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大學為慶祝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創立十週年暨創所人喬健國傢講座教授七秩華誕,於2005年4月舉行「族群與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並齣版此論文集。
十年前,喬健先生到東華大學創立瞭當時唯一以族群研究為主之研究所,強調以人類學為主,結閤社會學、心理學跨領域研究取嚮,十年來均秉持此一方針來拓展族群相關之研究。麵對世界日益復雜的族群議題,四十餘位來自海內外傑齣的學者雲集東華大學,發錶論文並交換研究經驗與心得。本次會議共有主題演講三場,分彆請到李亦園院士與金耀基院士講述喬先生的學術貢獻,山西大學行龍副校長則介紹喬先生在其故鄉山西省所做的學術研究與學科建設上的貢獻,另有近三十篇論文發錶與一場綜閤座談,會後經客觀評審選齣二十二篇論文編入此一論文集;相信此集足以展示當前對族群與社會之最新研究趨勢。
作者簡介
吳天泰
現職: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專任教授
學曆: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人類學係哲學博士
經曆:國立東華大學教授兼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所長暨民族文化學係係主任
學術專長:文化人類學、教育人類學、原住民教育
專研族群:阿美族、原住民學童與教師、婦女研究
著作:《族群與社會》
《教育人類學》
《原住民教育概論》
族群與社會研究的先驅--喬健 李亦園
人類學作為一種誌業:喬健教授學術生涯四十年 金耀基
喬健先生的鄉土關懷與我的赤橋情結 行龍
原住民自助文化研究的時代意義:東華族群所的文化實踐 吳天泰、薑明義
族群結構簡論 徐傑舜
理解民族關係的新思路:少數族群問題的「去政治化」 馬戎
潘光旦先生的民族史研究和他的《民族史料匯編》 潘乃榖
文化史三題 王銘銘
颱灣三民鄉沙阿魯阿族的族群現象 謝繼昌
宜蘭泰雅族的社會變遷與痛風癥的齣現 宋光宇
整閤型社區原住民學前教育實驗方案之建構 範麗娟
泉州迴民的穆林認同 範可
廣西京族跨國身分認同:試談中國邊界跨境民族研究 張兆和
新疆維漢民族關係的初步調查與分析 楊聖敏
粟特人的長安 孫福喜
從多元磨閤到整閤一體:賀州民族關係研究 徐桂蘭
動盪中的客傢族群與族群意識:粵東地區潮客村落的比較研究 周大鳴
宗族的重構與祭祀空間:以閩北劇頭村祖先祭祀與民間信仰為中心 麻國慶
中國西部人文資源與西部民間文化的再生産:藝術人類學視角 方李莉
解嚴後颱灣文化的重構與再創造:由雙元觀點論省籍情結解決之道 莫寄屏、林美容
美國華人新移民與華人社會 曾少聰
懷舊與身分認同:原居民與香港人 陳蒨
觀光發展與地方認同:一個新文化地理學的理論初探 陳毅峰
從捷剋境內的德語社群論語言認同問題 林蒔慧
初讀《族群與社會》,我原本以為會是一部嚴肅的學術論著,沒想到它卻以一種意想不到的力度,直擊社會運作的核心問題。作者在書中對“族群”的定義和分類進行瞭深入而嚴謹的探討,這部分內容雖然學術性較強,但作者的邏輯清晰,論證有力,使得原本可能令人生畏的理論變得易於理解。他不僅僅停留於對族群特徵的描述,更進一步深入挖掘瞭族群作為一種社會構建(social construct)的本質,揭示瞭族群認同是如何被曆史、政治、經濟等多種因素塑造和重塑的。我特彆被書中關於“他者化”(othering)的章節所震撼。作者通過分析曆史上的歧視現象和當代社會中依然存在的偏見,深刻地揭示瞭族群之間的權力關係是如何導緻某些群體被邊緣化甚至汙名化的。這種分析讓我意識到瞭,我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某些觀念,可能就源於這種“他者化”的思維模式。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是簡單地指齣現有問題,而是提供瞭一個理解問題的深度框架。它讓我不再滿足於錶麵的觀察,而是開始思考深層次的社會結構和權力運作,去審視那些不被看見的角落。我發現,一旦掌握瞭作者提供的分析工具,再去看待社會新聞、曆史事件,甚至是人際交往中的一些現象,都會有瞭全然不同的解讀角度,充滿瞭洞察力。
评分《族群與社會》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豁然開朗”。我一直以來對社會群體之間的差異感到睏惑,為什麼會有如此多的矛盾和衝突,為什麼有些群體能迅速融入主流,而有些群體卻似乎永遠被排斥在外。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解開瞭許多疑團。作者在書中詳細闡述瞭族群邊界是如何形成和維持的,以及這些邊界又是如何受到社會、經濟和政治因素的影響而不斷變化的。我特彆被書中關於“象徵性族群”(symbolic ethnicity)的討論所吸引。它解釋瞭為什麼有些人會選擇性地強調自己的族群身份,並將其作為一種文化符號來錶達,而這種錶達又不一定涉及深層的社會聯係。這種微妙的心理和社會機製,讓我對許多社會現象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此外,書中關於族群同質化和異質化的分析,也極大地拓展瞭我的視野。我開始意識到,我們所認為的“同質”的群體,內部其實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而看似“異質”的群體,又可能在某些層麵有著共同的訴求和經曆。這本書的敘述風格非常引人入勝,作者善於運用生動的語言和貼切的比喻,將復雜的概念解釋得淺顯易懂。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學的朋友進行深入的交流,讓我既增長瞭知識,又獲得瞭許多思考的靈感。
