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輸贏瞬間變盤的時代
贏傢難以長保優勢,弱者有機會趁勢而起,因為通往未來的9大趨勢和75個變化,隻有少數人警覺得到!
商業環境進行著劇烈的變化,多數人渾然不覺,等到會意過來時,優勢與弱勢早已換手。
日本趨勢大師田?廣誌,詳盡剖析接下來要發生的變化,幫助我們認清發生在「權力轉移」「市場變遷」「企業本質」「商業精神」「商品價值」「管理智慧」「知識社會」「資本主義」「經濟原理」的9大趨勢。
資訊革命讓社會每一個角落都在發生權力轉移。
專業知識與最先端的知識將失去價值。
消費者開始利用企業進行商品開發。
商業的本質將不再是提供商品,而是生活型態的提案。
以差彆化商品為目標的産業,將敗給以分享市場為號召的産業。
企業將無法掌控彆傢企業的智慧與顧客的智慧。
比起收益,收獲將更加重要。
作者簡介
田?廣誌
1951年生。1974年畢業於東京大學工學部。1981年獲得東京大學工學博士學位。1987年,成為美國研究機構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之客座研究員。1990年參與日本綜閤研究所的設立,提齣「産業育成」願景及策略,以創造民間主導之新産業為目標。10年內與702傢企業共同設立瞭20傢異業聯盟。2000年成立Think Tank Sophia Bank,擔任代錶。2001年發起「未來之風論壇」社群,發行網路電子報「風的訊息」,以及綫上廣播「風之對話」,目前有一萬二韆多名會員。2003年成立「社會企業傢(Social Entrepreneur)論壇」,擔任代錶,現在已集閤日本全國8000名企業傢,在各領域進行社會變革。2006年成立綫上廣播電颱Sophia Bank Radio Station。曆年來擔任資訊、流通、金融、教育、環境等各領域之企業社外CEO、顧問等職務,目前為日本綜閤研究所特彆研究員及多摩大學研究所教授。
著書三十餘冊,代錶作有《企畫力》《工作的思想》《人為什麼要工作》等等。
作者個人網站:www.hiroshitasaka.jp
譯者簡介
劉佳麗
畢業於颱灣F大日文係。從事IT産業多年後轉行投身齣版界,現為專職翻譯、口譯,兼任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特約日文編譯。
譯作有《和狗狗幸福生活》《西日本鐵道旅行》等等。
序 未來的瞬息變化
資本主義將徹底改變
第一章 資訊革命帶來的變化
資訊革命掀起戲劇化的權力轉移
第1個變化 資訊弱者開始掌權
第2個變化 網路革命引爆三項革命
第3個變化 寬頻打破知識的疆界
第4個變化 Web2.0革命促使三項革命的進化
第5個變化 世界變成一部百科全書
第6個變化 「電車男」的智囊團
第7個變化 群眾智慧比專業知識更管用
第8個變化 既是演員,也是觀眾
第9個變化 消費者的物欲不再任人宰割
第10個變化 顧客纔是企業的業務代錶
第11個變化 You Tube分享感情與感性
第12個變化 大眾媒體與草根媒體的水乳交融
第13個變化 預言Web3.0革命
第14個變化 科技使個人分身有術
第15個變化 所有商品都會為自己代言
第16個變化 所有空間都將成為顧客的軍師
第17個變化 無所不在的觀察與用心
第18個變化 真實空間與網路空間逐漸融閤
第二章 市場將産生的變化
消費者利用企業進行商品開發
第19個變化 顧客本位市場到來
第20個變化 徹底的價格競爭即將引爆
第21個變化 以客為尊不隻是精神口號」
第22個變化 舊常識消失,新常識誕生
第23個變化 由顧客決定價格
第24個變化 下一波是主客融閤市場
第25個變化 真正的民主社會
第三章 企業將産生的變化
企業必須提供「購買支援」,而非一味「強迫促銷」
第26個變化 新式中間業者隨即誕生
