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和意志是培养健全人格、实践人生价值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然而这两个研究主题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也使得「情意教育」成为教育学术研究中尚待开发的领域。有识学者均知情意教育的重要,但在探索过程中,常发现其内涵复杂、范围广阔,不易找到研究焦点。后山一群长期关心情意教育的学者发现,由消极的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正面情绪可作为情意教育研究的焦点,因此决定以「情绪转化」展开一场内容丰富的学术飨宴。
作者简介
崔光宙
现职:国立东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
李岗
现职: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唐淑华
现职:国立东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
林烘煜
现职:国立东华大学临床与谘商心理学系副教授
饶见维
现职:国立东华大学课程设计与潜能开发学系教授
刘志如
现职:国立东华大学临床与谘商心理学系副教授
姜元御
现职:慈济大学人类发展学系助理教授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对“正向心理学”的解读方式。它没有停留在那些陈词滥调的“保持积极”上,而是深入挖掘了积极心理学的科学依据和实际应用。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心流体验”的部分,作者通过大量研究和个人体验,生动地解释了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到一项活动中时,时间仿佛静止,烦恼烟消云散的那种状态。他不仅仅是描述了这种状态,更重要的是,他提供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读者去发现和创造属于自己的心流时刻。我尝试着书里提到的几种方法,比如在做家务时,有意识地专注于每一个动作的细节,感受食材的质地、水流的温度,竟然真的比以前更有趣,也更能让我放松下来。更让我意外的是,书里还讨论了“感恩”的力量,但不是简单地让你写感恩日记,而是通过一些心理学实验和故事,说明感恩是如何激活我们大脑中与快乐相关的区域,如何改变我们对事物的认知。这让我明白,正向心理学并非是虚无缥缈的“自我安慰”,而是有科学支撑的、能够切实提升幸福感的工具。它让我对“快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简单地追求表面的快乐,而是学会了如何从根本上构建内心的富足。
评分我最近翻阅的一本书,虽然没直接讲“情绪转化”,但它在“正向心理学”的应用上,给了我很多意想不到的启发。书里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探讨“意义感”对个人幸福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讲“找到人生目标”那么简单,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和研究,揭示了“意义感”是如何在面对挑战时,赋予我们强大的韧性和坚持下去的动力。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利他行为”和“贡献感”的章节所吸引。作者通过科学实验表明,当我们为他人付出,或者为某个更大的目标贡献力量时,我们内心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会得到极大的提升,甚至能够有效缓解孤独感和焦虑感。这本书没有给我直接的“如何保持积极”的指导,但它让我深刻地理解了,积极的情绪往往源自于一种更深层次的满足感和价值感。通过这本书,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更多“贡献”的机会,即使是很小的帮助,也让我感到内心的充实和喜悦。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正向心理学,是建立在对生活有深刻理解和积极投入的基础之上的。
评分我最近读到一本让人眼前一亮的书,虽然名字听起来有点学术,但读起来却意外地充满生活气息和启发性。这本书没有直接给我“情绪转化”的秘籍,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案例,让我看到了情绪的多种可能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对“逆境中的美学”的探讨,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在面对困难时,如何从苦难中提炼出一种独特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高级”的美感。这不像是什么心灵鸡汤,而是一种对人性深层力量的挖掘。比如,作者举了一个关于一位艺术家在身体残疾后,如何通过调整创作方式,反而找到了更具爆发力和感染力的表达,那段描述让我反复品味,甚至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小挫折时,都会不自觉地想起那个场景,感觉自己的心态也跟着开阔了一些。它没有直接教我“如何转化负面情绪”,但它让我明白,即使在最不理想的状态下,也可能存在着一种意想不到的价值和美。这种通过“看见”和“理解”来间接影响心态的方式,比任何直接的指导都来得更深刻,也更持久。它更像是一次关于“看见”的训练,训练我用一种更宽广、更艺术的视角去审视自身的情绪体验,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为情绪的流动开辟了新的通道。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真的非常迷人,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穿梭于情绪的各个角落,但不是那种刻板的讲解,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艺术气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反复出现了一个概念,即“情绪的共振”。作者用非常生动的比喻,比如音乐中的和声、舞蹈中的韵律,来阐述情绪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会与我们的环境、他人,甚至我们自身的身体产生某种奇妙的呼应。读到这里,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有时候看到一些美好的画面,会感到莫名的感动;或者听到一首悲伤的旋律,会不自觉地跟着黯然神伤。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与世界是如此地相互连接,我们的情绪也并非是个人的“小世界”。这本书没有给我直接提供“如何调整情绪”的指令,但它通过对这种“共振”现象的深刻剖析,让我更愿意去观察和感受周围的世界,去理解那些与我情绪产生关联的事物,从而更自然地调整自己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模式,这种方式非常巧妙,让我觉得仿佛是在进行一场温和的自我发现之旅。
评分这本书在“美学”和“心理学”的结合上,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我之前以为“美学”更多的是关于艺术欣赏,而“心理学”则是关于情绪管理,但这本书却将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它们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审美体验与情绪调节”的讨论,作者通过分析不同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文学)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揭示了美学体验的治愈力量。它让我明白,欣赏一幅画,聆听一首曲子,甚至只是欣赏夕阳的美景,都能成为一种有效的“情绪解压”方式。书里并没有直接告诉我“当你感到焦虑时,就去欣赏XX画作”,而是通过大量的艺术作品分析和心理学研究,让我自己去体会那种“沉浸于美”所带来的平静和愉悦。这种方式更加注重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而不是被动接受。我发现,当我真正投入地去欣赏一段音乐时,内心确实会变得更加宁静,原本纠结的事情似乎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这让我对“美”有了新的认识,它不仅是视觉或听觉的享受,更是滋养心灵、平衡情绪的良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