评分這本《族群與社會》簡直是給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一直以來,我對社會學類的書籍總覺得有些枯燥,要麼是晦澀難懂的理論,要麼就是枯燥的曆史陳述。但這本書的切入點真的太棒瞭。它沒有一開始就拋齣一堆概念,而是從最貼近我們生活的“族群”這個概念入手,細緻地剖析瞭不同族群是如何形成、如何互動、又如何在社會結構中扮演角色的。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述不同族群的曆史演變時,那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者在給我講故事,讓我能夠感同身受地理解那些曾經發生的衝突、融閤與變遷。書中穿插的案例分析也極其生動,不是那種乾巴巴的學術例子,而是充滿瞭人情味和現實意義。比如,在探討族群身份認同的形成時,作者通過一個社區的案例,詳細描繪瞭新移民如何在新環境中建立歸屬感,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和喜悅。這種細緻入微的觀察,讓我不禁開始反思自己身邊的社群,我們之間的關係又是如何被“族群”這個概念所影響的呢?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很親切,沒有過多復雜的學術術語,即使是沒有社會學背景的讀者也能輕鬆閱讀,並且能夠從中獲得深刻的啓發。我甚至覺得,這本書應該成為高中曆史或社會課的必讀書目,它能夠幫助年輕一代更早地建立起對多元社會和文化多樣性的理解和尊重,這在當今社會顯得尤為重要。
评分讀罷《族群與社會》,我腦海中湧現齣的第一個詞就是“韌性”。作者在書中描繪瞭不同族群在麵對曆史的洪流和社會的變遷時,所展現齣的驚人適應能力和頑強生命力。從古代的遷徙和徵服,到現代的全球化和身份重塑,族群始終在動態中演變,並不斷尋求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我非常欣賞作者在分析族群內部凝聚力形成時的細膩筆觸。他不僅僅強調瞭共享的文化、語言或曆史,更著重於個體在集體認同中找到歸屬感和安全感的心理需求,以及這種需求如何驅動人們形成社群、互助閤作。書中關於族群遷移及其帶來的社會衝擊的章節,也讓我對那些被迫或主動背井離鄉的人們有瞭更深的同情和理解。作者並沒有將他們簡單地描繪成“受害者”,而是展現瞭他們在新的環境中如何剋服睏難、建立新的聯係、甚至創造齣新的文化形式。這種對族群韌性的深刻洞察,讓我看到瞭人類群體在復雜環境中生存和繁衍的強大力量,也讓我對未來的社會發展充滿瞭希望,相信即便是麵對挑戰,人類也總能找到前行的道路。
评分《族群與社會》這本書,讓我從一個全新的維度去審視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作者以一種近乎顯微鏡般的細緻,揭示瞭族群這一概念在構建社會秩序、塑造個體經曆方麵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我特彆對書中關於族群流動性和邊界模糊性的論述印象深刻。過去,我總覺得族群的劃分是固定的,是涇渭分明的。但通過這本書,我瞭解到,族群的邊界其實是非常靈活的,並且會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而發生改變。例如,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個體可能同時擁有多個族群身份,並且這些身份在不同場閤會以不同的方式被強調。這種流動性使得“族群”這個概念更加動態和復雜,也更貼近現實。作者的分析視角非常宏觀,但他同時又不失微觀的細膩,通過大量的個案研究,將抽象的理論具體化,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族群關係如何在日常生活、教育、就業、政治參與等各個層麵發揮作用。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提供瞭一種理解社會的方式,更鼓勵讀者去批判性地思考,去質疑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社會劃分和權力結構。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思維變得更加開闊,看待問題的角度也更加多元化,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社會現象背後的復雜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