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针对华人世界的十大面向,说明其断裂观点,并且于后提出超越之趋势,供身为华人与关心华人社会的读者思考。由「断裂」的概念作为华人世界的讨论基点,而要敉平社会的断裂,抚平华人的不确定感与不安定感,寻求「第三条路」是最佳的方法与对策;由第三条道路以解决华人世界各种层面的断裂。
「第三条路」是指人们原有的思考结构之外的想法,也是解构、差异、非同一性的、不一致的、消遥、真正的自由和可以超越在整齐与不整齐之外的道路。第三条路是在解构、差异之后,达到真正彻底的建构,即是自我可真正的启蒙,达成自主性,享受人生终极的生命权。
第三条路就是跨越台海之路,第三条路就是就是跨越统独之路,第三条路就是跨越蓝绿之路,第三条路就是跨越左右之路,第三条路就是跨越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之路,第三条路就是跨越悲情与民族主义之路。
第三条路不是第三势力的建构,而是一条超越之路,是一条务实、有希望、给人民希望与幸福快乐的道路。
作者简介
欧崇敬
任教于南华大学,专攻哲学、未来学、趋势学、策略学、美学、创意思想及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曾任职于出版社总编辑、社长、商业杂志总编辑、总监、顾问,并曾任教于华人第一所未来学研究所之未来学研究方法课程。
二○○一年更创作了《未来学方法论》,为一九六○年未来学学科成立于美国以来之第一本方法论着作。此外,并于二○○六年与多位学者共同创立南方华人学派。
相关着作
《暗处里.他们.牠们》、《超越哲学论》、《超越形而上学与自觉层次》、《文化本源中的知识传统》、《城邦社会文字史论》、《从结构人类学到考古知识学》、《中国科学之认知基础》、《中国的科学理论与科学原理》、《来自圣国》、《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中国的知识论史观》、《浑沌之知的构造》、《我把读书变简单了》、《解构的中国知识型理论分析》、《世界的图像与构造》、《未来学方法论》、《从结构解构到超解构》、《中国哲学史.上古篇》、《中国哲学史.先秦卷》、《中国哲学史.两汉魏晋南北卷》、《中国哲学史?大乘禅佛教哲学卷》、《中国哲学史?宋元明清的新儒学与实学卷》、《中国哲学史.存有学方法论卷》、《中国哲学的脉络构造理论分析》、《中国的后形而上与境界层次哲学.二十一世纪中国存有学创造》、《后后现代的中国存有学——后解构与后差异的中国哲学导论》、《灵魂学——新世纪的灵魂百科》、《台湾小说史导论卷》等三十种以上专着出版,并有论文百余篇。
经历
南京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客座研究员、广州中山大学客座研究员、厦门大学客座研究员、黑龙江大学客座教授、山东大学客座教授、安徽大学客座教授等。
现职
任教南华大学,并为南华大学世界禅学研究中心主任、中日思想研究中心主任、世界中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南方华人学派执行长、南华华人学派趋势未来与策略学研究中心主任
第一章 华人为何总是无法走到第三条路?∕27
1.世界改变,华人觉醒,二元对立逐渐消解 29
2.进入后现代,权威崩解,华人第三条路出现 31
3.知识崇高地位消失,伟人、名人来自各方神圣 32
4.只要市场认可,你就是大师 33
5.人大都受困于自我建造的真理中 35
6.从城市文明、人民意识,观察第三条路 36
7.雅俗界线消失,新公民社会到来 38
8.冲破规范藩篱,真诚面对诱惑、权力、欲望 40
9.庄子与「新禅宗」也建构着后后现代公民社会 41
10.政策若无法符应后现代,就找不到第三条路 43
11.社群营造应是差异的,非建立共同的公民意识 45
12.改造心灵的新启蒙,是寻找第三条路的第一步 46
13.国家的重要性,在第三条路世界中逐渐减弱 49
14.国家机器崩溃,人们又回到城邦时代 51
15.国家权力已无法维护公民或社群的普遍利益 52
16.统独?蓝绿?两岸?都是未觉醒的旧争论 53
17.国家主义是二元对立的温床,第三条路的阻碍 55
18.新世界公民概念是与全球化和社群化连结的 56
19.全球化经济型态,进入后后现代的新启蒙 58
20.「共识」从不存在,只是差异总是被压制在统一或同一的脚下 59
第二章 华人世界的断裂命运及其超越趋势∕61
21.历史更迭,形成断裂的华人历史观 62
22.驳杂多国风格的都市文化,造成空间的断裂感 63
23.潜在意识的不安定,使华人努力追寻安定 64
24.超越过去,才能跨越断裂的世界 67
25.第三条路之华人命运的超越趋势 68
第三章 华人世界的政治断裂及其超越趋势∕73
26.整个亚洲恐怕没有一个台湾的复杂度高! 74
27.华人的国家意识不断改变 75
28.近一百年中,两次重大的政治巨变 76
29.一九四九年,台湾彻底断裂的开始 78
30.统治基层具有精神恐慌、政治压力感 79
31.我惹不起你,但是转身要走,就撞着你了 80
32.台湾将因政治立场,而造成人口分布的断裂 82
33.台湾因政治断裂而造成语言断裂 83
34.脆弱的政治关系,随时改变意志 84
35.政治断裂,造成人民不幸福、不快乐、不安适 86
36.华人世界因为政治的斗争,而缺乏了人性关怀 87
37.人民心里充满崎岖,潜在着各种不安全感 89
38.政治的治理方式,造成族群断裂的伤口越大 91
39.爱国情结、英雄主义的断裂追寻 92
40.第三条路之政治断裂的超越趋势 93
第四章 华人世界的城市断裂及其超越趋势∕105
41.每个城市的符号都随时间、空间改变而变动 106
42.道德断裂,人际关系也随之断裂 107
43.断裂的华人文化,使得华人仍像处于殖民状态 108
44.先进国家早开始重塑城市记忆,回味旧时代 120
45.第三条路之城市断裂的超越趋势 124
第五章 华人世界的社会结构断裂及其超越趋势∕133
46.隐性阶级制度,决定人固有的生活场域及命运 134
47.华人社会总有一台锄草机,暴力锄平每一根草 136
48.女人的地位被打压,至今仍有余毒 137
49.全世界唯一男女平等的地方或许是中国 138
50.历经五十年,两岸婚丧喜庆意识、仪式大不同 140
51.社会结构不该是一辈子、永恆不变的命定 142
52.社会结构需要超越,要用普世价值观之 144
53.投入社会服务,才能破解社会差距与结构 146
54.华人世界的区位需要定位、重整 147
