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Lynne A. DeSpelder 及Albert L. Strickland 合着的The Last Dance: Encountering Death and Dying一书,为死亡学领域最佳图书,亦为美国死亡教育与辅导学会(Association for Dea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ADEC)证照考试指定用书之一。死亡研究其实是一种探索,也是个人自我发现旅程的一部分。本书为死亡以及濒死的研究提供全面且可理解的介绍。
死亡研究是跨学科的,因此,来自医学、人类学、社会科学的资讯都可以在内文中找到。本书内容丰富,讨论议题范围相当广泛,中译本依章节内容性质分为《死亡教育》与《生命教育--生死学取向》两本书。关于探讨死亡态度改变之趋势、跨文化和历史的死亡观点、临终仪式、人生不同阶段死亡事件及来世等章节,编为《死亡教育》,而有关探讨健康照护体系、与致命性疾病共存、失落经验、自杀、现代世界中生命的风险等章节,编为《生命教育--生死学取向》。
译者简介
黄雅文
学历: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院保健学博士
经历:台北教育大学生命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詹淑媚
学历:台北教育大学生命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所硕士
赖贞娇
学历:台北教育大学生命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所硕士
钟美慧
学历:台北教育大学生命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所硕士
经历:前得荣基金会生命教育组长
许薰文
学历:政治大学英语系
林泰石
学历:台北教育大学生命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所硕士
洪申发
学历:台湾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硕士
经历:国立台北教育大学生命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所专案人员
林郇珍
学历:国立台北教育大学生命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所硕士
启幕
第一章 面对死亡的态度:改变的趋势
第二章 死亡的学习:社会文化的影响力量
第三章 跨文化和历史的死亡观点
第四章 临终仪式:葬仪和肉体的安置
第五章 死亡之于儿童和青少年的生命
第六章 成年期的死亡事件
第七章 濒死和来世
第八章 前方之路:个人和社会的选择
落幕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立刻打开它,而是把它放在了床头柜上,每天醒来都能看见。它的名字直白而有力,似乎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引人去探究它背后隐藏的含义。我一直觉得,生活中有些东西,我们越是回避,反而越是让我们感到不安。而这本书,恰恰似乎是在鼓励我们去正视那些我们常常选择性忽略的方面。我不太确定作者会用怎样的方式来展开论述,是带着一种哲学思辨的深度,还是一种文学创作的细腻?我更希望它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一种平静而充满智慧的语言,带领读者进行一次关于生命本质的探索。我期待它能提供给我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些关于“终点”的课题,并且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到一种更加从容的生活态度。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充电”,一次对内在世界的深入审视。
评分我最近在书架上发现了一本封面设计颇具艺术感的书,书名虽然有些令人不安,但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却深深吸引了我。我一直认为,伟大的书籍往往敢于触碰人类经验中最深刻、最普遍的议题,即便它们有时会让我们感到不适。生命中的某些篇章,虽然我们竭力想去规避,却又构成了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就像是一场静默的邀请,邀请我审视那些隐藏在日常表象下的真实。我并非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我相信,真正的乐观源于对生命全貌的理解,包括其不可避免的起落。我期望这本书能以一种富有洞察力且不失温度的方式,引导我去思考,去感受,去理解那些关于存在、关于告别、关于传承的复杂情感。我尚未深入阅读,但它已经在我心中激起了涟漪,让我开始期待一场与自己心灵的深度对话。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引发思考的书籍情有独钟,哪怕它们描绘的世界并不总是阳光明媚。这本书的书名,初初看到时,确实会让人心头一紧,仿佛触碰到某种禁忌。但越是这样,我越觉得它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似乎更容易沉浸在眼前的生活,而忽略了生命的长河中那个终将汇聚的彼岸。我常常在想,我们是否真的准备好了?准备好面对失去,准备好与告别和解?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在喧嚣的城市里,为我点亮了一盏幽静的灯。它不是那种大声疾呼的告诫,而是带着一种温和的审视,邀请我们一同去探索那些被我们小心翼翼藏起来的情绪和观念。我期待它能以一种不煽情、不夸张的方式,带领我深入地理解生命的脆弱与珍贵,以及在有限的时光里,如何活出更加深刻的意义。它或许会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连接,以及那些生命中真正值得留存的东西。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书的时候,心情是有点复杂的。它的名字太过直接,以至于让我产生了某种程度的抗拒。我不是那种喜欢谈论沉重话题的人,平时也更倾向于阅读轻松愉快的读物。但是,生活有时就是会抛给你一些你无法回避的现实,让你不得不去面对。我猜想,这本书就是试图以一种更为理性、更为深入的方式,来探讨这些我们通常避而不谈的议题。它可能不会提供什么心灵鸡汤,反而会带给我们一种直面现实的勇气。我尤其好奇作者将如何处理这个敏感的题材,是带着一种悲悯的情怀,还是以一种冷静的观察者的姿态?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我更希望从中获得一种理解,而不是被过度的情绪所裹挟。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些恐惧和疑问,然后,在一种平和的氛围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我还没有开始翻阅,但已经隐隐期待着它能带给我某种程度的释然。
评分最近偶然间翻到一本定价不菲的书,封面设计简洁,只有一个深沉的标题,但却激起了我内心深处莫名的好奇。我不是那种对人生终极意义有太多执念的人,但总觉得生活中总有些议题被刻意忽略,或者被用一种过于轻飘飘的方式带过,以至于我们面对时往往措手不及。这本书似乎就是试图触碰那个我们不太愿意正视的角落。我拿到它的时候,并没有抱着“一定要从中获得什么觉醒”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种“好吧,让我看看人们是怎么谈论这个话题的”的心态。书本的纸质触感很好,拿到手里有沉甸甸的分量,这让我觉得作者在内容上也应该投入了相当的心血。我喜欢那种有质感的东西,无论是文字还是实物,都能传递出一种认真对待的态度。我猜想,这本书大概率不会提供什么“神奇的解决方案”或者“让你瞬间顿悟的秘籍”,它更可能像一个平静的引导者,带领读者进行一场内省的旅程。我还在犹豫是否要立刻开始阅读,毕竟,有时候,等待本身也是一种充满期待的仪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