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心理學探討的是心理學中的關鍵問題:人類智慧之本質及其相關運作和機製,因此理論和應用意涵非常豐富、深遠;再加上使用的是係統、客觀的研究方法,有利於知識、經驗的纍積,以及理論的建立和驗證;所以,不但是對相關問題的探索起瞭極大的促進作用,而且在心理學各個分支領域的理論和發展方麵扮演瞭重要角色。此外,因為這個領域所探討的問題牽涉範疇廣闊,因此對推動心理學和其他學科(如電腦、神經科學、語言學、教育等)進行跨學科研究方麵,更是成效卓著。
作者簡介
陳烜之
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講座教授、認知與腦研究中心主任
學曆:輔仁大學教育心理學學士
美國Kansas大學認知心理學博士
曾任: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係及研究學部主任
多所大學和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美國Colorado、Illinois、Harvard、Iowa大學;
荷蘭知覺研究所、Max Planck心理語言學研究所;英國London大學;
德國Max Planck人類認知與腦科學研究所等)
榮譽教授(華南、首都、天津師大、和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中山大學、香港大學)
經曆:長期緻力於心理學研究
曾編撰十二本心理學方麵的專著
發錶逾百篇人類記憶認知方麵的研究報告
擔任數本國際及地區性學術期刊主編和編輯委員
以及亞、澳、歐、美等多個國傢和地區之學術機構、期刊、研究基金評審
曾獲:美國Kansas大學博士論文研究、NIMH博士後研究
國際閱讀學會閱讀研究
香港研究資助局卓越研究
東南亞大學協會特約講座等奬項
PART Ⅰ 導 論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前 言
第二節 認知心理學的定義
第三節 認知心理學研究的核心問題
第四節 認知心理學的基礎理論取嚮
第五節 本書的結構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引 言
第二節 實驗認知心理學方法
第三節 計算建模
第四節 認知神經科學技術
第五節 認知神經心理學方法
第六節 結 語
PART Ⅱ 基本心理曆程
第三章 感覺與知覺
第一節 感官是意識的門戶
第二節 兩種感覺與知覺的區分方式
第三節 感覺與知覺的研究方法
第四節 重要的知覺理論
第五節 知覺的通則
第六節 知覺整閤
第七節 應用與文化相關議題
第八節 結 語
第四章 注意力:認知神經科學的取嚮
第一節 什麼是注意力?
第二節 認知神經科學的觀點
第三節 注意力研究的常見典範
第四節 注意力研究的重要議題
第五節 注意力的大腦神經機製
第六節 結 語
第五章 記憶過程
第一節 記憶過程的認知成分
第二節 加工水平途徑與編碼特異性原則
第三節 記憶的分類
第四節 記憶中的認知控製
第五節 日常記憶
PART Ⅲ 知識的結構與加工
第六章 概念的錶徵與結構
第一節 概念和錶徵概述
第二節 概念結構模型
第三節 知識的組織
第七章 圖像加工和心像
第一節 前 言
第二節 圖像的結構特性
第三節 各種圖像刺激
第四節 圖像vs.文字
第五節 圖像的內在錶徵形式-心像的研究
第八章 語言訊息處理
第一節 理論課題
第二節 言語感知
第三節 詞匯(文字)辨識∕識彆
第四節 句子加工處理
第五節 結 語
第九章 語言與認知
第一節 引 言
第二節 語言是獨立於認知之外的另一心智模組
第三節 語言認知的一部分:來自類神經網絡模擬的證據
第四節 小 結
第五節 語言會不會影響認知
第六節 擴大問題:思考的形式與使用的媒介會否約束、限製思考的內容
第七節 總 結
PART Ⅳ 思維與應用
第十章 問題解決與創造力
第一節 問題解決
第二節 創造力
第三節 妨礙問題解決與創造力的因素
第十一章 決 策
第一節 決策的基本概念和類型
第二節 多重屬性下的選擇行為
第三節 風險情境下的選擇行為
第四節 決策陷阱
第五節 決策改善
第六節 總 結
第十二章 應用認知心理學一人一電腦互動
第一節 「人一機器」互動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人類訊息加工模型
第三節 人一電腦互動
第四節 多媒體教材的成效與設計
第五節 總 結
第十三章 認知發展
第一節 傳統的認知發展理論
第二節 認知發展的訊息加工觀
第三節 融閤與演變:認知發展觀的新發展
第四節 早期認知發展
這本書絕對是我的“睡前讀物”首選,當然,不是因為內容枯燥到讓人犯睏,而是因為每次翻開,都能被其中精妙的例子和層層遞進的論證深深吸引,不知不覺時間就流逝瞭。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討論“記憶”那一章節時,用到的那些生動的案例,比如關於“錯誤記憶”的實驗,以及那些我們以為自己記得很清楚,但實際上卻被“加工”過的迴憶。讀到這裏,我忍不住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經曆,那些曾經堅信不疑的細節,如今想來,似乎也多瞭幾分不確定。書中對“注意力”的闡述也讓我大開眼界,原來我們以為自己能同時處理很多事情,實際上很多時候隻是在“快速切換”,效率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高。作者用非常易懂的語言解釋瞭復雜的心理學概念,配上大量圖錶和示意圖,讓抽象的理論變得可視化,也更容易理解。比如,在講解“決策”的時候,作者引用瞭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情景,從購物時的選擇睏難癥,到工作中麵臨的重要抉擇,都分析得頭頭是道,讓我開始審視自己的決策模式,並嘗試去做齣更理性的選擇。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引導,它教會我如何更深刻地認識自己,以及如何理解他人的行為。
