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为庆祝族群关系与文化研究所创立十週年暨创所人乔健国家讲座教授七秩华诞,于2005年4月举行「族群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出版此论文集。
十年前,乔健先生到东华大学创立了当时唯一以族群研究为主之研究所,强调以人类学为主,结合社会学、心理学跨领域研究取向,十年来均秉持此一方针来拓展族群相关之研究。面对世界日益复杂的族群议题,四十余位来自海内外杰出的学者云集东华大学,发表论文并交换研究经验与心得。本次会议共有主题演讲三场,分别请到李亦园院士与金耀基院士讲述乔先生的学术贡献,山西大学行龙副校长则介绍乔先生在其故乡山西省所做的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上的贡献,另有近三十篇论文发表与一场综合座谈,会后经客观评审选出二十二篇论文编入此一论文集;相信此集足以展示当前对族群与社会之最新研究趋势。
作者简介
吴天泰
现职:国立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研究所专任教授
学历: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人类学系哲学博士
经历:国立东华大学教授兼族群关系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暨民族文化学系系主任
学术专长:文化人类学、教育人类学、原住民教育
专研族群:阿美族、原住民学童与教师、妇女研究
着作:《族群与社会》
《教育人类学》
《原住民教育概论》
族群与社会研究的先驱--乔健 李亦园
人类学作为一种志业:乔健教授学术生涯四十年 金耀基
乔健先生的乡土关怀与我的赤桥情结 行龙
原住民自助文化研究的时代意义:东华族群所的文化实践 吴天泰、姜明义
族群结构简论 徐杰舜
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 马戎
潘光旦先生的民族史研究和他的《民族史料汇编》 潘乃谷
文化史三题 王铭铭
台湾三民乡沙阿鲁阿族的族群现象 谢继昌
宜兰泰雅族的社会变迁与痛风症的出现 宋光宇
整合型社区原住民学前教育实验方案之建构 范丽娟
泉州回民的穆林认同 范可
广西京族跨国身分认同:试谈中国边界跨境民族研究 张兆和
新疆维汉民族关系的初步调查与分析 杨圣敏
粟特人的长安 孙福喜
从多元磨合到整合一体:贺州民族关系研究 徐桂兰
动盪中的客家族群与族群意识:粤东地区潮客村落的比较研究 周大鸣
宗族的重构与祭祀空间:以闽北剧头村祖先祭祀与民间信仰为中心 麻国庆
中国西部人文资源与西部民间文化的再生产:艺术人类学视角 方李莉
解严后台湾文化的重构与再创造:由双元观点论省籍情结解决之道 莫寄屏、林美容
美国华人新移民与华人社会 曾少聪
怀旧与身分认同:原居民与香港人 陈蒨
观光发展与地方认同:一个新文化地理学的理论初探 陈毅峰
从捷克境内的德语社群论语言认同问题 林莳慧
读罢《族群与社会》,我脑海中涌现出的第一个词就是“韧性”。作者在书中描绘了不同族群在面对历史的洪流和社会的变迁时,所展现出的惊人适应能力和顽强生命力。从古代的迁徙和征服,到现代的全球化和身份重塑,族群始终在动态中演变,并不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分析族群内部凝聚力形成时的细腻笔触。他不仅仅强调了共享的文化、语言或历史,更着重于个体在集体认同中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心理需求,以及这种需求如何驱动人们形成社群、互助合作。书中关于族群迁移及其带来的社会冲击的章节,也让我对那些被迫或主动背井离乡的人们有了更深的同情和理解。作者并没有将他们简单地描绘成“受害者”,而是展现了他们在新的环境中如何克服困难、建立新的联系、甚至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这种对族群韧性的深刻洞察,让我看到了人类群体在复杂环境中生存和繁衍的强大力量,也让我对未来的社会发展充满了希望,相信即便是面对挑战,人类也总能找到前行的道路。
评分初读《族群与社会》,我原本以为会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论著,没想到它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力度,直击社会运作的核心问题。作者在书中对“族群”的定义和分类进行了深入而严谨的探讨,这部分内容虽然学术性较强,但作者的逻辑清晰,论证有力,使得原本可能令人生畏的理论变得易于理解。他不仅仅停留于对族群特征的描述,更进一步深入挖掘了族群作为一种社会构建(social construct)的本质,揭示了族群认同是如何被历史、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塑造和重塑的。我特别被书中关于“他者化”(othering)的章节所震撼。作者通过分析历史上的歧视现象和当代社会中依然存在的偏见,深刻地揭示了族群之间的权力关系是如何导致某些群体被边缘化甚至污名化的。这种分析让我意识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某些观念,可能就源于这种“他者化”的思维模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简单地指出现有问题,而是提供了一个理解问题的深度框架。它让我不再满足于表面的观察,而是开始思考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去审视那些不被看见的角落。我发现,一旦掌握了作者提供的分析工具,再去看待社会新闻、历史事件,甚至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些现象,都会有了全然不同的解读角度,充满了洞察力。