第27個變化 新中間人成為市場靈魂人物
第28個變化 製造商的苦肉計
第29個變化 全方位滿足顧客需求
第30個變化 進化中的生産消費者
第四章 商業將産生的變化
商業的本質不再是「提供商品」,而是「生活型態提案」
第31個變化 「三一服務」的需求
第32個變化 入口(Gateway)策略勢在必行
第33個變化 重點在於利他精神
第34個變化 成功的第一步是從網路踏入真實世界
第35個變化 從「個人」迎嚮「法人」
第36個變化 進一步成為「生活型態提案者」
第37個變化 商品附加價值的無限延伸
第38個變化 「顧客知識」優先於「商品知識」
第39個變化 顧客是新商品的催生者
第五章 商品將産生的變化
好商品也會滯銷的時代已經來臨
第40個變化 技術人員的夢想徹底崩盤
第41個變化 差異化商品開發遇到瓶頸
第42個變化 長尾策略重視個彆顧客的需求與感受
第43個變化 商品生態係的進化
第44個變化 多種生態係同時並存
第45個變化 部落格影響圈的力量
第46個變化 看不見的顧客社群
第47個變化 新商業手法──部落格觀察
第六章 管理將産生的變化
管理「其他公司的智慧」與「顧客的智慧」勢在必行
第48個變化 由資料管理邁嚮知識管理
第49個變化 由價格服務迴歸知識服務
第50個變化 知識管理由內嚮外延伸
第51個變化 整閤異業種智慧的新企業型態
第52個變化 開放式的異業種聯盟
第53個變化 藉助顧客智慧的企業將創造市場
第54個變化 市場行銷將成為曆史名詞
第55個變化 二十一世紀的管理是群眾智慧管理
第七章 知識社會將産生的變化
知識社會中的知識價值將消失殆盡
第56個變化 消失中的知識價值
第57個變化 「見多識廣」將不再是贊美
第58個變化 轉眼之間落伍的知識
第59個變化 無法用語言錶達的智慧更加重要
第60個變化 隻靠專業資格無法勝齣
第61個變化 知識勞動者的沒落
第62個變化 活躍的人纔與被需要的人纔
第八章 資本主義將産生的變化
相較於「利潤」策略,「收獲」策略更形重要
第63個變化 知識資本的涵義持續進化
第64個變化 知識資本不再是萬靈丹
第65個變化 不斷流動的人纔
第66個變化 五種企業資本
第67個變化 收獲重於利潤
第68個變化 無形的收獲加速收獲遞增
第69個變化 人性化網絡策略
第70個變化 與顧客共鳴的智慧
最終章 經濟原理將産生的變化
「日本的時代」即將揭幕
第71個變化 自發性經濟逐漸擴大
第72個變化 古老的「贈與經濟」捲土重來
第73個變化 貨幣經濟與自發性經濟漸漸融閤
第74個變化 迴歸日本型資本主義
第75個變化 日本的時代即將展開
未來的瞬息變化
「Web2.0革命」將徹底改變資本主義。
應該有人會質疑這樣的論述感到吧?
「所謂Web2.0革命,不就是資訊革命嗎?實在很難想像光是一個資訊革命就能徹底改變資本主義。」
有這種想法的人,想必是受到現在世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辭匯影響。
這個辭匯就是「IT革命」。
「IT」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簡稱,意即「資訊技術」。因此,「IT革命」顧名思義就是「資訊技術的革命」。
於是,對於本書開宗明義的論述感到疑惑的人,或許會有以下的想法:
「我不認為單純的技術革命,能徹底改變資本主義。」
可是,希望大傢不要忽略瞭重要的一點。
「資訊革命」並不是「資訊技術」的革命。
所謂的「資訊革命」,是「資訊之理想狀態」的革命。
世界上的「資訊」是如何産生、如何傳遞、如何分享、如何編輯、如何活用的?「資訊革命」就是徹底改變上述「應有狀態」的革命。
如果不能理解這個觀點,就無從瞭解「資訊革命」的本質。
反之,若能想通這一點,就能看見「資訊革命」的本質。
「資訊革命為什麼」會改變整個龐大的「資本主義」體係?
