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治疗》所谈的,都是有关组织一个团体与进行团体心理治疗时,一些很要紧的原则和技巧。第一章首先界定团体心理治疗,对其运用范围、临床相关事务、治疗效能以及其独具的特性做一个综述。第二章则注重于那些会影响团体心理治疗成效的治疗因子,并强调会影响这些因子的一些力量。
其他几章则分别描述如何成立一个团体、如何解决团体治疗中一些常见的问题,并讨论到一些能够增进团体工作的重要心理治疗技巧。最后,作者讨论到两种在临床上常用到的特定化(有特定对象的)团体,也就是住院病患团体与门诊病患团体。
译者简介
邓惠泉
学历:国立阳明大学医学系毕
经历:台北市立疗养院成人精神科副主任
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淡水长青医院主治医师
汤华盛
现任: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松德院区精神科主治医师
学历:中国医药学院医学系毕
经历:台北市立疗养院成人精神科副主任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精神科观察员
台北市立疗养院社区精神科主任
中华民国团体心理治疗学会理事
第一章 什么是团体心理治疗
第二章 哪些因素让团体心理治疗发挥疗效?
第三章 为心理治疗团体奠定基础
第四章 创建一个心理治疗团体
第五章 解决团体心理治疗中常见的问题
第六章 团体心理治疗者的技巧
第七章 住院病患团体
第八章 门诊病患团体
第九章 结 论
这本书的内容确实让我受益匪浅,虽然我原本是抱着了解基础理论的心态来翻阅的,但它所展现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在论述各个团体治疗模型的形成和演变时,不仅仅是罗列概念,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学派的核心思想、治疗目标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例如,在介绍认知行为团体治疗时,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识别和修正个体在团体中的负面自动思维,进而影响其情绪和行为。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示了这些理论是如何在真实的治疗情境中落地生根的。每一个案例都仿佛一堂生动的实操课,让我看到了团体动力如何在治疗师的引导下,成为推动个体成长的催化剂。书中对治疗师的角色和技巧的阐述也十分到位,包括如何建立信任、管理冲突、促进共情等,这些都是我作为一名初学者迫切需要掌握的。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构建了一个扎实的理论框架,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让我对团体心理治疗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也更有信心去探索和实践。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我之前对团体心理治疗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比较表层的“大家坐在一起聊聊天”的阶段。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它背后深厚的理论支撑、精妙的操作技巧以及巨大的临床价值。作者在讲解一些核心概念时,用了非常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语言,让我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例如,在描述“团体凝聚力”时,作者将其比作“团体中的一股无形的力量”,能够将成员连接在一起,并促进他们共同成长,这个比喻非常贴切。书中还花了很大篇幅介绍如何应对团体中的“阻抗”和“冲突”,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实用的内容,因为在实际工作中,这些都是绕不开的难题。作者提供的策略和建议,既有理论依据,又接地气,让我觉得很有启发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团体心理治疗的信心倍增,也更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在这个领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方向。
评分这次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意外的惊喜!我本来对“二版”这个字眼并没有太在意,以为只是小修小补。但读进去之后才发现,它简直是脱胎换骨,内容更新和深化得太厉害了。尤其是关于团体动力学部分,作者不再是简单地罗列弗洛伊德、沙利文等经典理论,而是巧妙地将这些早期思想与当代研究成果结合起来,比如引入了依恋理论在团体中的应用,以及神经科学如何解释团体中的共情和互动。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团体治疗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团体领袖”这个角色的探讨,它不再是单一的权威形象,而是更强调治疗师的“存在感”、“共情性”以及如何“赋权”给团体成员,让成员也能在团体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书中的一些图表和模型也设计得非常直观,将复杂的理论关系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这对于我这样需要视觉化学习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团体治疗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而是形成了一个有机、立体的体系。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实用性让我惊叹不已。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团体过程”的细致分析,从最初的形成阶段到工作阶段,再到结束阶段,作者都对成员和治疗师的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提供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例如,在介绍“治疗性因素”时,书中详细列举了诸如“学习模仿”、“信息传递”、“希望的注入”等多种因素,并解释了它们在不同阶段如何发挥作用。这让我对团体治疗的内在机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经过验证的练习和技巧,这些内容都非常具有操作性,我可以直接运用到我的临床实践中。例如,关于如何引导成员进行“自我表露”和“相互反馈”的技巧,书中的讲解非常具体,并附带了示范性的对话。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杰作,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团体心理治疗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编排和内容逻辑简直是完美!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序渐进地引导我深入了解团体心理治疗的各个方面。从最初的团体心理治疗概论,到不同治疗模型的详细阐述,再到具体的干预技术和评估方法,每一个章节都衔接得天衣无缝。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不同理论模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批判性思维。它不是简单地介绍A模型好还是B模型好,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模型适用的情境、优缺点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并鼓励读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整合运用。书中还特别强调了文化敏感性在团体治疗中的重要性,这在很多同类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作者通过大量的讨论和案例,让我认识到,在进行团体治疗时,必须充分考虑成员的文化背景、价值观以及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才能真正做到有效和尊重。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独立思考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