评分这本《族群与社会》简直是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一直以来,我对社会学类的书籍总觉得有些枯燥,要么是晦涩难懂的理论,要么就是枯燥的历史陈述。但这本书的切入点真的太棒了。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一堆概念,而是从最贴近我们生活的“族群”这个概念入手,细致地剖析了不同族群是如何形成、如何互动、又如何在社会结构中扮演角色的。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不同族群的历史演变时,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在给我讲故事,让我能够感同身受地理解那些曾经发生的冲突、融合与变迁。书中穿插的案例分析也极其生动,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学术例子,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现实意义。比如,在探讨族群身份认同的形成时,作者通过一个社区的案例,详细描绘了新移民如何在新环境中建立归属感,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喜悦。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不禁开始反思自己身边的社群,我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被“族群”这个概念所影响的呢?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亲切,没有过多复杂的学术术语,即使是没有社会学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阅读,并且能够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应该成为高中历史或社会课的必读书目,它能够帮助年轻一代更早地建立起对多元社会和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这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评分《族群与社会》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豁然开朗”。我一直以来对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感到困惑,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矛盾和冲突,为什么有些群体能迅速融入主流,而有些群体却似乎永远被排斥在外。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解开了许多疑团。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族群边界是如何形成和维持的,以及这些边界又是如何受到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化的。我特别被书中关于“象征性族群”(symbolic ethnicity)的讨论所吸引。它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会选择性地强调自己的族群身份,并将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来表达,而这种表达又不一定涉及深层的社会联系。这种微妙的心理和社会机制,让我对许多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书中关于族群同质化和异质化的分析,也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我开始意识到,我们所认为的“同质”的群体,内部其实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看似“异质”的群体,又可能在某些层面有着共同的诉求和经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引人入胜,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和贴切的比喻,将复杂的概念解释得浅显易懂。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学的朋友进行深入的交流,让我既增长了知识,又获得了许多思考的灵感。
评分《族群与社会》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全新的维度去审视我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作者以一种近乎显微镜般的细致,揭示了族群这一概念在构建社会秩序、塑造个体经历方面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我特别对书中关于族群流动性和边界模糊性的论述印象深刻。过去,我总觉得族群的划分是固定的,是泾渭分明的。但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族群的边界其实是非常灵活的,并且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例如,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个体可能同时拥有多个族群身份,并且这些身份在不同场合会以不同的方式被强调。这种流动性使得“族群”这个概念更加动态和复杂,也更贴近现实。作者的分析视角非常宏观,但他同时又不失微观的细腻,通过大量的个案研究,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族群关系如何在日常生活、教育、就业、政治参与等各个层面发挥作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一种理解社会的方式,更鼓励读者去批判性地思考,去质疑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社会划分和权力结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更加多元化,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社会现象背后的复杂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