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诗是灵魂的语言,倾注了人最纯净的情感。都说20世纪初的战乱中国是诗歌性灵的末路,但在这救亡图存的严苛考验里,闻一多还是写出了不必吶喊也能深情、无须疯狂也可砭世的动人诗韵。当我们低低吟诵「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时,便领略着「像春风里一出梦∕像梦里的一声钟」的神魂磨折。读着〈死水〉就彷彿郁积着坚定的理想与热望。闻一多正像那燃烧自己创造光明的〈红烛〉,用他的诗为人间「培出慰借底花朵∕结成快乐的果子」。
事蹟
闻一多6岁入家塾学习国学和西学,同时接触传统学术与新思潮,奠定了他日后不偏废二者的学习态度。1921年闻一多虽提出作诗需作新诗的主张,但他并非扬弃一切文言文的写作;在当时将文言视为死文字且扬弃一切国学的激烈风潮下,闻一多始终不曾荒废古典史籍的阅读,甚至他批判时事的散文写作还是使用文言。
1922年,24岁的闻一多奉家族之命与高孝贞女士结婚,他对于妻子未受教育一事初期虽觉憾恨,但他依旧与妻子相互扶持一辈子,未与妻子离异或另寻佳偶。结婚后,赴美攻读艺术,于此期间创作〈红烛〉等作品。
1925年自美返国后,闻一多与徐志摩携手创办了许多发表新诗写作的刊物,如:《晨报.诗镌》、《新月》等。 1937年全面对日抗战,闻一多随着西南联大迁徙于南方,在这段迁徙的岁月里,闻一多配合自己教授的课程而投身于国学研究,其着名的由《楚辞》而引伸出来的神话相关研究,都是此一时期的成果。不过此一时期,却也是闻一多爱国行动最为炽烈的时期,他于1944年加入具有左翼色彩的「中国民主同盟」,于1945年被暗杀身亡,时年47岁。
作品特点
对诗歌幻象和格律的强调,既是闻一多诗歌理论的重点,也同时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闻一多的新诗在题材上大致涵盖了三种倾向:
1.反映社会生活、爱国怀乡之作。如〈天安门〉、〈飞毛腿〉、〈我是中国人〉、〈爱国的心〉等,大多作于留学美国以至返乡之后。
2.关于爱情与艺术的诗篇,如〈诗人〉、〈诗债〉、〈红豆〉等,大多作于清华时期与留美时期。
3.关于人生哲理的诗歌,如〈死〉、〈睡者〉、〈火柴〉等。这部分的诗歌较常借由看似无关的季节或景物,来思考生命的本质和真相。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闻一多在这类诗篇中惯常以死亡来映照生命与生活。死亡对于诗人而言并不是一切的结束与无穷的黑暗,而是一种激发生命追求的动能、是庸俗无感生活的警钟,通过死亡的形象,闻一多展现了他那富于热情和理想的性格,但却少像徐志摩以吶喊的方式、热切的语词直抒胸臆,而是在均齐句式与诗歌节奏的韵致里,以隐微的笔触和各种幻象、气氛的营造来批判并揭示生存的真义与价值。
闻一多的诗歌成就,即在于能将狂放的想像与热情融冶于严谨的艺术格律之中。他虽然身处中国最动乱黑暗的时代,却能以不绝的热爱和理想为中国文学的发展献身。
重要作品
早年以新诗创作为主,有:红烛、死水、红豆、忘掉她等,晚年则专注在国学研究上,特别是由《楚辞》而引伸出来的神话相关研究。
作者简介
《闻一多》这本书,让我对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立体、更生动的认识。作为台湾的读者,我一直对那些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做出贡献的人物心存敬意。闻一多先生,无疑是其中一位。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他赴美留学以及回国后在教育界的经历。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往往受到他所处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这本书,能否为我展现出,闻一多先生是如何在吸收西方先进思想的同时,又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根基?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以及他对现代教育的思考,是如何在他的人生道路上交织融合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出,他身上那种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特质。他的学术思想,他的教育理念,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是否仍有借鉴意义?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一位杰出的学者,如何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为民族的发展贡献智慧。
评分《闻一多》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理想与激情的灵魂。作为台湾的读者,我常常思考,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能够支撑一个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依然坚持自己的追求。闻一多先生,无疑就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人物。我特别喜欢书中描绘的,他在学术上的严谨与创新。他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深入研究,对于传统文化的独特见解,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他身上那种对知识的渴求,以及他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他的学术成就,不仅仅是个人荣耀,更是对中华文化的宝贵贡献。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一位学者在寂寞的学术领域里,是如何凭着一腔热血,点燃智慧的火花。他的故事,也能激励我们在各自的领域,不懈追求,为社会做出贡献。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叫做《闻一多》,拿在手里的感觉,沉甸甸的,不仅仅是纸张的厚度,更是历史的重量。作为一名台湾读者,我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捧着这样的书籍,思绪万千。闻一多这个名字,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既熟悉又遥远。熟悉,是因为课本里那些激昂的文字,那些为民族奔走呼号的身影;遥远,是因为时代的变迁,我们所处的环境与那个年代早已不同。所以,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怀着一种探索的心情,想要深入了解这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书中的篇章,如同拼图一般,慢慢勾勒出闻一多的形象。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在乱世中,依然坚守文化阵地,用笔墨作刀枪,为国家民族呐喊的学者。他的诗歌,充满了力量与悲愤,字字句句都敲打着读者的心。他的学术研究,严谨而深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贡献,不容忽视。然而,我更想探究的是,是什么样的经历,塑造了这样一位有着铁骨铮铮的灵魂的人物?他的内心深处,是否也曾有过彷徨与挣扎?这本书,能否为我揭开这些层层迷雾,让我更立体地认识这位伟大的爱国者和学者?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去体会闻一多先生的胸怀与担当。
评分手捧《闻一多》这本书,我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作为一名台湾的读者,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做出重要选择的人物充满好奇。闻一多先生,毫无疑问就是其中一位。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他参与“五四运动”以及之后的教育活动。他如何在动荡的时局中,将自己的学术理想与救国救民的抱负相结合?他所倡导的“理性”、“科学”的精神,在当时的环境下,又意味着什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他那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他的每一次发言,每一次创作,都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回应。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一位杰出的知识分子,如何在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之间,找到了最崇高的连接点,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留下了永恒的精神财富。
