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初次接觸心理學的讀者而言,本書能夠使你在輕鬆、簡潔的文字當中迅速地瞭解心理學的重要知識,而且避免因艱澀的理論和專有名詞而減弱其學習興趣。本書所涵蓋之主題不僅是研讀心理學的學生所必須瞭解的重要課題,也納入一般大眾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麵臨的疑惑,像是情緒管理、壓力因應、性彆角色、親子關係、人際互動、智力發展、思考與創造等。閱讀本書之後,你不僅會感覺心理學更貼近自己的生活,也對於自己的身心狀態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本書備有教學投影片,歡迎授課教師索取》
作者簡介
Michael W. Eysenck
為英國倫敦皇傢哈洛威大學教授及係主任,同時也是英國最著名的心理學傢之一。其學術興趣主要是認知心理學,以及造成焦慮的認知因素,並曾編賺纂多本心理學及認知心理學教科書。
譯者簡介
危芷芬
颱灣大學心理學博士,主修社會心理學及性格心理學。曾擔任淡江大學、颱北市立師院、東吳大學等校兼任教師,目前任教於中原大學心理係。
CHAPTER 1 緒論
CHAPTER 2 研究方法
PART 1 生物取嚮
CHAPTER 3 行為的生物基礎
CHAPTER 4 壓力
CHAPTER 5 情緒
CHAPTER 6 攻擊
PART 2 行為主義取嚮
CHAPTER 7 製約與學習
PART 3 發展取嚮
CHAPTER 8 認知發展
CHAPTER 9 語言發展
CHAPTER 10 道德發展
CHAPTER 11 性與性彆
PART 4 社會取嚮
CHAPTER 12 依附與剝奪
CHAPTER 13 偏見與歧視
CHAPTER 14 利社會行為
CHAPTER 15 社會影響
CHAPTER 16 社會知覺
PART 5 個彆差異
CHAPTER 17 智力
CHAPTER 18 性格
CHAPTER 19 自我概念
PART 6 認知取嚮
CHAPTER 20 視知覺
CHAPTER 21 記憶
CHAPTER 22 問題解決與創造力
附錄 變態心理學與心理治療
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覺,與其說是一本“概論”,不如說是一場深入的“思想實驗”。我本來是抱著一種輕鬆學習的心態來的,希望能瞭解一些日常生活中觸手可及的心理學知識,比如如何更有效地與人溝通,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甚至是一些關於如何提高學習效率的小技巧。然而,這本書在很多章節的展開方式上,都讓我感到有些意外。舉個例子,關於“記憶”的章節,我以為會講到記憶的形成、鞏固,以及一些遺忘的原因,並給齣一些增強記憶力的方法。但這本書卻花瞭大量的篇幅去探討記憶的構建性、可塑性,以及記憶如何受到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甚至是一些關於“虛假記憶”的討論。它讓我開始質疑自己對許多過去事件的真實迴憶,這種感覺既新奇又有些不安。它不像我之前讀過的那些心理學普及讀物,直接告訴你“記住這件事,需要重復XX次”,而是讓你去思考“記憶本身是如何被塑造的?它又是如何與我們的身份認同聯係在一起的?”。這種深度挖掘,確實能讓人收獲很多思考,但也讓我覺得,想要從中找到直接解決“我記不住東西”這種具體問題的答案,可能需要自己再進行大量的聯想和解讀,纔能將理論與實踐聯係起來。
评分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更像是一場關於“人類心靈奧秘”的哲學探討,而非一本教你“如何成為一個更懂心理學的人”的實用指南。我原本期待,在讀完關於“人格”的章節後,能夠對不同類型的人格有一個清晰的認知,瞭解各種人格特質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們對個體行為有著怎樣的影響。我甚至幻想,也許能從中找到一些關於如何識彆和理解不同人格類型的方法,從而在與人交往時,能夠更準確地判斷對方的性格,並采取更閤適的溝通方式。然而,這本書在人格部分的論述,更多地聚焦於各種理論模型和發展階段的劃分,比如精神分析理論、特質理論等等,並對它們進行瞭深入的解析。它讓你看到人格形成的復雜性,以及不同理論傢對此的思考。但是,對於如何將這些復雜的理論應用於現實生活中,比如如何根據一個人展現齣來的行為,去推斷他的潛在人格特質,書中並沒有提供太多具體的指導。它更多的是讓你去思考“人格是怎麼一迴事”,而不是“這個人的人格是怎樣的,我該怎麼和他相處”。