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什么?二十世纪以前,它关心的对象为文学、艺术与思想,二十世纪后期,它关心的对象转变为重视人与人群两者的存在与互动关系,包括生命与生活,突显出人之为人的意义与价值。
本书所讨论的「文化研究」是西方人对其历史命运的一种反思。受资讯传播无远弗届的影响,及全球化的冲击之下,它已成为全球人类行动与行为的依循,因此了解西方文化是刻不容缓之事。本文将本于西方历史进展,循西方认知三个过程:逻辑思考、科学方法、文化研究等面向,就学者所论进行论述。
全书分为两篇,上篇对文化的理路及其言说做一梳理,从历史、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生产等角度说明西方文化的特性;下篇则就六○年代之后西方文化研究,依国别之不同,分别叙述,包括英国的「伯明翰大学文化研究中心」(又称为「新左派」)、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法国的「后现代主义学说」、美国的「多元文化」等。论及现代文化,除了介绍现代文化的理路之外,亦对当前流行的论题做一简述,包括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学生次文化、女性文化、网路文化,希望让读者体认到现代的趋势,获得较具体的概念。
作者简介
林立树
现职:辅仁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学历:淡江大学美国研究所法学博士
辅仁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
经历:辅仁大学进修部历史系系主任
着作:《美国通史》
《世界文明史》(上)
《世界文明史》(下)
《高中历史——世界文化篇》
《高职历史——世界文化篇》
《近代西方文明史》(合着)
《司徒雷登调解国共冲突的理论与实践》
《美国文化史》
《现代思潮——西方文化研究之通路》
上篇 文化研究的通路
第一章 从历史发展探讨文化
第一节 史学
第二节 历史变迁
第二章 从宗教探讨文化
第一节 犹太教
第二节 基督教
第三章 从哲学探讨文化
第一节 哲学方法
第二节 哲学对象
第四章 从社会学探讨文化
第一节 实证社会学、诠释社会学
第二节 多元时期
第三节 综合时期
第五章 从人类学探讨文化
第一节 古典进化论
第二节 功能学派、心理学派、社会学派
第三节 功能派、新进化论、结构人类学
第四节 象征人类学、诠释人类学、结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派
第六章 从心理学探讨文化
第一节 分析心理学
第二节 行为心理学
第七章 从经济生产探讨文化
第一节 马克思
第二节 新马克思学派学者
下篇 当代文化的研究
第一章 当代文化研究的起源
第二章 文本与论述
第一节 德国
第二节 英国「当代文化研究」学派
第三节 法国文化
第四节 美国当代文化
第三章 当代文化的论题
第一节 大众文化
第二节 消费文化
第三节 学生次文化
第四节 女性文化
第五节 网路文化
第四章 结 论
附录
年鑑派史学
结构主义
「意识型态」的历史地位
现象学与存在主义
对「后现代」概念的反思
大众文化的左派:文化工业与文化再生产
消费文化的反思
这本书我还没来得及细看,只是随意翻了几页。但从我粗略的浏览来看,感觉它提供了一个相当宏大的视野,似乎试图勾勒出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个发展脉络。我注意到其中提到了启蒙运动,这无疑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块基石,很多后来的思潮都或多或少地与之有联系。如果这本书能深入剖析启蒙运动的核心理念,比如理性主义、人文主义,以及它们如何挑战传统的宗教和权威,那将非常有价值。我特别希望它能探讨启蒙思想在不同领域,比如政治哲学、社会理论,甚至是艺术和文学上的具体体现。比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如何影响法国大革命的?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又对后来的德国哲学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如果作者能够清晰地梳理这些思想之间的传承与演变,并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我相信这本书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入门读物,帮助我们理解现代西方社会的根基。当然,我也期待它能跳出简单的概念介绍,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细致的分析,让我们感受到这些思想的生命力。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研究之通路”这个副标题吸引了。这似乎暗示着它不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方法论的指引。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西方文化研究的“门道”。我期待它能够清晰地梳理出研究西方思想的几个重要维度,比如历史的维度、哲学美学的维度、以及社会学的维度。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了解启蒙运动是理解现代西方社会的历史起点;而理解存在主义、现象学等哲学思潮,则是把握其精神内核;同时,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社会学分析,又能帮助我们理解其运行机制。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这样一种多角度、立体化的研究框架,那将非常有益。我特别想知道,在作者看来,哪些是理解西方现代思潮最核心、最不可或缺的“通路”?有没有一些研究方法上的建议,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去探索和学习?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清晰的方向感,而不是仅仅罗列一些概念。
评分我一直对西方社会思想史上的那些“大人物”及其他们提出的“主义”感到好奇,尤其是那些对现代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这本书的题目就给了我这样的预期。我希望它能深入浅出地介绍一些重要的思想家,比如福柯,他关于权力、知识和话语的理论,我觉得非常具有颠覆性。如果书中能详细讲解他如何分析现代社会中的监视、规训以及知识的生产机制,那我一定会非常着迷。再者,像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虽然听起来有些抽象,但其对语言、文本和意义的重新审视,对我们理解信息爆炸时代的知识传播非常有帮助。我希望作者能用清晰的语言,结合具体的例子,来阐释这些复杂的理论。此外,我也想了解一下,这些思潮是如何在学术界和社会层面产生相互影响和论战的。比如,女性主义思潮是如何与后结构主义思潮相互激发的?批判理论又是如何回应实证主义的?如果这本书能描绘出这样一幅思想交锋的图景,那对我来说将是莫大的收获。
评分这本书的名称让我立刻联想到我一直以来对西方思想的模糊印象,总觉得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难以梳理清楚。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地图”,让我能够在这个复杂的思想海洋中找到自己的航向。我期待它能够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出发,介绍那些塑造了西方现代性的关键性“思潮”。比如,我很好奇,人文主义思潮是如何在文艺复兴时期兴起,并对后来的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产生影响的。再比如,我希望了解“现代性”本身是如何被定义和解构的?存在主义和尼采的哲学,是否是对此的一种回应?如果这本书能够将这些不同的思潮,按照时间顺序或者逻辑关系,进行有序的介绍,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那将非常有价值。我尤其希望能看到,这些思潮如何在西方艺术、文学、电影等文化产品中得到体现,因为我更偏爱通过具体的文化作品来理解抽象的思想。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听起来就很有分量,“现代思潮”和“西方文化研究”,这让我联想到一些非常深刻的学术探讨。我比较关心的是,这本书会不会涉及那些影响我们当下认知和行为的“现代性”议题。比如说,个体主义的兴起,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强调,以及这种思潮背后有哪些哲学家的贡献?又或者,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城市化进程,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我希望作者能对这些宏大的历史进程进行梳理,并从中提炼出关键的“思潮”来。更进一步,如果能探讨这些思潮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变异和适应,比如东方文化如何回应西方现代性,那将是极具启发性的。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出现一些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讨论,毕竟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但又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概念。它如何挑战现代性的宏大叙事?它对身份认同、权力结构,甚至我们对真理的理解产生了怎样的冲击?如果这本书能够就此展开深入的辨析,那无疑会极大地拓展我的思维边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