评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實在是太對我的胃口瞭!它不像一些學術著作那樣嚴肅刻闆,而是充滿瞭趣味性和啓發性。作者在闡述各種心理學概念時,總是能巧妙地融入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有趣的軼事,甚至是一些令人捧腹的段子。比如,在講到“感知”的時候,作者用一個關於“錯覺”的例子,讓我驚嘆於我們大腦構建現實世界的奇妙方式。我喜歡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方式,它讓我不會因為理論的枯燥而感到厭倦,反而會越讀越有興趣。書中對“問題解決”的分析也讓我受益匪淺,作者列舉瞭許多經典的思維實驗,展示瞭人類在麵對復雜問題時是如何思考和尋找解決方案的。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解決不瞭問題,並不是因為問題本身太難,而是我們被固有的思維模式所限製瞭。這本書就是這樣一個“破除迷思”的工具,它鼓勵我去挑戰自己的思維定勢,用更開放和創新的角度去審視周圍的世界。每次讀完一章,我都會忍不住停下來思考,並將書中的觀點與自己的生活經曆進行對比,總能發現一些新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老實說,我一直以為心理學是一門深奧難懂的學科,直到我讀瞭這本書,纔發現原來它離我們的生活如此之近。作者用極其精煉和富有洞察力的語言,將那些看似復雜的心理學理論,一點一點地剝離開來,呈現齣它們最本質的麵貌。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情緒”的探討感到印象深刻,作者不僅僅解釋瞭情緒是如何産生的,更重要的是,他提供瞭一些關於如何理解和管理自己情緒的方法。我開始更加關注自己的情緒變化,並嘗試去識彆情緒背後的原因,而不是被動地被情緒所左右。書中對“社會認知”的講解也讓我受益匪淺,我開始理解為什麼人們在群體中會錶現齣與個體時不同的行為,以及群體動力是如何影響個體決策的。作者並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去探索,去形成自己的見解。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讓我覺得我不僅僅是在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在主動地參與到知識的構建過程中。這本書就像一位耐心的導師,它循循善誘,引導我一步步地深入瞭解人類的內心世界。
评分我一直對人類為什麼會做齣某些行為感到好奇,特彆是那些看似不閤邏輯,甚至有些“離譜”的選擇。而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理解這些行為背後心理機製的大門。我特彆著迷於書中關於“認知偏差”的討論,那些我們潛意識裏容易犯的錯誤,比如“確認偏差”——我們傾嚮於尋找和接受支持自己既有觀點的信息,而忽略相反的證據。讀到這一章,我突然明白瞭為什麼有時和人爭論會陷入僵局,也開始意識到自己在思考問題時可能存在的盲點。作者用大量的心理學實驗和理論來支撐自己的觀點,但敘述方式卻非常平實,沒有任何學究氣的說教。他擅長將復雜的心理學概念轉化為日常生活中可以觀察到的現象,讓我覺得這些理論觸手可及,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學術詞匯。書中對“學習”和“習慣養成”的講解也給瞭我很大的啓發,我開始嘗試運用書中提到的一些學習技巧,並注意到自己在改變一些舊習慣時,大腦是如何運作的。總的來說,這本書不僅滿足瞭我對人類心理的好奇心,更教會瞭我如何更好地認識和管理自己的思維過程,讓我覺得自己的認知能力得到瞭顯著的提升。
评分在我看來,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我們自身的行為和思維。作者對於“注意力和意識”的闡述,讓我重新認識到瞭我們大腦的運作機製,以及我們是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篩選齣我們關注的內容的。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是主動地在接收信息,實際上很多時候是被動地被環境所吸引。書中對於“推理和判斷”的分析也讓我大開眼界,作者用生動有趣的例子,展示瞭人類思維中存在的各種“捷徑”,以及這些捷徑可能帶來的錯誤。我開始有意識地去審視自己的判斷過程,並嘗試去避免那些常見的認知陷阱。這本書並沒有給我提供一套“標準答案”,而是更像在為我提供一套“工具箱”,讓我能夠更好地去理解和分析問題。我發現,在日常生活中,我開始更頻繁地運用書中的一些思維方法,比如在分析一件事情的時候,會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尋找潛在的邏輯漏洞。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那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每次讀完,都會覺得對世界的理解又深瞭一層。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