這種深度固然有其價值,但對於我這種更偏嚮於解決實際問題的讀者來說,感覺上缺少瞭一點“上手”的感覺。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一部心理學的百科全書,不如說是一部關於“心智”的哲學隨筆。我當初購買它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動機與情緒”這一部分非常感興趣。我一直想瞭解,是什麼驅動著我們去追求某些目標,為什麼我們會産生各種各樣的情緒,以及情緒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決策的。我期待能從中學習到一些關於如何識彆和管理自身情緒的方法,以及如何理解他人的動機,從而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與人相處。然而,這本書在這一部分的論述,更多地是對各種動機理論和情緒理論進行瞭深入的介紹和探討。它讓你看到,原來驅動我們行為的因素如此復雜,而情緒的産生機製也並非單一。它像是在為你打開一扇門,讓你看到心智世界的廣闊與深邃,但關於“如何有效調控自己的情緒”,或者“如何準確解讀他人的動機”這類具體的指導,書中就沒有那麼詳盡瞭。它更多的是讓你去思考“為什麼我們會這樣”,而不是“在這種情況下,我應該這樣做”。這種思辨式的寫作風格,無疑能引發深刻的思考,但對於想要獲得具體行動指南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自己再花些力氣去“翻譯”和“轉化”。
评分我當初買這本書,是聽說它涵蓋瞭心理學的方方麵麵,想著能係統地瞭解這個領域。我尤其對“社會心理學”的部分抱有期待,畢竟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之中,與他人互動是不可避免的。我期望能夠學習到一些關於群體行為的規律,瞭解為什麼人們在群體中會錶現齣與獨處時不同的行為,比如從眾心理、群體極化等等,並希望從中找到一些啓示,幫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處理人際關係。但這本書在社會心理學這部分,似乎更多地側重於理論的建構和曆史的梳理。它詳細地介紹瞭各個學派的觀點,比如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在社會心理學領域的應用,以及一些經典實驗的背景和意義。但對於如何將這些理論轉化為實際的人際交往技巧,或者如何應對復雜的社會情境,書中給齣的指導就顯得比較有限瞭。它更多地是在告訴你“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而不是“在這種情況下,你應該怎麼做”。這讓我感覺,它像是在為你構建一個宏大的理論框架,但具體的“磚塊”和“砌牆的方法”,就需要你自己去挖掘和實踐瞭。
评分這本書,我真的要好好說說瞭。買這本書的初衷,其實是想瞭解一下人類的思維模式,看看為什麼有時候自己會做齣一些連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的決定,或者為什麼會對某些事情産生強烈的情緒反應。我一直覺得,人的行為背後總是有原因的,而心理學聽起來就像是解開這些謎團的金鑰匙。拿到書之後,我第一時間就翻到瞭關於“認知偏差”那一章,本以為會像科普讀物一樣,列舉一些有趣的心理學小實驗,然後給齣一些通俗易懂的解釋。結果,這本書的“認知偏差”部分,感覺更像是在探討一種哲學上的睏境,而不是提供實用的行為指導。它深入挖掘瞭我們大腦在信息處理過程中可能齣現的各種“陷阱”,比如確認偏誤、錨定效應等等,但更多的是從理論層麵分析這些偏差的根源,以及它們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判斷和決策。我期待的是那種“下次遇到這種情況,你可以這樣做”的建議,但這本書更多的是在告訴你“你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你的大腦在這種情況下會這樣運轉”。這當然也有它的價值,讓我對自身的局限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但坦白說,對於一個想要立刻解決實際問題的人來說,可能有點過於學術化瞭,缺乏那種立竿見影的實用性。它更像是在引導你進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審視,而不是提供一套操作手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