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工作」是质性研究方法里最广泛被应用的社会科学重要的研究方法,然而田野到底是什么?本书是有关田野研究方法的着作,由中研院、暨大、交大、清华、中央和东华等十一位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对田野经验的反思,也是台湾第一本书写田野经验的合集。每一章都是各个作者做田野研究的经验和反省。本书揭露知识生产的后台,一窥研究者如何蒐集资料、获致研究论点、写成学术论文。书中含括的「田野地」从台湾、东南亚到大洋洲,研究课题丰富多元,从法律与地方制度、移民网络、台商策略、社区运动、转宗经验、命名政治、民间宗教、地景与历史观、到舞蹈与身体经验。
这本书不是田野指南或者技术手册,「田野的技艺」不只是技术,也不侷限于田野当下,而是透过自我、研究与知识建构的三者共构,形成的学术实践。深刻的田野不只是自外的「工作」,田野转化了研究者对知识、对世界和对自我的认识,也是自我追寻与成长的历程。田野的技艺是一门艺术,要细细品味,才能心领神会。
依笔划顺序
王宏仁
暨南国际大学东南亚研究所
林秀幸
交通大学客家学院人文社会学系
林开忠
暨南国际大学东南亚研究所
邱韵芳
暨南国际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容邵武
暨南国际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张雯勤
中央研究院亚太区域研究专题中心
庄雅仲
交通大学客家学院人文社会学系
郭佩宜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赵绮芳
东华大学民族文化系
顾坤惠
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龚宜君
暨南国际大学东南亚研究所
第一部刚到田野就跌一跤
1.田野中的地雷:我的砂拉越经验
2.遇见田野,遇见官僚体制
第二部从田野甘尴尴尬尬--文化包袱到问话体悟
3.我不是「白人」:一个人类学家的难题
4.不是穿绿色制服的都是军人:田野想像的落差
5.交错与反照的身影:竹富岛民、女儿与我
第三部田野非常政治
6.政治的人类学,人类学的政治:田野工作的道德想像
7.「危险」的人类学家
8.后台故事:做田野与写文章
9.从排湾族的命名谈起:田野关系的建立与政治
第四部田野和生命的协奏曲
10.经验、情感与人类学的诠释:我与花莲Truku人
11.田野意向与祖先的凝视
读完《田野的技艺:自我、研究与知识建构》的开头部分,我被作者那种极具感染力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它没有开篇就抛出一堆理论框架,而是以一种近乎散文的笔调,娓娓道来研究者在进入“田野”时的心路历程。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初涉研究领域的年轻学者,带着满腔的热情和些许的忐忑,小心翼翼地踏入一个陌生的社区。他如何克服语言的障碍,如何打破身份的隔阂,如何在每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交谈中捕捉到深藏的意义,这些细节被描绘得生动而细腻。作者似乎在强调,研究并非是冷酷的解剖,而更像是一种充满温度的陪伴与对话。他将“自我”置于研究的核心位置,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而是以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一个真诚的倾听者。这种“技艺”体现在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应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意外和挫折,如何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保持开放的心态。我特别喜欢作者提到的一些小插曲,它们真实地展现了研究的非线性、充满偶然性的特质,也让我看到了研究者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找到方向,如何在困惑中逐渐清晰。
评分《田野的技艺:自我、研究与知识建构》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它对“知识建构”这一概念的重新定义。以往我接触到的很多关于知识的讨论,往往侧重于知识的分类、体系化,甚至是知识的传播和应用。但这本书,却将目光投向了知识产生的源头,那个充满泥土芬芳的“田野”。作者认为,知识并非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某个权威机构单方面颁布的真理,而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在互动中,在共同的实践中,一点一滴构建起来的。这种构建,既包含了研究者对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解释,也包含了研究对象对自身经验的反思和表达。我看到了“技艺”在这里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它是一种对话的艺术,一种共情的桥梁,一种能够连接不同认知世界的工具。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示了研究者如何从细微之处着眼,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不寻常的意义,如何将零散的信息编织成有逻辑的叙事。这种知识建构的过程,是动态的,是流动的,是充满了创造性的。它让我反思,我们平时所习以为常的“知识”,是否也曾经过这样一番“田野”的淬炼?
评分《田野的技艺:自我、研究与知识建构》这本书,让我对“研究”这一行为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我脑海中那个刻板的、实验室里的、充满冰冷仪器和复杂公式的场景。作者用充满生命力的语言,将研究描绘成一种深入生活、扎根实践的“技艺”。我仿佛看到一位探险家,带着好奇和敬畏,深入未知之地,用双脚丈量土地,用双手触摸现实,用耳朵倾听故事。书中关于“知识建构”的论述,更是颠覆了我过去的一些认知。它告诉我们,知识并非是固定不变的真理,而是通过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互动,通过持续的观察、反思和对话而不断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充满了不确定性,也充满了创造的可能。作者强调“自我”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性,不是作为评判者,而是作为参与者,以一种开放、谦卑的态度去拥抱田野中的一切。这种“技艺”,是一种与世界建立深度连接的能力,是一种在复杂性中寻找意义的智慧。它让我思考,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是否也蕴含着无数未被发掘的“田野”,等待着我们去实践这种“技艺”,去建构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事物本质的著作情有独钟,而《田野的技艺:自我、研究与知识建构》无疑就是这样一本。它所探讨的“自我”与“研究”之间的辩证关系,让我耳目一新。过去,我总觉得研究应该追求绝对的客观,研究者的个人情感和经历应该被排除在外,以免影响判断。然而,这本书却提出,恰恰是研究者独特的“自我”,才能成为进入“田野”的最佳入口。作者没有回避研究者在田野中可能产生的个人困扰、情感波动,甚至是对研究对象的依恋或排斥,反而鼓励将这些“杂质”视为研究的一部分,去理解和反思它们是如何影响自己的观察和解读的。这种“技艺”,是一种自我觉察的修炼,是一种对自身局限性的深刻认知。通过这种方式,研究者才能更加真诚地面对研究对象,才能更敏锐地捕捉到那些被“客观”眼镜所忽略的细微之处。这本书让我明白,最深刻的理解,往往来自于最真切的体验,而这种体验,离不开一个鲜活、有血有肉的“自我”。
评分初拿到《田野的技艺:自我、研究与知识建构》这本书,我最先吸引的是它书名中那份质朴而充满力量的意象。总觉得“田野”代表着真实、鲜活、未经雕琢的世界,而“技艺”则暗示着一种精湛、内化的实践。这不禁让我联想到那些在田间地头辛勤耕耘的农夫,他们不仅掌握着播种、施肥、收割的技巧,更潜移默化地理解着土地的脾气、节气的规律,他们的知识并非来自书本,而是源自日复一日的观察、体验与反思。这本书的书名,似乎预示着一种回归本源的研究态度,一种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实践深度融合的渴望。我期待它能带领我走进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知识生成现场,让我看到研究者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洞见,而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数据和公式。它会如何探讨“自我”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研究者的个人经历、情感、价值判断,是否会成为连接理论与现实的关键桥梁?这种“技艺”,是否也包含着一种与对象建立深刻连接的能力,一种超越客观抽离的同理心?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探寻作者对于这些问题的独特解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