践与蜕变,其内在顿悟与提升,我们无从见诸文字毫端;然而,掩卷之际,乍然瞥见。
不同的阅读方式,不同的丰富之旅。本文仅试提一二。相信,亲爱的大小读者,一定能够迎向更动人的丰盛。记得,英国文学家及评论家伍尔芙在评《鲁宾逊漂流记》时说:「我们必须完全靠自己爬到小说家肩膀上,透过他的目光来观察世界,直到我们自己也能理解……人类和人们、他们背后的大自然、以及凌驾于他们之上,为简便起见,我们可以称之为上帝的那种力量。」
《地铁求生121》这部作品,虽然得评家赞扬:已在成为「经典」的途中,但细究它的方方面面,容或不无瑕疵,但是,青少年小说发展路程上,它依然堪当一方破旧立新的里程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