各位讀者應該看齣端倪瞭吧!
看到這裏,也許仍然有人心存疑惑。那麼,我就以「資訊革命」中最先進的「Web2.0革命」為例,介紹它將帶來的變化。
請看以下的「十二項變化」。
今後,「Web2.0革命」即將造成以下的改變:
社會各角落將上演劇烈的「權力轉移」
市場中「生産者」與「消費者」之間的區隔逐漸消失
消費利用企業進行「商品開發」
消費者決定價格,進行「市場行銷」
企業必須提供「採購支援」,而非一味地「強迫促銷」
必須為顧客介紹「競爭商品」或「異業種商品」
商業的本質不再是「提供商品」,而是「生活型態提案」
即使創造齣「好的商品」也會滯銷的時代已經來臨
管理「其他公司的智慧」與「顧客智慧」變得勢在必行
知識社會中的「知識」價值將逐漸消失
相較於「利潤」策略,「收獲」策略更形重要
「貨幣經濟」與「自發性經濟」漸漸融閤
讀者看完上述「十二項變化」,對於「徹底改變資本主義」的涵義或許已略知一二。
換言之,「Web2.0革命」首先會使目前的「資訊革命」産生大幅度的進化。
接著,「資訊革命」的進化將陸續使「市場」、「消費者」、「企業」、「商業」、「商品」、「服務」、「策略」、「管理」、「知識」、「資本」等被稱為「資本主義基本要素」的環節一一産生進化。
然而,這隻不過是一個「序麯」而已。
今後將被「Web2.0革命」改變的,不隻是「資本主義」。
接下來,它將徹底改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本質。
結果會導緻什麼樣的變化呢?
我們的「工作方式」與「生活方式」,都將産生重大改變。
今後,「Web2.0革命」將陸續改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型態,資本主義的一切,以及企業、市場及社會的風貌。結果,人們的工作與生活方式也將隨之徹底改變。
以往我們對於工作或生活的「常識」將淪為陳腐八股,世上會産生無以計數的「新常識」。
那麼,今後會産生什麼變化呢?
就讓我們趕快進入正題吧!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洞察事物本質、預見未來走嚮的書籍情有獨鍾。 《下一秒,優勢還在嗎? ─保住未來競爭力的9大趨勢》這個書名,就準確地抓住瞭我當下最迫切的焦慮——競爭力的持續性問題。在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裏,“優勢”二字似乎成瞭一件易碎品,稍有不慎便可能煙消雲散。我希望這本書能不僅僅停留在對現象的描述,而是能深入挖掘導緻這些趨勢産生的根本原因,並且能夠提供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我尤其關注的是,作者是如何將抽象的“未來競爭力”具體化為可操作的“9大趨勢”的?這其中是否包含瞭對技術、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個維度的綜閤考量?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豐富的案例分析,用生動的事例來佐證其觀點,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這些趨勢對我們個人職業生涯的影響。 同時,我也希望作者能夠傳遞一種積極的、賦能的心態,而不是製造恐慌。畢竟,瞭解趨勢的目的在於更好地把握未來,而不是被未來的不確定性所壓垮。這本書應該是一盞指引方嚮的明燈,為那些在迷霧中摸索前行的人們提供方嚮和信心。我期望它能讓我對未來的發展有更清晰的認知,並願意為之做齣相應的調整和準備。
评分這本書名《下一秒,優勢還在嗎? ─保住未來競爭力的9大趨勢》,光是看到就讓人心頭一緊,仿佛置身於一場瞬息萬變的賽跑之中。我最近一直在思考,自己所處的行業,或者說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究竟還能保持多久的“優勢”?那些曾經引以為傲的技能、經驗,在這個飛速迭代的時代,是否已經開始貶值?翻開這本書,我期待的不僅僅是羅列幾個“未來趨勢”,而是能真正觸及到驅動這些趨勢的深層邏輯,以及最重要的——作為個體,我們該如何去理解、去適應、去甚至引領這些變化,而不是被動地被時代裹挾。我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深刻而又不失溫度的方式,剖析那些正在重塑我們工作、生活乃至整個社會格局的宏觀力量。比如,當談到“下一秒”時,這不僅僅是對時間流逝的感知,更是一種對不確定性的警覺。在信息爆炸、技術革新的浪潮下,昨天的“最優解”可能就是今天的“劣勢”,這種恐慌感是真實存在的。因此,這本書的價值,在於能否為讀者提供一套係統性的思考框架,幫助我們建立起更具韌性的思維模式,從而在變化中找到新的立足點。我相信,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趨勢”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生存”和“發展”的指南,它需要能激發讀者主動思考,而不是僅僅被動接受信息。
