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每一章并不是要多方面地探究猿猴、原始人类和儿童的行为,而仅是侧重行为某一方面的主要特性或是面向,就像是罗盘上的指针,以其现有的行为作为出发点,指出发展的方向与路径。我们的任务在勾勒出三条基本的行为发展路线——演化、历史以及个体发生学 ——借此揭露出文明人类的行为,是这三条发展路径共同造成的结果,也只有靠着这三条不同的路径,才有可能对人类所累积的行为历史得到科学上清晰的解释。
维果茨基:
本书不是一部发展心理学或是生理学书籍,而是从人类整体特征、人类与社会文明互动的角度反省相关文献。读者可将本书当作闲书,悠闲地遨翔在心理学的世界里,看看人类行为的发展;也可以当作是本学术着作,设法理解作者的思维,消融其思维作为自己建立学问的基础。可赞叹作者的观察与深入解说;也可採取批判的角度,思考其研究之不足。无论抉择为何,本书是人类文明的成果。由衷希望此书可以成为读者思考的工具,进而对读者的思维产生重大改变!
作者简介
维果茨基
俄罗斯文化历史学派心理学创始人。生于1896年,死于1934年。其一生着作丰富,学说影响后世深远。1917年自莫斯科大学毕业,返回家乡担任中学教师。1924年接受莫斯科大学实验心理研究所的邀请,前往任教,并且负责残障儿童心理的研究。
自此十年间,完成270篇学术论文,开启许多学者研究之路,并为俄罗斯的认知心理学奠定基础。但其理论在1930年代不见容于史达林的政策,着作被列为禁书。直到1958年之后,其学说才风行于欧洲与美国。他的俄文主要着作集结成六册,于1982年及1983年间陆续问世。
陆利亚
生于1902年,死于1977年。16岁进入喀山大学就读,19岁取得学士学位。1923年陆利亚进入莫斯科大学实验心理研究所。1930年代陆利亚离开莫斯科,改在医学学校任教,专注在语言、思维与脑部运作的关系。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军医,增强他对脑部研究的兴趣;战后他开始研究智力发展迟滞儿童。他以语言学习方面神经心理研究而闻名于世。
译者简介
钟宜兴
1963年生,台湾省新竹人。1994年至1998年公费留学俄罗斯。1998年取得俄罗斯教育科学院与高雄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博士学位。现为国立暨南国际大学比较教育学系副教授,曾获得国科会甲等奖助两次。
主要着作有《俄罗斯教育研究》与《比较教育的发展与认同》,并担任《各国中等教育》一书的主编。俄文着作翻译有《比较教育学》(马丽科娃和傅利福松原着)。俄文审订作品有乔治亚共和国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孩子,你们好!》、《孩子,你们生活得怎样?》、《孩子,祝你们一路平安!》等三册。
导论
本书的意义
如何阅读本书
第一章 猿猴的行为
第一节 行为发展的三阶段
第二节 柯勒 的研究
第三节 结构的法则与猿猴的行为
第四节 心智与猿猴的自然实验
第五节 心智为行为发展的第三层次
第六节 工具使用为劳动活动 之心理学前提
第二章 原始人类及其行为
第一节 三种心理发展观点
第二节 三种文化-心理发展理论
第三节 原始人类作为生物学上的类型
第四节 原始人类的记忆
第五节 原始社会中思维和语言发展之关联
第六节 原始人类的数字运算
第七节 原始的行为
第三章 儿童与其行为
第一节 朝向成人心理的重要发展
第二节 成人与儿童:形变的原则
第三节 儿童与其世界
第四节 原始的知觉
第五节 原始的思维
第六节 朝向文明的步伐
第七节 工具的掌控
第八节 特定功能的文化发展:记忆
第九节 特定功能的文化发展:注意力
第十节 特定功能的文化发展:抽象化
第十一节 特定功能的文化发展:语言与思维作用
第十二节 儿童的文化发展
第十三节 残障学与心理学
第十四节 迟缓与资优
第十五节 资优之评鑑与文化发展的问题
这本书的名字叫《行为简史》,光听名字就觉得很有分量,会讲述人类行为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我一直对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很感兴趣,尤其是在行为层面,是什么塑造了我们今天的思考方式和处事之道?这本书会不会从远古的狩猎采集时代开始,一点点剖析人类社会结构、工具使用、语言发展,以及这些因素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们的集体和个体行为模式?我期待它能用引人入胜的叙事,将那些可能枯燥的考古发现、人类学理论,转化成生动的故事。例如,它可能会探讨早期人类是如何形成合作狩猎的,这种合作模式对他们的大脑发育和社交技巧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或者,在语言出现之后,信息的传播和共享如何加速了文化的演进,并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文明”?我猜想,这本书会带我穿越时空的隧道,去理解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行为,其实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它是否会揭示,我们今天面临的许多社会问题,比如群体间的冲突、决策的偏见,都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基因和环境塑造?我抱着极大的好奇心,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理解人类行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以及它背后那条漫长而 fascinating 的演化轨迹。