55.全台动员,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位子 149
56.第三条路之社会结构的超越趋势 151
透过城市文明去建构一个新启蒙的公民社会 151
社会教育服务和社会救济应加速启动 153
学界要自觉并超越媒体控制 154
第六章 华人世界的族群断裂及其超越趋势∕157
57.政治纷争,多族共处,造成断裂、分群的主因 158
58.政权更迭,外省、本省轮流领导族群命运 160
59.闽南族群的抬头:有钱是大爷 164
60.台湾岛上人民不应用语言、族群意识来区分 165
61.客家人弥补断裂的方式就是和主流合作 168
62.第三条路之族群断裂超越趋势 169
第七章 华人世界的经济断裂及其超越趋势∕177
63.经济、物资差距大,民心不平,社会无法和谐 178
64.华人资本主义与中产阶级带来兴盛却充满危机 180
65.中国的兴起「不会」打垮全世界的中产阶级 181
66.财富重要,还是幸福、快乐、环境生态重要! 184
67.中国要崛起,会不会葬送掉未来华人的理想? 185
68.经济兴盛,伴随资源、生态危机与断裂 187
69.儒家化的资本主义模式,是无效的 190
70.外资进入,大城市的土地和房地产飙涨 192
71.华人无法主控社会,而被企业家掌控了 193
72.资源配置不当,八掌溪事件将一次次重演 195
73.第三条路之华人经济断裂的超越趋势 197
第八章 华人世界的文学断裂及其超越趋势∕205
74.台湾乡土文学与外省怀乡文学 206
75.文艺政策与当权意识造成文学的断裂 210
76.文学写作技巧、语言使用不同,产生分裂 210
77.怀乡文学结合强烈的非现实性、幻想主义 214
78.日语和汉语使用习性的断裂 217
79.武侠小说世界的断裂 219
80.选举文化影响城乡文学、文化意象的断裂 221
81.人性所产生的非现实性的需求欲望结构 224
82.第三条路之文学断裂的超越趋势 225
第九章 华人世界的文明与美感断裂及其超越趋势∕231
83.连续的历史,却处处显现文明的断裂 232
84.消息的畅通性,使权力难以专断化 233
85.数位化工具,改变整个人类文明与文化机构 234
86.科技整合,连结每一个生活与文明活动 236
87.科技、文明汰换速度措手不及、毫不留情 237
88.过度发展后,走向反璞归真的艺术 238
89.真实、虚幻成为一线之隔 241
90.社会价值影响审美机制 242
91.审美断裂,欲望、艺术、消费表现也随之不同 243
92.第三条路之文明与美感断裂的超越趋势 245
第十章 华人世界的生死关怀、命运断裂感及其超越趋势∕251
93.意识形态的战争,造成华人生命的漂泊感 252
94.利己、现实是华人断裂的原因 254
95.台、港、中的生死观与命运观同源不同型 256
96.国家集体意识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257
97.第三条路之生死关怀、命运断裂的超越趋势 259
跨越断裂,迈向未来,是唯一的解决之道 260
华人要取得幸福的代价提高 261
第十一章 华人未来世界的断裂及其超越趋势∕265
98.科技创造出新经济形式 206
99.建构一个跨越华人断裂世界的新数位联盟 268
100.人工智慧跨越知识的局限 269
101.数位化带来华人世界的透明化 271
102.跨越断裂要更大的超越的统合 273
103.国家意识淡化,能减少断裂感 275
104.华人军事、地理区域体系需要重整和改变 278
105.政治人物的尊荣性下降 280
106.第三条路之华人未来世界断裂的超越趋势 282
当我看到《华人的第三条条路:断裂的华人世界之超越趋势》这个书名时,立刻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和探索的冲动。我一直关注着华人世界的变迁,特别是其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身份认同和发展路径。书名中的“第三条路”让我联想到,作者是否在试图打破西方式的二元思维,为华人社会探索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这条路,会不会是融合了东方智慧与西方现代性的产物?它是否能解决华人社会内部长期存在的矛盾,比如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不公,或是文化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断裂的华人世界”这个概念,更是让我浮想联翩,它可能指代着两岸三地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差异,也可能指向华人社会内部代际之间、地域之间、甚至思想观念上的隔阂。那么,作者又将如何找到连接这些“断裂”的桥梁,并实现“超越趋势”?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对这些“断裂”进行细致的解构,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超越”方案。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性的思考,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华人社会所处的复杂局面,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华人的第三条路:断裂的华人世界之超越趋势》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对于华人社会未来发展轨迹的关注。我一直在思考,在日益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中,华人社群该如何确立自己的独特地位,并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第三条路”的提法,让我立刻联想到,作者是否在探讨一种区别于纯粹自由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新的发展模式,抑或是对现有政治治理模式的创新性思考?这种“第三条路”,会不会是华人社会在保留自身文化精髓的同时,又能有效吸收和融合全球先进理念的产物?而“断裂的华人世界”则让我想到,华人社会内部可能存在的各种挑战,包括政治体制的差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文化认同的多元化等。作者将如何分析这些“断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超越趋势”的可能?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例如,在科技创新、文化输出、社会凝聚力建设等方面,是否有独特的“华人智慧”可以发挥作用?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如何在这种“断裂”中寻找新的连接点,并最终引领华人社会走向一个更加繁荣和稳定的未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前所未有的思考角度。