评分對於《下一秒,優勢還在嗎? ─保住未來競爭力的9大趨勢》這樣的書名,我的第一反應是實用性和前瞻性。在這個信息爆炸、變化極快的時代,如何保持競爭力是一個每個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尤其是那些已經積纍瞭一定經驗和資源的人,更會擔心“優勢”的保質期。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法論,而不僅僅是泛泛而談的理論。 我對“9大趨勢”這個具體數字很感興趣,這錶明作者經過瞭深入的梳理和提煉,具有一定的係統性。 我期待書中能夠對每一個趨勢進行詳細的解讀,分析其背後的驅動因素,以及它將如何影響我們的工作和生活。 最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告訴我,麵對這些趨勢,我們應該如何調整自己的策略,如何去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如何去重塑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從而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我相信,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幫助讀者建立起一種“持續進化”的思維模式,讓我們能夠積極主動地去適應變化,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命運的安排。
评分讀到《下一秒,優勢還在嗎? ─保住未來競爭力的9大趨勢》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很多畫麵: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企業,如今卻在市場的洪流中掙紮;那些曾經被視為“金飯碗”的職業,如今卻麵臨著被人工智能取代的風險。 這讓我深刻地意識到,原地踏步就等於退步,固守成規隻會加速被淘汰。 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個“預警係統”,它提醒我,必須時刻保持警惕,不斷審視自己的“優勢”是否還在。 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提煉齣那“9大趨勢”的?它們是否具有普遍性,能夠適用於不同行業、不同領域? 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瞭解這些趨勢的內在邏輯和發展方嚮。 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行動指南”,告訴我作為一名普通的工作者,應該如何去培養和提升自己的“未來競爭力”。 是學習新的技能?是調整心態?還是拓展人脈? 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啓發,讓我不再對未來感到迷茫和無措,而是能夠主動地去擁抱變化,抓住機遇,在下一秒,依然擁有自己的優勢。
评分《下一秒,優勢還在嗎? ─保住未來競爭力的9大趨勢》這個書名,精準地擊中瞭現代人內心深處的焦慮。 我自己就時常感到,昨天還被認為是“獨門絕技”的東西,今天可能就已經被更高效、更廉價的方案所取代。 這種不確定性帶來的壓力,讓我迫切地想知道,究竟是什麼在驅動著這些變化,又有哪些是我們可以把握的“未來趨勢”。 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在於它能否為我提供一個清晰的“雷達”,讓我能夠捕捉到那些即將到來的風暴,並提前做好準備。 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淺齣地分析這“9大趨勢”,不僅僅是羅列它們,更要解釋清楚它們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我們所處的環境的。 另外,我更關心的是,在這些大趨勢之下,作為個體,我們應該如何去定位自己,如何去發展那些真正具有長期價值的技能和能力。 這本書如果能給我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建議,讓我能夠將“趨勢”轉化為“機遇”,那將是我最希望看到的。 我期待它能成為我應對未來挑戰的一份重要參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