评分听到《行为简史》这个书名,我首先想到的是它是否会聚焦于人类的“工具性”行为,也就是我们为了生存和繁衍所采取的各种策略。这本书会不会像一位精明的商业分析师,审视人类个体和群体如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规避风险、最大化收益来维系自身的生存?例如,它可能会分析,早期人类在面对食物短缺时,是如何发展出风险分散的策略,比如采集多种不同的食物来源,而不是仅仅依赖一种。又或者,在选择配偶时,我们会不会倾向于那些拥有更好基因、更强生存能力的个体,而这种选择标准又如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我猜想,书中会深入探讨工具的发明和使用,这不仅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更是其行为模式演进的关键。石器、弓箭、农耕工具,这些发明如何改变了人类的食物获取方式,进而影响了人口密度、定居模式,乃至家庭结构?它是否会分析,当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信息越来越庞杂时,人类的决策模式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是否存在某种“行为经济学”的雏形,在早期人类的朴素智慧中就已经显现?我希望这本书能揭示,在那些看似本能的行为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套精密的、经过漫长时间演化而来的生存逻辑,而我们今天的许多行为,依旧遵循着这套古老的逻辑。
评分《行为简史》这个书名,我第一眼看到就联想到的是那种宏大叙事,史诗般的笔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作者会像一位技艺精湛的织锦匠,将人类数万年的行为图景,一丝不苟地编织出来。我设想着,它会不会从最早的直立行走开始,去解读那一步跨出对人类行为的革命性意义?是解放了双手,得以制造和使用工具,还是仅仅是为了在草原上更好地眺望远方?然后,书中或许会深入探讨火的使用,这不仅仅是保暖和烹饪的进步,更是催生了早期人类的聚集,夜晚围炉而坐,分享故事,形成初步的社会纽带。我期待它能详细描述,采集和狩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如何塑造了男性和女性在社会分工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演变成我们今天仍然能看到的许多性别角色的原型。还会不会讲到,当第一个村落形成,私有概念出现时,人类的行为模式又发生了怎样微妙而深刻的转变?合作与竞争,分享与占有,这些最基础的人类行为动机,在新的社会结构下,是如何被重新定义和压抑或释放的?我渴望这本书能展现出,人类行为的演变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适应、妥协,甚至是对抗,最终才形成了我们今天如此丰富多彩、有时又令人费解的行为模式。
评分“行为简史”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像是一部关于我们如何从“动物”进化到“社会人”的记录片。我脑海中浮现的是,这本书会像一位人类学家,用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丰富的田野调查和历史证据,来描绘人类行为的演变图谱。我设想,它可能会从人类的身体特征出发,比如我们的双手、大脑容量的增加,是如何为更复杂行为的出现奠定基础的。然后,可能会深入探讨工具的使用,以及随之而来的“创造”能力,这种能力如何让早期人类能够改造环境,而不是仅仅被环境所左右。我特别期待它能讲讲,当语言出现之后,人类的合作和交流能力发生了怎样的飞跃?文字的发明,又如何使得知识和经验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加速了文化的积累和传播?书中是否会讨论,随着社会规模的扩大,个体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由此而产生了哪些新的行为模式,比如等级制度、社会分工,甚至是意识形态的产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人类行为并非是一种静态的存在,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变的过程,受到生物、环境、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深刻影响。它可能会揭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许多人类行为,都带有远古祖先的印记,而这些印记,也一直在塑造着我们的未来。
评分《行为简史》这个名字,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解码”人类行为的尝试,仿佛这本书会提供一把钥匙,帮助我们理解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深层驱动力。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细致入微的心理学家,去剖析人类各种行为的根源,特别是那些看似非理性的、甚至是矛盾的行为。比如,为什么人们在面对相同的情况下,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是环境因素,还是早期的经历在起作用?书中会不会探讨,人类社会是如何从最初的个体分散,逐步发展到部落、国家,而这种社会结构的演变,又如何重塑了我们的集体行为和个体价值观?我尤其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涉及到“模仿”和“学习”在人类行为传播中的作用。从婴儿咿呀学语,到成人学习新的技能,模仿似乎是我们最基本也最强大的学习方式。而这种模仿,又如何将特定的行为模式、文化习俗,一代代传承下去,形成所谓的“传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有趣的案例,去说明这些行为的演化过程,比如,为什么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是基因决定的,还是后天习得的?我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人类行为“普适性”与“独特性”的答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