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动漫画爱好与研究者,作者从日本动画的历史文化与产业发展,结合对于近年来日本动漫画的全球化现象,指出动漫画文本、动漫文化参与者(同好)与生活实践的结合,正是日本动漫画文化发展的根基。本书的出版,真正是面对大众,是会被人拿在手上、看进眼里,而与其对话的一个触媒性的存在,而不只是在物理实体世界、在书架上的一本书。要深入或是改变动漫画位处社会文化的边缘处境,需要论述的力量,相应于此,创作则在实践上提供明确的实绩,这块属于我们的动漫画园地证等待着我们的耕耘!
作者简介:
陈仲伟
清华大学社会学硕士
东海大学社研所博士生,中台医护技术学院通识教育中心兼任讲师。曾任晓明女中动漫社指导老师与中山医学院动漫社外聘顾问,也曾从事同人志创作,目前正于东海大学台湾研究室,举办动漫画文化讲座,并于中台医护技术学院开设动漫画文化相关课程。
用文字表现绘画的是小说、用绘画表现绘画的是插画、用绘画表现文字的是漫画、用文字表现文字的是评论
那么,所谓的创作,重点在选择自己想要说的故事、欲以用来说故事的形式;而不在于去界定文本形式的优劣上。看到手冢治虫的这句话,我这么的想着;同时也想到任何一件创作一定有一部分是朝向于自身,但还有另一部分是朝向于外在世界。作为一本书的作者,总是会期待着自己的书能够为读者所喜爱与引起共鸣,最重要的是希望借此得以能与读者们有着心灵或者是知识上的交流。「会是什么样的人来看这本书呢?」这种想法会不断地浮上心头。有许多漫画家会到书店去看看自己的漫画卖得如何,或是什么样的人会去看他(她)的漫画,就因为这个想法吧!对于手上正拿这本书的您,希望您是喜欢,或者是对动漫画有兴趣的人。
然而,就在台湾的可见动漫画相关书籍来说,这是一本不太一样的书。这是一本「动漫画研究」的书。作为一个动漫迷、也是动漫画研究者的我来说,动漫画一直是理解自我、理解社会与世界的基石。不过以动漫画研究作为终身志业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常常会碰到他人质疑「动漫画研究的正当性」,例如:「动漫画仅仅是一种小孩子的娱乐,有什么好研究的,还不就是那样的东西?」「谈动漫画的学术研究,会不会太严肃了?这样会不会丧失动漫画的的乐趣?」、「漫画评论是否对漫画不但没有帮助(评论不了解作者,还把读者当作笨蛋,认为看漫画是没水准的…),还有可能杀漫画发展!」、「动画跟电影有什么差别?为什么要谈动画?动画的特殊性为何?」作为一个打定主意,这辈子就是要作动漫画研究的人,面对以上诸类的质疑与挑战已是稀松平常(特别因为身为『重度的』同好,还会碰到「因为你喜欢动漫画,所以你的论点一定有浓厚的偏见,只会替动漫画说话。」的说法)。但如果一个人没有办法替他的生命志趣说话,那他的人生岂不苦闷至极?
不过,「因为动漫画对我来说是重要的,同时我也相信动漫画的研究,不管是在理论思维上、或是实务上都有助于动漫画与同好文化。」这样的问话是不容易说清楚的。有时候谈完之后还会有一种莫名的空虚感(经常碰到的喜欢就是喜欢,讨厌的还是讨厌的情形)。那么,这么累所为何?这是因为「我喜欢动漫画。我希望与他人分享我在动漫画中所获得的喜悦。」相信许多同好都会有这样的想法。而且,这样的努力并非徒劳无功,还是有点点滴滴的成果累积并逐渐显露出来。
动漫画吸引我们,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动漫画不只是具有「趣味」、「感动」,另外还有「知识」;这不是说看动漫画有什么教育意义,而是动漫画对我们传达了些「什么」。举例而言,如果料理漫画内毫无知识的实践意涵(料理是什么?怎么作料理?),那料理漫画还会好看吗?还是就只剩下一堆状似贪吃鬼的人大快朵颐,却说不出个所以然?动漫画的乐趣不只是娱乐,有时还是一种探索与对话,一部好的作品可以激发我们的许多想法,让我们体验到不同的生命与思想。
