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与目前国外出版的「认知心理学」当然不只是在使用的文字上不同而已。人类的认知与智慧,不但有其遗传、基因、生理与神经的基础,而且广受文化与环境的影响,更特别的是,它显现多端的面向与复杂的历程。因此,人类认知与智慧的历程不但有其普遍性,而且有其特殊性。台湾自1970年以来,即与世界同步,引进并致力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与人才的培育。三十年来,台湾认知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产生相当独特的成果;异于世界其他地方的成果而受到国际瞩目的研究领域包括学习与记忆的神经基础、神经心理与其功能与历程的研究、意识与无意识认知的分析、认知的自我监控、汉语文的脑侧化、汉字(词)汇的辨识、汉语文的常用程度、汉字(词)阅读的语音转录、隐喻的分析、中文的孤立性特质、认知技能的自动化以及概念的分析等等。
推荐语
认知心理学旨在研究人类的认知与心智,并致力于人脑智慧与知识的开发,它滥觞于1970年代,成形于1980、90年代,时至今日,更方兴未艾,已蔚然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学术领域。从人类的历史来看,有关文化的发展、文明的设计与科学的推动,无一不涉及人类认知与心智的运作,而未来更将是一个「脑力」与「科技」竞争的时代。因此,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极具重要性与前瞻性。本书的目的是介绍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发现与趋势。
作者简介
郑昭明
学 历:
一、台湾大学心理学学士(民国53年)
二、台湾大学心理学硕士(民国56年)
三、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哲学博士(民国62年)
经 历:
一、台湾大学理学院心理系讲师(56.08~57.07)
二、台湾大学理学院心理系(所)副教授(62.08~66.07)
三、辅仁大学心理系兼任副教授(63.08~65.07)
四、台湾大学理学院心理系(所)教授(66.08~迄今)
五、美国加州大学傅尔布莱特访问学人(68.08~69.07)
六、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教授(69.08~70.07)
七、台湾大学理学院心理系(所)代主任(75.08~76.07)
八、台湾大学理学院心理系(所)主任(76.08~81.07)
九、行政院国科会人文与社会科学发展处处长(82.03~85.02)
十、<中华心理学刊>主编(66.08~69.07;71.08~74.07)
十一、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75.08~77.07)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与其说是知识的堆砌,不如说是思维方式的革新。它以一种极其人性化的方式,将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心理学概念,转化成了触手可及的理解。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社会认知”的部分所打动。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会轻易地被群体意见所影响,为什么我们会形成刻板印象,以及这些社会化的认知过程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的个体的。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并非孤立地思考,我们的思维早已与周围的环境、人际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此外,关于“元认知”的讨论,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学习如何学习,如何监控自己的思维过程,如何评估自己对某个概念的理解程度。这是一种“思考的思考”,一种自我提升的强大工具。书中的案例,从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到日常生活中的场景,都极其贴切,让我在轻松的阅读中,不断地获得“原来如此”的惊喜。它没有给我标准答案,而是教会我如何去提问,如何去探索,如何成为一个更具洞察力、更主动的学习者。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新窗口。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扇门,推开后,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迷宫,里面充斥着各种我从未设想过的思维活动。作者用一种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心,带领我一点点解构记忆是如何形成的,它为何如此善变,又为何如此强大。当我读到关于工作记忆的章节时,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是如何处理信息的。那些在脑海中短暂徘徊的数字、概念,原来它们也有自己的“存储空间”,而且这个空间是有限的,稍不留神就会被新的信息挤走。接着,又深入探讨了长时记忆的奥秘,那些沉淀在潜意识深处的经验,是如何在不经意间影响我的决策和行为的。我惊讶地发现,我以为是“直觉”的东西,很多时候其实是过往经验在大脑深处的投射。尤其是关于遗忘的理论,让我第一次理解到,遗忘并非简单的“丢失”,而是一种主动的、甚至有时是必要的机制,它帮助我们筛选、优化信息,让大脑保持运转的效率。书中举的许多例子,都非常贴近生活,让我能够立刻将抽象的理论与自身的经历联系起来,这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是在阅读其他学术书籍时难以获得的。它没有给我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工具,让我能够自己去探索,去理解,去认识那个最神秘的领域——我自己的大脑。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它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引导我去审视“我为什么会这样做”。语言学、社会学、甚至是神经科学的一些概念,都被巧妙地融入其中,形成了一个关于人类心智运作的宏大图景。我被书中关于“信念形成”的讨论深深吸引,它揭示了我们是如何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构建出对世界的认知,以及这些认知又是如何被固化,甚至难以改变的。这让我反思自己的一些固有观念,以及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是否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还探讨了动机和情绪对认知过程的巨大影响。我从未想过,我的情绪状态竟然能够如此深刻地影响我的记忆提取、注意力分配,甚至是问题解决的能力。那些在我情绪低落时显得格外困难的任务,原来是因为大脑的某些认知功能受到了抑制。这本书让我学会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为什么我们会做出某些看似不合逻辑的选择。它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框架,让我能够更客观、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类心智的复杂性和精妙之处。
评分我一直认为,思维是某种玄而又玄、不可言喻的东西,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把我带入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心理实验室”,让我看到了思维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是如何被巧妙地观察和分析的。从注意力如何捕捉外界的信号,到感知如何将这些信号转化为有意义的信息,再到决策过程中那些复杂而微妙的权衡,作者都用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对关于“启发式思维”的讨论印象深刻。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大脑常常会走“捷径”,利用经验法则来快速做出判断,尽管有时这种捷径会让我们付出代价。这让我理解了生活中很多“似是而非”的错误判断,原来并非智力不足,而是思维模式使然。此外,关于问题解决的章节,更是让我茅塞顿开。那些困扰我许久的难题,似乎突然有了解决的路径。我学会了如何分解问题,如何寻找关键信息,如何尝试不同的策略。书中的案例研究,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让我看到了这些理论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也让我看到了人类思维的无限可能性。它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一场关于如何“思考”的精彩冒险,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如果说之前的章节是在拆解大脑的“硬件”,那么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则是在探索“软件”是如何运行的。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让我对母语的深刻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学习新语言时遇到的挑战有了更合理的解释。我开始思考,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甚至影响了我们对世界的感知。而关于决策和判断的讨论,更是让我看到了许多隐藏在日常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书中对“认知偏差”的细致分析,让我识别出了自己身上存在的种种“思维陷阱”,比如过度自信、锚定效应等等。这就像照镜子一样,让我看到了自己思维的盲点。它并没有责备,而是提供了一种理解,一种更具同情心的视角去看待自己和他人。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心智模型”的讨论,它解释了我们如何构建内部的模型来理解和预测世界,以及这些模型在面对新信息时是如何被更新或被顽固地坚持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升了我的理论认知,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具备了一种反思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一种主动学习和成长的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