评分初次接触《闻一多》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新奇的是它呈现的视角。作为生活在台湾的读者,我们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了解,往往是通过特定的渠道和角度。而这本书,似乎试图打破这种固有的藩篱,以一种更全面、更细致的方式,来展现闻一多先生的一生。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能够保持独立思考和清醒头脑的人物感到敬佩。闻一多先生无疑就是其中之一。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他作为“诗人”、“学者”的标签,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作为“公民”、“战士”的一面。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他参与政治运动、为国家前途奔走呼号的章节。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知识分子如何抉择,如何将自己的学识与实践相结合,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话题。这本书能否展现出他内心思想的转变过程,他做出选择时的挣扎与坚定,这直接关系到我对这个人物的理解深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扇窗户,让我窥见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以及闻一多先生在其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他的爱国情怀,他的牺牲精神,究竟是如何在他的人生轨迹中生根发芽,最终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从中找到答案。
评分翻开《闻一多》这本书,我脑海中涌现出的,是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命运的思考。闻一多先生,只是其中一个鲜活的代表。我一直觉得,历史人物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的传记,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这本书,能否让我感受到,那个动荡年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困境与抉择?闻一多先生,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我特别想了解书中关于他晚年的一些经历。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期,他所坚持的原则和立场,是如何受到考验的?他最终的牺牲,究竟是怎样的一番悲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真实地还原历史的细节,让我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那个时代人物的无奈与抗争。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让我理解,为什么在那个年代,会有这样一群人,愿意用生命去捍卫他们所信仰的真理。
评分读《闻一多》这本书,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深刻的民族情怀。作为一名台湾的读者,我一直关注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命运。闻一多先生,在他的时代,用自己的生命和才华,诠释了何为真正的爱国。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他反对内战、呼唤和平的篇章。在那个充满分裂与冲突的年代,他依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发出和平的声音,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勇气。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是如何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他的声音,不仅仅代表了他个人,更代表了那个时代无数渴望和平与进步的人民的心声。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会有这样一位知识分子,选择站在风口浪尖,为民族的未来发声。
评分读完《闻一多》的某些章节,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书中所描绘的那个时代,充满了动荡与变革,也孕育了无数热血与理想。闻一多先生,在这场历史巨变中,扮演了何等重要的角色?这本书,是否能够让我感受到他那份炽热的爱国之心?我尤其好奇书中对他“七君子事件”的详细叙述。在那个白色恐怖笼罩的年代,挺身而出,对抗强权,需要何等的勇气与决心?他所坚持的“民主”与“自由”,在当时的环境下,又是怎样一种艰难的追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回避那个时代的残酷,也能够真实地展现闻一多先生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他的学识,他的才情,固然令人赞叹,但更让我动容的,是他作为一个人,在面对国家危难时的选择。他是否也曾有过恐惧?他又是如何克服内心的恐惧,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的?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舍生取义”的内涵,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
评分手捧《闻一多》,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烽火硝烟的年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仅仅是文学家、史学家,更是革命者的闻一多。我一直觉得,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能够将自己的学识与社会责任相结合。闻一多先生,正是这样一位杰出的代表。书中关于他组织进步活动、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吁的篇章,令我印象深刻。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他是如何凝聚人心,如何将自己的思想传播开去?他所倡导的“科学精神”与“民族精神”,又是如何在他个人的经历中得到体现的?这本书,能否让我感受到他那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他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他的每一次呐喊,每一次抗争,都源于他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一位学者如何在时代浪潮中,挺身而出,成为民族的脊梁。
评分《闻一多》这本书,让我对“士”的传统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台湾,我们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但对于近现代史上的“士”,特别是那些为民族解放做出巨大牺牲的“士”,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闻一多先生,就是这样一位集学者、诗人、战士于一身的“士”。我特别好奇书中关于他与同时代其他知识分子之间的交往和思想碰撞。一个人的思想,往往是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得到升华的。他是否也曾受到过他人的影响?他是否也曾与他人有过激烈的辩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复杂性,以及他们在共同目标下的团结与分歧。闻一多先生,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坚定信念的?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在历史的洪流中,一群优秀的知识分子,是如何为民族的未来,贡献他们的智慧和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