评分读到一本关于“第三条路”的中文著作,我的第一反应是它可能会探讨西方政治语境中,介于左翼与右翼之间的第三种治理模式,并试图将其本土化。我期待书中能深入分析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看是否真的存在一条“第三条路”,能够既不照搬西方模式,又能摆脱僵化的传统思维。这本书会不会讨论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平衡?在日益加速的全球化进程中,华人世界如何在全球格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书中可能涉及的“断裂”概念,是否指代着两岸三地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隔阂,又或是华人社会内部代际之间的价值观差异?而“超越趋势”则更让我好奇,作者是否在预判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为华人社会指明一条超越既有困境的出路?如果这本书真的能做到这一点,那它将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可能是一份引领方向的社会宣言。我会特别关注书中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比如某个国家或地区在推行某些政策时遇到的挑战与机遇,以及这些案例能否为我们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同时,我也希望作者在论述过程中,能够展现出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不回避敏感话题,而是以一种建设性的方式去探讨,这样才能真正激发读者的思考,也才能让这本书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评分拿到这本《华人的第三条路:断裂的华人世界之超越趋势》,我的脑海中立刻闪现出许多关于华人身份认同和未来走向的思索。我一直觉得,在现代世界,华人社会面临着一个独特的十字路口,既要继承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又要拥抱日新月异的科技与思想。这本书的标题精准地抓住了这种复杂性。“第三条路”的提法,让我猜测作者可能是在尝试构建一种既非完全西化,也非固守传统的、具有华人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它会不会是关于如何整合儒家思想的精华与现代民主、法治理念的结合?或者是探讨一种更具包容性和弹性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解决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等现实问题?而“断裂的华人世界”则让我联想到可能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比如政治体制的分歧,以及文化输出和认同的挑战。那么,这本书又将如何“超越趋势”?是指引领一种新的思潮,还是预测并应对即将到来的全球性变革?我期待书中能有对具体历史事件或社会现象的深度剖析,通过这些案例来论证其核心观点,并且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对于我来说,一本好的社会科学著作,不仅要能提出问题,更要能启发思考,提供前进的方向。
评分这本《华人的第三条路:断裂的华人世界之超越趋势》的题目,着实勾起了我极大的阅读兴趣。我一直在思考,在全球化浪潮和东西方文化碰撞的背景下,华人社群该如何定位自身,又该往何处去?“第三条路”的字眼,在我看来,暗示着一种对现有二元对立思维的超越,可能是对现有政治经济模式的批判性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更具创新性和适应性的发展路径。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华人文化的核心价值,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断裂的华人世界”这个说法,让我联想到华人社群内部可能存在的各种隔阂,无论是地理上的,还是思想上的,亦或是代际之间的。作者将如何剖析这些“断裂”,并提出“超越趋势”的可能?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有说服力的分析,而不是空泛的理论。例如,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治理、文化传承等领域,是否存在一些独特的“华人模式”?而“超越趋势”又是否意味着能够预见并引领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华人社会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更主动的地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洞见,帮助我理解当下华人世界所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