对动漫画进行学术研究、发展论述与评论会不会是对动漫画乐趣的丧失或是扼杀?我想不会。如果动漫画可以传达些什么的话,我愿意将这些什么与更多的不同生命、知识进行交会与对话。事实上,或许我们也得反省,学术研究是不是已经与生活世界脱节?动漫画评论与研究是我们对动漫画的想法与感动,它还可以帮助我们用更多元的观点了解动漫画,但如果说所谓的动漫画研究只是作一些类似于市场调查,看看大家看些什么、买些什么,或是想证明「动漫画有害身心健康」、「动漫画与不良行为、犯罪的关联」的话(而且还说不定预设了答案是「yes」的立场),那引起反感也不难想像,但研究只有这些可能?以日本来说,多样化的论述与研究是刺激动漫画文化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那我们呢?谁敢说要成就一个好的、细致的动漫画、文学或是艺术作品的过程绝对是轻松愉快的?评论与研究的存在就是与动漫画互补的成就,或许带点苦涩,但也有着丰收的甜蜜与喜悦。最重要的是,以现在的台湾来说,我们应该、也必须提出一种由自我的生活世界的认识开始理解自我的研究取向,近年来风行的「生活风格」一词,不只是说消费或是外貌上的装扮,而是「认识我是谁、我要作什么」的途迳。从自我理解开始,我们更会对于整体的社会产生认识,达成互动。这个,也正是台湾的动漫画(迷)文化所疏漏,未去认真面对的。
必须指出,台湾需要对动漫画行深入的研究剖析,不能只停留在「表象」,更要深入到「确立意义」的层面;这是一个重要也是刻不容缓的问题。在日本有许多专门研究动漫画的专家学者与许多大学里都有开设动漫画研究相关的课程,这代表在日本动漫画不仅仅是一个普及的休闲娱乐,还是一个具有高度实践性意涵的公共领域;我们必须说,这可能正是台湾所欠缺的。相应于此,以台湾现有的研究文献而言,动漫画与动漫迷与他们实际在现实中的份量却又是不成比例的。少有人愿意且深入地探讨动漫画意涵与同好的需求与发展。而且一般对动漫画的探讨多半分散在动漫画文本、发展及动漫迷,一直很少有整合性的论述,也少有对动漫画社群的解析;在同好与社会情境也一直有着明显的缺口,并且几乎无人尝试理解与填补。
那么,我们需要一些切入的途迳与方法;今日,我们说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的风潮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人的生活,更是我们无可回避的问题。在全球的诸多议题之中,全球共享的文化是否诞生一直受到注目,但所谓的「文化全球化」一直伴随着文化帝国的阴影。相关的讨论常会与一些传播技术、跨国企业、市场或是文化商品有关。虽然对于全球性文化不见得就是西方文化佔有优势的论述一再出现;但西方文化以外的全球文化、文化传播或是商品有是否能够本土化的问题常常未能有深入的论述与实例。「文化」并不只是指向传播、商品,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实践面向。问题是:我们怎么应对文化全球化对我们生活世界的影响?
相信以日本动漫画的全球化现象作为切入点将会提供我们一个崭新的视野,借此我们可以处理文化全球化与往日我们不断面临到的「动漫画文化侵略」的问题。重要的是,经由日本动漫画全球化研究可让我们一窥日本动漫画的堂奥。本书的第一章将叙述日本动漫画全球化的重要历程事件与探讨其成功的因素,出日本动漫画全球化是在地性的文化实践、配合上全球传播网络的形成以及由「迷的文化」所建构。在第二章则回到日本动画的发展史,剖析日本动漫画全球化的基础是日本动漫画产生了独特的「迷的文化」与公共论述的场域。文本、文化参与者与生活实践的结合正是日本动漫画文化发展的根基。这些动漫画同好们自发性的活动是他们对动漫画的共鸣与认同,也是面对自我存在之展现,更是强而有力的产业支柱。而日本动漫画产业的生产动力则是:「技艺、专业与志业。」
本书最重要的核心「迷的文化」,是日本动漫画的特色,也是其全球化的主要支柱。在第三章将分析日本动漫画在也界各地所受到的批评,从中指出公开论述机制的形成与动漫迷文化对处理这些批判的重要性。
最后,本书也将思考在日本动漫画全球化的现象重要的文化意涵?「日本传统文化的再生、对全球文化的启发、共享的价值。」这三点必须被我们提出。在台湾近年来也一直希望能够发展台湾本土的动漫画产业。那么,这个对台湾动漫画产业的发展有没有办法提供什么贡献?本书将以「迷的文化」与台湾动漫画产业进行对话。
