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文化理论这个复杂的领域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作者史密斯以平衡的角度,广泛地回顾当代的文化理论,涵盖的范围包括二十世纪文化理论主要的思想家和概念。作者探讨的领域包括符号互动论、结构主义和心理分析等等,而主要的思想家像傅科、布尔迪厄、哈伯玛斯和季登斯也都胪列在讨论的范围内。作者在各章之中特别设计了摘要、特定思想家的个人小传,以及延伸阅读书目,通书并且提供了大量的前后交互参照,以方便学生熟悉这个领域。本书适合所有对于文化与社会的理论性研究有兴趣的学生和学者。
作者简介
菲力普‧史密斯(Philip Smith)
史密斯是澳洲昆士兰大学(University of Queensland)社会学与人类学系的高级讲师。他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取得博士学位,着有《视觉研究》 (Researching the Visual, 2000),编有《新美国文化社会学》(The New American Cultural Sociology, 1998)以及《剑桥涂尔干指南》(Cambridge Companion to Durkheim, 尚未出版)等书。
译者简介
林宗德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系毕,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硕士
序言:关于本书
谢词
绪论 何谓文化?何谓文化理论?
第一章 古典社会理论中的文化概念
第二章 派深思着作有关文化与社会整合
第三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视文化为意识型态
第四章 符号互动论、现象学与俗民方法论:文化为行动
第五章 涂尔干学派:仪式、分类与神圣事物
第六章 结构主义与符号学式的文化分析
第七章 后结构转向
第八章 文化、结构与能动性:三种综合尝试
第九章 英国文化研究
第十章 文化的生产与接受
第十一章 文化为文本:叙事与诠释学
第十二章 文化与自我:精神分析取径
第十三章 对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性的文化分析
第十四章
索引
这本书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完全颠覆了我对“文化理论”这个概念的刻板印象。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艰涩论述的学术专著,读起来会像是在啃一本厚重的字典,枯燥且令人望而生畏。然而,打开它之后,我发现这完全是一场思维的盛宴。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流畅的笔触,将那些原本可能令人头疼的概念,比如符号学、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理论等等,变得如此清晰易懂,甚至还带有一丝趣味性。他不是简单地罗列理论家的名字和他们的核心观点,而是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导游,带领我们漫步在文化理论的各个“景点”,从宏观的社会结构到微观的个体解读,都一一细致讲解,并且善于用生活化的例子来印证抽象的理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意识形态”的章节,它不再是冷冰冰的政治口号,而是化身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空气”,悄悄地塑造着我们的认知和行为,这种解读让我豁然开朗,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许多观念。这本书没有给我带来任何不适,反而让我觉得,原来学习这些“高深”的理论,也可以是一件如此令人愉悦和富有启发的事情。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感觉,更像是一次深入的社会学调查,而非单纯的理论梳理。作者非常巧妙地将抽象的文化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现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没有停留在对文本的解读,而是将理论作为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剖析了诸如大众媒体、流行文化、身份认同、消费主义等一系列我们身边司空见惯的现象。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分析广告和时尚背后的文化逻辑时,那种鞭辟入里的揭示。我一直以为广告只是简单的商品推销,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它背后隐藏着多么庞大的符号系统和意识形态运作。作者通过对具体案例的细致分析,展示了理论如何帮助我们“看穿”表象,理解隐藏在事物背后的深层含义。而且,他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讲解,而是引导我去思考这些理论对我们个体和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我们如何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让这本书充满了现实的穿透力,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生活的温度。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是一绝,完全不是我曾经读过的任何一本理论入门书籍的风格。它没有那种一本正经、居高临下的教导感,反倒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你耳边低语,分享他对文化现象的深刻洞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解释某些复杂理论时的类比和隐喻,那些生动的比喻就像一道道闪电,瞬间照亮了我脑海中原本模糊的区域。例如,在阐述“他者”的概念时,他并没有直接引用那些学院派的枯燥定义,而是通过讲述一个我们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略带排斥感的陌生人,来具象化这个理论,让我瞬间get到了核心。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自己置于一个“无所不知”的至高点,而是坦诚地展示了文化理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争议、分歧,甚至是一些自我批判。他鼓励读者保持批判性思维,不要盲目接受任何一种理论,而是要学会整合、辨析,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解。这种开放式的探讨,让我觉得自己在和作者一起进行一场智力探险,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拥有了一个新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这个五彩斑斓却又充满张力的文化世界。
评分这本书在给我带来知识的同时,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思维训练。我之前对文化理论的理解,大多停留在“知道有这么回事”,但具体是什么,以及有什么用,则是一片模糊。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是简单地把知识“喂”给我,而是通过各种引导性的提问、开放性的讨论,鼓励我主动去思考、去辨析。我常常在读到某个理论点时,会被作者提出的问题所触动,然后停下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对照,去思考“我”是怎么看的。这种参与式的阅读,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在和作者一起构建对文化现象的理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不同理论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辩证”的视角。他不会轻易地否定某个理论,而是会指出其局限性,并与其他理论进行对比,让我们看到一个理论的全貌,以及它在不同语境下的适用性。这种训练让我明白,理解文化理论,不只是要记住几个名词,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一种分析和解读世界的方法。
评分阅读体验上的差异性可以说是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我之前读过的很多文化理论书籍,往往在结构上会显得有些生硬,像是按照学科门类或者理论发展时间线来划分章节,读起来容易产生断层感。但这本书完全不同,它更注重以一种“主题式”或者“问题导向”的方式来展开,每一章似乎都围绕着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展开,然后层层深入,调动出相关的理论资源来解释。比如,它可能会从一个有趣的社会现象出发,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出相关的理论,再到另一个现象,又引入新的理论。这种流畅的过渡和丰富的联结,让我觉得整个阅读过程如同在探索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而不是在走一条笔直的、单调的道路。而且,作者在选择的案例和讨论的问题上,也充满了时代感和现实关照,很多内容都触及了当下社会的热点和争议,读起来让我觉得既有启发性,又觉得亲切。这种“有机生长”的叙事方式,让我欲罢不能,总是想知道下一页会带来怎样的惊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