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着过去两、三百年间,以西方为主而逐步扩散至全球的最重大的几种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基本教义、女性主义、生态主义——为主轴,详论各种主义对近现代、现代乃至后现代的挑战、刺激与回应。其间除剖析各种主义的缘起、流程、生成、演变、近况和对社会的型塑、对世界的冲击之外,也在结论中比较其优劣得失。最重要的是各种主义之间的辩证互动、牵连重叠,以及它们与资本主义和极权主义(法西斯主义、纳粹主义、共产主义)之磨合争竞,都成为析评的焦点。
在西方有关各种主义的引介与析评,多以文集的方式呈现,亦即由多位学者,各就所专攻的主义执笔,而汇聚成一综合性的论丛。与此相反,仅由一位作者游走于各种主义之间,而贯串成书者比较少见。本书作者参酌上述两种着述方式之后,基本上採用专书的形式,兼参考众论文集的优点,而使本书在同类华文着作中有其综合与创新的特色。
作者洪鎌德出生于台湾新竹,为台湾、中国、星、马、澳等地着名的马克思学专家,也是致力哲学与社会科学教研之知名学者。出版之专书已逾四十部,涉猎项目众多,既深且广。
作者简介
洪鎌德,出生台湾新竹,台大政治系学士,维也纳大学政治学博士。曾任教慕尼黑大学、南洋大学、新加坡大学。担任北大、复旦、厦门、人民大学等中国七所大学客座、荣誉、顾问教授。哈佛、加大(柏克莱)、伦敦政经学院等访问学人。现任台湾大学教授,并在淡江、辅仁、东吴兼课,着有《西方马克思主义》(2004)、《法律社会学》(2001)、《人的解放——21世纪马克思学说新探》(2000)、《当代政治经济学》(1999)、《从韦伯看马克思——现代两大思想家的对垒》(1999)、《21世纪社会学》(1998)、《社会学说与政治理论——当代尖端思想之介绍》(1998二版)、《马克思社会学说之析评》(1997)、《人文思想与现代社会》(2000二版)、《马克思》(1997)、《新加坡学》(1994)、《跨世纪马克思主义》(1996)、《新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社会学》(1995二版)、《传统与反叛——青年马克思思想的探索》(1997四版)、《马克思与社会学》(1983)、《世界政治新论》(1997)等。近两年又完成《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基本教义》、《女性主义》一连串析述当代主义之作品。共着有华文、英文、德文专书近四十部,学术论文三百余篇。
我是一个对现代社会思潮和文化变迁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平时喜欢关注那些能够解释当下现象,或者对未来趋势进行预测的书籍。这本书的书名,虽然很简洁,但却给我一种强烈的时代感,仿佛它能够捕捉到我们这个时代最前沿的脉搏。我通常会优先选择那些由有声望的学者或者思想家撰写的作品,因为他们往往能够提供更具深度和前瞻性的见解。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是一种极简主义的风格,没有过多的装饰,只有干净的留白和醒目的标题,这种设计往往暗示着内容上会更加聚焦和精炼。我喜欢那种能够在我阅读过程中不断提出新问题,然后又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提供解答的书,而不是那些早早就能猜到结局的故事。对于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够带来一些关于“当代”的全新定义,或许是关于我们如何理解正在发生的巨变,亦或是关于我们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中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睿智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之中,去探寻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规律和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引人注目,那种深邃的蓝色基调,搭配着抽象的金色线条,在书架上几乎能瞬间抓住眼球。我最初是被它的视觉冲击力所吸引,然后才好奇地翻开。拿到手的那一刻,就觉得它有着一种沉甸甸的质感,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廉价的滑腻,而是带着一丝温润的哑光。我喜欢在午后,泡上一杯热茶,沐浴着阳光,静静地捧着一本书。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就是这样的感觉——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触觉和视觉的享受。我尤其喜欢它的版式设计,字号大小适中,行间距也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有时候,一本好书,光是捧在手里,都能感受到一种安宁和力量。这本书的装帧细节,比如书脊的压痕,内页的印刷清晰度,都显示出了出版方的用心。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书籍有一定“颜控”属性的读者来说,这样的细节处理,是构成阅读体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期待着它能够带来一场心灵的涤荡,或者是一次知识的启迪,即便我还不确定具体的内容,但单凭这份美好的初印象,就已经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
评分我是一个对艺术史和哲学思考有着双重偏好的读者。我常常在艺术作品中寻找哲学的痕迹,也在哲学理论中体会艺术的魅力。这本书的封面,给我一种非常抽象和意象化的感觉,它不像是一些写实风格的书籍那样直接点明主题,而是留下了一片广阔的想象空间。我喜欢那种需要读者主动去解读和思考的书,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和乐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探讨一些关于现代艺术的本质,或者是在当代语境下,哲学思想的新演变。我通常会关注那些在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著作,因为它们往往经过了严谨的论证和反复的推敲。这本书的书名,虽然没有直接提及艺术或哲学,但“当代主义”这个词语本身就带有某种时代性和观念性,这让我觉得它有可能触及到一些跨学科的议题。我期待着它能在我阅读时,激发出我内心深处的共鸣,让我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在这个时代中,人类的思想和创造力是如何得以体现的。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书店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发现了这本书。当时我正在寻找一些关于历史进程中那些被忽略的细节的资料,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我的好奇心就被勾了起来。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从封面上那一抹略带沧桑的复古色调,以及书名本身所带有的某种哲学意味,我隐约觉得它可能触及了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我通常会选择那些在论述上比较严谨,同时又能引发思考的书籍,因为我不太喜欢那些过于浅显或者只是煽情的读物。这本书的厚度看起来适中,既不会让人望而却步,又足够支撑起一个相对完整的主题。我注意到它似乎采用了某种特殊的排版方式,字体和字间距的组合,给我一种既古典又现代的视觉感受,这让我对作者的叙事风格产生了初步的想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独特的视角,帮助我理解那些看似零散的历史片段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形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世界的。阅读对我来说,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是一种与作者思想对话的过程,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个能够与我产生共鸣的声音。
评分我对那些能够引发我进行自我反思和探索的书籍有着特别的偏爱。我不太喜欢被动地接受信息,更倾向于那些能够激发我主动思考,甚至挑战我固有观念的作品。这本书的书名,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开放性和包容性,它可能涵盖了非常广泛的议题,也可能指向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我注意到这本书的字体选择和排版,都显得非常考究,没有丝毫的随意感,这让我觉得作者在创作时一定付出了极大的心血。我通常会选择那些篇幅不至于太长,但能在有限的篇幅内传达深刻思想的书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关于如何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以及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的启示。我期待它能够成为我思想旅途中的一盏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让我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是谁,以及我想要成为怎样的人。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可能是一次心灵的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