文化全球化所需要的是文化能在各地生根,能产生在地化的本土实践。日本动漫画全球化是在地性、全球传播网络的形成,加上观赏者有强大的动力与日本动漫画进行对话;迷的文化则是集其大成者。相信在全球化时代中,支撑文化扩散与实践不会只是资本与跨国公司;作为文化参与者的一般大众,也是拥有对抗资本,以行动者的身分来来促进文化交流,进而成为文化的生产者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也正是动漫(迷)文化的可能性。
在本书最后一节则是对动漫(迷)文化及其可能性的另一种理解途径,也就是诠释学。经由诠释学的取迳,我们将更能了解同好与动漫间错复的诸关连,与此同时,诠释学对于迷的文化的发展能提供更有力的基础。
作为一个以动漫画为志业的研究者,出版(publishing)并不是出书印刷,而是「面对大众」,同时也是面对自我的生命史。回到动漫画来说;基本上动漫画是一种线性文本,有一个起点,也有一个终点。相应于,人生的历程虽有其线性的部分,但在许许多多的情况里比较像是一个复杂而纠结,没有特定起点也没有终点的意义网络。
在这个意义网络中,有着许多的人共同去编织;一个人的力量是难以有所就的。深受日本职人文化的影响(或许更的词是「感召」也说不定)的我,对于「老师」、「师傅」、「师匠」此类的词有着相当的感触。以个人硕士论文《文化产业全球化的发展模式-以日本动漫画产业为例》作为基础进行修改与增写的本书,最需要感谢的是两位论文指导教授张维安老师与王崇名老师。王崇名老师是我社会学的启蒙恩师,我从王崇名老师那边学到的不只是学术意义上的知识,还有一个知识份子对社会的深切的关怀。在二年多前从进入清华社研开始,更在担任张维安老师的研究助理中学到将理论与研究结合的实务经验;在这过程中,我努力的思索如何将原有的志趣与学术研究作具体的结合。张维安老师不断地强调在思考与写作上「说法」与理论思维的重要性,我想这会是我现在与未来重要的人生基石。
在当时硕论的写作过程里,所上其他老师也与许多宝贵的意见,都对我在写作的思维深度与广度很有帮助,也激发我一些研究上的想像,有的可能无法在本书中提及,但我也着手处理。像李丁赞老师强调的迷的生活实践、公共论述场域;周碧娥老师提到电影与动画的比较、宋文里老师谈的东西方艺术创作的差别、吴介民老师问的社会基础、姚人多老师则是关心这篇论文能不能对台湾、对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产业有所项献,还有吴泉源老师在方法论上的课程上不断强调的核心论証,并提供了我多关于全球化与后殖民科学论述的资料,在后来担任我论文口试委员时,吴泉源老师的问题与建议更让我受益匪浅。另一位口试委员孙治本老师是在「2002年网路与社会研讨会」上因为同场口试发表论文而认识的,孙治本老师对全球化有很深的研究,也对动漫画同好文化有着浓的兴趣,本书的出版更是由孙老师所促成,在此特别致谢。
对于常常向朋友说我是动漫画与学术研究的混血儿的我来说,个人在动画领域上的师匠-洪嘉斌先生,是我从一个爱好漫画的创作者转向动漫画研究与理解生活实践的重要影响者,从高中时期开始,承蒙他的指导与提供的丰富资源打开了我的视野。最重要的是,我们着眼不仅限于动漫画本身,最常处理的焦点是「如何过生活」;作为一个同好,重点不会只有在兴趣上的收获、收藏等等,能将兴趣与生活做最妥善的平与结合这才是最重要之处。「了解动画的人,他的生活必定是丰富、成功的」的想法更是深受他的影响而来。
动漫画是一种生活实践,那么生活环境与实践的互动即为其核心。对于可算是半个「单身寄生族」的我来说,父母提供了我一个可以专注理想、学习的环境;有时还会叫我不要一直唸书,去看看电视或是打打电玩这样的父母,实在是由衷地感谢他们。不过,跟我相处最辛苦可能是我的弟弟吧!我相信,有一个随性霸佔他人生活空间(全部是书、书、书),极度讨厌肉体劳动、会一直叫人跑腿作东作西的哥哥绝对不会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我想,没有比能有这样的生活环境与家人更令人值得高兴的事情了。
这本小书只是一个动漫画(文化)分析的开始,希望本书的出版真正是面对大众,是会被人拿在手上、看进眼里而与其对话的一个触媒性的存在,而不只是物理实体世界、在书架上的一本书。如果说您对动漫画有兴趣的话,欢迎、也希望您一同加入或是建立动漫画的论述或是创作社群。知识、论述与作三者是相辅相成的。要深入或是改变漫画位处社会文化的边缘处境需要论述的力量,相应于此,创作则在实践上提供明确的实绩。这块属于我们的动漫画园地正等待着我们的耕耘!
