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Lynne A. DeSpelder 及Albert L. Strickland 合着的The Last Dance: Encountering Death and Dying一书,为死亡学领域最佳图书,亦为美国死亡教育与辅导学会(Association for Dea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ADEC)证照考试指定用书之一。死亡研究其实是一种探索,也是个人自我发现旅程的一部分。本书为死亡以及濒死的研究提供全面且可理解的介绍。
死亡研究是跨学科的,因此,来自医学、人类学、社会科学的资讯都可以在内文中找到。本书内容丰富,讨论议题范围相当广泛,中译本依章节内容性质分为《死亡教育》与《生命教育--生死学取向》两本书。关于探讨死亡态度改变之趋势、跨文化和历史的死亡观点、临终仪式、人生不同阶段死亡事件及来世等章节,编为《死亡教育》,而有关探讨健康照护体系、与致命性疾病共存、失落经验、自杀、现代世界中生命的风险等章节,编为《生命教育--生死学取向》。
译者简介
黄雅文
学历: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院保健学博士
经历:台北教育大学生命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张乃心
学历:台北教育大学生命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所硕士
萧美慧
学历:台北教育大学生命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所硕士
林泰石
学历:台北教育大学生命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所硕士
林珊吟
学历:台北教育大学生命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所硕士
范玉玟
学历:台北教育大学生命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所硕士
赖彦君
学历:台北教育大学生命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所硕士
第一章 健康照顾系统:病患、医护人员和制度
第二章 死亡的体制-公共政策事务
第三章 面对死亡:与致命性疾病共存
第四章 临终议题与决定
第五章 生存者:了解失落经验
第六章 自杀
第七章 现代世界中死亡的风险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彻底改变了我对“死亡”这个词的看法。以往,“死亡”总给我一种沉重、悲伤、甚至恐惧的感觉,它似乎是生命终结的代名词,是所有美好事物的终点。然而,《生命教育-生死学取向》这本书却用一种极其温和、却又充满力量的方式,将死亡展现在我面前,让我看到了它作为生命一部分的必然性,甚至可以从中汲取到生命的养分。作者并没有回避死亡的残酷,但他更侧重于引导我们如何去理解、接受,甚至拥抱死亡。书中充满了各种引人深思的案例和故事,它们来自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时代,但都指向同一个核心——生命在面对终结时的各种可能性。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告别”的部分,作者并没有将告别描绘成痛苦的分离,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仪式,一种对生命痕迹的肯定,一种让爱延续的方式。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逝去的亲人,他们的生命虽然停止了,但他们的爱,他们的影响,却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于我的生命中。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它不强迫你接受任何观点,而是用一种平和的方式,让你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它让我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长度,而在于深度;生命的意义,也并非只在生,更在如何看待死。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书籍,它以一种非常独特且富有创意的角度,重新定义了“生命教育”的内涵。我原本以为,生命教育无非是关于如何健康成长、如何与人相处,但《生命教育-生死学取向》这本书却将目光投向了生命中最深刻、也最容易被忽视的议题——死亡。作者并没有将死亡描绘成一个黑暗的深渊,而是将其视为生命旅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篇章,一个能够为生命增添深度和意义的元素。书中的许多观点,颠覆了我过往的认知。例如,它提出了“积极死亡”的概念,这让我意识到,死亡并非是被动地接受,而也可以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一种对生命价值的最终确认。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死观的对比分析,也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了人类在面对生命终结时,所展现出的丰富多彩的智慧和哲学。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那些曾经困扰我的对死亡的恐惧和未知,逐渐被一种平和与理解所取代。我开始相信,只有正视死亡,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生命,才能活出更充实、更有意义的人生。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震撼是巨大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过去,我总是被各种琐碎的日常事务牵绊,对未来充满焦虑,对过去充满遗憾,唯独忽略了最根本的问题——生命的终结。我曾经以为,只要努力工作,追求成功,就能让生命变得有意义,但《生命教育-生死学取向》这本书却告诉我,真正的生命意义,远不止于此。作者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揭示了生死学对于理解生命本质的重要性。它不再将死亡看作是一个需要回避的禁忌,而是将其视为理解生命、深化生命体验的关键。书中的哲学思考非常深刻,却又没有枯燥的理论说教,更多的是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读者主动去思考。我被书中所描绘的“活在当下”的理念深深吸引,它提醒我,生命是有限的,每一刻都弥足珍贵,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切,去爱,去感受,去创造。这本书也让我开始反思,我所追求的“成功”是否真正符合我的内心需求?我是否在追逐一些注定无法带给我真正快乐的东西?读完这本书,我感到内心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仿佛卸下了许多沉重的包袱,重新找回了生命的焦点。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改变。它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也没有过于煽情的辞藻,但却在字里行间,悄然地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一直认为,生命教育应该关注当下,关注如何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然而,《生命教育-生死学取向》这本书却以一种更宏大的视角,将“死亡”这个看似遥远的议题,融入了生命的教育之中。作者并没有将生死学作为一种纯粹的理论学科来讲解,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一个个关于生命、关于告别、关于传承的故事。我被书中那些普通人面对生死时的勇气和智慧所感动,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生命的尊严和价值。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我是否真正地活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我是否在为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而努力?它并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鼓励我带着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去探索属于自己的答案。读完这本书,我感到内心多了一份坦然,少了一份焦虑,我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个瞬间,也更加愿意去拥抱生命中那些未知和挑战。
评分坦白说,在翻开《生命教育-生死学取向》之前,我对“生死学”这个词充满了好奇,但同时也夹杂着一丝不安。我一直以为,谈论生死,是一种过于沉重且不吉利的事情。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开放、包容的姿态,邀请我走进一个全新的认知领域。它并不是一本教人如何“面对死亡”的实用手册,而更像是一次深刻的哲学对话,一场对生命本源的探索。作者并没有给我任何“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引导我思考“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等根本性问题,让我自己去构建对生命和死亡的理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放下”的章节,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放下等同于放弃,而是强调了一种更积极的、基于理解的释怀。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执着于我们无法掌控的事物,比如他人的看法,或者不可避免的失去。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执念,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更智慧、更从容的生活态度。它教会我,真正的勇气,并非不害怕死亡,而是能够带着对死亡的觉知,更加勇敢地去爱,去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