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Victor Hugo, 1802~1885)被誉为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作家。公元二○○二年为雨果两百诞辰,为纪念这位大文豪,法国国内以及世界各地同时展开许多庆祝活动。为了配合这一连串的活动,法国在台协会特别邀请东吴大学政治学系及张佛泉人权研究中心于二○○二年四月二十五日与二十六日共同举办这场名为「文学与政治关怀」之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以雨果的人道关怀与政治思想为主轴,共分为三场:第一场主题谈文学与政治关怀;第二场主题为「两性平等」,纪念雨果尊重女性,主张女性应该和男性一样具有投票权;第三场定名为「人道关怀与人权保障」,表达雨果对人道的关怀,以及废除死刑的主张。
第一篇 文学与政治关怀
政治关怀的由来
雨果的外交政策
普世与特殊
狐狸与刺猬所呈现的反差:以叶慈与托尔斯泰为例
第二篇 两性平等
维克多.雨果与两性平等
巴黎圣母「怨」
从台湾的法律变革检视台湾的两性平等
第三篇 人道关怀与人权保障
谈《一个死囚的末日》
从雨果看台湾:谈法律形式主义与废除死刑运动
死刑与人权的省思
第四篇 雨果文章摘录
远征中国
妇女地位
死刑
未来
雨果生平大事纪
**二** 坦白说,我对这本《文学与政治关怀:雨果两百岁诞辰纪念文集》的初印象,是带着一点“学究气”的。我的阅读偏好通常是轻松的叙事,或是能引发心灵共鸣的散文。提及“文集”和“纪念”,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系列严肃的学术论文,讨论着我可能并不熟悉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框架。然而,雨果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一种戏剧性和感染力。我记得第一次读《悲惨世界》,虽然情节复杂,人物众多,但冉阿让的苦难、珂赛特的无助、以及革命者的理想,无不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他的文字,即使在描述最黑暗的现实时,也闪烁着对人性光辉的信念。 所以,尽管我对学术探讨可能有些许距离感,但我对雨果本人及其作品的敬意,足以让我翻开这本书。我希望书中会有一些研究,能够重新发掘雨果那些不那么“宏大叙事”的一面,例如他对于家庭、爱情,乃至个人生活中的细腻情感的描绘。也许,作者们会从他的一些书信、日记,或者一些较少为人提及的作品中,找到新的切入点,来展现他作为一个人,如何在他所处的时代,用文学作为一种方式,去触碰和回应社会中的种种“关怀”。我特别好奇,在纪念雨果两百岁诞辰的背景下,是否会有一些新的解读,能够让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地走进雨果的世界,理解他文学与政治关怀的渊源,以及这些关怀如何成为他作品中最动人的力量。
评分**三** 收到《文学与政治关怀:雨果两百岁诞辰纪念文集》,我的第一个念头是:“又是一本‘经典重读’的书”。近些年,关于大师诞辰的纪念文章、研讨会层出不穷,仿佛总有源源不断的力量在将过去的伟人拉回到聚光灯下。当然,这并非坏事,尤其是像雨果这样,其作品的影响力跨越了国界和时代。只是,我常常在想,这些纪念性的出版物,是否真的能带来新的视角?抑或是,它们只是在重复着我们已经耳熟能详的观点? 我特别关注的是,这本书如何看待“政治关怀”这个概念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演变。雨果所处的时代,是法国大革命的余波尚未平息,社会变革风起云涌的时期。他的“政治关怀”或许更直接,更具颠覆性。而今天,在台湾这样一个相对成熟的民主社会,我们所谈论的“政治关怀”,其形式和内涵可能已经大不相同。我期待书中会有一些文章,能够审视雨果的“政治关怀”是否具有普世性,它是否能超越历史的局限,在当下仍然具有启示意义?例如,他的作品中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对社会不公的愤怒,这些情感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但具体到如何“关怀”,如何“介入”,或许是我们需要从雨果身上,结合我们自身经验,去进行再创造的。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启发,让我不再只是将雨果视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是能从他身上,看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评分**五** 拿到这本《文学与政治关怀:雨果两百岁诞辰纪念文集》,我内心是充满好奇的。雨果,这位19世纪的法国巨匠,他的名字自带一股洪流般的史诗感。我曾数次尝试阅读他的作品,但总被其中庞杂的人物关系和厚重的历史背景所震撼,有时会觉得难以企及。