希望能在动漫之「道」上有缘与您相遇。
这本书的题目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它点出了两个极其具有现实意义的议题:“全球化”的浪潮如何席卷了日本的动画与漫画,以及在此过程中,那些热情的“迷”们是如何构建起一种独特的文化生态。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和分析“全球化”在这个特定领域的表现形式的。是仅仅体现在市场份额的扩大,还是更深入地触及到文化价值观的传播与接受?书中是否会探讨,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人们对于日本动漫的接受程度和理解方式有何不同?这种差异性又是由哪些社会、历史或文化因素所塑造的?而“迷的文化”这个概念,对我来说更是充满了探索的空间。它是否涵盖了粉丝群体内部的组织结构、交流方式,甚至是一种非正式的权力体系?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生动的案例,比如某个热门动漫的粉丝群体是如何形成,他们如何通过线上线下的活动来表达对作品的热爱,以及这种“迷的文化”是如何影响主流文化的?这种由粉丝驱动的文化现象,无疑是当代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缩影,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理解它的窗户。
评分读了这本书的介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熟悉的动漫角色,它们是如何从日本的画稿,一步步变成全球现象的?书中提到的“全球化”让我联想到,这背后一定有着复杂的文化交流和经济运作。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剖析这种“全球化”的,它仅仅是简单的文化输出,还是包含着更深层次的意图?比如,在不同国家,人们对同一部动漫的理解和情感投入是否会有所差异?这种差异又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而“迷的文化”这个部分,更是让我浮想联翩。它是否会探讨粉丝们如何形成自己的语言体系、价值观,甚至是一种独特的生活哲学?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有很多关于粉丝社群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经典动漫的粉丝是如何组织起来,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来维护和传播他们所喜爱的作品。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庞杂的“迷的文化”归纳梳理,并将其与“全球化”这个宏大的概念联系起来的。这不仅仅是对一部作品的喜爱,更可能是一种身份认同的体现,一种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寻找归属感的途径。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解读,让我理解动漫在全球范围内的意义,以及它如何塑造着新一代的文化景观。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日本动漫画的全球化与迷的文化”给我一种非常宏大的感觉,仿佛要揭示一种跨越国界的文化现象。我特别关注“全球化”这个词,它通常意味着信息的传播、经济的融合,而当它与“动漫画”结合时,就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化学反应。我想象书中会详细分析日本动漫是如何突破语言和文化的壁垒,走向世界的。是哪些作品成为了先行者?它们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并最终被广泛接受的?而“迷的文化”则让我联想到粉丝群体的强大力量。如今的粉丝早已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书中会不会探讨粉丝是如何通过同人创作、二次创作等方式,来丰富和拓展动漫世界的?这种由粉丝驱动的文化,又反过来对动漫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甚至在想,这种“迷的文化”是否也孕育出了一种新的社会交往模式,一种基于共同兴趣的社群连接,甚至是一种新的身份认同?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那些曾经带给我们无数欢乐和感动的动漫作品,并理解它们在全球范围内的深远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相当吸引人,简洁的配色和富有张力的插画,第一眼就能让人感受到它所涵盖的“全球化”与“迷”这两个关键词的碰撞。翻开目录,我看到了对“粉丝经济”的探讨,这让我非常感兴趣,毕竟如今的二次元产业早已不是小众的游戏,而是席卷全球的庞大市场。书中似乎深入分析了动画和漫画作品是如何跨越国界,征服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并孕育出独特的粉丝社群。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解读这些作品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路径,以及它们在不同地区产生的本土化现象。是简单的翻译和引进,还是更深层次的文化融合与再创造?书中提到的“迷的文化”更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这不仅仅是指粉丝的热爱,更可能是一种新的社群认同、消费模式,甚至是生活方式的形成。我期待能从中了解到,这些粉丝是如何通过各种线上线下的活动,例如同人创作、cosplay、漫展等,来表达他们对作品的喜爱,并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亚文化圈。这种集体的情感与创造力,无疑是日本动漫画能够持续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这本书似乎能够提供一个观察现代文化现象的独特视角,让我对曾经熟悉的动漫作品产生全新的认识。
评分当我在书店看到《日本动漫画的全球化与迷的文化》时,立刻就被它所吸引了。我一直对动漫文化充满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的标题似乎触及到了我一直以来思考的核心问题。书中提到的“全球化”,让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分析日本动漫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机制。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商品输出,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的输出,那么这种文化符号是如何被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所解读和吸收的呢?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在不同的国家,动漫作品所引发的社会反应和文化影响有何差异?而“迷的文化”这个部分,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我理解这不仅仅是指粉丝的热情,更是一种由粉丝群体所形成的独特社群文化。这本书是否会详细描述这些粉丝群体的构成、行为模式,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创作、交流、聚会等方式来维系和发展这种文化的?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有很多关于粉丝如何构建自己虚拟社群,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对作品的热爱,甚至是如何影响动漫产业发展的案例。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深入的视角,让我更清晰地理解日本动漫画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以及它所催生出的复杂而迷人的粉丝文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