这次借由“两百岁诞辰纪念”这一契机,似乎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他的机会,尤其是在“文学与政治关怀”这样一个颇具深度的角度。 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里的文章,会如何处理雨果作品中那股“激流”。他的文字,时而如火山般喷发,表达对压迫者的谴责;时而又如溪水般潺潺,流淌着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同情。我很好奇,本书的作者们,是否会尝试解析这种“激流”是如何形成的?是源于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还是他对社会结构的批判?在当下的台湾,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与19世纪的法国截然不同,但“关怀”这个词,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我期待书中能有文章,能够帮助我理解,雨果的“政治关怀”对于我们今天,依然有怎样的借鉴意义。是某种普世价值的体现,还是需要我们根据时代背景,进行二次解读和应用?我希望这本书能打开我的视野,让我看到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与时代对话,与人心共鸣的有力媒介,而雨果,无疑是这场对话中的一位巨人。
评分**一** 收到这本《文学与政治关怀:雨果两百岁诞辰纪念文集》,心里既有期待,也有些许迷惘。雨果,这个名字在我的文学启蒙时期就如同雷鸣般响亮,他的《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是我青少年时代不可磨灭的记忆。那些磅礴的人物、宏大的叙事,以及他对底层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至今仍让我心潮澎湃。然而,将“文学”与“政治关怀”并置,并以“两百岁诞辰纪念”为契机,这似乎预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这位文学巨匠的简单回顾,更可能是一种对文学与社会现实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度探讨。 我好奇的是,在今天的台湾,我们如何重新审视雨果的“政治关怀”?时移世易,当年的法国社会背景与今日的台湾语境大相径庭。雨果在作品中对不公义的愤怒、对人民权利的呼唤,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具有革命性的意义。那么,这本书中的学者们,会如何将这些超越时空的价值,与我们当下所面临的种种社会议题对接?是会强调雨果的普世人道精神,还是会挖掘他作品中更具批判性的政治视角?我尤其期待能看到对雨果作品在台湾不同时期翻译、解读和接受史的研究,这或许能折射出台湾社会在不同政治气候下,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理解变迁。毕竟,文学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深深地嵌入在时代的肌理之中,而雨果,无疑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星辰之一,他用笔触划破黑暗,点燃希望,他的“政治关怀”,或许正是我们今天依然需要学习的火种。
评分**四** 拿到《文学与政治关怀:雨果两百岁诞辰纪念文集》这本书,我其实是有点好奇,也有点期待的。雨果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非常“大人物”的形象,他的作品《悲惨世界》我只看过改编的电影,那气势恢宏的场面,还有那些为了理想奋斗的人物,让我印象深刻。所以,当看到“文学与政治关怀”这样的主题,我猜想这本书应该会探讨一些比较深刻的东西,不仅仅是故事本身,而是故事背后的社会意义。 我比较关心的是,书中会怎么解读雨果的“政治关怀”。我一直觉得,文学家写东西,有时候不只是为了写故事,更是为了表达他们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思考。雨果的时代,我想应该有很多不公平的事情吧?他是不是用他的笔,去为那些没有声音的人说话?如果这本书里面,有学者能够从他的作品里,找出具体的例子,分析他当时是如何介入社会议题的,那会非常有意思。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更深入地了解,文学的力量到底有多大,一个人的文字,可以对社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尤其是在今天,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思考的事情,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学习到一些从文学中汲取力量,去面对现实世界的方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